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238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宁妃听闻朱允炆夸赞,便说道:“臣妾可是从尚膳监学了许久才学会的,厨艺一道,也极多学问。”
  朱允炆吃了一口,放下汤匙,嘴角微动:“《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小鲜想要做得好,可不容易啊。”
  宁妃浅浅一笑,道:“愿皇上选尽良才,多有伊尹。”
  “伊尹吗?他以味说汤,至于王道,爱妃倒也清楚?”
  朱允炆眼睛微微一亮。
  宁妃坐了下来,轻道:“商元圣可是传说,臣妾如何能不听闻,就是尚膳监也以其为祖。五味调和、火候论,便是其所创。以厨之艺,比之国家,是成汤之重臣。”
  朱允炆有些叹息。
  古代人都知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之难,唯有清至以后,在那喋喋不休,说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简单,借此抨击《道德经》无为而治。
  可要知道,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时代,可没什么炒锅,只能“烹”,拿一条小鱼,简单洗一洗,既不去肠子,也不去鳞,如果总翻动,会让小鱼碎掉。
  在《毛诗故训传》中有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烹小鲜不可扰,治大国不可烦。烦则人劳,扰则鱼溃,这才是治国智慧,才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谛。
  朱允炆看着眼前的鱼羹,品了品,说道:“道理虽是相通,可做起来难,想要做好更难。朕已经给户部放了风声,打算设置中央钱庄。”
  宁妃聪颖,笑道:“那户部一定会反对。”
  朱允炆哈哈笑了笑,道:“没错,他们会反对,而且不会反对一次。只是朕给他们机会,希望他们与朕共进退,若他们不要这个机会,而是想要在朕身上捞取好处,到时候吃了巨亏,也怨不得朕。”
  宁妃莞尔,提醒道:“百姓还好说,他们手中的银本就不多,可百官、商贾未必会放过如此机会。谁都知道银贱铜贵,若有人大量囤积铜钱,必会导致铜更贵,凭空多出来许多利来,他们必会争抢。”
  朱允炆示意宁妃一起用膳,道:“争,他们不争,我们如何赚一笔?秘密运抵京师的铜币已堆积如山,何福那边冲压铸币也已实现,后续供应不会出问题。银贱铜贵已到了危险地步,再如此下去,必影响民间生活,钱庄已经等不得了。”
  宁妃清楚朱允炆的谋划,中央钱庄的原始资本积累,便是以后宫营收为主,后来何福带匠人开大铜矿,铸造铜币,积累了近十个月,已形成了相当规模,推出钱庄,是有条件的。
  “臣妾有一事不明。”
  宁妃拿出了一枚铜钱,放在桌案上。
  朱允炆看了一眼,解释道:“可是在疑惑,为何到了建文朝,铜币依旧是洪武通宝,而不是建文通宝?”
  宁妃微微点头,眼神中充满疑惑。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太祖自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回顾太祖一生,其聪敏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
  “虽诛杀良多,冤案多出,然就其功绩来看,仅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恢复中华,便足以让其彪炳史册,千古流芳。”
  “如此功业,当为万民永记。朕不打算铸造建文通宝,也不打算改建文钱钞,这天底下,应只有大明宝钞,只有洪武通宝!开国之艰,中华之立的无上功德,应让太祖以这种方式永存于世。”
  宁妃听闻,肃然起身,行礼道:“皇上有如此认知与决断,是大明之福。”
  翌日一早,户部黄子澄、夏元吉便联同内阁解缙、张紞求见。
  夏元吉苦口婆心,劝道:“皇上,若准备铜币不足,挤兑风潮起时便是中央钱庄关门之时啊。”
  朱允炆拍了拍桌子,阴沉着脸说道:“朕已从后宫中,筹措了三十万贯铜钱,这只是朕注入钱庄的。一旦引利法策颁布,百官跟进将铜币存入钱庄,便可拥有大量铜钱,京师商贾、百姓,能兑多少铜钱?只要兑换下去,银贱铜贵的局面便会改观。”
  “可是,若是依旧不够兑换的,如何收拾局面?”
  夏元吉咬着牙,冒着被降罪的危险说道。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道:“不会不够,朕盘算过,若是在京师兑出五十万贯铜钱,民间铜荒便会缓解,若是兑出八十万贯铜钱,铜钱便会走低。夏爱卿,民间缺铜已成大疾,中央钱庄需早日面世,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黄子澄止住了夏元吉,道:“既然皇上已下决心,户部存铜五十万贯,愿拿出二十万贯,以支钱庄,剩余三十万贯,实乃不宜动用。”
  朱允炆微微眯起眼,看着黄子澄,说道:“二十万贯铜钱入钱庄后,钱庄会拿出相应银两送至户部。如此一来,户部可是会大赚一笔啊,罢了,既是户部好心,朕不准也是不妥。”
  黄子澄不知道朱允炆哪里来的底气会赚,早已做好了亏损的准备,但有什么办法,现在不说明底线,一旦钱庄无以为继,皇上发怒,干涉户部,那岂不是财政大乱?
  解缙见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也不再说钱庄之事,道:“皇上,眼下各地秋收已是入仓,为百姓过一安稳舒适之年,臣请命新建八座粮仓,以朝廷名义收购粮食,充实粮库,以备灾兵。”
  朱允炆看向黄子澄、夏元吉。
  黄子澄表示道:“金川外门大型粮仓,有助平抑京师粮价,可一旦地方出了问题,自京师调动总有些缓慢。臣认为,多设粮仓,如磐石多铸,稳百姓生活如泰山。”
  “既然户部没有意见,那便选址,多设几座粮仓吧,但具体位置,朕认为应以北为主,以南为辅。”
  朱允炆吩咐双喜拿出舆图。
  北方粮食供应本就存在困难,加之又存有大军,虽说大部分区域军屯还在施行,可一旦出了天灾,粮食减产必会引起大麻烦,不若提前布置。
  最主要的考量,还是军事。
  通过大明舆图,朱允炆与解缙、黄子澄等人,最终决定,设北平仓、徐州仓、大同仓、淮安仓、真定仓、广东仓、吉安仓、汀州仓八大粮仓。
  粮仓规模不一,分在八十万石至三百万石之间。
  朱允炆特别强调广东仓不低于二百万石,这让解缙敏锐的察觉到,皇上对于南面的事尤为重视,联想到先前户部发往广西、广东等地公文,可以揣测,皇上极有可能会对安南动用大军。
  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第二百八十七章 开封抓人,造反未遂
  就在朱允炆于朝堂之上,宣布推出皇家中央钱庄的同一天,铁铉带领一万兵马,抵近开封城。
  周王朱橚听到消息,也不由暗暗警惕,安排朱有炖秘密联系三卫将领,并调遣部分卫队埋伏在周王府内外,以防不测。
  郁新、景清巡查开封府地方归来,端坐开封知府大堂,以勾结白莲教,贪污腐败,勾结藩王等八条罪状,下令摘掉开封知府任毅的乌纱帽,将其打入囚车,一同被处置的,多达二十余人。
  开封官场几近塌陷,震惊开封内外。
  薛夏匆匆走入后堂,对郁新禀告道:“铁铉将军距离城外只有十里,是否入城,还请阁老示下。”
  郁新凝重地问道:“三护卫中,有多少离开军营的?”
  薛夏严肃地回道:“近两千人。”
  郁新踱步,忧虑道:“这些多人一旦反叛,城中百姓必然遭殃。告诉铁铉,驻扎城外,不可轻举妄动。”
  “可是大人,若铁铉大军不入城,周王一旦起兵控制城门,这城中百姓便成了瓮中之物,是生是死,将全凭周王一念!”
  薛夏连忙劝道。
  郁新摆了摆手,自信地说道:“我已有安排,郭栾可醒了?”
  薛夏脸色有些难看,叹息道:“郭栾败于顾三审,一心求死,以头撞树极是用力,虽救下了生命,但至今尚未苏醒。”
  “也许,是他不愿意醒。”
  郁新沉重地说道。
  树林一战,顾三审身受两刀轻伤,郭栾因一招落败,失去了兵器。面对顾三审的问询,郭栾只透露了一句话,严格说,只两个字:
  “金陵!”
  这两个字,困扰着顾三审,也困扰着郁新。
  金陵,便是南京,大明京师。
  若郭栾所言非虚,那其背后的力量便在京城!
  可京城之大,有权有势的人之多,又会是谁?
  郁新严令救活郭栾,可就眼下的情况来看,他未必能活过来了。
  “走吧,去周王府。”
  郁新没有继续等待,带着景清、高巍、薛夏等人前往周王府。
  朱橚携朱有炖、朱有爋等人接见,并对郁新道:“郁阁在这开封府巡查多日,也不见休息,如今便要返回京师,本王却从未招待一次,令人遗憾啊。”
  郁新带着满脸的笑意,说道:“其实,王爷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在开封招待不了郁某,大可在京师招待。”
  朱橚吃了一惊,面色阴冷地问道:“郁阁是何意?”
  郁新平静地说道:“所言即是本意,王爷,皇上有旨。”
  朱橚看着郁新从袖子里拿出了圣旨,惊惶之下,不得不起身行礼。
  郁新冷冷看着朱橚与朱有爋等人,展开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周王朱橚勾结地方官员,意图控制开封府,如今查证属实,特令郁新携诏,请周王至京师宗人府待审,以听天命。钦此。”
  朱橚咬牙切齿,没有谢恩,而是反抗道:“这不是真的,郁新,你竟敢假传圣旨!来人!”
  哗啦。
  一片响声之后,内外近百军士,手持刀枪封住了大殿。
  薛夏等安全局之人纷纷抽出刀,护卫在侧。
  景清直接走了出来,对朱橚喝道:“你身为藩王,收到圣旨应谢恩领旨,如今竟看都不看,反说是郁阁假传圣旨,召军士封锁大殿,怎么,你还想造反不成?”
  高巍看着景清,不由暗暗吸了一口气,这个家伙平日里看似寻常,没想到竟如此大胆,在这种场合下还敢呵斥王爷。
  景清胆子很大,说完周王之后,便对周围的军士喊道:“造反是什么下场,你们不知道吗?现在给我退下去,都察院还可免于弹劾你们,若还在这杵着,小心上奏朝廷,灭你们九族!”
  军士听闻之后,面带犹豫之色。
  郁新走了出来,沉声道:“王爷,现在收手还来得及,若抗旨不遵,呵呵,仅凭这一条,便足以让你坐在大牢里。”
  朱橚清楚眼下局势对自己不利,可一旦进入京师,就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与其在京师被人当个囚犯,不如反了!
  只要控制了开封府城门,打败铁铉,那自己便可站稳脚跟。
  朱允炆啊朱允炆,要怪就怪你无能,铁铉不过是个文官,毫无名声,如何能统御大军?
  朱橚冷笑着下令道:“我是太祖之子,今日便……”
  “够了!”
  仓琅,剑出,横在了朱橚脖颈之上。
  朱橚惊讶至极地看着走至身前,手握锋芒宝剑的朱有爋,脸色苍白,咬牙道:“你这是作甚!”
  朱有爋有些不耐烦地说道:“郁阁,我这也算是平叛有功吧?所有军士听令,放下武器,朝廷绝不追罪,若执迷不悟,那就是死路一条!”
  “二弟,放开父亲!”
  朱有炖难以置信地喊道。
  “你闭嘴!”
  朱有爋厉声喊道。
  郁新看着朱有爋,眉头微皱,朱有爋颇有城府,做事虽有些毛躁,但也不至于暴躁吧,这与情报有所不符。
  看了一眼薛夏,薛夏也表示不知情,不知道朱有爋吃了什么药,竟没有按戏本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2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8/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