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226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郁新有些疑惑,问道:“可他们是来杀我们的,应该知道安全局在这里,为何还只派了这点人手?白白送死吗?”
  景清见郁新如此说,也有些奇怪,庭院里来了近三十黑衣人,这可不是小数目,但想要在安全局防护之下杀掉阁臣,这点人还是远远不够。
  白莲教的人绝不是傻子,觉得人多了,扔出来几十个打打消耗战。
  他们每一次出手,都意味着暴露的危险,不到万不得已,至关重要的时刻,他们不会轻易出手。
  “除非,他们另有打算。”
  郁新沉吟道。
  嗡!
  一根箭矢射穿黑夜,声音隐藏在喊杀声中,直刺郁新而去。
  雄武成感觉到了,但箭矢来得太突然,太出乎意料,雄武成来不及考虑,只下意识地将手中的刀脱手而出,而眼前的两个黑衣人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人砍过了雄武成的胸膛,一人持剑刺入了雄武成腹部。
  叮!
  长刀追上了箭矢的尾巴,箭矢猛地转了个方向,斜着射至一旁的门窗之上,而长刀也擦着景清的耳朵,飞了过去,一缕发飘落而下。
  “在屋顶!”
  安全局其他人这才发现,黑衣人中竟还隐藏着一个强悍的杀手,杀手见一击不中,景清已掩护了郁新,狠狠地瞪了一眼雄武成,翻下屋顶遁逃出去。
  “杀!”
  雄武成的受伤,激怒了原本不杀戮的安全局人,原本手下留情的众人,一瞬间便朝着对方要害斩杀而去,人头滚落几个。
  “快去保护郁阁老!”
  雄武成顾不得自己的伤势,连忙喊道。
  自己生死不打紧,若有人当着安全局的面伤了内阁大臣,安全局就真的没脸活了。
  好在郁新无碍,这才让雄武成松了一口气。
  搏杀很快结束,活捉了二十人,杀了十二人,检验过,皆是白莲教徒。
  “找到人了吗?”
  雄武成咬着牙,忍着酒精消毒后的疼痛,对赶过来的赵恺问道。
  赵恺微微摇头,道:“那人速度很快,追至河边只找到了一只鞋子,没有找到人。”
  随行大夫给雄武成上了药,用医用纱布包扎好之后,道:“腹部受伤较深,幸亏没伤到要害,但你需要静躺一个月,不宜再有大的动作,一旦伤口裂口,后果不堪设想。”
  雄武成摇了摇头,道:“眼下如此纷乱,我如何能躺着?你且让开,赵恺,带人再去找,一定要找到这个人,我有一种预感,他就是杀死王翰的那个杀手!”
  赵恺凝重地点了点头,带人再度去调查。
  郁新走至雄武成面前,面色不定,最终叹了一口气,道:“是我冒险了,多谢你的救命之恩。”
  雄武成呵呵笑道:“这是安全局的职责。”
  郁新摇头道:“是我害你受了伤,这一次是我的过错。”
  按照约定,一旦出了袭杀等意外,郁新应该待在房间里面并不外出,以避免有危险。可文人总有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情,面对这种场面,想露个面,显示下自己的无畏与风骨。
  不成想,装风流是需要代价的。
  雄武成站了起来,额头之上冒起了汗珠,强忍着说道:“白莲教徒出现在这里,说明我们的调查方向是对的,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危险。”
  郁新凝重地点了点头,道:“没错,濒死之前的疯狂罢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洪武二十四年的黄河夺淮背后,隐藏着不止一股势力。”
  “无论如何,周王都脱不了干系。”
  雄武成严肃地说道。
  郁新没有否认,只是安排大夫,道:“好好照顾他,让他安心躺着,不可出半点意外。”
  “不行,我必须跟着!”
  雄武成着急起来。
  郁新并不退让,道:“等你修养好了再说吧,赵恺,召薛夏回来吧,他在外面的使命已经结束了。”
  雄武成反对无效,被一群人强迫带走了。
  郁新目光中充满了阴冷的气息,对其他人吩咐道:“将所有人分开关起来,连夜审问,我要知道白莲教在这封丘还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是谁派他们来的!”
  “遵命!”
  安全局之人答应道。
  景清走了过来,低声对郁新道:“知县被杀了,还死了一些衙役”
  郁新面无表情地说道:“他所判的冤狱重重,本该死在朝廷律法之下,如今竟死在了白莲教徒手中,算是便宜了他!倒是那些衙役……厚恤吧。”
  景清叹了一口气,悲戚地说道:“开封府的官僚出了大问题,上至知府,下至知县,主簿,不贪不黑的,寥寥无几啊。”
  “上梁不正下梁歪,开封府问题如此之多,你最好是想想如何保住自己的官位!”
  郁新警告道。
  都察院的职责是:“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可作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竟然没有发现开封府如此多的问题,其必会担责,贬谪是可预期的事。
  景清也有些委屈,洪武三十年,自己才进入都察院担任佥都御史,在太祖走后,朱允炆登基,方晋升为左都御史,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整饬都察院,建文新政就开始了,自己都忙着对付皇上去了,哪里有心思去查看地方。
  而河南、开封府御史都没反馈过这些问题,一直呆在京师的景清,怎么可能会了解下层的真实状况。
  委屈虽是委屈,但责任是跑不掉的。
  景清不打算推诿,直言道:“就算是不在都察院,到时候请旨出京,到开封府当个知县总没问题吧?”
  郁新无奈地摇了摇头,景清也有着一股倔强劲,道:“你还记得国子监的监生胡浚吧?”
  景清郁闷地说道:“那个害我们抄写了几十遍奏章的胡浚?”
  “没错,他写的《为江浙万民请命》我依旧可背诵下来。”
  郁新叹道。
  景清有些不解地问道:“怎么突然提到他了?”
  郁新指了指封丘破败的县衙,道:“胡浚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因一封奏疏而闻名朝野,不仅本人有才,还有胆魄,请命留在了长兴当了一个知县,听闻眼下的长兴已是风气大改,百姓大治。”
  景清眯着眼,思索道:“阁老的意思是,选新人才至地方,才是治理地方之道?”
  郁新背负双手,仰头看着阴沉的夜空,道:“新人才,需要新教育啊,眼下国子监虽已推行了革新,却成为了朝廷百官眼中的异类,你也应该听说了吧,皇上不过是命礼部通告地方,明年春闱,将增百艺学问,不止于经义,不拘于八股,便在朝堂之上引起了大风波。”
  “胡浚虽非新教育之才,然其行为与底蕴,却有新教育之风,尤善于学习与吸收,他的成功点醒了我,开封府想要改变,大明想要改变,就不能太过死板。”
  景清郁闷地看着郁新,绕了一个大圈子,还是不忘责怪自己,太死板了……


第二百七十二章 反对不是目的
  京师,朝堂。
  御史尹昌隆出班,弹劾东厂厂公王越、稽查千户孙洵扣押奏章,拖延不报,力主取消东厂,惩治王越、孙洵等人。
  朱允炆理解尹昌隆的心情,辛辛苦苦,熬了半夜写成的弹劾奏折,被人丢在了垃圾堆里,半个月不见个响声,能不生气吗?
  只是……
  你弹劾的对象就是东厂,还指望东厂的人给你快速处理,是不是有些滑稽了,什么时代自己调查自己有过结果?
  弹劾就弹劾吧,说什么取消东厂,这不是打东厂的脸,是打内阁、吏部、都察院的脸,因为东厂的设置,这些人都点了头,同意了的,一个御史瞎蹦跶,可不太合适。
  不需要内阁解缙、张紞,吏部侍郎卢义便训斥了尹昌隆,道:“东厂运作如何监管,取自于内阁、都察院、六部等,无需你来过问,还望你好自尽职,莫要胡乱张望!”
  尹昌隆愤愤不能言。
  朱允炆没有在意尹昌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出班的给事中陈继之。
  陈继之言道:“皇上,科举之制乃是朝廷选士之根本,太祖立规制,明方圆,才有《科举成式》,科举之内容,宜以经义为主,不宜扩之百艺,徒增天下举子之苦。”
  朱允炆皱了皱眉。
  革新国子监的目的,并不是革新本身,而在于选拔人才,入朝办事。
  眼下国子监部院革新已成,监生也已挑选了自己的方向,在修习主课业四书五经、数学的同时,需要兼修两门至三门副课业。
  杨士奇与李志刚上书,表示监生虽适应了主、副课业的修习方式,然对副课业缺乏主动性,混日子的居多,两人提议将副课业纳入科举考试范畴,以激励人心,促使监生摆正态度。
  朱允炆深以为然。
  大明天下无数学子,他们并非是为大明富强而读书,也并非是为了建设大明,他们读书的目的并不高尚,却很纯碎,那就是:
  读好书,去科举,通过科举改变地位,改变人生。
  脱离原本的寒门生活,告别吊头发,扎大腿的苦寒日子,成为人上人,拥有地位,权势,富贵,是大部分读书人的目的。
  朝廷搞革新,监生没意见,却可以在上商业课的时候,找孔子出来聊聊去哪个列国走走,困了的时候问问朱熹找到尼姑没有,也可以在背诵中药名字的时候,唱起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群心不在焉的人,怎么可能学得好。
  归根到底,监生不在状态,是因为主课业与他们的未来利益挂钩,而副课业与他们的未来利益无关。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将副课业挂钩肄业考核,挂钩科举。
  挂钩肄业考核,杨士奇是国子监祭酒,可以说了算,一张考卷,谁通过谁肄业,简单。可挂钩科举,那就不是杨士奇能说了算的事了。
  朱允炆批准了杨士奇、李志刚的奏折,可到了礼部,却遭遇了激烈反对,而反对的风潮,又从礼部吹至满朝。
  这件事一直悬而未决,不是因为朱允炆不想或懒政,而是因为此番面对的阻力之大,超出了朱允炆的预料。
  在朱允炆看来,在科举考试中设置“主课业卷”、“副课业卷”,引入评分制,取总分排名靠前的三百人为进士,是一项合适的变革,也是从上而下的一种教育改革方式,督促各省州府县效仿国子监,革新课业。
  可朝廷上下,对于设置“主、副”课业卷多数持反对意见,六部尚书中,反对之声过半。
  朱允炆倚重的户部尚书黄子澄、吏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均在反对之列,甚至连内阁大臣张紞也予以反对。
  一时之间,朱允炆几乎成了孤寡之人。
  朱允炆看着陈继之,面色严肃地说道:“扩之百艺,便是增天下举子之苦?可若不扩之百艺,便是增百姓之苦,陈继之,你来告诉朕,是应该让举子苦,还是应该让百姓苦?”
  陈继之摇头,毫不退让地喊道:“皇上,举人修习四书五经,足以治国平天下,何必再多增负累,分人精神,若行‘主、副’课业两卷,只能让朝廷选士不佳,以不佳之士为官,方是百姓苦!”
  “臣附议!”
  科给事中为王坦站了出来。
  朱允炆握了握拳头,强压心头的怒火,将目光从陈继之、王坦身上移开,看向齐泰、黄子澄等官员,他们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2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6/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