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将军,好消息,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啊。”
王恩一阵大笑,竟连上下尊卑也不顾了,一屁股坐在了郑和的藤桌之上。
郑和眉头微蹙,指着一旁的藤椅道:“什么好消息让你连仪态都不顾了,坐下来!”
被郑和训斥了一句,王恩也不恼,老老实实的坐回藤椅上,一脸兴奋道:“将军,援兵,援兵到了。”
“援兵?”
郑和一愣,忍不住皱眉道:“什么援兵,在哪呢?”
他现在有理由怀疑王恩失心疯了,他说有援兵那是缓兵之计。
南洋距离大明本土如此遥远,他可不信陛下会为了他这么点人派出大军远征南洋。
陛下的性子他知道,那是和太祖爷一样的刻薄寡恩。
一支船队,弃了就弃了,反正陛下身边的能人数不胜数,随时都能再组建一支船队。
王恩却像是完全没看见郑和皱起的眉头一样,手舞足蹈道:“就是援兵啊,不过他们得待会儿才到,麾下儿郎巡视海域的时候,他们距离大岛还有三十海里呢,但末将在得知消息之后,却是一刻也不敢耽搁,这不第一时间就来告诉您这个好消息嘛。”
“嗯?”
郑和惊疑了一声:“真的有援兵?”
“当然是真的,末将哪能骗您。”
王恩兴奋了一阵子,忽然拉起郑和就要带他出门:“将军,咱们去看看是哪位将军来援了,不远万里前来驰援,这可是大恩啊,可不能怠慢了人家。”
此言一出,郑和看王恩的眼神顿时怪异起来。
心想这王恩什么时候也知道讲礼貌了。
但是想了想,他还是没有挣脱王恩的手,而是跟着他一路来到了大岛上临时搭建出来的码头上。
因为郑和也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援兵来了,来的又是哪位大将军。
而两人站在码头上驻足的样子,也吸引了无数士卒的目光。
于是,两人身后聚集的士卒也越来越多。
只是这些士卒早已不复大明精锐之名。
铠甲之上锈迹斑斑,手中兵刃也已被海风腐朽,腰间悬挂的三眼火铳更是沦为了烧火棍。
船上的大炮若非每日都有人以桐油擦拭,只怕也早就被海风腐蚀得用不了了。
士卒们的精神状态也算不得好,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沧桑之态,胡子长得与胸口齐平。
怎么看,都像是一群老弱病残。
倒也正常,这是一支三年未曾得到任何补给的孤军。
前面一年只在南洋停留的时候还算好。
但后面两年他们都在远洋航行,最近半年多更是被困在海峡之外动弹不得。
重重高压之下,若非郑和能力手腕强硬,只怕将士早就哗变了。
这支军队现在还能维持战力,甚至每日还能抽出半个时辰进行操练,可以说全靠郑和强大的个人魅力。
士卒们默默的聚集在郑和身后,伸长了脖子想看看郑和与王恩两位大将军在等什么。
很快,一艘小舟便从平静的海面上冒头。
但看船的制式,却只是一艘渔船。
看清了小船的全貌之后,郑和顿时大失所望,他还以为来的是朝廷大军呢。
结果就是这么一小艘渔船?
但王恩却很兴奋,小船还未靠岸便忍不住挥手大喊道:“这里,这里!”
郑和在心里叹了口气,也不好出言制止。
毕竟,王恩,还有王恩麾下的这些将士都已经压抑得太久了。
在海外游离三年多,被两国封锁在大海之上进退不得,他们心里面只剩下一股回家的气在撑着,他实在是不好折了他们的希望。
很快,小渔船在两艘护卫舰的带领下登录了。
船上跳下来两名胡子拉碴与渔民无异的大汉。
两个大汉在围观的人群之中扫视了一圈,精准的定位到了面黑,但无须的郑和。
然后单膝下跪:“参见大将军,吾等乃是靖海侯陈堪麾下先锋,奉命前来与大将军联络,这是印信,还请大将军检验...”
“陈堪?”
郑和听见了熟悉的名字,忍不住有些愣神。
将士们却是忍不住欢呼起来。
“是陈堪,靖海侯陈堪,”
“援兵来了,是援兵来了!”
“咱们有救了!”
“靖海侯来救咱们啦~”
“陛下没有忘记我们,陛下没有忘记我们!”
将士们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心神临近崩溃的将士更是喜极而泣。
郑和呆愣当场,只觉得是自己的耳朵出现了错觉。
援兵,竟然真的有援兵,还是靖海侯陈堪亲自率领的援兵。
陛下没有放弃他们,陛下竟然真的没有放弃他们。
见状,跪在两个大汉对视一眼,再度对着郑和恭声道:“还请大将军检验!”
郑和顿时如梦初醒,颤颤巍巍的接过印信。
在看清起落款和印信的制式之时,忽然转头对着身后的士卒们大喝道:“将士们,援兵,靖海侯的援兵来了,咱们可以回家了。”
似乎是回家两个字触动了所有人的神经,顷刻之间,整个海滩之上回荡起震耳欲聋的回家之声。
郑和迅速拆开信件,在看清字迹之后,顿时忍不住眼眶一阵酸涩。
陈堪的字迹,他再熟悉不过了。
而看清信上的内容之后,郑和更是忍不住激动到落泪。
原来,大明没有忘记他们。
原来,陛下一直都记得他们。
原来,还有人在一直挂念着他们的行程。
片刻之后,郑和收好印信,看向两个大汉,沉声道:“二位壮士,请随本将来。”
说完,对着一旁激动得手舞足蹈的王恩呵斥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去速速设宴款待贵客......”
王恩被郑和呵斥了一句,咧嘴一笑后,急忙转身小跑而去。
一边跑一边喊:“人都死哪儿去了,那个谁,赶紧去海里打几条大鱼,敢拿鱼干糊弄贵客,我抽不死你......”
目送王恩远去,郑和平复了一下心情,带着两人朝山顶之上的藤条编织而成的屋子走去。
三人走进房里,郑和的亲兵立即讲屋子把守得水泄不通。
待两人在藤椅上坐下之后,郑和才坐到主位上,强自摁下心中的激动,朝两人问道:“不知二位壮士如何称呼?”
两个大汉对视一眼,拱手回道:“某家王度,裴狗儿。”
“王壮士,裴壮士,不知靖海侯此时,驾至何处?”
郑和开口了,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还有几分期望。
王度摇摇头道:“大将军,实不相瞒,吾等也不知道大帅此时到了哪里,吾等与大帅自安南分别,大帅率领船队南下,吾等却是借道暹罗,真腊等国,历经万难才得以面见大将军。”
见王度也不知道陈堪到哪里了,郑和的眼中明显闪过一抹失望。
但还是继续出言问道:“那此次靖海侯前来,可备足了粮草弹药?”
此言一出,王度和裴狗儿顿时相视一笑。
随即回答道:“大将军不必忧心,此次大帅不仅备足了粮草弹药,更是率领大军一万五千人一同南下,势必要杀穿海峡,向南洋土著撮尔小国宣扬我大明天威,好教他们知晓,我大明的虎威不是谁都能触的。”
“那就好,那就好!”
听见陈堪这一次是带着大军来的,郑和顿时长舒了一口气。
一万五千人大军,虽然不足以灭掉两国,但在粮草弹药充足的情况下,杀穿海峡倒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两国联手逼得他不得不退守大洋一事,大不了等自己回到大明补足粮草弹药之后,再度向陛下请求出海,再来亲自讨回公道。
似乎是看穿了郑和的想法,二人又是相视一笑。
他们此来,除了告诉郑和大明的援军到了之外,还带着陈堪的计划而来。
只不过郑和能否配合陈堪的计划,还需先问清郑和军中现在的基本情况。
所以两人倒是不急着向郑和道明他在南洋的立威计划,而是话锋一转,问道:“大将军,敢问如今大将军麾下能战,敢战之士尚有多少?”
此言一出,郑和顿时皱起了眉头。
一上来就打探大军的情况,这可是一件很犯忌讳的事情。
但考虑到对方只有两人,而且还是在他的大本营之内,他思索片刻,还是回答道:“本将出海之时,率水手一万二千余人,战兵一万人,三年航行减员不少,但能战之士尚有七千余人,不知二位将士为何问起这个?”
王度没有回答郑和,继续问道:“那如今大将军麾下可还有未曾消耗完毕的弹药,另外,火炮,火枪能否正常使用?”
此言一出,郑和的脸色顿时冷了下来:“二位壮士,此事,似乎不是你们该问的吧?”
见郑和冷脸,王度赶紧应道:“是,倒是吾等唐突了。”
“哼!”
郑和冷哼一声,心里刚刚因为援兵到来而升起的喜悦之情顿时消磨了个干净。
他不明白,为何陈堪会派出这么两个不知轻重的斥候来联络他。
一上来就打探军机要事,也就是他们盯着陈堪的名头了,要是换成别人,此刻郑和早已下令将二人推出去斩首示众了。
气氛冷了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