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耿有些为难地看着朱植,朱植低头盘算了一番,说道:“最低八钱。”
解缙还想争论,此时,朱允炆敲了敲桌子,众人将目光看了过去。
“依朕看,医用纱布、酒精,不仅可用于士兵,还可配备六部,各省府衙。换言之,此番采买,乃是朝廷多部团购,既是团购,数量必然不少,二王,何不优惠一些?”
朱植苦着脸,看向解缙,叹道:“既然皇上发话,那本王便退这一步,若户部愿签下二十万匣契约,那便按七钱吧。”
茹瑺与黄子澄等人脸色一喜,两人商议了下,认为采买二十万匣根本不够,京营至少需要五万木匣常备,拿出十五万运抵边塞,根本就不够分。
何况这些是消耗品,不是今天买了,今年就足够了。
一旦耗费,还需补充。
二十万匣,远远不够。
“这样吧,兵部采买三十万匣,一匣七钱,每一万匣,交割一次。待三十万匣交易结束,后续采买,另行议价。可否?”
茹瑺认真地说道。
朱植与朱植点头答应。
在朱允炆的见证下,两王与兵部签订了采买契约,户部、内阁也在上面签字作保。
对于这个结果,大家都很满意。
在两王与其他人离开之后,解缙与朱允炆商议如何处置二王封地田产的问题,朱允炆的意思很简单,那便是把田地分了,将两王封地佃农,一律转为自耕农,日后田地产出,依一条鞭法收税。
解缙欣然答应,然后说道:“皇上,江浙一带,一条鞭法遭遇了不少阻力。严奇良上奏,说底层乡绅抗拒,不予配合,连田产是谁的,都弄不清楚,丈量土地很难进行下去,请朝廷拿定主意。”
朱允炆看着夕阳,说道:“若没有人认领田产,那便是无主之地。既是无主之地,那便分给无田、少田之人吧。告诉严奇良与江浙布政使衙门,通告各地府衙县衙,给定期限,若谁查不清,办不明,下至衙役,上至布政使,都脱下身上的公服,日后专门负责清丈土地吧。”
解缙乐呵了,如此高压之下,何愁办不成事?
那些人寒窗苦读几十年,好不容易熬出头,混了一口官饭碗,这若是被打下去,还不亏死。相对于乡绅望族给出的一点好处,保住官位才是最重要的。
解缙陪着朱允炆走在皇宫中,谈笑之间,便将诸多事敲定下来。
朱允炆很欣赏解缙。
解缙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且有远见,是一个不错的丞相之才。
难怪历史上朱棣发出“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的感叹。
朱允炆只用了“商人好啊”四个字,解缙便了其全部心思,一步步配合,最终拿走了二王封地,也给了二王皇商身份,避免了日后二王行商,再受攻讦弹劾之事。
“皇上,燕王入京之事,如何安排?”
解缙询问道。
朱允炆思考了下,说道:“燕王大才,事关未来军制,不可怠慢。你代朕去一趟,与五军都督府一干勋贵,明日中午,迎接朱棣入城吧。”
解缙拱手道:“臣领旨。”
朱允炆见已是黄昏,便对解缙说道:“早点准备去吧。”
解缙行礼,离开皇宫。
坤宁宫。
马恩慧见朱允炆来了,盈盈笑意地迎了上前,尚未施礼便被朱允炆搀了起来。
“皇后心情不错啊?”
朱允炆见马恩慧眉眼弯弯,不由笑道。
马恩慧指了指一旁的算盘,说道:“皇上,臣妾刚刚算了算,兵部采买竟达三十万匣,且还是七钱一匣,若如此算,我们便可得二十一万两银子,臣妾万万不曾想,这小小纱布与酒精,竟有如此利润。”
朱允炆无奈地看着马恩慧,似乎她的账本上,从来都没有成本。
“皇后,这二十一万两银子,需要缴纳一万四千两的税银……”
“什么?户部是做什么吃的,二十一万便收一万四千两税银?岂不是十五税一,我朝商法,明明是三十税一,只取七千两而已!如此恶行,皇上需为臣妾做主才是!”
马恩慧很委屈,凭空少了七千两银子,能不心疼吗?
朱允炆摊开手,底气不足地说道:“皇后,做此恶行的,便是朕啊……”
马恩慧瞪大眼,难以置信地看着朱允炆,朱允炆点了点头。
完了。
坤宁宫不让睡了。
朱允炆无语对苍天,果然,资本家都是不好惹的……
没地方去的朱允炆,在御膳房混了一顿饭,和御膳房的小太监、宫女聊至半夜,直至夜里,吹起了大风,才向坤宁宫走去。
路过承乾宫的时候,朱允炆停下了脚步。
双喜见朱允炆看着承乾宫的方向,便问道:“皇上,摆驾承乾宫吗?”
朱允炆眯着眼,问道:“朕记得,承乾宫日夜织造,从不停歇。”
双喜笑着点头,道:“回皇上,是这样的,骆才人将人手分了三拨,日夜轮作。”
朱允炆皱眉,指了指承乾宫的方向,说道:“你听,除了风声,再无其他声音。”
双喜仔细听着,确实不见织造的声音。
“不好,出事了!”
朱允炆顿觉不安,连忙奔向承乾宫。
第六十九章 承乾宫集体中毒事件
承乾宫的大门虚掩,朱允炆推开大门,看着宫殿方向。
殿门紧闭,窗户合闭,里面灯火亮着,却没有织造的声音。
寒风呼啸而过,吹起衣襟。
朱允炆快速跑了过去,推开门,一股煤烟味直钻入鼻子之中,再看里面,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织造机旁,宫女不是趴在轻纱之上,便是倒在地上。
“皇上,这,这是怎么了?”
双喜等人赶了过来,看着眼前景象,不由地吃惊起来。
“骆颜儿!”
朱允炆穿过织造机,走向里面的桌案旁,骆颜儿坐在椅子里,娇柔的身躯不自然地向一旁歪着,若不是椅子支撑,恐已倒在地上。
“屏住呼吸,打开所有门与窗户,快!”
朱允炆厉声下令,然后一把将骆颜儿抱了起来,向外走去。
双喜等人将所有的门、窗户打了开来。
呼呼的北方卷入宫殿内,地上数十个火盆,在风的吹动下,原本已烧为灰白色的石炭,逐渐出现了火色。
“将所有人抬出来,放入风口位置!双喜,马上通知皇后、宁妃、贤妃带人来承乾宫,请太医院的人过来,要快。”
朱允炆将骆颜儿放在地上,然后脱下了自己的外衣,盖在了骆颜儿身上,伸手感知着骆颜儿的呼吸,还好,没丧失呼吸能力。
就在宫女太监忙着将人抬出来,分散在庭院之中。
马恩慧已然就寝,突然听闻承乾宫出了事,连忙起身带人赶至,宁妃、贤妃也已到了。
“皇上,出了什么事?”
马恩慧担忧地看着承乾宫的宫女,一些人已经醒了,却浑身无力地看着,努力地呼吸着,一些宫女身体不适,不住地呕吐。
更严重的是,一些宫女还没有醒来,哪怕一旁有人在轻轻呼喊,也只是意识模糊地回应下,连眼都睁不开。
朱允炆命人将骆颜儿抬至景仁宫修养,然后对马恩慧等人说道:“是煤炭毒。今晚降了温,起了大风,承乾宫添置了不少火盆,烟气过重,兼房屋封闭严实,人员众多,烟气无法向外流散,导致中毒。”
对于一氧化碳的问题,朱允炆没办法解释更多。
很多人认为古人并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但事实并非如此。
是的,古人不会写化学式CO,但却知道一氧化碳中毒这回事。
如南宋宋慈在其著作的《洗冤集录》中,便清晰记载了一氧化碳中毒这回事:
“中煤炭毒,土坑漏火气而臭秽者,人受熏蒸,不觉自毙,其尸软而无伤,与夜卧梦魇不能复觉者相似。”
马恩慧看着躺了一院子的宫女,满是心疼,催促道:“太医呢,太医怎么还不到?”
朱允炆摇了摇头,哀叹一声。
太医?
太医来了估计也什么好办法,这个世界又没纯氧,无法吸氧,就无法改善血液含氧量。自己也没条件静脉注射葡萄糖液,拿什么去拯救?
对啊,葡萄糖液没有,糖水总还是有的吧!
虽然糖水未必对一氧化碳中毒有多大作用,但起码可以生津润肺,听说还可以改善脑部缺氧环境,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不管了,反正喝糖水也喝不死人。
“双喜,马上命尚膳监准备一锅糖水,用朕的白糖,要快,全部送过来。”
朱允炆连忙吩咐道。
马恩慧俯身,看着一个面色苍白的宫女,她已经吐了几次了,眼里,满是泪水。
朱允炆走了过来,柔声说道:“放心吧,你们没事,过几日便会康复。”
太医院使戴原礼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朱允炆连忙上前,瞪了一眼双喜,斥道:“戴院使已入古稀,如为何不差人抬入宫中?若累坏其身,汝等如何自处?”
双喜等人连忙下跪求饶。
戴原礼抓了抓胡须,定了定神,对朱允炆说道:“多谢皇上关护,臣不碍事,且容臣先行施救。”
戴原礼可以说是明代神医,药到病除是常有的事。
朱元璋大行之前,因诊治无效,准备将太医院的医官全部治罪,唯独对戴原礼不作追究,还给予“慰勉”。
朱允炆很好奇,中医能不能治一氧化碳中毒。
戴原礼检查了几个宫女,并没有说什么,又去检查昏迷未醒的宫女,从药箱中取出了银针,在烛火上烤炙了下,便刺入宫女的太阳穴,拿取一根,刺入人中。
几针下去,宫女悠悠醒转,目光涣散,并出现呕吐症状。
“是煤炭毒,请皇上安排尚膳监,取一些白萝卜榨汁,送给众人喝下,可缓症状,静养几日,应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