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35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杨荣的目光有些犹豫,士农工商是固有的提法,若自己以农为主,那岂不是成了农士工商?
  士子的地位与威严,还要吗?
  杨荣想起了朱允炆说的“陈述直言,纵错无妨,勿有顾虑”,终坚定下来,提笔写下:“臣对:大治天下,涵盖万千,宜分先后,厘清主副,以主为先,以副为后,徐徐图之……”
  “何为根本,乃万民也。民不聊生,天下必乱,盛世空幻。若民顺家富,则江山安泰,万民归心,大治不远……”
  “兴民之策,在于田产。一条鞭法虽护万民田产,降税于民,然仅止于此。臣窃以为,可在农桑之外,诱民富产,殖养牲畜、百物……”
  杨荣挥毫泼墨,书写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不至半个时辰,已然写就。
  停笔审阅,杨荣有些紧张。
  如此文章一味聚焦民生,却不涉朝政与军制,不知会不会被读卷官所嫌弃。虽然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杨荣已不想再修调,更不打算另写一文。
  观点已立,成败便交给朝廷吧。
  朱允炆看着一众贡士,奋笔疾书者有之,苦思冥想者有之,还有几位吃了几口墨,犹然不知,让朱允炆有些欣慰的是,这些贡士,并没有出现花甲老人。
  贡士年龄段,大部分都在二十八岁至三十九岁之间。
  这是一个好现象,少壮派,有精力,能吃苦,能熬夜,用起来也方便。
  就算是哪天犯错了,打一顿也不至于打死……
  殿试考试时间就一天,从早到晚,当然,皇上是可以回去吃饭的,但你们……那什么,先吃点墨水垫垫,什么时候都交卷了,什么时候可以退出去。
  王艮作为会元,自然是不甘示弱,第一个站起身,走至殿前,给朱允炆行了礼,便低着头后退三步,转身离开了奉天殿。
  有了打头的,杨荣便也站了起来,还没走两步,便看到了杨溥起身,两人一起行礼退出。
  朱允炆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受卷官负责收拢试卷,处理好之后,便马上送弥封所,弥封之后,会直接转给内阁的读卷官。
  为了提高读卷效率,朱允炆采取的是收一份卷、处理一份卷的策略,而不是等待全部试卷收拢之后,再一起送去弥封、读卷。
  这种方式,提高了读卷效率,也给了剩余贡士足够的压力。
  申时尚未过半,所有贡士便已答卷,退出了奉天殿。
  朱允炆摆驾回了后宫。
  内阁大殿内,内阁、翰林院、六部、都察院主要官员悉数在列,针对每一份试卷给出评阅,分出一甲、二甲、三甲,然后集体决议,预选出殿试的前三名。
  这些工作,需要在殿试当晚完成。
  次日一早,朱允炆亲至内阁,方孝孺领衔读卷官,向朱允炆汇报评议结果。
  朱允炆端坐在上,方孝孺肃然上前,行礼下跪,然后展开预选第一名的卷子,高声朗读:“臣对……”
  朗读完毕之后,司礼监太监接过试卷,呈送至御案,朱允炆看过之后,方孝孺叩头退至一旁,然后是下一位读卷官,手持预选第二名试卷,下跪朗读……
  读卷过程有着严苛的礼仪规制,肃穆庄重。
  读完预选前三名试卷之后,便会停下来。
  朱允炆听闻之后,总感觉前三行文大意还与自己所求有些差距,便言道:“再读三卷。”
  此时后续的读卷官,则会拿出二甲前三名的卷子,依次朗读。
  在听闻到“兴民之策,在于田产……臣窃以为,可在农桑之外,诱民富产,殖养牲畜、百物”时,朱允炆眼前一亮,没想到大明还有懂得多元化经营的人才,这不可多得,应该弄到前三去。
  听过六卷之后,朱允炆心中已有计较,便挥了挥手,道:“且容朕考虑一二。”
  方孝孺、解缙等读卷官施礼告退,离开内阁,到文华门外等待。
  整个科举考试中,皇上真正决定的,也就状元、榜眼与探花前三名,有时候偶尔会到二甲前三名或前七名,剩下的二甲、三甲人员,完全由读卷官安排。
  朱允炆看着眼前的六份试卷,这些试卷在预选出来结果之后,便已挑开了弥封,可以看到上面的名字。
  若是朱允炆认为哪一篇文章好,可以马上宣旨,让其入殿对问,若合适,则点为状元,若不合适,则换一人,接着点。
  点状元,对于朱元璋而言,并不是个学问问题,而是个长相问题与玄学问题。
  比如在洪武四年会试中,大明开国第一次科举,举国关注,哪个省里出了状元,还不嘚瑟下?
  江西新田考生吴伯宗,为江西解元,一看吴伯宗要去京师参加科举,不仅是百姓欢送,连官员都纷纷来送。
  可惜,吴伯宗地方卷做得熟,能考第一,但全国卷有些陌生,没考好,殿试也没发挥好,只位列二十四名,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二甲人员了。
  然而,事情就这么神奇……
  朱元璋主持殿试,大臣预选的第一名为郭翀,朱元璋一看卷子,好啊,太好了,状元就他了,对了,让他进殿,我好仔细看看是哪位。
  郭翀入殿,朱元璋就傻眼了,原来是这个家伙啊。
  四十多岁了,上半身长,下半身短,面目也难看,这要是点成状元,那不止是大明人笑话,说不定还会被外国人笑话。
  朱元璋觉得郭翀太丑,不满意,然后又喊了前面十个贡士入殿,看了看,也不满意,又喊了二十个人进来,瞧来瞧去,哎呀,这个小伙子挺帅啊,你叫什么名字?
  吴伯宗?
  伯者,大也。
  殿试什么最大,状元最大……
  好了,虽然你考了二十多名,没关系,咱暗箱操作下,你来当状元吧。
  就这样,大帅哥吴伯宗就成为了大明朝第一位状元。
  如果只是在高材生里面,因为颜值弄点黑幕,其实也算不得大冤枉,你长得不好看,也不能怪皇上不是……
  可最让人看不懂的是,朱元璋点状元,还搞起了玄学。
  洪武十八年会试前三名:黄子澄、练子宁、花纶。
  朱元璋殿试之后,安排好了,状元花纶,榜样练子宁,探花黄子澄。
  放榜之前,这事已经传出去了。
  花纶这个高兴,状元啊,荣耀啊,光明啊,家里祖坟一定是冒青烟了……
  这边都在庆贺了,第二天放榜了,花纶瞪着眼珠子,找啊找,找过了前三,没有,郁闷至极,说好的我的状元,咋就不见了?
  一甲三个名字没自己的,那就继续找吧,好嘛,二甲一百多个人,也没自己的。
  我不是状元吗?
  咋连个二甲都进不去?
  找到了,三甲第五名!
  花纶这个悲伤,几十名开外啊,耻辱啊,阴暗啊,家里祖坟一定是着火了……
  傻眼的不止是花纶,还有一个叫丁显的家伙,没错,这就是状元,他殿试的成绩,正好是三甲第五名。
  丁显有些不敢相信,我明明殿试都没答完题,卷子才写了一半,咋就当成状元了?
  绝对是梦,是梦就说得过去了……
  没错,一切都是梦惹出来的。
  花纶是状元,定好了,只不过发榜之前的头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个梦,梦到大殿之上有个钉子,十分显眼。
  好了,既然梦到了钉子,那一定是老天给了什么暗示。
  老朱醒来翻了翻殿试花名册,挨个找,哎,还真有是钉子的,丁显丁显,不就是钉子很明显吗?
  好了,虽然你小子没出息,考了一百多名,但老天选了你,我老朱也得听,状元就你了,至于花纶,让他见鬼去吧。
  于是,第一名状元花纶与第一百十八名丁显的名字,被调换了……
  也不知道老朱家是不是遗传有这种颜值或玄学病,到了建文帝时期,原本王艮的状元,建文帝觉得王艮太丑,把状元给了胡靖,所谓的“貌寝,易以胡靖”。
  朱允炆不是历史上的建文帝,对于颜值没那么在意,颜值这玩意在后世可以当饭吃,搞个主播,小姐姐小妹妹的,打赏飞飞来,可在大明,它当不了饭。
  别以为你帅,我就点你为状元……


第一百七十八章 传胪唱名,赐宴授官(三更)
  五日一早,奉天门外,文武官员列队于左,三百二十位进士列队于右。
  所有进士皆更换上了进士冠服,头戴簪花乌纱帽,脸色虽是板着,故作严肃,但眼神中的喜悦,是如何都遮掩不住的。
  今日,传胪唱名!
  传胪唱名属于殿试的一个环节,也是殿试中最为庄严隆重的仪式,始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
  粗暴一点来理解,那就是扯着嗓子大声喊:
  谁谁谁,第几名。
  奉天门缓缓开启,新科进士不由激动起来。
  这道门的开启,似乎开启了他们的未来,十年寒窗,不,二十年寒窗,乃至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熬出头了!
  踏过这扇门,听到自己的名字,便意味着自己已经踏入了大明帝国的官场,虽然不知道未来的官职如何,但生活已然彻底改变!
  谁是状元?
  谁是榜眼?
  谁又是探花?
  会是我吗?会是他吗?
  激动,紧张,期待,随着奉天门打开,不少人的呼吸变得沉重起来。
  奉天门完全打开,此时,奉天殿外的鼓声敲了起来。
  众官员与进士纷纷整理衣冠,在鼓声沉消之后,众官员先一步进入奉天门,新科进士紧随其后,踏过奉天门。
  奉天殿外广场上,官员肃然等待。
  广场两侧,有各种仪仗、乐师,还有数百威风凛凛,手持长枪,身披明甲的卫队,整个广场肃然,庄重。
  礼乐起,待奉天殿门打开,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入殿,其他官员与进士在殿外静候。
  朱允炆身着皮弁服,升坐殿中,百官与进士跪拜,山呼万岁。
  “都起来吧。”
  朱允炆嘴角带着几分和煦的笑意,道:“方孝孺何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5/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