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国士_分节阅读_第347节
小说作者:子率以正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3:46
  李四的性格有些木讷,但为人是极稳妥的。
  留他在这里,陈堪也放心。
  回到府中,周石没有片刻耽搁的说明了来意:“侯爷,往年大雪之时,咱们三千营都会有操练任务,今年是否依照常例?”
  陈堪走到诸位坐下,面无表情的问道:“往年平安是怎么给你们制作操练计划的?”
  “往年平安将军都是带着兄弟们训练雪夜奔袭,一般是从北京出发至大同边境,与大同守军联合操练,又用一夜时间折返。”
  “雪夜奔袭?”
  陈堪眉头一皱,倒不是说雪夜奔袭有什么问题,而是大明的军队有一个规矩,边军是不能擅自离开自己所守卫的辖区的。
  唯有藩王的卫队例外。
  而三千营是禁军,更不可能随便离开北京踏上大同守军的地界上。
  周石见陈堪沉默,忽然拱手道:“侯爷,往年咱们三千营都是和大同守军联合操练,这么多年下来已经习惯了。”
  此话一出,陈堪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不用说,这个习惯肯定是朱棣还是藩王是留下来的。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藩王领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军队和军队之间,还是相互保持点距离比较好,尤其是禁军和地方军队之间,最好不要牵扯太深,否则就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利益牵扯。
  想了想,陈堪摇摇头:“今年就不必和大同守军一同操练了,这么大的顺天府,足够将士们奔袭操演。”


第三百五十一章 朱棣的态度
  陈堪做出决定,周石虽然有些不甘,但也没有反对。
  他是个武将,但不是个傻子,没有陛下的命令,部队短暂的离开驻守防区,一两次或许没有问题,但时间长了陛下肯定会心生不满。
  现在已经不是藩王戍边的时代了,一切都要以朝廷的命令为准。
  送走周石,陈堪便开始准备下一阶段教学需要的教材。
  以大明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陈堪最多能带着三个小家伙实践到后世初中程度,再往上就只能先教学理论了。
  至于理论在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现实,那就不是陈堪能够掌控的了。
  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都是由第一个天才挖下地基,再由无数的天才添砖加瓦才能成为一座高楼。
  陈堪并不认为凭他自己一个人便能将所有事情做完。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播撒一份种子,将世界尽可能的变得花团锦簇。
  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成为推动时代的助力。
  朱家两兄弟和花时,就是陈堪播下的第一代种子。
  陈堪不想去做自下而上那种流血牺牲的变革,所以他选择直接从源头上进行改变.
  朱瞻基接受了陈堪的新式学问,将来他登基为帝时,才是大明真正百花齐放的时代。
  一连三天,陈堪在书房埋头苦干,终于将脑海中那些已经久远到快要忘记的初中知识变成了一沓厚厚的手稿。
  这三天时间,陈堪也在思考如何针对三人进行发掘式教育。
  最终,陈堪得出结论,朱瞻基和花时还是要按部就班的进行教育,至于朱瞻壑,先交给他理论知识,再由朱瞻基和花时带着他去实践。
  三个人教一个人,就比陈堪一个人教育他要轻松得多。
  第四天,陈堪走出书房时,天上又开始飘起了雪花。
  陈堪负手走到雪中,伸出手,任由雪花落在袖子上,心思不断变换。
  元正将至,不知不觉,离开京师已经半年了。
  陈堪也不由得有些想念远在京师的方孝孺。
  这些日子,京师的来信极为频繁,朝局之动荡远超陈堪的想象。
  自从五城兵马司沉寂下去,陈瑛便配合纪纲将朝堂上除了六部尚书与侍郎之外的中等官员全部换了一遍。
  新换上来的那些官员,已经被好事者称之为纪党或是陈党。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被称之为太子党或是汉王党。
  而朱棣,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这些事情进行干涉。
  也就是说,这些事情都是朱棣默认的。
  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想了些京师的事儿,再回过神时,陈堪身上已经堆满了厚厚的一层积雪。
  摇摇头,将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赶出脑海,抖掉身上的积雪,陈堪缓缓的朝中庭走去。
  与萧条的后院相比,侯府的前院和中庭就很热闹了。
  中庭里,三个小屁孩在一群侍女的照看下可着劲儿的撒欢。
  下雪之后,烧水泥的事情暂时做不了,朱瞻基和花时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给朱瞻壑补两个时辰的课业,剩下的时间都可以随意安排。
  而前院,管家云程正带着一群小厮布置院子,屋檐上换上红灯笼,景观树上缠上红布条,院子里还牵了许多彩带,倒吊许多油纸伞。
  贴门帘,还有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
  一派祥和喜庆的氛围让所有人的心情都莫名其妙的舒畅起来,包括陈堪。
  府中的下人婢女看见陈堪也没停下手中的活计,只是随意和陈堪打了个招呼便继续忙碌。
  陈堪就这样背着手在侯府里绕了一圈。
  就连朱月澜都在带着从公主府过的管事嬷嬷和小宫女绣一些喜庆的刺绣。
  很好,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元正做准备,只有陈堪自己是一副无所事事的状态。
  ......
  此时,奉天殿内,朱棣正在接见匆匆赶回京师的郑和。
  两人已经在偏殿内坐了好一会儿,脸上都是一副震惊的模样。
  “你确定这是出自陈堪之手?”
  朱棣手中拿着一封信件,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
  陈堪的字迹他很熟悉,但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封信件是出自陈堪之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挑动南洋的战争,为大明一统治半岛创造有利条件,太阴毒了。
  陈堪给朱棣的印象,一直都是狡猾如狐,有点小心机,但有更多的时候还是为国为民的忠臣形象。
  就算偶尔肚子里冒出坏水,那也是为了大明好。
  但现在陈堪写给郑和这封信,却是完全打破了他对陈堪的看法。
  此刻,朱棣忽然有些庆幸,还好这封信是落在了他手上。
  但凡这信上的内容流传出去一点,大明很有可能会被群起而攻之。
  郑和没有丝毫犹豫,点头应道:“万岁,臣与靖海侯接触不多,但靖海侯的亲卫和字迹臣还是能认出来的,这封信确实是靖海侯手下的亲卫亲自交给微臣的,而信上的谋划,也确实是出自靖海侯之手。”
  朱棣眉头皱起:“陈堪这是要将我大明逼向绝路啊。”
  天下谁不知道太祖爷在位时曾定下十五个不征之国。
  朱棣更是没想到,陈堪竟然会将主意打到这些国家身上。
  沉吟片刻后,朱棣屏蔽了大殿之中所有侍候的宫女太监,随后一脸正色的看着郑和问道:“郑和,你觉得陈小子的谋划如何?”
  郑和看着朱棣,脸上略微有些迟疑。
  朱棣道:“无妨,你直言就是。”
  郑和一时间有些搞不懂朱棣的想法,要说朱棣同意吧,他又在批判陈堪的谋划阴毒,不同意吧,又在这里问自己的意见。
  沉默片刻,郑和决定实话实说。
  在脑海里组织了一下词汇,郑和缓缓的说道:“万岁爷,臣以为,靖海侯的谋划固然阴毒,但对我大明却有切实的好处。
  自前宋开海以来,我中原王朝商税税收的大头便是海贸,若是能将南洋,乃至半岛都纳入我大明的领土,我大明的财富将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郑和选的切入点成功引得朱棣点头附和。
  而郑和看见朱棣的样子,心中便有底了。
  顿了顿便继续说道:“且臣以为,这些地方本身就是我中原故土,我大明承认前元为中原正统,那便有收复故土之责,从大义上来说,我大明不缺道义。”
  朱棣继续点头,内心深处,他便是倾向于陈堪的谋划的,否则也不会问郑和的想法了。
  他本来就得位不正,更需要文治武功来证明自己。
  而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比开疆拓土更能体现文治武功的了。
  不然他也不会要朱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平定安南之乱。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明周边的国家大多数都被太祖爷列为不征之国,所以大明没办法直接对他们出手。
  但这个问题,在陈堪的谋划下也迎刃而解,让其他国家动手,大明再打着复仇的旗号将这些土地纳入大明版图。
  听完郑和的想法,朱棣沉思片刻,忽然问道:“以你手中现在的船只,能组建一支多大规模的船队?”
  郑和拱手道:“回万岁爷,目前臣手中的宝船福船护卫舰一共有一百三十多艘,组建一支万人规模的舰队不成问题。”
  “一万人吗?”
  朱棣扶着眉心,作沉思之态。
  随后拍板道:“一万人,作为先遣部队倒是足够了,过万元正,你便领着船队先出海一次,正好制作宝船的材料也见底了,银行的银库也快到了捉襟见肘之时。”
  郑和一愣,问道:“万岁爷可是需要臣下先去一趟倭国?”
  朱棣摇摇头:“不必,陈堪那小子在北京,连南洋都在他的谋划之中,没道理辽东和倭国能逃得过他的谋划,朕要你先走一趟南洋,将南洋的局势打探清楚,顺便将航道开辟出来。”
  朱棣说完这些,整个人忽然长呼一口气,随后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海贸被人把持得太久了,没道理他们吃肉,朕只能喝汤。”
  闻言,郑和忍不住一阵沉默,他当然知道朱棣说的是哪些人,但朝廷有太祖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
  所以这几年来,朝廷只能看着那些人吃得满嘴流油却没有任何办法。
  “臣必不负陛下所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51页  当前第3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7/55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国士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