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627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8:30
  又觉得自己小肚鸡肠,他不由摇了摇头,下令道:“来人呐,将这封书信给本官送给右督师杨嗣昌。”
  如今右督师杨嗣昌正驻守在彰德府,和驻守在大名府的保定总兵刘国柱互为犄角,死命抵挡义军南路军的进攻。
  彼时,义军已经攻克卫辉,和开州的义军袁时中连成一片。
  袁时中麾下义军虽然纪律严明,奈何缺少武器铠甲,又缺乏作战经验,很快被保定总兵刘国柱击败。
  袁时中早闻“舜王”之名,遂遣使表示愿意归顺“舜王”。
  南路军主帅洪承畴在向张顺请示以后,遂送去张顺的敕书、义军教师和部分武器铠甲。
  袁时中遂重整兵马,以义军“大名总兵”为号,猛攻开州。
  保定总兵见开州附近“乱民四起”,生怕误了军机,遂退回大名,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故而,当大明右督师杨嗣昌接到山西巡抚杨文岳转交过来的书信,打开一看,不由大惭。
  杨嗣昌忍不住对朱大典道:“国家形势如此,皆我之失也。若不能效法张睢阳赎罪,我有何面目面见陛下乎?”
  那杨嗣昌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除了的崇祯宠幸信任以外,自然也有自身天资聪颖的原因。
  如今明军败退彰德府,他如何不明白当初怀庆府大败,正是自己焦躁轻进,以至于酿成大错。
  其实当初杨嗣昌如果不那么急躁,即便让义军占据了怀庆府又能如何?
  只要明军大军盘踞在开封,洪承畴、李信之流又焉敢大举北上?
  故而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朱大典闻言,也只能沉默不语,算是默认了杨嗣昌之过。
  杨嗣昌见状,更是心如刀割。
  他不由将朱燮元的书信留了下来,自己又研墨挥毫向河南巡抚吴甡写信道:“如今朱燮元守于太原,杨某守于彰德,而阁下守于开封。”
  “此三者皆要地也,太原扼其肩背,彰德扼其腰眼,开封扼其手足矣!”
  “此三地不失,大明不亡!”
  “今朱燮元愿为李临淮,某愿为张睢阳,卿之才更胜我十倍,当为郭汾阳矣!”
  郭汾阳即郭子仪,在唐代安史之乱中率领朔方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后更是收复两京,再造社稷,因功被封为汾阳王,故而被称为“郭汾阳”。
  杨嗣昌这一席话,其实有给吴甡戴高帽子的嫌疑。
  只是若是仔细轮来,如今太原是义军主攻方向,朝廷又没有下定决心,征调蓟辽精锐发起会战,自然落于下风。
  而彰德府方向,杨嗣昌、朱大典等部新败,如今勉强维持潞州、彰德及大名一线防线已是难得,自然不能再奢求太多。
  唯一河南开封府一处,义军曹变蛟麾下因为少了高一功一营,只有一万二千人人马,并不超过麾下有四营兵马的河南巡抚吴甡太多,所以才被杨嗣昌寄予厚望。
  而且由于义军大举进攻,由开封向东,除了曹变蛟麾下四营人马以外,河南府空虚,这也是明军唯一的翻盘点。
  杨嗣昌这书信又辗转了许多日子,好容易送到了河南巡抚吴甡手中。
  那吴甡打开书信一看,顿时不由苦笑起来。
  原来吴甡麾下虽然有左良玉、虎大威、陈永福、祖宽四员猛将,奈何麾下兵马多有损伤,急切之间弥补不得。
  如今吴甡麾下这四营人马一缺兵源,二缺粮饷。
  原本开封府优良的兵源“开封府衙役”,早已经被抽调干净,少林武僧、豫西毛葫芦如今又在“贼人”治下,鞭长莫及。
  而与之相比,由于河南地界经过连番大战,历任巡抚又连番战死,开封府库里都能够跑老鼠了,更是让吴甡忧心忡忡。
  “看来,我要去见见周王了!”他思量半晌,不由眼前一亮,最终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有饷就能养兵,有饷就能募兵。
  如果……如果京师不可守,天下事犹未可知也!


第二百二十一章 谁为唐肃宗
  “臣吴甡见过周王殿下!”河南巡抚吴甡向周王朱恭枵伏而拜谒道。
  明代臣子见亲王下天子一等,行四拜之礼。
  周王朱恭枵如今年近六旬,须发几乎全白。
  一个人到了他这种年龄,要么一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过来了,要么是越活越通透。
  那朱恭枵不由半眯眼看了看伏在地上的吴甡,半晌才道:“起来吧!”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吴抚军今日拜访,不知所为何事?”
  吴甡闻言一惊,心道:这周王素来称贤,如今看来不可以等闲视之。
  他不由起身,认认真真道:“殿下久在府中,不知天下形势。如今‘顺贼’汹涌,海内鼎沸。如今贼人又大举进犯,朝廷危在旦夕,天下有倾覆之虞。”
  “幸有左督师朱燮元甘为李临淮,死守太原;右督师杨嗣昌甘为张睢阳,死守彰德。”
  “如今臣欲为郭汾阳,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知周王可愿助臣一臂之力?”
  朱恭枵闻言心里一突,连忙按捺住情绪,低声问道:“此话怎讲?”
  “臣麾下有左良玉、虎大威、陈永福、祖宽四员虎将,奈何麾下人马多有损伤,实则不足七千之数。”吴甡不由连忙应道。
  “臣欲招募人马,以讨贼兵,奈何无粮无饷,为之奈何?”
  “本王乃朝廷宗藩,不可干预朝政、军务!”不意周王朱恭枵根本不接那话茬,反倒向和吴甡打起了官腔。
  这个时代,由于张顺改变了世界线。
  那福王朱常洵被义军杀死之事既没有发生,唐王朱聿键因为“勤王”被圈禁之事也没有出现,所以周王朱恭枵还比较谨慎。
  “开封城乃殿下宗藩所在,一旦有失,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河南巡抚吴甡不由轻轻笑道。
  “若殿下肯为天下计,散尽家财,天下将士敢不念周王苦心乎?”
  吴甡这番话却是说的太直白了,让周王朱恭枵顿时脸色阴晴不定。
  其实河南巡抚吴甡前来拜见自己,朱恭枵自度已经猜出来七七八八,也做好了出血的打算。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吴甡自开口以来,一直话里有话,让他摸不着这厮究竟是何心思。
  明朝自成祖朱棣以来,藩王一直受朝廷猜忌打压。
  大明藩王固然还有许多特权,也能作威作福,但是在历任皇帝的默许之下,也十分不受大明朝野上下不待见。
  稍有越距,一旦被御史、督抚抓住把柄,就会被狠狠收拾一顿。
  而今天河南巡抚吴甡这番话看似在简简单单的“借钱”,其实却别有意味。
  既然有人想做李临淮,有人想做张睢阳,还有人想做郭汾阳,那究竟谁来做唐玄宗,谁来做唐肃宗呢?
  原来当年安史之乱之时,固然有李光弼,张巡和郭子仪等人忠贞为国,拼死抵抗,自然也少不了争权夺利,尔虞我诈。
  彼时唐玄宗李隆基逃离长安入蜀,太子李亨借机北上,在得到朔方军支持以后,在灵武登基。
  而当时郭子仪、李光弼率兵五万赶赴朔方行在谒见,两人分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节度使。
  这事儿若是事后诸葛亮看来,分明那郭子仪、李光弼正是唐肃宗李亨的“从龙之臣”。
  河南巡抚吴甡此时此刻,语焉不详的提及这番话,究竟是何道理?
  其实这一番话,不要说周王朱恭枵发懵,吴甡自己也有点发懵。
  原来当初左督师朱燮元以“李临淮”自喻,以“张睢阳”激励山西巡抚杨文岳,不过是有话不好好说的文人习气罢了。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杨文岳这厮看着“张睢阳”这三个字碍眼,转手就派人转交给了右督师杨嗣昌。
  杨嗣昌脾性坚韧不足,骤然大败,正是心情沮丧之时,见信不由萌发死志。
  于是,他又顺着朱燮元的比喻抬了河南巡抚吴甡一手,称之为“郭汾阳”。
  好家伙,“郭汾阳”吴甡接到这书信,顿时展开了充分的联想。
  如今“顺贼”兵锋正盛,朝廷胜负犹在两可之间。
  大明胜固可惜,若是此战若败,定然帝星移位,天子蒙尘,到时候如天下何?
  既然李光弼有了,张巡有了,郭子仪和李隆基也有了,岂不是正缺一位“李亨”?
  大明两督师,一个要做李光弼,一个要做张巡,还嘱咐自己要效法郭汾阳,谁是“李亨”,岂不是呼之欲出?
  故而,这才有了河南巡抚吴甡拜见周王朱恭枵这一席话。
  其非独求取军饷,更是暗示周王朱恭枵早做打算。
  反正周王您的王府如今也面临着贼人威胁,何不散尽家财以助“剿贼”?
  如果“贼人”被灭,那也算名正言顺;
  如果“京师”失陷,有朝廷两都督和本巡抚支持,又有先前“收买”将士之功,岂不能更进一步耶?
  什么,你说按照血缘关系,周王朱恭枵血脉已远,不在继承大宝之列?
  那汉光武刘秀、昭烈帝刘备也是血脉疏远,不照样开一世基业!
  其实吴甡也不知道大明两督师朱燮元和杨嗣昌为何选择周王朱恭枵,但是既然这两位实权人物都达成一致,他小小的河南巡抚自然也不敢违逆其意。
  那周王朱恭枵哪里晓得其中有这么多门道,骤然遇到这天上掉馅饼之事,第一反应就是“吴甡要诈我”!
  他连忙道:“贼人残害百姓,危及开封府安危,本王身为朝廷宗藩,岂有不尽心尽力之理?”
  “只是将士感念之语云云,折杀本王,且莫要再说了!”
  “我情愿出五十万两白银,以飨士卒。凡杀贼人一人者,赏银十两。”
  “若此,本王财尽,天下贼人可灭五万之数!”
  不就要钱吗?我给,我给还不成吗?
  我胆小,你可别再吓唬我了!
  那吴甡本来以为周王能掏出十万两白银,已是极限,不意他家底居然如此丰厚。
  他不由大喜道:“若此,天下可定,朝野可安。”
  “臣定然不辜负殿下信任,早晚编练出一支精兵,灭尽天下乱臣贼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1页  当前第62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7/9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