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32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张显宗,道:“等你归来,朕给你摆庆功宴。”
  “谢皇上隆恩。”
  张显宗含笑行礼,与其他人一起退出武英殿。
  朱允炆走出武英殿,看着夜空,总感觉心头沉甸甸的,似有什么事要发生。
  经过两日的筛选,杨士奇与姚广孝从落罢试卷中,遴选出二十份,与之前三百份试卷放在一起,合计三百二十份。
  完成了三场试卷评阅,便是试卷的排名与填写草榜之事。
  很多人的印象中,既然是排名,应该是从第一名开始吧。
  可现实不是这样。
  排名之前,考试官先将所有试卷,用字号编定名次,然后填写名次草榜,草榜填写是从第十八名开始的,明中期调整为第十九名。
  草榜一式三份,考试官一本,提调官与监试官各一本。
  考官按照草榜之上的名次,调阅朱卷与墨卷,查对三场考试试卷,都不存在问题之后,则将朱卷与墨卷放在箱子里,贴个封条做标记。
  忙完这些工作之后的第二天,便安排主考官、监试官、提调官一起拆卷,以填写正榜。拆卷也是从十八名(或十九名)开始,完成这些之后,然后拆各房卷首。
  这里的各房卷首,需要解释下。
  举人三场考试,有《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浩表内科一道,试经史策五道。
  把这些题的数量加起来,正好是十九道题。
  评阅的时候,每一道题分一个房间去评阅,选出每一道题里面的第一名,这就是前十九名。
  至于一开始为什么是十八名,可能是有一房不太重要,被忽视了……
  在很多文章中,说明代科举考试,其实就考第一场,即书经义这一场。
  这其实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客观的。
  明初评阅试卷,分了十八房,每一个房的地位是相当的,可以说是一视同仁,重要性都是不可取代的。
  只有到了中后期,明代才出现了“五经魁”,即以五经论输赢,只要你八股文写得好,其他如判语、经史策等,纵是鬼神不通,谁都看不懂,也能中第。
  这种局部成绩取代整体成绩,在明中后期确实是存在的。
  这也可以理解,像是经史策之类的,后期字数动不动就千字以上,比写论文还难。
  一些举人绞尽脑汁,吐干净唾沫,才写了出来。到了考试官那里,瞄了一眼,又臭又长,怎么看?
  而且审阅官人少,卷子却很多,天天在这里评阅卷子,半个多月没办法回家陪老婆孩子,也不是个事。
  为了早点回家睡觉,大家都省点事,你们写好八股文,我们审好八股文,就这样说好了,落榜的那位,回家别看什么经史策了,专心练习八股文吧。
  说到底,八股文的危害,虽是朱元璋埋下的苗,但真正桎梏天下的根,还出在这群偷懒的考官身上。
  他们越懒,越在乎八股文……
  天下举人想要上这艘船,只能拿出八股文的票,拿错了票,是不会让你登船的。
  像是杨士奇、姚广孝这种逃票混上船的,可谓极为罕见。
  对于大部分举人而言,只能回家研究八股船票的问题。
  六月三十日,方孝孺、姚广孝、杨士奇,进武英殿,汇报科举之事。
  “此番取士合计三百二十名,俱以填入正榜,只待明日,便可张榜于贡院之外。”
  方孝孺呈献给朱允炆一份清单。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这些时日,辛苦你们了。”
  接过清单,朱允炆仔细看去,三人点中的会元,名为王艮,第二名胡靖,第三名为金幼孜,而杨荣,位列第四。
  一一扫过,在二十名位置,才看到了杨溥的名字。
  “终于来了。”
  朱允炆轻轻说道。
  曾经在朱棣手下,辅佐朱棣开创永乐盛世的“三杨”内阁,终于全部走入了朝廷!
  而他们,将辅佐我朱允炆,开创建文盛世!
  至于其他,朱允炆并不太在意。
  科举提前一年,搞得如此紧张,说到底,只是为了杨荣与杨溥这两个人。
  如今朝堂之上,朱允炆用得趁手的,除了解缙,就没人了。
  姚广孝与杨士奇是不错,但他们并非是科举出身,也还没有朝堂积累,毫无群众基础,只凭着朱允炆的欣赏,是站不稳朝堂的。
  所以朱允炆安排杨士奇去了国子监,日后国子监出来的官员,那都是杨士奇的学生,这才是杨士奇未来跻身朝堂的关键。
  至于姚广孝,他做的事更多,不仅需要辅助编写《太祖实录》,还需推动国子监革制,时不时还得出趟门,去中军都督府转转,与徐辉祖、朱棣等人商讨三大营战阵配合问题。
  朱允炆还将报恩寺、英烈碑的事交给了姚广孝,原因很简单,他也是和尚,方便与天界寺的人打交道。
  所以,在杨士奇与姚广孝还没站稳之前,朱允炆需要杨荣与杨溥这两个科班出身的人,早点把这些人磨练出来,朱允炆才能更好掌控朝局。
  未来的路会更为艰难,尤其是北方边境、迁都之事,没有足够的人站出来支持,朱允炆很难办成。
  步步掣肘的朝堂,耗费了朱允炆太多的精力。一年来,可以说是施政三分,内斗七分,大部分精力都拿去和官员扯皮了。
  这样的状况,必须打破!


第一百七十五章 发榜,二杨初识(三更)
  七月一日,天尚未亮透,贡院外已是人生人海,喧嚣一片。
  胡靖、王艮、李贯、金幼孜、杨荣五人虽也来到了贡院外,却没有围在墙边,只是站在不远处的河边,一副悠闲自若的神情。
  “听闻皇上想要建造报恩寺与英烈碑,朝廷却只给了十万贯,也不知这工程如何兴建起来。”
  杨荣有些不解地说道。
  “能建起来。”
  “没错。”
  “是的。”
  “嗯。”
  胡靖、王艮、李贯、金幼孜四人简单扼要地回答了杨荣。
  杨荣皱了皱眉,又说道:“季夏已过,孟秋已至,但看这天,还是热。”
  “热。”
  “没错。”
  “是的。”
  “嗯。”
  胡靖、王艮、李贯、金幼孜四人再次回答了杨荣。
  杨荣郁闷,感情这几位的悠闲与风流都是装出来的,一门心思地等着发榜呢……
  “初入孟秋,想要等到流火转凉,还需一段时日。”
  一声浑厚的声音传入杨荣耳中。
  杨荣侧身看去,只见一位四方脸,留有半尺胡须的男子,正站在栏杆一侧,严肃地看着自己。
  “在下建宁府杨荣杨勉仁。”
  杨荣上前一步,施礼道。
  “湖广石首杨溥杨弘济。”
  杨溥还礼道。
  杨荣笑着走向杨溥,叹道:“你我倒是有缘,皆是杨家之人。观弘济兄气度,应是自信榜上有名吧?”
  杨溥淡然地笑了笑,道:“若我笃定,那勉仁兄应是前十吧?”
  杨荣哈哈笑了起来,道:“是我莽撞了,弘济兄莫要见怪。”
  杨溥微微点头,看着杨荣,不苟言笑,道:“你认为,十万贯真的不可能兴建起报恩寺与英烈碑吗?”
  杨荣瞳孔微微一凝,见杨溥严肃,便坚定地说道:“十万贯,绝不可行。”
  杨浦抬头看向贡院,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有人手持榜卷走了出来,无数举人蜂拥而上。
  “发榜了,发榜了!”
  有人高声喊道,声音中带着忐忑。
  杨溥看着无动于衷的杨荣,不由高看几眼,道:“你不打算去看看?”
  杨荣平静且自信地说道:“会试胜负已分,已成定数,何必蜂拥成团,熙攘一片?再者,我与你的对论才刚刚开始,若就此奔榜而去,岂不是输了你?”
  杨溥哈哈笑了起来,击掌道:“勉仁兄果然厉害。说起那报恩寺与英烈碑,十万贯是万万不能的,然,十万贯只是朝廷出资而已,缺口,自有人会补。”
  “哦?谁能做如此通天之事?”
  杨荣有些惊讶。
  听闻报恩寺与英烈碑,乃是皇上钦定,以忠军报国英烈为名兴建,其他人如何敢染指此事,就不怕招揽人心,获罪杀头?
  杨溥缓缓说道:“若是天界寺呢?”
  杨荣顿时恍然,苦涩地摇了摇头,道:“我竟没想到这一点,那天界寺也是皇室家庙,也算不得是外人。由其出资,一可显皇室恩泽,二可彰佛法,三可感召万民,可谓是绝佳之选。”
  “我对佛法并无好感,但若天界寺能办成此事,倒算是功劳一件。”
  杨溥指了指前面的人群,说道。
  杨荣顺着杨溥的手势看去,只见金幼孜等人正招呼自己,只挥了挥手回应,继续对杨浦说道:“听闻洪武时,史官修撰前朝史书,便是在天界寺内完成,此事可为真?”
  杨溥点了点头,道:“自然。”
  杨荣还想询问,却听到金幼孜喊道:“中了,中了,杨兄,你中了!”
  杨溥施礼道:“恭喜勉仁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2/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