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89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朱允炆知道此事马虎不得,也不能完全以个人喜好为准,而需要集百官才智,找出最合适的,最能代表大明的国歌!
  礼部侍郎黄观出班,朗读着江西布政使送来的国歌方案:
  大明一统,万世永昌。
  天子圣慈,皇恩浩荡。
  贤臣辅之,乾坤清朗。
  ……
  兆民赖之,威服万邦。
  万古千秋,吾皇吾皇!
  朱允炆听完之后,皱了皱眉头,这算是国歌?怎么听着,像是吹嘘大明的锦绣文章?国歌应该有激励人心的作用,要有“前进”精神,如此软绵绵的吹嘘,有什么意义?
  “百官先行决议吧。”
  朱允炆看着百官。
  为更好决议,要求百官支持者出班,反对者站在原地。
  在决议下达之后,百官出班者只有三十余官员,大部分皆没有动弹。
  解缙看了看朱允炆,见朱允炆也持反对意见,便高声喊道:“罢去这一方案,下一个。”
  黄观拿起了第二份国歌方案,高声道:“此国歌方案来自于辽东都司,以三国司马懿《征辽东歌》为本,国歌为: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朱允炆还没有说话,翰林院学士方孝孺便反对道:“此国歌断不可行,那司马懿乃是一介权奸,以高平陵事变夺曹魏之国,以其所作我国歌,臣以为耻!”
  “臣附议方学士,此国歌所言之意,是为臣子效忠,而那司马并不忠城。若取之,无以传后世。”
  都察院练子宁站了出来反对。
  朱允炆微微点头,示意道:“决议吧。”
  百官反对者居多,此方案罢落。
  一个个国歌方案被提出,然后又被否决。
  黄观有些紧张,手心出汗,看着一旁仅仅剩下的五份方案,若全都给否决了,那岂不是说这大半年就白忙活了?
  “祭酒大人,有把握吗?”
  国子监司业李志刚低声问道。
  杨士奇看了看黄观的背影,面色凝重地说道:“现在罢落的太多,朝臣中不免有一些人失望,无论是什么方案,他们都会反对,这对我们的方案很是不利啊。”
  “哎,这可是我们国子监千挑万选的结果,若是罢落了,国子监山下怕都无法接受。”
  李志刚有些不安。
  杨士奇微微摇头,道:“纵是朝廷没有选择国子监方案,我们也参与过如此盛事,过往八月,绝非蹉跎。”
  李志刚肃然。
  黄观拿起一份方案,喊道:“此乃国子监推选国歌方案,其主张大明国歌应不忘开国艰辛,不忘汉魂壮志,不忘男儿血性。以元末《红巾军军歌》为方案,推荐为大明国歌。”
  朱允炆眼神一亮,这便是国子监遴选了八个月的成果?皇后的哥哥马文然便是一监生,其力主的方案便是这一方案。
  “读来,让朕与百官仔细听!”
  朱允炆不由说道。
  黄观看了一眼朱允炆,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便稳了稳心神,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读道: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朱允炆感觉自己的血液开始沸腾,目光中看到的,是那残破江山,是那无数好男儿,为苍生而战,为生存而战,为万民而战!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是何等的怒吼!
  作为华夏之人,作为堂堂正正的汉魂之人,如何甘心为鞑虏所欺,为鞑虏所奴,为鞑虏所役!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这一句,更是充满了无尽的仇恨,是不杀绝胡虏不罢休的誓言!
  朱允炆清楚,若后世人看到大明以此为国歌,定会有人跳出来指责大明,说什么“杀尽胡儿”是狭隘的民族复仇观,是要不得的,是破坏团结的。
  可诸位,这是明朝,是几百年前的大明!
  大明与胡儿从始至终都是死敌,不喊这样的口号,那喊什么?再伟大的人格与民族观,好歹也要尊重下历史本身的事实。
  朱允炆看着百官,威严地说道:“此方案,可有人反对?”
  百官听闻,瞬间明白过来。
  皇上并非直接让百官“决议”,而是直接问有人“反对”与否,摆明了态度,是支持以《红巾军军歌》为大明国歌!
  “皇上,臣以为不妥。”
  兵部尚书茹瑺出班先行表达意见。
  朱允炆有些惊讶,缓缓问道:“茹爱卿,讲来。”
  茹瑺直言道:“皇上,《红巾军军歌》虽荡气回肠,朗朗上口,然我大明已立,鞑虏被驱至关外北地,再唱此歌,恐有些不合时宜。”
  朱允炆也想到了这一点,这与后世国歌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
  “杨祭酒,国子监以此为推荐,可考虑茹尚书所言问题?”
  朱允炆询问道。
  杨士奇出班,高声道:“皇上,臣以为《红巾军军歌》振奋人心,不分岁月,几十年前读来让人豪气干云,几十年后依旧如此,这便是其强大所在。”
  “不合时宜?只是因为外敌眼下羸弱,然我大明敌人并未消除,瓦剌、鞑靼不容小觑,南方屡有不安,沿海更有倭患难平。以此为大明国歌,可安不忘危,以增忧患,强我民心,军心!”
  朱允炆微微点头,看向茹瑺,道:“爱卿以为如何?”
  茹瑺见此,也觉有理,便点了点头,答应道:“既如此,那臣愿尊《红巾军军歌》为大明国歌。”
  百官见状,不等朱允炆发话,一个个出班,齐声喊道:“臣等愿尊《红巾军军歌》为大明国歌。”
  PS:
  《红巾军军歌》是否真正存在于元末,惊雪也不确定。
  但在刘伯温的《烧饼歌》中,确实是可以看到一些《红巾军军歌》的内容,至于该军歌是否为后人作,暂不认真考究。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明国旗:日月旗(三更)
  国歌已定!
  杨士奇激动不已,李志刚也满脸红光,这一刻,国子监可以永留明史!
  礼部尚书陈迪也十分满意,怎么说国子监也是礼部管辖,国子监的光荣,也是礼部的光荣。
  剩余的几个国歌方案,按礼还是作了展示,只不过多是奉承之言,太平文章,并无鼓舞人心之用。
  因已至中午,朱允炆安排光禄寺,在奉天殿招待百官。
  饭后,朱允炆与百官没有休息,直接转入国旗评选。
  国旗并非国歌,靠嘴巴说远不如看来得直接。
  朱允炆命内侍给三十六幅国旗编了号,一至三十六号,然后对百官道:“国旗乃是我大明神圣旗帜,手持国旗者,当为我大明子民,悬挂国旗之地,当属我大明领地,纵是西出万里,南下远洋,只要挂大明国旗,便可知是我大明之人!”
  “朕希望,大明子民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看到国旗,便心中安稳,再无畏惧!国旗应鲜明,为万民所信所认可,应成为大明最鲜明的标志!”
  “内侍手持旗帜,从百官中走过,百官仔细查看,给出优、良、平、劣,最终交付内阁,统算出最优中前三国旗方案,再作最后定夺,诸位爱卿可明白?”
  百官纷纷应下。
  这种民主投票、参与的方式,百官是第一次感受,也十分享受这种感觉。
  朱允炆也想独裁,可明代人什么欣赏水平,自己也拿不准,就是拿出伟大的五颗星,对于大明人,未必会认可的啊。
  时代不同,也没办法给他们解释星星之火是什么火,只好选择相信这群人的“集体审美”观了。
  “第一号国旗,还请评判。”
  解缙主持。
  内侍双手举着第一号国旗,走官员面前缓缓走过。
  魏国公徐辉祖看着眼前的国旗,国旗底色为黄色,右侧书写着“大明”二字,左侧则是一条身穿白云的青蛇。
  螣蛇旗。
  腾蛇,无足而飞,腾云驾雾,似蛇生双翅。
  这种旗帜在军中并不少见,不过用它作为国旗,多少有些不当。
  于是,徐辉祖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劣”字,然后交给了拿着托盘的内侍。
  待百官看过,评判收敛齐全,解缙等人统算过第一号国旗结果,然后宣布道:“到朝京师文武与地方布政使等,合计官员二百人,第一号国旗得优为五十。第二号国旗,还请评判。”
  大明人是充满想象力的,国旗设计更是千奇百怪,一些人喜欢或神兽或龙作为国旗,一些人喜欢用直接的文字,挂个“明”就足够了,还有一些画着古古怪怪的图案,让人很是怀疑是不是道士出品。
  但无论是什么国旗方案,都有着一个鲜明的共性,那就是统一使用了黄色。
  黄,绝不仅是代表皇家,代表高贵与光明。
  在古代,人们喜欢用五行与颜色来表示方位:
  五行:金为西,木为东、水为北、火为南、土为中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8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