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家请我当皇帝_分节阅读_第969节
小说作者:四代重奸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8:30
  然而,由于这个历法立法原理和中国传统历法不同,向来只吸收了少量算法,对其原理不甚了了。
  直到这喜欢追究“历理”的唐顺之,在研究“回回历”的时候,对此有所发觉。
  于是,他便反过来推算,“稽其图”,也画出来一副星图出来。
  本来他对这乱七八糟的星图也不甚感兴趣,结果等他看到汤若望带来的托罗密体系图的时候,不由一愣。
  原来这图竟然和唐顺之所画星图竟然有五六分相似。
  顿时,一个极为大胆的猜测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其实,这托勒密体系就是抄自“回回历”,而第谷体系就是抄自周述学的模型。
  而由此可以推知,在钦天监或者东局之中,必然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推崇所谓的“哥白尼体系!”
  如此以来,自己前世西方所谓的三大体系,来源全部清晰明了!


第721章 偷天换日
  “魏先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话说张顺心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以后,连忙召来魏文魁咨询道。
  “陛下请讲!”魏文魁连忙施了一礼,心里有几分莫名其妙的回答道。
  这天都快黑了,陛下这么晚召我过来作甚?
  “前几天,我听先生说起周述学和邢云路的理论,颇受震撼。”张顺早按捺不住,连忙开口道。
  “只是这两日我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虽然说金木水火土五曜都围绕太阳转动,那地球呢?地球是什么情况?”
  “陛下果然天资纵横!”魏文魁闻言不由极为赞叹地看着张顺,忍不住半开玩笑道,“若非陛下身为至尊九五,草民都要忍不住想要收陛下为关门弟子了!”
  言毕,他又忍不住自嘲的嘿嘿一笑,继续讲述道:“若是按照周述学的观点,日为君,月为后,皆绕地而行,而金木水火土五曜又绕日而行。”
  “待到邢云路,观点又为之一变。”
  “他认为‘太阳为万象之宗’,蓋‘星月之往来,皆太阳一气之牵系’故也!”
  “也就是说,由于‘太阳一气之牵系’,哪怕地球亦不得不围绕在太阳周围转动!”
  “好!”张顺听到这里,不由击节而起。
  果然周述学的观点正是“第谷体系”,而邢云路的观点却是“哥白尼体系”。
  不过,张顺想到这里,心中忍不住又泛起了一个疑惑。
  他不由笑问道:“那不知先生持何观点?”
  “草民与邢云路乃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自然也认为由于‘太阳一气之牵系’之故,无论五曜,还是地球都围绕太阳而行!”
  “哦?”张顺听到这里,不由心中更加疑惑。
  就算你认同“哥白尼体系”,但是也没有必要非得和认同“第谷体系”的传教士势同水火吧?
  一念至此,他忍不住问出口道:“既然先生也认同‘西法’,如何与传教士一干人等关系如此恶劣?”
  “认同‘西法’?此话从何说起?”魏文魁闻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哦,难道不是你认同的邢云路观点,传教士认同周述学的观点吗?”张顺闻言更为惊异。
  “陛下这话从何处听来?”结果张顺话音一落,魏文魁比张顺更为惊讶。
  “这周述学和邢云路二人观点虽然有异,但也是大同小异,皆为我中国之法,又有何异哉?”
  “若细细深究起来,不过戈承科持周述学之观点,我持邢云路之观点而已。”
  “至于然彼所谓‘西法’,‘与回回同,而加精密’耳,除此并无出奇之处!”
  果然,张顺听到这里恍然大悟。
  为何崇祯会把钦天监、魏文魁和传教士等人分为三家,让彼此多次验算。
  其根本原因就是三家历法的根本原理不同,一个持“第谷法”,一个持“哥白尼法”,还有一个持“托勒密法”。
  由于传教士献上的《崇祯历书》是以第谷体系为核心,兼顾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一度让张顺以为传教士秉持的是第谷体系。
  当然,当张顺确认了魏文魁秉持“哥白尼体系”的时候,顿时明白了传教士不可能秉持第谷体系。
  因为在西方传教士到来之前,中国天文学家对“回回历”的研究进展不大。
  哪怕唐顺之这样的天才,也只能反推出一个大概,但是也出现了许多谬误之处。
  说白了,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传统天文学家还不能掌握托勒密体系,自然也不能秉持托勒密体系的观点。
  也正因为如此,传教士以《崇祯历书》为基础删改的所谓《历书新法》,不敢说明说三方秉持何种观点,反而宣称“第谷法”“哥白尼法”和“托勒密法”皆是传教士带来的新法。
  那《崇祯历书》自然也只能是由教徒徐光启主持,在传教士龙华民、罗雅谷、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参与下编制完成。
  要是搁在前世,张顺对此自然深信不疑。
  但是,这一世张顺自然不会轻信别人的言辞,更不会小觑任何一件“工程”。
  像编制长达一百三十七卷《崇祯历书》这样庞大的一个工程,无论在哪一朝哪一代都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就凭徐光启和几个传教士就能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内完成,这莫不是一个天方夜谭?
  其间必然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些人力物力自然也要掌握大量新的理念和算法,这才能够上通下达。
  而张顺却在明朝档案中没有看到任何有关培训记录,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崇祯历书》大概率是由钦天监主导,部分吸取了魏文魁和“西法”的历书。
  而传教士却企图贪天之功为己有,颠倒黑白,反过来污蔑中国的历法。
  想到此处,张顺不由笑问道:“那《崇祯历书》可是由西局所独修?”
  “陛下何出此言?”魏文魁闻言愈发不解,“那前朝末帝虽设三局,一别三家长短。”
  “奈何修历乃国之大事,自然由三家共修。”
  “经过几番较量,如今以钦天监为首,余则次之!”
  原来那钦天监虽然持论不如魏文魁,奈何人力物力非同一般。
  三方在不断较量过程中,魏文魁虽然颇有亮点,但是也出现过较大失误。
  那徐光启和传教士等人算法尚不如魏文魁,也同样出现了较大失误。
  如此几番较量下来,自然由计算结果较为稳定,误差较少的钦天监一方占据了上风。
  如此以来,所谓的“第谷体系”自然在《崇祯历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哥白尼体系”和“托勒密体系”被排挤到次要地位。
  不过,也正因为这件事儿,张顺突然警惕了起来。
  既然“周述学体系”和“邢云路体系”能变成“第谷体系”和“哥白尼体系”,那么传统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东西,被这帮人“偷去”了?
  想到此处,张顺不由冷笑道:“魏先生一定疑惑今天为何问出这么多奇怪的问题?”
  “却是昨日,传教士向我言说邢云路之论乃是远西哥白尼所传,周述学之论乃是远西第谷所传。”
  “又删改《崇祯历书》,宣称乃是西洋新法,还请先生慎之!”
  “啊,世上竟有如此无耻之人!”魏文魁闻言大吃一惊,忍不住出声道,“还请陛下尽驱远西之人,以保我华夏传承!”
  任凭他如何想象,万万想不出世上竟有这般之人!
  “这就过了,过了!”不意张顺摇了摇头,笑道,“远西人虽‘偷’我历法,我等不也‘偷’来了回回之法?”
  “大凡天下之人博采众长则兴,闭门造车则衰。”
  “彼传教士游历四海,集天下之长,不知藏了多少好东西。朕还指望先生等人替我一一‘偷’来,岂可因噎废食?”
  “更兼朕有志于天下,意欲大造海船,以通四海,到时候亦少不了先生等人鼎力支持!”
  “陛下心胸气度不凡,倒是臣狭隘了!”魏文魁闻言一愣,不由深深向张顺一拜道。
  其实,这魏文魁却不知这个时候张顺想得更多。
  在原本历史上,欧洲通过大海航时代,不知道汲取了世界各地多少先进的知识、理论,最终化为己有,继而发展出发达的近现代科学文明。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偷与不偷,又有何干?
  但是,如果有人因此上升到人种优越,人类贡献云云,那自然不得不正本清源。
  该是谁的贡献,就是谁的贡献。谁也不能偷天换日,贪天之功为己有。
  想着想着,他又笑了。
  自古以来,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与其防着别人,不如让别人防着自己。
  说来说去,还要自己造大船,游大洋,以通四海,只有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不会落后于人。


第722章 东西方的见面
  话说张顺既已知传教士虚实,心中对其愈发不喜。
  他不由三番五次招魏文魁入宫探讨天文历法之事,反倒冷落了传教士一干人等人。
  那龙华民不由大急,连忙召来王徵相商。
  那王徵闻言不由苦笑道:“陛下不欲李天经转述,而欲专用传教士。”
  “你我水准皆不如其多矣,言多必失,恐必见疑!”
  “以吾之见,非伽利略不能胜其半筹也!”
  “这……”龙华民犹豫了半晌,最终只得无奈地点了点头道,“那……那惟有请出伽利略了!”
  原来在诸多教士之中,天文历法以徐光启为首。
  自徐光启死后,以李天经为首,而李天经正是代替徐光启主持“西局”的关键人物。
  本来众人以为凭此可以糊弄张顺,结果万万没想到张顺竟然要求传教士亲自上阵。
  其实在来华诸多传教士之中,科学文化水准最高的乃是利玛窦,也正因为如此,才糊弄的大明上下以外“远西”极为发达。
  然而,利玛窦死后,继任的金尼阁和龙华民对此都不甚了解。
  如今水准最高的乃汤若望,奈何这汤若望作为参与《崇祯历书》的编制者,水准还没有达到后世水平,故而难以抵得上李天经。
  如果让“新帝”发现传教士的历法水平比不上中国人,那么谎言恐怕就要被戳破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71页  当前第9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69/9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家请我当皇帝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