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966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8:30
  不意宋献策摇了摇头,笑道:“虽然陛下苦苦挽留,奈何我们两人出身草莽,文不能挥毫,武不能舞刀。”
  “如今既然已经功成名就,不如归去,免得将来君臣反目。”
  “啊?陛下不是那样的人!”张慎言闻言皱了皱眉头,解释道,“陛下苦劝二人不下,特意命我继续劝说两位。”
  “两位从龙甚早,劳苦功高,如今正是陛下大展身手之际,岂能少了二位的帮衬!”
  “张首辅好一张利嘴,可惜我俩心意已决!”宋献策和赵鱼头摇了摇头,去意甚坚。
  “莫非……莫非两位嫌弃官爵低了?”张慎言犹豫了一下,忍不住开口问道。
  “首辅说笑了!”宋献策闻言摇了摇头道,“老道士何德何能,竟然与诸葛武侯同列,岂有嫌弃官小爵低之理?”
  “这赵鱼头虽然不如我,却也获得了太师之职,伯爵之位,已经心满意足矣!”
  “是啊,老朽不过孟津河上一渔夫,何德何能居此大位!”赵鱼头也接话道,“这一次真不是我俩有什么心思,实在是年迈体衰、精力不济,不得已而退!”
  “那……那好吧!”张慎言眼见二人去意甚坚,不得已取出来两个包袱,递给二人道,“这是陛下亲自为两位准备的行李,倒也无甚贵重之物,不过是当初的旧衣服什么的,还请两位收下。”
  “旧衣服?”两人闻言一愣,顿时明白这是张顺表示不忘旧情之意。
  两人连忙朝乾清宫方向拜了拜,感谢张顺赐衣之举。
  然而,就在两人就要离开之际,俄而见一队人马由南而来,正要入城。
  三人正要避开,不意为首之人看到了他们连忙走了过来。
  三人连忙一看,原来来人正是须发皆白的王徵。
  “你们这是?”三王徵见状不意一愣,连忙施了一礼,开口问道。
  “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告老还乡去了!”宋献策不意笑着解释道。
  “告老还乡?”王徵闻言一愣,不意捋了捋胸前的雪白胡须。
  实话实说,宋献策、赵鱼头两人年龄虽然不小,但是比起已经年近七旬的王徵,却正是“年轻力壮”。
  “你和我们不同,你虽然年轻看着大了一些,终究身体硬朗!”赵鱼头笑着接话道,“我们虽然看起来小了几岁,其实这身子骨早不行了!”
  “这……我看两位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这话从何说起啊?”王徵不由一愣道。
  “王先生一去便知,何必如此追根问底?”宋献策摇了摇头,不由对着赵鱼头喊了一声道,“时候不早了,咱们该上路了!”
  “啊,你们?”王徵更加一头雾水,忍不住又张了张口。
  “哦,对了,送你一句话哈!”宋献策突然又回过头来,神秘兮兮的一笑道,“对了,少讲一些怪神乱力,多讲一些奇技淫巧,或许对你此行有利!”
  言毕,竟然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原来当初张顺登基之日,赵鱼头千里迢迢送来传国玉玺,结果张顺对此并不甚在意,反倒宣传“天下百姓方是传国玺”的理念,这让极为敏锐的宋献策发现了端倪。
  有句话叫做“马上打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同样张顺可用依靠“怪神乱力”打天下,当然也不能依靠“怪神乱力”治天下。
  那宋献策、赵鱼头二人虽然不知道张顺一心要摈除封建迷信,推崇科学理性,但是仔细观察张顺作为,同样也得出了自己这一套想法不被张顺看好的结论。
  故而,这两人在参加完登基大典以后,在京师又徘徊了近一个月,便在一场私人宴会中提出了“告老还乡”。
  张顺虽然并不知道两人的心思,但是知恩图报之事他还是知道的。
  故而,他苦苦挽留二人,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发挥余热”。
  奈何这二人自认已经“看透”了张顺,便执意要返回洛阳,“安度晚年”。
  张顺无法,只得赐了金银财物并护卫若干,发放两人离去。
  好巧不巧,就在宋献策、赵鱼头离开的同时,作为张顺制造兵刃器械的王徵,这个时候却急急忙忙赶回到京中。
  原因无他,而是以龙华民为首的,包括罗雅谷、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在内的传教士,在当初“劝进”之际,夹带私货,企图让教皇为张顺加冕,引起了张顺的厌恶。
  故而张顺登基以后,对这一帮子传教士横竖看不过眼。
  这四人自知恶了张顺,生怕他再搞起“教案”来,连忙延请王徵入京,企图用他来缓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且不说这几人如何心思,且说那王徵见过了张慎言以后,于是两人一道进了城内。
  那王徵顾不得找地方住下,连忙急急忙忙前去求见了张顺。
  “王徵?他怎么来了?”当张顺接到王徵的帖子以后,不由颇有几分讶然道。
  “陛下,怕不是和那几个远西人有关!”高启潜闻言笑着提醒了一句。
  他曾担任过辽东监军,并总督过辽东兵马,自然和这些传教士、“西法党”也有一定的接触,故而对他们的心思再明白不过。
  “哦,我倒忘了这个!”张顺恍然大悟,不由微微一笑。
  其实,他对这些欧洲传教士的态度也极为复杂。
  一方面,他发现本土学者的水平似乎也不错,忍不住大力重用。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是西方率先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文艺复兴”。
  如果自己闭门造车,恐怕和前世闭关锁国的满清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他一方面他对传教士传教的行为又极度反感,另一方面又想学习这些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绘画等先进的知识,一时间心里十分纠结。
  “好吧,让他进来吧!”张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下旨道。
  王徵这个人虽然比不得文臣武将,但是在张顺麾下的身份地位也非同一般。
  一则他算是中国本土学者,但是与此同时他本人却是极为虔诚的教徒。
  二则王徵先前投靠了自己,为自己制作了许多器械、武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意一棒子打死。


第718章 历法之争(上)
  “哎呀,王先生,你怎么来了?”张顺一脸讶然地看着王徵道,“快,快快赐座!”
  “惊闻陛下登极大宝,故而前来贺之!”王徵闻言一愣,连忙回答道。
  原来像他这般官吏,非有旨意不能擅离岗位,更不能擅自入京。
  虽然他仗着张顺的旧情,不是很担心张顺处罚自个,但是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挑战这个规矩。
  于是,他犹豫了一下,不由继续道:“凡新朝立,必易服色,改正朔。”
  “今服色如何,本不当我言之,唯有正朔一项,还请陛下早下决断才是!”
  所谓“易服色”,就是改变官服和军服的颜色。
  比如秦朝尚黑,朝服、军服多为玄色;明朝尚赤,官袍、军服多为赤色。
  如今大虞新立,应土德而生,以黄色为正宗。
  然而,由于自唐代以来,黄色为黄帝专用色。
  故而,张顺特意下旨规定赭黄色作为帝王专用色,其他金黄色、杏黄色、淡黄色等颜色不在禁止之内。
  但是由于明代服饰存量庞大,黄色又较为难得,故而大多数官吏只是在原有的官袍基础上,绣上一些黄色的花纹,以示区别。
  不过,在张顺的强烈要求之下,工部几经实验,可采用较为廉价的黄柏根、黄芹、槐子、槐花进行印染,可得土黄色粗布,倒也可以满足戎服之用。
  所谓“改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
  也就是说改变年和月的开始时间,比如夏朝以正月为正,以“天明为朔”;而商朝则以“十二月为正,鸡鸣为朔”;周朝则以“十一月为正,半夜为朔”。
  故而《史记》记载,夏朝用“夏正”、商朝用“殷正”、周朝用“周正”。
  不过,这种改来改去的法子太麻烦了,又容易影响农业生产。
  故而自汉武帝再次以“夏正”为正以后,历朝历代往往以颁布新历法,作为“改正朔”的象征。
  当然,由于重新制定历法,不仅工程浩大,而且耗时较长,有些朝代又使了一个取巧的法子,那就是把前朝历法改个名字,继续颁行。
  比如明朝的朱元璋就把元朝的《授时历》改为《大统历》,继续使用。
  如今张顺刚刚即位,不过粗略的了解了一些历法的知识。
  他还没有下定决心,是继续把旧历法换个名使用,还是重新制定一部历法,故而这王徵来的倒是时候。
  “哦?先生如何以为?”张顺心想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想必心中已有定策。
  “先前传教士龙华民等人所呈《新法历书》,俱用西洋之法,更胜我等百倍。”王徵不由笑道。
  “其间多有不服者,经过数次验算,新法皆‘与天密合’……”
  “等等,等等,你是不是以为朕既看不懂历法,又不好查验当初的档案记录!”就在王徵滔滔不绝的自卖自夸之际,张顺突然开口打断道。
  “啊?”王徵闻言一愣,顿时不由面红耳赤,羞愧的无地自容。
  原来传教士和王徵所谓的《新法历书》,就是崇祯年间制定的《崇祯历书》。
  这《崇祯历书》内容极其庞大,一共包括四十六种著作,长达一百三十七卷,主要内容包括:法原、法数、法算、法器、会通五部份内容。
  其中法原,是讲述相关的天文理论,一共有四十卷;法数,是制定的天文数学用表;法算,则是推算天文历法所用的数学方法;法器,则是讲述相应的天文仪器;而会通则是东西方单位换算表。
  除此之外,还包括《治历缘起》和《古今交食考》,讲述制定历法的经过,以及在制定过程中如何“碾压”钦天监和东局的故事。
  当初,张顺刚刚收到《新法历书》之初,乍读之下,也不由感慨西方科技之发达,中华传统学者之鄙陋、愚昧。
  然而,不意当初传教士上劝进表之际,却被崇祯的妃子田秀英一语道破虚实。
  当时,张顺忙于登基之事,无暇分辨。
  待到诸事已毕,他这才着人调出当初钦天监、东局、西局三方较量的原始档案以及崇祯的朱批、圣旨,这才发现传教士不仅偷偷篡改了自己推算的结果,更是篡改了三者之间的胜负。
  原来自从崇祯登基以后,徐光启入朝,就一直鼓吹、推动西历之事。
  只是如此以来,却惹恼了两个人。
  一个是钦天监监正戈承科,另外一个是民间学者魏文魁。
  其中这戈氏族人多又习“司天”业者,例在钦天监供职。
  也就是说这戈承科学的是家传天文历法,其主要观点算法来自于《大统历》,也就是元代的《授时历》。
  而后面一个魏文魁更不得了,在外人看起来完完全全是一个“民科”。
  他不但师承不明,更是一心专研宋代邵雍所著的《皇极经世书》。
  实话实说,这个一听起来就不靠谱。
  什么《皇极经世书》,连后世教科书上提都没提过,一看就是野路子。
  而当张顺命人把这本书找出来的时候,更加确信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1页  当前第9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66/9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