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婕坐下来,镇定地做起了绣活儿,脑子里却仍在思考刚刚编出来的身世和名字有没有漏洞。
思来想去,崔婕觉得已天衣无缝,不由为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默默点了个赞……
“从霜,我算了算,咱们现在攒的钱才二十多文,若能攒到一百文,便足够咱们离开庄子了,先逃到长安城,若有追兵,咱们便南下入蜀,若长安城无追兵,咱们不妨在长安再住些日子,继续攒钱。”
从霜嗯了一声,但又迟疑道:“可是,姑娘,难道咱们一辈子都这样逃下去吗?”
崔婕手上的动作一顿,俏脸浮起几许愁意,叹道:“逃一辈子也比嫁给那个臭名昭著的纨绔强吧?”
“我若嫁给他,以他的秉性,说不定每日都要被他欺辱打骂,我绝不会让自己的一生过得如此凄惨。”
……
离秋收还有几日,李家别院的管事和下人们已经开始准备仪式了。
府里都忙,唯独李钦载最清闲,当然,还有一个荞儿。
作为主家少郎君,李钦载当然不会参与准备仪式的各种琐事,这不符合他的人设。
秋日的阳光晒在身上懒洋洋的,李钦载是第一次来古代的农村。
大好时光,随便蹉跎。
躺在院子里晒太阳这种活动不必急于一时,李钦载决定带荞儿在庄子里逛逛,领略一下古代的田园风光。
父子二人牵着手走出别院,刘阿四不放心,亲自带了几名部曲跟随。
李钦载倒是不担心自己的安危,来到这个世界他基本上没与人结仇,也不是什么左右朝局国运的宰相大官儿,实在没必要如此紧张地保护他。
于是李钦载挥退了保护他的部曲,唯有父子二人在田垄陌间慢悠悠地散步闲逛。
一路上也看到不少庄子里的农户们,农户们穿着粗布衣裳,扛着农具三五成群,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今年地里的收成显而易见很不错,交了主家的租子后,应该还能剩余不少。
农户们都在悄悄地琢磨秋收后的花用,去县城给家里的婆娘买两尺素布,给娃儿买几斤肉解馋,听说城里酒肆卖的酒不错,比自家酿的醪糟霸道,也可以考虑打两斤尝尝鲜……
小小的算计,小小的理想,对日子并不宽裕的农户们来说,已是难得的奢侈了。
不为填饱肚子发愁,便是天大的幸福。
农户们很知足,贫苦的人只要一丝丝甜,便能填满他们半生的苦。
庄子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处可听到农户们放声的大笑。
婆娘们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年幼的孩子四处乱跑,被婆娘拎起来一顿揍,揍完扔一边,孩子咧嘴哭了半晌后,便收起了哭声,继续没心没肺到处乱跑乱叫。
李钦载嘴角带笑,牵着荞儿缓缓走在庄子里。
一切都很新奇,也很欣然,明明是秋天,他却闻到了春天的味道,那是万物复苏的生机。
见李钦载和荞儿走近,农户们顿时噤若寒蝉,默默地退让一旁,垂头让父子二人过去。
农户们虽然不认识父子二人,但从二人的衣着上能看出,这是富贵人家,庄子里唯一的富贵人家便是李家别院,而且庄子里有大半的农户都是李家的食邑。
简单的推理一下,农户们便知道了李钦载的身份。
必然是长安的主家来人了,虽不知姓名,但必然是老国公爷的亲属,如假包换的贵人,可不敢犯驾。
李钦载和荞儿走了一阵后,才慢慢发觉,自己父子好像被农户们孤立了。
原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农户们,一见他们走近便自动熄火,瞬间寂静,每个人表情恭敬,退避三舍。
李钦载苦笑,在这个阶级森严的年代,与农户们平等聊天恐怕没那么容易。
“咱们去河边转转吧。”李钦载颇为无趣地道。
既然没人敢搭理,李钦载也不能死皮赖脸往农户人群里凑。索性找个没人的河边散散心。
荞儿用力点头,神情很欢喜,看得出他很喜欢这个庄子,相比之下,长安城的国公府似乎令他有些不自在。
甘井庄正好在渭水边,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早年间这片村庄便是依渭水而建的。
庄子东头村口便是著名的渭水,李钦载和荞儿很快来到渭水河边。
此处的水流很平缓,而且河面很宽,像一片静止的湖泊。
水面波光粼粼,秋风拂过,泛起圈圈涟漪。
父子俩站在河边,李钦载深深吸了口气,叹道:“秋高气爽,青山绿水,此乐何极。”
荞儿不解地道:“父亲大人所言何意?”
李钦载瞥了一眼圈圈涟漪的河面,道:“意思就是,如此清闲无忧的天气里,咱们应该抓几条鱼,就在岸边烤着吃。”
荞儿两眼一亮,用力点头:“嗯嗯!烤鱼吃!”
左右环视一圈,李钦载道:“抓鱼需要工具,烤鱼也需要调料,咱们先回别院准备东西,然后再来抓鱼。”
荞儿兴奋点头,看样子似乎有点蹦起来雀跃的意思,碍于以前的教养,努力忍住了,只是小脸已高兴得涨红了。
不敢把荞儿独自留在河边,孩子通常管不住自己,万一掉进河里就出大事了。
于是李钦载牵着荞儿往回走。
半个时辰后,东西都准备好了,父子二人再次来到河边。
抓鱼的工具有渔网和渔兜,有桶,还有一堆调料,甚至还带了一些引火的枯草和木炭。
抓鱼的过程并不复杂,用河边的湿土垒了个小窝,放开缺口引入河水,窝里面放了一些醪糟,没多久便有几条鱼儿游了进来。
不得不赞叹如今的生态环境,真的是山清水秀鱼肥。
四五条鱼被李钦载眼疾手快扔进桶里,荞儿在一旁兴奋地拍手大笑。
“父亲大人,生火,生火!”
李钦载笑着看了他一眼,还好,几年严厉的教养并没有磨灭孩子的天性,此刻的他,终于有了几分幼童该有的样子了。
剖鱼,生火,烤鱼,李钦载手法熟练地操持,荞儿围着他上蹿下跳,高兴得不行。
岸边临时搭起的简易土炉里炭火通红,鱼儿被串在树枝上,洒上调料,一阵浓浓的香味四散开来。
没多久,烤鱼熟了,李钦载递给荞儿一条,不放心地道:“烤鱼有刺,你吃鱼会不会吐刺?”
荞儿自信地一笑:“我在阿婆家时也吃过鱼的,会吐刺,从来没卡过喉咙。”
李钦载这才放心地把烤鱼递给他,又叮嘱道:“吃肚皮上的肉就好,那里刺少肉嫩,别的地方的肉太厚,也不易入味,就不必吃了。”
荞儿点头,然后嗷呜一口,咬到鱼儿背部的肉,最厚刺最多的那一块。
李钦载叹气,真是一点都没听进去啊……
不过见荞儿吐刺很熟练,一口鱼肉在嘴里鼓捣半天才咽下,李钦载渐渐放心了,看来他说的是真话,吃鱼吐刺不是问题。
孩子吃得开心,李钦载却突然觉得肚子有点阵痛。
啧,长安渭南相隔不过百余里,难道也有水土不服的毛病?
扭头四顾,李钦载找准了一个地方,然后摸了摸荞儿的头,道:“为父我去办点关于出口的重要业务,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荞儿忙着吃鱼,敷衍地点头应了。
李钦载指了指河面,严厉地道:“绝对不准靠近河边,我就在不远处盯着你,若敢靠近,我会很生气,非常生气。”
荞儿放下烤鱼,认真地道:“父亲大人放心,荞儿不会水,阿婆教过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荞儿绝不会靠近河边。”
李钦载这才转身离开,也不敢离开太远,找了个相隔十余丈的草丛,拨开草丛,能随时看到荞儿瘦小的身影,李钦载这才放心蹲了下去,开始办重要业务。
荞儿吃得很开心。
准备时间不足,烤鱼的味道其实只能算尚可,但野外捉鱼烤鱼这件事,对荞儿来说算是头一次,所以烤鱼吃起来格外的香。
独自一人吭哧吭哧,不知不觉吃了两条鱼。
荞儿犹豫地看了看烤炉上剩下的三条鱼,决定不吃了,留给李钦载。
正在这时,却听到一道陌生的女声从身后传来。
“你在吃什么?好香呀!”
荞儿回头,见一位十五六岁梳着双丫髻的姑娘正盯着烤炉上的鱼,眼中露出馋色。
“小家伙,吃不完的给我吃好不好?”馋得不行的小姑娘笑眯眯地乞求道。
荞儿小脸儿一板,起身伸展双臂,像只护食的小母鸡,拦在小姑娘身前。
“不行!剩下的鱼是父亲大人的,你不准吃!”
第74章 放开那个禽兽
荞儿的小模样很认真,他是真的在帮父亲守护剩下的三条鱼。
三条鱼不值钱,但对荞儿来说,它很好吃,好吃的东西便是珍贵的,要给父亲留着。
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闻着烤鱼的香味,差点流出口水来。
她也不过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对美食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四下张望后,发现只有荞儿一人守在这里,不由恶向胆边伸,突然很想抢了烤鱼就跑。
然而世家多年的教养让她克制了内心的恶念,她决定用别的法子得到这三条烤鱼。
“小娃儿,你是庄子里的吗?以前为何没见过你,你是哪家的孩子呀?”小姑娘开始攀交情。
荞儿挺起胸膛道:“我是李家的孩子。”
“李家呀……”小姑娘毫不慌张,甘井庄里有一大半是英国公的食邑,庄户也有很多姓李的,不足为奇。
“小娃儿,我们做个交换如何?”小姑娘狡黠地笑道。
荞儿好奇道:“什么交换?”
“你把这三条鱼给我吃,我吃完后帮你捉四条鱼,你看,你付出三条,得到四条,你赚了大便宜,对不对?”
荞儿毕竟不满五岁,闻言顿时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付出三条,得到四条,确实赚了便宜,可总觉得哪里不对……
见荞儿沉思不语,小姑娘急了,于是加重筹码:“五条如何?我给你捉五条鱼,这下你总该赚便宜了吧?”
荞儿的思路终于被带偏了,三条换五条,应该不吃亏了。
于是荞儿用力点头:“好!但你不能骗小孩子哦!”
小姑娘眉开眼笑:“不骗不骗,我以名字发誓,我叫周……嗯?周那啥,瑾瑜,对!我叫周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