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63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世界上第一种可以发射弹丸的火器,就此诞生。
  后来宋蒙战争,蒙古人吃了不少火器的亏,但人家也不傻,在战争中学会了火器的使用,而且拿着这些装备与作战方法,在“长子西征”中,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降维打击”,把欧洲人的骑士尊严,彻底扫到了垃圾堆里。
  元朝火铳也发展不错,朱元璋还用过元朝军队“送”来的“铜将军”,朱元璋的部下,也有偏爱火铳的,还组建了火铳小分队,比如沐英、邓愈。
  在洪都保卫战中,邓愈便凭借着火铳小分队,干掉了陈友谅打入城的先头部门。
  沐英拿着火铳跑到云南,天天钻山沟打大象玩,时不时弄根象牙换点零花钱。
  在大明开国之后,更有各式各样的火器,拱卫着大明沿海、边境、城镇。
  由此看,那些说中国人只会用火药造烟花的家伙,不是无知,就是白痴,或是别有用心。
  朱允炆看着火铳发射,再填装,再发射,有些郁闷地想吐血,知道火铳慢,不知道会这么慢,按照崔玉的操作,最快也得二十秒。
  骑兵冲锋百米,根本用不了二十秒。
  一轮齐射就跑路,简直是给热武器丢脸。
  朱允炆没办法让其试验大炮,这里就是皇宫,炮弹飞哪里都不安全……问过数据之后,朱允炆有些心塞。
  感情大明三大炮:佛朗机,虎蹲炮,红夷大炮,这个时期一个都没出现。
  等这些匠人自己琢磨,那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喊出“口径之内尽是正义,射程之内皆真理”的豪言壮语?
  靠他们天才的创造与缓慢的研究,想弄出来更先进的火炮,估计需要等几十年。
  朱允炆离开兵仗局之后,并没有返回后宫,而是出了皇宫,去了工部下属的科技局(原将作监)。
  科技局负责改进火铳、火炮与弓弩,在十个月的时间中,他们确实完成了不少的改进工作,但这种改进,并没有突破元末明初火铳的局限,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之上,小打小闹,做了个“微整”手术。
  比如襄阳炮,这就是一类投石机,科技局把它放大了,这就能说是改进了?
  好吧,能丢的东西更多了,更远了……
  朱允炆很想将这个天才的工匠给丢出去,老子要的是真正的枪,是真正的火炮,是真理,是正义!
  你们这群人,十个月就给我搞比例尺研究去了?
  失望又愤怒的朱允炆,不顾双喜、安全局的劝阻,连夜出了南京城,上了狮子山,查看这里的武备基地,一看之下,新型火药依旧是毫无进展,倒是存储了一箱箱火药,打开一看,全是粉末。
  得了,兵仗局、科技局、火药基地,都没搞出什么花样来。
  朱允炆回到坤宁宫,已然过了子时,看着睡得不太安稳的马恩慧,帮其掩了下被子,然后走到桌案边,提笔写道:
  “朕观火器,其威不凡,实乃国之利器。然兵仗局、科技局、武备所,匮乏新意,难有大为。朕特令,于兵仗局、科技局、武备所、军器局,涵大明各地卫所,遴选最优火器教匠、军匠、民匠,集聚京师……”
  “敕令于玄武后湖,设二炮局,专司新式火铳、火炮、火药。一应材料所需,皆由内府十库拨付,于孤岛之上,设试验场,专司测验……”
  朱允炆看着拟写好的敕令,目光变得笃定起来。
  二炮!
  我虽离开了你的时代,但我将会带着你的名字,继续守护华夏!
  虽然大明的火器,还配不上这个伟大的名字,为其存在的终极,都指向守护。
  翌日一早,朱允炆的敕令便传达了下去。
  工部尚书郑赐没有表示反对,他正在忙着建房子,对于皇上怎么捯饬火器,他并不介意。
  徐辉祖也没意见,只是下达了命令,让各地卫所,赶紧把自己手里出色的火器匠人送到京师来,一个卫所至少出一个人。
  在明代,火器制造并非只属于中央特权,地方卫所也可以制造火器。但从质量上来看,地方上的火器,远不如朝廷兵仗局火器。
  玄武湖,处在皇城以北,也被称为后湖。
  明代的玄武湖,可不是谁都能去的公园,不要以为吃撑了就能去那里打个太极、遛个鸟,那里是官府重地,闲人免进。
  朱元璋时期,后湖之上设置了黄册库。
  所谓的黄册,其实是大明人口统计册,将其理解为户籍资料库也是没问题的。
  这里岛多,地方大,离黄册库远点设置个二炮局完全没问题,就是出点意外,着火爆炸之类的,周围基本都是水,也烧不到黄册库去。
  保密没问题,安全没问题,试验场也没问题,随便往湖里打靶,测试效果之余,说不定还能打几条鱼上来改善改善伙食。
  朱允炆认为,想要推动二炮局发现,最首要的问题,便是解决粉末火药的问题,这是动力源,也是二炮崛起的关键!


第二百零三章 东厂横空出世(一更)
  只有提升火药的威力,才能解决火器射程上的缺陷。
  可眼下二炮局尚未搭建起来,各种物资没有到位,朱允炆只能将目光投向了火铳、火炮之上,提笔开始绘制步枪结构草图。
  小时候还打过猎枪,熟得很。
  定远城。
  郁新站在城墙上,看着安置在城外的百姓,眼窝深陷,略显沧桑地问道:“有多少灾民了?”
  黄子澄拍了拍城墙垛口,严肃地回道:“加之前灾民,已达到两万三千余人,不止是怀远一地,颍州、五河、固镇等地,也有难民闻讯而来。人是跟着粮食走的。”
  “朝廷的旨意,你也看了,认为可行吗?”
  郁新有些忧虑。
  皇上的旨意很清楚,就是以工代赈,让灾民去京师打工赚钱去。
  如果这是一道强制性的旨意,郁新会认为不错,执行起来容易,把人一窝挪,送到京师便是,只要路上多注意点,保护好妇孺老弱,并不会出多大问题。
  可这是一道倡导性质的旨意,不作强制要求,去不去京师,灾民自己决定。
  这也就意味着,有人会去,也有人会留下来。
  定远赈灾主力也就那么几十个人,加上定远衙役,还不到一百人,若是再将这部分人手分出去一半去护卫灾民去京师,那自己手中的人手,岂不是捉襟见肘?
  到时候自己就得亲自去背粮食,煮粥,拿着棍子巡逻,维持治安了。
  “皇上的旨意是对的,郁阁老,这定远城虽然不缺粮食,但缺乏过冬衣物,眼下已是八月初,尚还好说,若是等到十月,北风凛冽,他们可就会有人冻死在外面,毕竟,城中已无更多安置之地。”
  黄子澄看了看秋日的天空,凝重地说道。
  郁新长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道:“若是灾民都不愿前往京师,如何是好?”
  定远城毕竟只是县城,物资十分有限,若不是调动卫所军粮、瞿佑带商人屯粮、各地商人听闻高价不断运粮,粮食供应都会出问题。
  眼下最主要的矛盾,已经不是吃饭问题,而是保暖问题。
  八月的夜已经有些凉,这还好说一些,盖个衣服,点个火堆也能熬过去,可再冷下去,就靠着这些人身上的单衣,活不过冬天。
  “尽人事,听天命!”
  黄子澄严肃地回道。
  郁新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便对雄武成道:“在县衙、城中、城外,张贴朝廷倡议,找一些衙役、测字先生解释给百姓,让他们明白朝廷为什么希望他们入京师,也告诉他们,朝廷不强令迁移。”
  雄武成答应一声,转身带人去安排。
  李九站在衙门外,看着墙上张贴出告示,不由拉着李老三,道:“老班头,你吃过公家饭,看看这告示,是不是砍人脑袋的?”
  李老三挣脱李九的手,恶狠狠地说道:“没错,就是砍你脑袋的,你看看,这上面还写着李九……”
  李九顿时紧张起来,难道就因为昨晚上多吃了一碗饭,要赔上脑袋?
  “朝廷公文,诸位听着。”
  一个衙役站在告示一旁,高声喊道:“朝廷说了,京师需要人手,想要去京师出点力气,赚钱养家糊口的,朝廷会安排人护送大家去京师。”
  “都别嚷嚷!”
  铜锣敲响,衙役梗着脖子喊道:“听清楚了,去了京师,朝廷管吃管住,还有工钱拿,一个月二两银子。官家说了,并不强求大家,想去就去,不去就在这里待着,一样管吃管住。想去京师的,到黄大人那里报备,只有三日考虑时间,过时不候。”
  李九听闻之后,呸了一口唾沫,低声说道:“这群狗官,我们都遭灾了,还想让我们去那么远的地方干活,鬼才去。”
  李老三并没有说话,而是走出人群,对骂骂咧咧的李九说道:“你娃八岁了吧?”
  李九点了点头,看着一脸严肃的李老三,道:“老班头,你这是咋啦?”
  李老三掰着手指头,算计着,道:“一个月二两银子,若是干五个月,便是十两银子,有这些钱,还愁娃找不到教书先生?到时候娃学上两年,考到县学去,你家不也出个秀才?娃聪明,没道理学不好啊。”
  “这,老班头,你什么意思?”
  李九认真起来。
  李老三呵呵笑了笑,道:“你家娃要读书,我家娃也要讨老婆,趁我们还能动弹,不去赚点钱,就整天待在这县衙里睡大觉?你李九良心就安了?”
  李九吞咽了下口水,脸色有些难看。
  “我想好了,带一家人去京师,至于你去还是不去,随着你。天子脚下,那些当官的再怎么放肆,也不敢把我们往死里整,只要活着把钱赚到,回家后,我们不也能买一头牛了,还用看别人脸色?”
  李老三打定主意,便大踏步走向县衙里面,准备把消息告诉家人。
  李九有些犹豫不决,去京师,又要出力气,说不得还得挨鞭子,那些官吏不把人当人啊。
  只是,一个月二两银子,总比整天躺在定远发霉好。
  老班头说得没错,不为自己,也得为了孩子考虑考虑。
  当父母的,总得给孩子铺一条路出来吧,自己当牛也就罢了,孩子不能再当牛了。
  西城门口。
  黄子澄坐在桌案后,手中握着一卷《春秋》,时不时地摇晃两下脑袋。
  郁新走了过来,敲了敲桌案,道:“有多少人报备了?”
  黄子澄起身见礼,苦涩地摇了摇头,道:“郁阁老,尚未有一人报备。依我看,我们需要立即给朝廷发奏报,让他们停止三门外营造居所,并为灾民准备冬衣、全暖之物。”
  郁新看了看远处聚集的灾民,他们对于朝廷的告示无动于衷,就坐在那里闲聊或睡觉,也不想出一把力气去。
  “再等等吧,若三日依旧没人,那便急报朝廷,另做盘算吧。真正的灾难,是懒惰啊。”
  郁新感叹中,落寞地走开。
  京师之中,全察考课不断推进,与此同时,弹劾官员的奏章明显增加,就连尚书一级的官员,也没能幸免。
  刑部尚书侯泰被弹劾十几条罪状,候泰无奈提出致仕,申请退休。
  朱允炆并没有批准,而是将弹劾最凶的几个御史叫了出来,让其在奉天殿门外跪着,一遍遍读自己写的弹劾奏章。
  风闻奏事,简直成了这些人的习惯。
  广开言论不是让你们造谣中伤人的,侯泰扶老人过马路,老人摔倒了,怎么就成了欺辱士民?候泰吃饱了打几个饱嗝,就成了礼仪不佳?生病了休息两日,怎么到你们嘴里,就成了怠工懒政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3/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