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需要的便是你们这样的合用之人,在朕看来,纵是落榜,也未不可用。此番监考也好,阅卷也罢,旨在一点,察才以用。”
朱允炆沉声道。
董伦、杨士奇与高逊志深深对视了一眼,似乎都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
六月的南京,已是闷热。
朱允炆待在武英殿处理着奏折,身后两个小宫女一直在扇扇子,累得香汗淋漓,衣服都有些透了,也不敢停下来。
“好了,你们下去吧。”
朱允炆拿起一把折扇,有些不忍心。
值得欣慰的是,南直隶各地都奏报了丰收的消息,这不仅意味着一条鞭法真正第一次落在了百姓身上,也意味着大明朝的农税革新第一次走入现实。
用不了几个月,国库便会充盈起来,到时候,新军之策是不是可以再延伸一些?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在其他藩王封地施行新军之策,效果都可以预期,但唯独有一位藩王特殊,哪怕是引入了新军之策,也未必能留住人心。
这个藩王,便是宁王朱权。
朱权与其他藩王不一样,其他藩王手中的兵,基本上都是朝廷经制之兵,是朝廷编制内的军士,身上流淌着的,是华夏人的血液。
可朱权手下的兵,是朵颜三卫,是以蒙古人为主体的雇佣兵。
虽然这些人吃的是朝廷拨付的粮食,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些人只是臣服于大明,听从大明的调遣,但并不承认自己是明朝的人。
这些雇佣兵彪勇善战,骑术精良,若只是几百几千人,分流、同化、内迁,还容易控制,可这些人,不是几千人,而是八万人。
嗯,八万还都是骑兵精锐,在这八万后面,还站着一大堆放羊娃、放牛娃……
几十万人口呢,一旦引入关内,哪天他们和鞑靼、瓦剌一碰头,相约里应外合,抄起家伙造了反,那谁能抵抗得住?
朵颜三卫,实际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
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
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
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
摊开地图看看,这是很大一片区域,可不是几里路,几十里路小小的一片区域,其面积甚至超出了朝鲜半岛。
因为朵颜卫也被称之为兀良哈卫,所以其所在的区域,也被称之为“兀良哈地区”。
历史上,朱棣造反时,便用计谋从宁王手中抢走了朵颜三卫,并借助朵颜三卫,屡破朱允炆的大军。
靖难成功,朱棣上位,朵颜三卫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
朱棣也仗义,给朵颜三卫封赏之后,又安排他们回去放马了。只不过,朵颜三卫的野心,已经从靖难中滋生出来。
回去没多久,人家就开始活动,准备占据更多的牧场,甚至想要把大宁一块拿走。
后来反反复复,朱棣亲征时,总会时不时照顾下这些昔日的小弟。
朱允炆清楚这些人是不太可能一直屈从于大明的,他们的臣服,只是因为被打败了,为了能够活下去,不得已的选择。
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力量,不会再败给大明,那便是他们反叛的时候。
这个时间,不会太远。
哪怕是给他们新军之策,他们也不会感谢朱允炆,更不会为大明卖力。
所以,想要解决朵颜三卫,就不能采取纯武力的压制,需要用其他的方法。
无论是瓦剌还是鞑靼,亦或是朵颜三卫,他们都是放牧为生的,生活里就几样东西:
女人,孩子,牛羊马,草原。
吃的,喝的,都靠草原给予。
想要弄个洗脸盆,打个锅,烧个菜,喝口茶,回头一看帐篷,啥都没有,然后站在土坡上一看,自己家里没有,但人家家有啊。
可是人家不卖自己东西,用马交换都不换。
咋办?
还能咋办,抢呗。
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战争,很大一部分,便是你有我没有,我想要你不给我引起的……
现在,朱允炆打算给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 派商队去刺探情报?
不过在给之前,朱允炆需要了解整个蒙古部落的情报。
徐辉祖走在入宫的甬道上,听闻身后有动静,便止住脚步,手搭凉棚,遮住烈日看去,只见宋晟步伐矫健,踏步而来。
“宋晟见过魏国公。”
宋晟走至近前,施礼道。
徐辉祖爽朗一笑,颔首道:“一路之上,本都督还在寻思皇上召见有何要事,宋佥事来了,已可猜测一二。”
宋晟请道:“若非三大营、新军之策,便是北地边疆要事。”
徐辉祖凝重地点了点头。
两人进入武英殿求见,行礼之后,坐了下来。
朱允炆扇着扇子,道:“夏日骄阳,毒辣难挡,朕听闻昨日三大营整训中,已有三百余人中暍,是否需要改一改整训时辰?”
中暍,即中暑。
徐辉祖拱手道:“皇上,一旦有战事起,则无论寒暑,纵日如火,水如冰,也当奋进向前。三大营整训,当以意志与精神为先,不应因中暍而延。”
朱允炆皱了皱眉。
诚然,徐辉祖所言不错,战争的时候谁管你多热多冷,该打的时候还得打,想要在战场上经得起打,那平时就得锤炼。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军士整训可不是小鲜肉拍戏,呲溜个发型,扑个粉,哈口气擦擦鞋,衣服光鲜,腰里就别着个二两的铁疙瘩。
在三大营中,无论你属于哪个营,基础负重都不低于二十斤。
盔甲需要穿吧,光着膀子上战场的,那不是奴隶就是死囚,专门送死的炮灰。
真正的军兵,是需要盔甲的,哪怕你没有铁甲,又把自己的棉甲给改成了棉裤,那也多少弄个木甲。
骑兵需要武器吧,要有长弓、箭矢、马刀,若是你心理阴暗,喜欢狼牙棒刺啦人的声音,也是可以装备狼牙棒的。
虽然你是骑兵,但喜欢用火铳,开枪干死一个,转手把火铳当棍子用也没人拦你。
军队嘛,只要你能赢下来,没人管你是用四十米的大刀,还是用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反正上去,弄不死别人,就被别人弄死,自己看着组合,没硬性要求。
可这些负重是实打实存在的,骑兵整训,也不是说一天五个时辰都在马上,你需要考虑马没了咋打架的问题,当然,这些负重你都得带着。
步兵也不容易,跑得慢,死得快,为了能活下去,盔甲往往都有加厚的倾向,比如里面加个木甲当衬衣啥的。
你也需要拿武器训练,不仅如此,如果长途奔袭,身上还得扛三天的口粮……
神机营的兄弟负重也不轻,火铳这玩意全是铁疙瘩,动不动就二十多斤,有些火铳,竟达到了三十四斤。
每天拿着个二三十斤的东西练练瞄准,也不容易啊,要知道二战时很多步枪,都不超过十斤……
朱允炆对于三大营整训很是重视,每月总会去大小教场一两次,知道军士训练的辛苦,只不过虽然朱允炆是皇上,但此时三大营整训的工作,是兵部、五军都督府一起负责的。
徐辉祖不松口,朱允炆也没办法。
“做好防护,让太医院派两个人去军中坐镇,训练虽重,但也不能毁了根本。”
朱允炆嘱托道。
徐辉祖答应下来。
朱允炆话锋一转,询问道:“当下瓦剌、鞑靼可有什么动静?”
徐辉祖摇了摇头,道:“皇上,瓦剌、鞑靼方面的情报难得,目前还没传来更进一步的消息。”
“有没有什么办法,去打探下他们的动静?”
朱允炆询问道。
徐辉祖有些意外,皇上怎么突然关心起瓦剌与鞑靼了?他们此时应该还在内斗,都内斗了,还去管他们作甚?
“这个,若是派人进入北地,想要得到情报,怕也需要一些时日。而且,未必可成……”
徐辉祖有些担忧。
派细作去打探消息,这可是一件高风险的活,有去无回,是常有的事。
哪怕是找个鞑靼人去刺探情报,说不定还会被人策反,回来玩一把无间道。
“若想知瓦剌与鞑靼情报,臣倒是有个办法。”
宋晟说道。
朱允炆看向宋晟,问道:“什么办法,说来听听。”
宋晟久在凉州,对瓦剌与鞑靼之事了解颇多,见朱允炆想要了解北方蒙古各地状况,便说道:“皇上,此法有些……违反大明律法,所以……”
朱允炆不解地看着宋晟,问道:“什么办法,竟还与律法有关?说吧,朕不怪你。”
宋晟肃然道:“皇上,想要更好了解瓦剌、鞑靼内部情报,最好的方法,便是派一些人深入北地,若是朝廷派出斥候探查,只能至其边缘,难以深入,纵委派蒙古旧部前去打探,怕也会为人所顾忌,难以探寻更多。”
“臣所言之人,即可毫无阻碍地进入瓦剌、鞑靼领地,也可深入各地,走南闯北,调查各方情报。若是如此,蒙古部落,将无秘密可言。”
苏幕遮听闻之后,目光中有些疑惑。
徐辉祖摇了摇头,对宋晟说道:“这世间哪里有如此人物?瓦剌、鞑靼的人又不愚蠢,如何都不会允许大明的人,在其领地中随意走动。”
宋晟抬头看着朱允炆,缓缓说道:“皇上,只需一支商队,便可窥遍瓦剌、鞑靼全貌!”
“商队?”
朱允炆认真地看着宋晟。
徐辉祖陡然一惊,对宋晟快速说道:“此事万万不可!”
宋晟看向徐辉祖,轻松地说道:“魏国公,这是我们了解瓦剌、鞑靼最好的方法。”
徐辉祖摇头,看向朱允炆,坚定地说道:“皇上,此事绝不可行。以国之财物,资瓦剌、鞑靼之用,乃是叛国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