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象咬牙道:“阿弟不懂事,得罪了李郡公,我这就狠狠收拾他。”
李钦载叹道:“玉不琢,不成器。早年我也曾是恶贯满盈的纨绔子弟,后来却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如今也还算做出了一点小成就,知道为何如此吗?”
张大象愕然摇头。
李钦载沉声道:“被我爷爷和我爹揍的,那些年我挨过的揍啊……哎,不提了,一提浑身痛,后来我实在被揍得受不了了,为了不挨揍,我只好做点成就出来,让他们高兴高兴……”
张大象惊讶之后,表情若有所悟:“玉不琢,不成器……李郡公好文采,道理也是绝妙,看来真是要多揍一揍才能懂事。”
第1173章 整整齐齐
长兄如父,子不揍,父之过。
张大安这样的人才,需要再雕琢一下,相信他未来一定是大唐的宰相之才,前提是,当亲哥的揍得够狠。
张大象其实也听说过李钦载的事迹。
当年的李钦载,论混账的程度,张大安只能甘拜下风,后来不知为何突然开窍了,不仅不惹祸,反而为大唐立下一个又一个功劳,被天子甚为器重,而李家也因为李钦载的存在,家业渐渐兴旺起来。
除非被雷劈了,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开窍的。
所以,李钦载真是被家里长辈揍怕了,不得不发奋图强,最终成才?
张大象琢磨半晌,觉得李钦载的话可信度很高,而且有极强的可复制性。
别人挨揍之后便开窍了,我家那个混账凭啥不行?
见张大象眼中已露出凶光,李钦载乐了,但却一脸正色道:“刚才说的话,郯公莫往心里去,我只是随口说说我的成长历程罢了,可不是煽风点火,挑拨你们的兄弟关系……”
张大象急忙道:“绝无此意,我知道李郡公是为了张家好,才说出逆耳之言。”
李钦载矫揉地道:“揍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咱们的目的是教育令弟成才,如果讲道理能行得通,那就最好讲道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手,我也不想看到令弟伤痕累累的样子,太让人心疼了……”
张大象闻言非常感动,长叹道:“李郡公高义,今日张某算是见识了,大安当以足下为良师益友,多多请益,路才不会走偏,往后若大安登门拜谒,还请李郡公万莫弃恶。”
李钦载笑了:“请益不敢当,一起聊天读书,说些人生道理还是可以的,令弟若登门,我必待如上宾。”
二人互相告辞,李钦载上了马车回国公府。
至于张大安……下场怕是不妙。
这货基本就是高歧的2.0版本,套路和下场都一样。
看看如今的高歧多乖巧,高家他爹乐得合不拢嘴,逢年过节都亲自登门送礼,话痨似的不停感谢李家五少郎恩义无双,帮他把儿子从悬崖上拉了回来。
眼下的张家,这不又一个跳崖的吗。
……
回到国公府,人刚被抬下马车,吴管家便兴冲冲地迎了上来。
“五少郎,高句丽又有军报!”
李钦载一愣:“啥?”
吴管家兴奋地道:“高句丽国主泉男建及其王族亲眷,都被孙仁师的水师活捉了,一个都没少!”
李钦载惊喜道:“军报拿来看看!”
吴管家立马递上军报。
军报是李勣亲笔写的,一份报送李治,另一份则是专门送给李钦载的。
抄送李钦载一份,是因为李钦载不是单纯的晚辈,在李勣的心里,李钦载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尽管受伤回了长安,但李勣有义务让孙儿掌握前方的战况。
军报上述说得没那么详细,李勣也不可能洋洋洒洒写几万字描述王师如何活捉高句丽国主的。
但李勣还是写下了大概。
平壤城破后,高句丽国主泉男建情知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却没有与城同亡的骨气,而是趁着唐军即将攻破内城时,携家眷子女从城北出逃。
泉男建出逃后,立马上了海船,打算向北航行,逃至北方的靺鞨族部落。
但泉男建的这点小伎俩早被李勣提前算计,唐军进攻平壤城时,孙仁师的水师舰船便在海岸线上游弋巡梭,将高句丽西面的海岸线全都封锁了。
泉男建乘坐的海船还耍起了小聪明,先是故布疑阵南下,随即转道西进,在高句丽西面海域绕了一大圈后,才下令北上。
但孙仁师却是经验老道的水师将领,怎会上他的当?
不管你绕多少圈子,我只要封住北进的海路,你就跑不了。
除了北方的靺鞨室韦等游牧部族,其余的几面不是大唐就是倭国,全都属于大唐的地盘,泉男建根本无处可逃。
于是在平壤城破后,泉男建和全家在海船上度过了惶惶不安的三天,最终在儋罗岛附近海域,也就是前世的南棒济州岛,大唐水师十余艘舰船将泉男建的座舰团团围住。
孙仁师当即摆出杀他全家的攻击阵型,泉男建当时就吓尿了,二话不说投降。
一家百余口人整整齐齐地被大唐水师活捉,一个都没少。
李钦载将军报看了好几遍,随即一拍大腿,兴奋地道:“全活捉了,干得好!”
吴管家也笑道:“都是老公爷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人虽是孙仁师活捉的,但老公爷的功劳更大,五少郎,是这道理吧?”
李钦载笑道:“爷爷的功劳够大了,分点给别人也无妨。”
“那倒也是,老公爷不稀罕这点功劳,高句丽都城破了,国主也被捉了,五少郎,军国之事老朽不懂,这高句丽算不算已经灭国了?”
李钦载笑道:“王师继续南下,只要破了平壤城以南的几个城池,推进到熊津都督府和新罗两地的交界线上,高句丽从此就不存在了,从如今的战势来说,勉强算是灭国了吧。”
吴管家喜道:“如此说来,老公爷的灭国之功算是十拿九稳了,哈哈!”
李钦载看着军报笑了笑,本来有点担心李家风头太盛,难免被人觊觎抹黑,但李治给他吃了定心丸后,李钦载放心了。
高句丽王族被活捉,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它代表着高句丽境内再无正规的抵抗力量,曾经拱卫都城的卫戍军,在泉男建被活捉的那一刻,便沦为了乱军。
他们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没有宽广的战略地缘,也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只能咬牙死守着仅剩的南部几座城池,默默计算唐军攻城的倒计时。
高句丽这个国家,到了这个境地,基本算是已经灭国,剩下的那点抵抗力量,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患了。
同时也意味着,这场灭国之战终于走到了尾声。
接下来李勣还不能回大唐。
因为还有一场战争等着他,高句丽被灭后,大唐对新罗的灭国之战可以从容布局了。
想必此时,李勣应该已下令三万倭人启程,将他们布置在高句丽和新罗国的边境上。
然后,就等着倭人在边境与新罗国制造摩擦吧。
过不了多久,新罗国的国主一家子,也会整整齐齐地坐在大唐长安的太极宫里,向李治陪着笑脸说“此间乐,不思新罗也。”
李治若喝嗨了,令泉男建和新罗国主金法敏跳一曲眼神能拉出丝来的双人舞,画面一定很唯美,就是有点不对劲……
第1174章 师生离城
泉男建被俘算是大唐东征之战的又一座里程碑。
战势再一次无可逆转地急泻而下,高句丽大势已去,军队和民间再无组织大规模抵抗的力量。
唐军接下来便是将少数的残敌歼灭,派遣官员接管各个城池。
简单的说,下个阶段唐军的任务,是消化占领的城池土地,让它们从此改姓李,李治的李。
捷报传来,全城臣民再次沸腾欢庆。
李治在宫里兴奋得手舞足蹈,差点抽风。
王师在高句丽的胜利,捷报虽然频传,但对臣民来说,高句丽终究太远,王师的胜利他们无法直观地感受到。
可是活捉高句丽国主一家,对李治和臣民来说意义却不一样了。
俘虏,是可以押解来长安的,一路敲锣打鼓地押过来,让沿途的臣民都看看高句丽国主和他一家子的模样,最后得出结论,如此厉害的人物都被咱们的天子灭了,天子得有多厉害呀。
李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简而言之,李治要得瑟,泉男建一家便是他得瑟的工具。
于是李治当即派八百里快马传旨李勣,马上将泉男建一家押解来长安。
新年祭祖或许赶不上了,没关系,朕可以在过完年后再祭一次祖,礼多人不怪嘛。
而泉男建一家,李治要隆重地在太庙前给他们办一个献俘仪式。
不仅要在臣民们面前得瑟,李治还想在祖宗面前得瑟。
所谓“献俘”,上古时期的献俘确实是字面意思,就是把战败的俘虏抓到神坛前一刀砍了,以示兵威。
但到了如今,献俘仪式没那么血腥了,无非就是把泉男建和亲眷捆绑起来,一家人整整齐齐跪在太庙外,李治则在太庙内神神叨叨念一些告慰祖宗先灵的骈文。
仪式办完后,泉男建一家还是好吃好喝囚禁着,不会杀他们。
泉男建若会做人,马屁能挠到李治的痒处,说不定李治一高兴还会给他封个“昏国公”之类恶意嘲讽的爵位,让他们一家终老长安,一生深锁庭院。
下旨押解高句丽国主来长安之后,李治又命宦官给李家赏赐了许多黄金丝帛和瓷器,大大小小装了十几辆马车。
李思文领着全家老小,恭敬地接下了李治赏赐的礼物。
李钦载知道这些礼物不过是热身,连开胃菜都算不上,真正的封赏功臣要等到李勣班师回朝,那时李家的权势应该能达到人臣之巅。
……
第二天一早,李家收拾了行李,李钦载跟自家不必客气,李治昨日赏赐的东西,李钦载划拉了一半装上马车。
带着崔婕金乡,荞儿和弘壁,李钦载一家拜别的父母,带着两百余部曲朝城门外行去。
出了延平门,城外的大道上静静地站着一群人,都是老熟人。
李素节,李显,契苾贞等弟子,各自领着自家的随从,安静地等候在大道边。
见李钦载的马车到来,弟子们纷纷行礼。
李钦载掀开车帘,抬眼一扫,默默点名之后,发现一个都没少,于是颇为满意地点点头。
众弟子正要上马车跟着李钦载回甘井庄,却突然被李钦载叫住。
“师生见面第一件事,你们猜猜是什么?”李钦载朝弟子们坏笑。
契苾贞咧嘴呵呵傻笑:“那还用说,一年多未尝先生的手艺了,今日先生定要请弟子们大吃一顿。”
李钦载缓缓道:“我一个还在坐轮椅的伤残人士,你居然能说出这话,一年多未见,你不但脸皮更厚了,良心也更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