“好,如此甚好!”张顺不由笑道,“洪先生果然是好想法!”
“受洪先生启发,本王则颇有几分心得,正好和诸位商榷一番。”
“依照我的心思,正合设立关法,查禁往来。”
“逢山设山关,逢河设河关,逢海设海关!”
“此乃正理也!”张顺这番说辞并未脱离明代过境税的窠臼,众人不由纷纷点头赞同道。
比如大明就在交通要道设置关卡,对过路竹子、木杵、薪炭征收工关税;
在临清、北新设立关卡,对大运河上船只征收钱钞;
在城市门口设有税官,对路过货物进行课税。
就连义军,张三百如今也在龙驹寨设立关卡,对来往货物征收厘金。
“不过我之关税和他处不同,境内谓之过税,境外谓之关税。”张顺继续解释道。
“除了征税以外,还有调解之用。”
“比如茶叶、棉麻布匹、药材、火药、硝石、硫磺等义军亟需物资入关,一概减免税收;出关则加倍征收。”
“我明白了!”吕维祺、洪承畴和钱守廉等人闻言不由眼睛一亮,顿时反应了过来。
张顺参照后世制度,这一手玩的更为漂亮。
若是这样,但就茶马交易一项来说。
就等于茶叶入关几乎不缴纳什么费用,但是若想出关与番人交易,那么就需要缴纳重税,这样既不影响义军治下的物价,又抬高了与番人交易的物价。
而等到商人换取马匹、牛羊进入到义军治下的陕西,还算是一路畅通。
但是若想从义军治下出境售卖,那同样需要缴纳重税才能过关。
如此以来,由于关税的存在,对往来商人来说,从汉中运输茶叶售卖到陕西最为有利,从番地往陕西售卖马匹最为有利。
一进一出之间,义军反倒获得了实利。
“只是如此这般,务必缉查严密,万勿为宵小所趁!”洪承畴皱了皱眉头,不由提醒道。
理论虽然听起来很好,如果操作不好,什么都白扯。
“此事易耳!”张顺笑道,“不外乎入关即付纳税凭证罢了。”
“凡入关货物,一并标明名称、数量、重量,入关商户及经手官吏。”
“每遇关卡,待查验无误后,方可放行。若是凭证有误,或者虚假,一概交有司审理,追讨关税,处以罚金,此其一也。”
“其二,吾欲仿照盐法,设立纲法。凡往西宁、河州、庄浪等处茶马司售卖茶叶者,皆登记造册,由数户、十数户专营,不许他人肆意参与。”
“凡有违逆律法者,随时罢黜,另行招徕商户冲抵,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妙,妙啊!”吕维祺闻言不由抚掌笑道。
他算是服气了,张顺这一手不仅解决了茶叶问题、税赋问题,顺带还拉拢了商人,活跃了经济。
第100章 经略之策
任何政治问题的根源都是经济问题,同样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十有八九也是政治问题。
无巧不成书,西面的甘镇和东面的韩城出现的问题出奇一致,都是因为经济问题。
其实在正常汇报公文之后,甘肃巡抚张应辰另外给张顺附了一封私信。
私信的内容正如和张顺、洪承畴、吕维祺、钱守廉一干人猜测那般,这几处土司造反,还真是与茶马互市有关。
原来大明开国之初,北方残破,百业凋敝,是以茶贵马贱。
“凡上马每匹给茶四十斤,中马三十斤,下马二十斤。”
等到洪武二十二年,一向“抠门”的朱元璋都不得不下令:“诏茶马司仍旧,准其定价。”
“上马一匹与茶一百二十斤,中马七十斤,驹马五十斤。”
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价愈高,茶价愈贱。
究其根本原因,是牧民生存环境恶劣,无论是人口还是牲畜都孳生缓慢,比不上内地的发展速度。
随着四川、湖广等地稳定下来,大量茶叶被生产了出来,而番地牧民消费市场并没有显著扩大,马匹的畜养也没有大量增多,所以导致茶贱马贵,朝廷“官法”得不偿失。
官收官运官售的“官法”败坏以后,刚巧名臣杨一清任三边总督,又尝试采取“招商中茶”法。
其法即为招商运茶,每一千斤茶,运至茶马司,给银五十两。
其中茶钱二十五两,加工和运费二十五两,商人有利可图,而朝廷亦有利可图。
要是外行人听起来这话,定然莫名其妙。
商人有利可图还能说朝廷定价合理,那么朝廷作为出银子一方,又如何有利可图呢?
原来这时候一匹上马价格大概在十两银子左右,若是以茶换马,大致在六十七斤左右。
若是以银计价,实际上六十七斤茶叶才合三两三钱五分,不过是银子购价的三分之一左右。
其根本原因就是大明对茶叶的垄断,造成了茶价的虚高,这也是后期茶叶走私贸易猖獗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这种走私贸易,都是以大宗商品以物易物为主,若是没有人内外勾结,断然不成。
这些内外勾结之人,在西宁为东祁、东李两家土司,在庄浪则为鲁氏土司。
他们一边背靠大明朝廷,一边挖大明朝廷的根基,从中攫取了大量的利益。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过高的估计。
等到陕西三边四镇被义军锤爆以后,他们才赫然发现,原来离了大明他们什么都不是。
茶马司停了,没有人缉查私茶,聊胜于无的茶马互市也没了,一切看起来非常美好。
然而茶商和番人的交易,自然也不需要掮客从中再扒一层,结果什么东祁、东李和鲁氏等“名门望族”都“失业”了。
别看他们手底下有几千户土民、番民,义军也并没有对他们下手。
若是长此以往,政治上少了朝廷庇护,经济上少了“外快”,这些土司很快就会衰败下来,所以这才有了趁着还有实力的时候奋力一搏之事。
“看来经略青甘,需得文武相济才是正道!”张顺看完书信,不由感慨道。
“诸位以为何人能代替本王,主持此事?”
众人一听张顺不再坚持西征,不由一喜,连忙纷纷举荐道:“除舜王以外,舍镇西将军其谁也?”
张顺闻言也不由笑了,镇西将军便是自家义兄陈长梃。
陈长梃是个出身于镖师的江湖人物,除了打打杀杀以外,最重交际手段。
正好甘肃镇地处陕西西北角,北接河套、松山,西临西域,南连乌斯藏,番人众多。
需要恩威并用,才能稳固形势,使义军腾出手来全力东向争雄。
而这些正好需要一个有威望、有地位、有手段的人前去。
想到此处,张顺点了点头道:“甘肃镇仅有葛麟一营人马及贺锦两千骑兵,确实有人手不足之虞。”
“如今榆林、宁夏俱安,固原镇压力倒小了许多!”
“这样吧,着陈金斗前去固原担任军师,暂且主持固原日常事务。”
“着陈长梃先行出发,待魏从义火铳骑兵编练完毕以后,也调去支援。”
“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务必把甘肃镇给我稳固了!”
原来这一次李际遇带领王升、张鼎和申靖邦赶到西安的时候,被张顺派遣监视李际遇的陈金斗也返回到西安。
别看如今张顺麾下人才济济,实际深受其信任者,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而这数人之中必然包含张顺未发迹之初,便主动投靠的陈金斗等人。
所以,等到“完成任务”的陈金斗过来,张顺不但赐他田宅,还私下里宴请了多次,以示与别人不同。
如今固原镇因为数次抽调人马和义军作战,兵员损失严重,兵额严重不足。
但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另外三镇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张顺还是把他放在最放心的人手里,才真正放心。
幕僚长洪承畴和秦王府长吏吕维祺两人何其精明,自知这事儿张顺盘算已久,哪里能有什么看法?
等到众人商定完章程以后,张顺这才笑着对钱守廉道:“钱先生,如今义军草创,多有不足之处,却非一时半刻所能解决。”
“以致先生知不能言,言不能行。既然如此,何不替我主持茶法,也算得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这……”那御史钱守廉为了监察各处官吏,经常走南闯北,也算得上见多识广之辈。
他闻言犹豫了一下道:“既然如此,那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只是茶源之事,臣少不得往汉中、四川走一遭,以为茶法之始。”
茶法,茶法,没茶怎会有茶法?
“哈哈,钱先生不必多虑了!”张顺闻言笑道,“我麾下有一人,换作李金谷,因为以前担任过百户之职,你唤他李百户便是。”
“无论是汉中茶源,还是泾阳作坊,都能一一为你搭桥牵线,你只管尽力去做便是。”
第101章 抬棺出征
自从陈长梃到了固原以后,清理兵额、屯田,查验草场等事,忙得一刻也不得清闲,惹得左右幕僚颇为抱怨。
陈长梃闻言不由解释道:“某腆为舜王兄长,不曾立下许多功劳,若是再不能为舜王分忧,岂不惹人耻笑?”
张顺知晓以后,也投桃报李,下令让士卒护着陶氏过去陪他,倒让陈长梃过上了一段好日子。
原来那陶氏亦悍,不让王氏三分。
陈长梃在家之时,两人常常拉开架势,一通大闹,闹得陈长梃早晚不得安生。
好在张顺巧言善辩,劝说了许久,这才说得王氏勉强同意。
这一日,陈长梃刚刚巡察完魏从义训练骑兵事宜,正好回到镇守府早有士卒汇报道:“舜王遣使过来,正在客厅等候将军。”
“那人自称将军故人,说是给将军带来一个天大的功劳。”
“哦?”陈长梃闻言扬了扬眉毛,心里虽然不以为然,口中却也不置可否。
“怎么,陈将军不相信吗?”正在此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