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唐如今还未发兵东征,但大唐周边的邻国都很清楚,这一次东征,高句丽必无幸理。
贞观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那场战争究竟是胜是败,后人众说纷纭,但至少能肯定,高句丽已是元气大伤。
元气大伤还不够,大唐撤军后,对高句丽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也就是焚毁高句丽境内的粮田,农仓,时常越境掳掠高句丽的青壮人丁,以及封锁高句丽国境周边,禁止通商等等。
这些政策直到李治登基十几年后,辽东的边军仍在一丝不苟地执行。
高句丽这种典型的山地国家,哪里经得起大唐如此针对,如今早已是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其国已奄奄一息,王臣失进取之意,将士无征杀之心。
大厦将倾,只需一根手指轻轻一推,它将轰然倒下。
大唐如今正在筹备的,便是伸出这根手指,彻底将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去。
周边的邻国都不是傻子,自然早就看清了形势,于是尽管高句丽还未灭国,新罗国却开始未雨绸缪,盯上了百济国的土地。
新罗使臣行贿朝臣的事本来心照不宣,受了贿的自然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有的已经开始暗戳戳书写奏疏,准备上疏进谏天子放弃百济了。
然而贿赂的事一夜之间被捅了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受贿的朝臣们顿时哑口无言,人人自危。
舆情汹涌之时,莫说劝谏天子放弃百济,他们自身都难保,事情若闹大,天子震怒下令严查,收了新罗贿赂的人一个都跑不了。
……
四夷馆内。
吐蕃使臣扎西勒神情兴奋,在并不宽敞的斗室内来回踱步。
明明只是代吐蕃大相来长安朝贺大唐天子,万万没想到,新罗国那群猴子居然爆了这么大一个雷。
吐蕃与新罗虽说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中间隔了一整个大唐。
但这次新罗使臣搞出的事情,却跟吐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快,派出快马回吐蕃,禀报大相,就说新罗欲收百济,唐国朝野非议四起,臣如何行事,请大相速速回信示下。”
一名随从不解地道:“新罗与唐国的纠纷,与咱们吐蕃何干?”
扎西勒深深看了他一眼,此刻的他,已不似粗犷耿直的做派,眼里闪过一道精光。
“你可知唐国天子接下来要做什么?”扎西勒问道。
随从不假思索回道:“东征高句丽,据说唐国已开始筹备粮草军械,日夜操练将士。”
扎西勒叹了口气,道:“如今高句丽孱弱,灭国已毫无悬念,那么唐国灭了高句丽之后,你可知唐国天子接下来要做什么?”
随从迷茫摇头。
扎西勒目光望向太极宫方向,叹道:“接下来,唐国便要西征了,准确的说,要与我吐蕃决一生死了。”
随从大惊失色:“唐国怎敢……”
扎西勒冷笑:“唐国怎么不敢?天可汗的子孙并未弱了他父亲的威名,这位唐国天子之英明,可丝毫不逊他父亲,他对唐国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的谋划,都是清清楚楚的。”
“大唐物产丰富,良田甚广,积攒一两年的国本便可支应起一场大战,而我吐蕃土地贫瘠,自吐谷浑惜败撤军之后,元气一直没有恢复,大相如今的身体也……”
扎西勒叹道:“若唐国灭了高句丽,那么我吐蕃的亡国之日亦在眉睫,吐蕃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只要他们能腾出手,一定会出兵征伐我们的。”
说着扎西勒脸上露出狰狞之色,咬牙道:“所以,我们不能让唐国灭高句丽灭得太轻松,就算灭了它,也不能让半岛诸国安宁,定要制造事端,牵制唐国的力量,使其无力西顾,给我们吐蕃积攒国力争取时间!”
……
四夷馆的另一头,新罗使臣金文颖正在屋子里大发雷霆。
此时的他像一头暴怒的狮子,任何敢接近它领地的动物都会被他撕成碎片。
“究竟是谁在长安城里传出的流言?究竟是谁!”金文颖怒道。
“我们已说服了唐国十余名朝臣疏议百济之弃留,是谁将贿赂一事传出去的?”
一名不配拥有姓名的随从惶恐道:“金将军息怒,我新罗使团断无人敢泄露半个字,此事绝非我使团内部人所为。”
金文颖冷冷道:“知情者只有咱们使团和受贿的二十余唐臣,不是咱们泄露出去的,难道是那些唐臣嫌命长了自己跟别人说的吗?”
“如今闹得满城风雨,整个长安的人都盯着我们新罗使团,教我们动弹不得,不知何方贼子坏我大事,用心何其歹毒!”
随从讷讷道:“金将军,接下来咱们怎么办?”
金文颖怒道:“还能怎么办?只能安安分分留在四夷馆,什么都干不了!此事恐已上达天听,若唐国天子心生警觉,新罗收纳百济将永无可能,甚至唐罗联盟也将破裂。”
随从小心翼翼地道:“如今满城风雨,我们要不要主动向唐国天子上表,就说所谓行贿唐国官员一事皆是子虚乌有,是敌人在挑拨唐国和新罗的关系……”
暴怒的金文颖突然冷静下来,甚至朝随从露出了和煦的微笑。
“来,你过来,凑近点儿,把你的猪脸伸过来!”
啪的一声脆响,金文颖恢复了暴怒状态,大吼道:“你要不要敲锣打鼓告诉天下人,这事儿跟咱们新罗一点关系都没有?”
“欲盖弥彰,不打自招,使团里怎会有你这种蠢货……对了,你是谁推荐进使团的?你是专门一路跟来蹭饭的么?”
……
太极宫。
流言喧嚣的下午时分,一份奏疏出现在李治的面前。
“……臣代新罗国主向大唐天可汗陛下发誓,京中流言之说,是有人恶意造谣生事,妄图离间大唐上国与忠心臣藩新罗的关系。”
“所谓新罗国使臣行贿京中朝臣一事更是子虚乌有,毫无证据,求天可汗陛下明鉴。”
第952章 取舍难定
嘴上说不,身体很诚实。
金文颖终究还是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向李治上疏的内容跟使团随从的说法完全一致,连形容词都没换。
其实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大唐是新罗的宗主国,长安是宗主国的国都,新罗使团在宗主国的国都里搞出如此恶劣的丑闻,金文颖都不知道回去如何跟新罗国主交代。
除了当机立断上疏大唐天子,矢口否认行贿之事,金文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否认归否认,大唐天子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了。
太极宫中,李治仔细读完金文颖的奏疏,缓缓将它搁在案头上,脸上露出几分讥诮的冷笑。
“倒是大手笔,朕的朝堂里竟有二十余朝臣被小小的新罗收买了,那么穷的小国,国主却慷慨得很。”李治讥讽地道。
旁边的武后拿过金文颖的奏疏看了一眼,随即皱起了眉。
“陛下,新罗国使臣行贿朝臣,可是触了大唐律法,不可饶恕。”武后凤目含煞,语气里带了几分杀意。
李治淡淡地道:“人家是异国使臣,朕能拿他们怎么办?难道杀了他们吗?若朕这么干了,大唐的藩属臣国还不闹翻了天。除了下旨严斥,朕都拿他们没办法。”
武后不满地道:“臣妾听说朝野议论甚嚣,此事已闹得满城皆知,新罗使臣行贿大唐朝臣,此举太过恶劣,已损我天家威信,下旨严斥不痛不痒,不可为后人鉴也。”
李治嘴角一勾,道:“官面上顾忌两国友睦,不可严惩,但私底下,该给的教训还是要给的,莫以为顶着使臣的名号,朕就拿他们没办法了。”
武后不解地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治眨了眨眼:“接待诸国使臣的人是谁?”
“李景初。”
“让王常福给景初带句话,就说朕很生气。”
武后疑惑道:“就这句?”
“就这句。”李治笑道:“景初会知道该怎么办的。这点默契都没有,岂不辜负了朕与他的私交?”
武后似懂非懂,又道:“朝野传言,说我大唐王师灭高句丽后,会将百济交给新罗,陛下是否有此意?”
李治眼中闪过迟疑之色,半晌没出声。
老实说,就算新罗国使臣未做出行贿朝臣之举,李治也在考虑要不要放弃百济。
对大唐而言,百济其实形如鸡肋,可要可不要。
古代人的眼光有局限性,对他们来说,百济新罗倭国已是大陆的最东边了,若是这几个小国被平定,朝廷没有必要再在东方投入物力和兵力去经营它。
李治更看重的,是目光可及的西面大陆,包括吐蕃,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吐火罗,大食帝国等等。
而东面的茫茫大海,无地可征服,已失去了战略意义。
在高句丽未灭之前,百济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钳制之地,一旦大唐发起战争,则可在辽东和百济两地,对高句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也是大唐灭百济国的最大原因。
然而若是战事结束,高句丽被灭国,半岛诸国风平浪静之后,百济的位置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早在数年前,大唐王师灭了百济后,并未选择将它划入大唐版图,而是扶持了一个名叫“扶余隆”的百济王子的傀儡政权,由此可见,李治对这块土地的兴趣其实并不大。
如果大唐要经营百济,不但要投入海量的钱财资源人力物力,还要收服教化民心等诸多繁琐事,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收益却少得可怜。
国之大事,因利而战,因利而合,从国家利益来说,百济对大唐其实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李治其实很早以前就在考虑,百济之治理,要么交给扶余隆傀儡政权,要么索性划给新罗国。
毕竟新罗国历代国主对大唐天子的跪舔可是不逊于倭国的。
早在贞观年间,新罗的第二十七代国主善德女王就经常给李世民写情书骚扰他,没错,是真真正正的情书,什么“侍寝”“相思”……
要多肉麻就有多肉麻,李世民收到善德女王的情书后是怎样的表情,史不可考,但想必心情还是很愉悦的。
当然,李世民给善德女王的回信还是很严肃很高冷的,李世民要脸。
宗主国霸道男神与藩臣国女舔狗,这故事写成言情小说,妥妥卖版权拍影视剧了。
后来善德女王去世,新国主又是一位女王,名叫“真德女王”,那时正好李治登基,真德女王完美地继承了善德女王的优良传统,于是又频频给大唐的新天子李治写情书。
“爱你”“想你想得睡不着”“昨晚睡觉夹枕头了”“今天下雨了,我这里好湿,你那里湿了吗”等等诸如此类。
里面的虎狼之词足够李治报官告她性骚扰了,幸好大唐历代天子的胸襟都非常宽广。
另外,真德女王在位七年后去世,如今的新罗国主金法敏,早在永徽元年便作为新罗使臣出使大唐朝贡,并被刚登基的李治封为太府卿。
所以说,新罗历代国主与大唐的关系,其实算是非常融洽的,所以在是否将百济划给新罗的问题上,李治一直拿不定主意。
收归大唐版图,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划算。交给傀儡政权又不放心,划给新罗国,又有点不甘心,如今的李治大约便处于这种矛盾心理之中。
至于新罗使臣贿赂大唐朝臣的举动,其实无论有没有这件事,都对李治的决定影响不大。
国之取舍,只看利弊,不会因个人的举动而感情用事。
迟疑许久,李治叹了口气,道:“还是召朝臣议一议吧,百济之取舍,只在灭高句丽以后,现在还早得很。”
武后掩嘴一笑,道:“陛下觉得还早,可臣妾听宫人说,刘仁轨听说朝廷有弃百济之意,今日已在府邸门外骂街了呢。”
李治神情一滞,接着苦笑道:“这老匹夫……虽是为官清正,但太过较真,朕对他实在喜欢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