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52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当官不就图这几亩地风光的,你如果约束的话,岂不是把大家都吊在树上?
  再说了,这是祖制,你爷爷在的时候都没说啥,你上来就捣乱,几个意思?
  一派是以户部尚书黄子澄、吏部尚书齐泰为首的赞同派,支持朝廷采取约束举措,限制士绅恶意占地,保护自耕农利益,并要求朝廷加大清丈土地的力度。
  谁跳出来反对,就派人去查查他家职俸田应该是几亩,实际是几亩,这些地咋来的,坑蒙拐骗的话,就应该革职查问,将田地退还自耕农,若正当途径购买的话,也得收取农税,为啥,因为这些买来的不是你的职俸田!
  至于内阁的三个老狐狸,每天就站在最前面打哈欠,谁也不帮,谁也不管,等朱允炆走了,揉揉惺忪的眼睛,自觉地拿出笔墨纸砚,默写胡浚的《为江浙万民请命》奏疏。
  没办法,今天再抄写,便是二十一遍了,背也背过去了。
  解缙无所谓,抄书而已,老本行,反正一天才五遍。
  六部尚书你看我,我看你,一脸轻松,也就十遍而已,容易。
  可怜的是剩下的官员,一个个要抄二十遍。
  有几个都察院的倒霉鬼,昨日抄写的时候,竟写了几个“通假字”,被皇上叫到了武英殿,训斥了足足半个时辰,据说还被罚抄《为江浙万民请命》疏五十遍。
  五十遍啊,也不知道这些家伙昨晚上休息没有。
  解缙抄了一遍之后,在郁新、张紞惊讶的目光中,从袖子里拿出了四份已经抄好的《为江浙万民请命》疏。
  郁新指着解缙,就差喊一声“你耍诈”的话,可又说不出来。
  解缙潇洒地将抄写好的奏章,递给了一旁负责收整奏疏的内侍,哈哈笑着离开了奉天殿。
  张紞呵呵笑了笑,说道:“解大才子,果是不凡,我们落后了啊……”
  郁新哀叹一声,解缙早就料到了今日朝堂必没有结果,皇上还会下令抄写,便提前写好,到时候递上去便是。
  如此看来,内阁三臣之中,唯解缙最懂皇上啊。
  内阁。
  郁新、张紞、解缙正在讨论农田兼并之风,茹瑺背着个木匣进了内阁,将木匣往桌案上一放,肃然道:“三位阁老,我茹瑺为万千士卒,求生路来了。”
  解缙等人皱眉,不知其什么意思。
  郁新站起来,走到木匣前,拍了拍,问道:“茹大人,把事情说清楚吧。”
  茹瑺打开木匣,里面是五十叠整整齐齐的医用纱布,一角则有瓶酒精,还有一个小剪刀。
  解缙等人没说话,拿出了医用纱布,展开看了又看,闻了又闻,也不知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就算是衣服角料,也太碎太小了一些,这东西又软又轻,拿去悬梁也不合格。
  “此纱布,名为医用纱布,此瓶中,乃是酒精。”
  茹瑺严肃地讲解过,末了说道:“士卒每受伤,只需用酒精浇过伤口,用纱布止血,可避免士兵伤口化脓,早日愈合,实乃军需必备。我领兵部,不可不为两百万士兵着想,恳请三位,全力助我。”
  解缙三人看着严肃施礼的茹瑺,也变得严肃起来。
  张紞拿着一块纱布,问道:“真如此神奇?”
  茹瑺从怀中取出了一封文书,递了过去,说道:“此乃京营二十位医官联名所署,皆担保医用纱布与酒精,有避脓、促愈之功效。我也亲眼所见,亲手施用,绝无欺骗可能。”
  解缙闻了闻酒精,皱了皱眉,问道:“这不就是烧酒吗?”
  茹瑺摇头道:“我找过京师所有酒楼,皆无法酿造出如此厉害的烧酒。”
  “等等,那这些是哪里来的?”
  郁新问道。
  茹瑺嘴角有些不自然,叹了一口气,说道:“是辽王朱植、珉王朱耿所有,就连这医用纱布,也为其所提供。”
  “两王?不太可能吧?”
  解缙怀疑道。
  这两人什么品性,擅长什么,解缙还是清楚的,就他们,也能制造出这些东西?
  解缙十万个怀疑。
  茹瑺再次行礼,说道:“是他们也好,不是他们也好,但这些,应作为大明军需,配备京营、边军、各地卫所!”
  郁新有些难以理解地说道:“既然是两王所有,让他们献出不就可以了?为何来内阁?”
  茹瑺抬起头,苦着脸,说道:“因为这些东西,两王只卖不献。”
  “啥?”
  郁新、张紞、解缙同时惊讶起来。
  只卖不献?
  这不成那逐利的商贾了?
  作为大明堂堂亲王,太祖之子,皇帝之叔,竟行商贾之道,岂不是丢人现眼?
  太祖留下祖训,后世子孙一律不得经商啊!
  这两王,到底再搞什么?
  茹瑺目光中透着哀伤,自己一开始也是这个表情,谁能想到,堂堂藩王竟然成了商贩,毫无家国意识,毫无为民为军的情怀。
  一开始茹瑺也想硬气,可问题是,整个京师就找不到第二家可以提供酒精的商家,找到卖烧酒的人家,让他们多蒸馏几次,把烧酒弄更烧一些,然后问三钱银子够不够,结果被赶了出来。
  遍访京师布行,从未有人见过医用纱布,更别说仿制了。
  二王是独家供应啊,你兵部想要东西,只能拿钱去买。
  黑心的二王,竟然一木匣要自己一两银子。
  想起来自己的那一两银子,茹瑺的心就隐隐作痛。
  “请内阁出面,劝说二王,奉上医用纱布、酒精之法,为护我大明士卒,出一份力。”
  茹瑺恳求道。
  郁新、张紞同时将目光看向解缙,解缙郁闷地看着两人,说道:“此事,事关两百万士卒,事关国本,不妨茹大人奏报皇上,让皇上作说客吧。”
  谨身殿,朱允炆看着茹瑺的奏疏,差点笑喷了。
  好啊。
  让朕说服朕,把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东西捐出去?
  朕答应,皇后也不答应啊!
  PS:
  需要说下哈,明代的六部尚书有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朱元璋为了分权,尚书设置人员很多,七八个,十几个也很正常。
  建文帝时期,尚书人数在一至四个。
  此时的刑部尚书是暴昭与侯泰两人。


第六十三章 四字批复:商人好啊
  通政司的人将奏折送回兵部,茹瑺迫不及待地打开奏疏,目光落在朱允炆的批复之上,顿时瞪大眼睛,一脸的困惑与不安。
  兵部右侍郎刘儁(jun)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凑了过来,问道:“茹大人,皇上可是应允了?”
  茹瑺摇了摇头,将奏疏递了过去。
  刘儁看过之后,也是一头雾水,迷茫地问道:“皇上是什么意思?”
  茹瑺叹了一口气,拿走奏疏,说道:“我也不清楚,此事,需要找内阁商议。你有什么事吗?”
  刘儁连忙将手中的文书递了过去,说道:“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斌来报,在山东沿海地区,出现了小股倭匪,抢掠杀戮了沿海军民三十余,请令兵部调拨船只,出海杀敌。”
  茹瑺连忙接过奏报,仔细看了看,问道:“怪不得奏报送到了兵部,而不是五军都督府,刘大人,你可知这明威将军戚斌的父亲是谁?”
  “自然知道,应天卫百户,太祖亲卫,开国功臣戚祥。只可惜,戚祥在远征云南的时候……”
  刘儁的目光中流露出可惜之色。
  茹瑺仔细看了看奏报,说道:“正好,这份奏折也拿去内阁看看。”
  内阁。
  解缙正在翻看着《太祖实录》的开篇,对郁新、张紞问道:“此书由谁主笔?”
  郁新摇了摇头,低头处理着手中的奏章,说道:“翰林院侍读学士董伦?总裁官王景彰?你若想知道,需要去一趟翰林院才可。”
  解缙眯着眼,说道:“董伦之文,敦厚守旧,王景彰之论,默守陈规,这开篇之论,绝非两人所作。”
  “哦,你说这开篇?”方孝孺走入内阁,搓了搓有些冰冷的老脸,又对着双手哈了一口气,说道:“是翰林院编修杨士奇所写。”
  “杨士奇?”
  解缙眯着眼,品着这个名字,然后将开篇文稿放了下来,肃然说道:“此子乃阁臣之才!将来,未必在我等之下!”
  郁新、张紞都抬起头,看向解缙。
  这可不是一个玩笑,而是一个不寻常的政治预言!
  方孝孺对于解缙的话并不感意外,走上前说道:“我观杨士奇已有半月余,无论是品性、能力还是文史才学,皆是上上之选。解大才子,你可有对手喽。”
  解缙哈哈笑了起来,见方孝孺冷,便将一旁的铜手炉递了过去,说道:“内阁人才济济,解某欣然乐见啊。”
  方孝孺欣慰地点了点头,刚想说话,门外便传来了脚步声,茹瑺匆匆走了进来,见方孝孺也在,便先打了招呼,见过三位阁臣之后,将戚斌的奏报递了上去。
  郁新看过之后,微皱眉头,道:“此事,是否知会下五军都督府,毕竟登州卫属五军都督府所辖。”
  张紞思量了下,说道:“登州卫属于山东都司,为左军都督府所辖。自李景隆离京师前往广州之后,左军都督府相关事宜,便由徐辉祖暂管。不妨将此奏折,传给徐辉祖,再作定论吧。”
  茹瑺微微点头,然后拿出了另一份奏章,苦笑着解缙等人,说道:“皇上批复了。”
  解缙眉眼微微一动,不动声色。
  郁新眯着眼看着茹瑺的神情,微微摇了摇头。
  张紞伸出手,接过奏章,说道:“看来,皇上不准备当你的说客啊。”
  茹瑺叹了一口气,说道:“也不尽然,皇上所言,似有玄机,只是我参悟不透。”
  “哦?”
  解缙兴致来了,凑了过去。
  张紞展开了这一份茹瑺请皇上作说客,说服二王献上医用纱布、酒精之法的奏章,目光快速扫去,只见奏章末尾,只有四个朱砂字:
  【商人好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