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274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梁宝暗黄色的脸上浮现出了几分惊慌,低着头回道:“我,我父亲今年六十有三,腿脚不太好,他老人家一直在念叨回家……”
  朱允炆沉默不语。
  老人希望归家,这种心愿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很难阻挡的,古人对故土的眷恋,是很多后世漂泊的人无法想象的。
  死也要死在家乡,是他们用尽一生最后的执着。
  朱允炆侧过身,对顾三审吩咐道:“去请个太医来,给梁宝的父亲看看,嗯,再安排一辆马车,腿脚不好,就莫要赶路回去了。”
  顾三审答应,召过来人嘱托。
  朱允炆看向梁宝,道:“你是个孝顺之人,朕很欣慰。无论是留还是回,朕都为有你,有你们这样的百姓感到骄傲。”
  梁宝感动的无以复加,呜了一嗓子,便忍不住流泪,其他人也被朱允炆的关护所感动。
  这是一个好皇帝,真正的爱民如子。
  不久之后,这件事便传入灾民之中,无数灾民看到了太医给梁宝的父亲诊治,看到了马车栓在了梁宝家门口,看到了朱允炆命人贴出来的告示。
  这应该是大明最短的告示:
  告百姓:
  留下来,朕欢迎。
  若回去,朕送行。
  原本争执与犹豫是去是留的百姓,在这一刻作出了决断:
  留下来!
  就连梁宝的父亲也改变了态度,不为其他,只为报恩。
  皇上给的恩情,大于天。
  事后户部统报,入京灾民四万六千余人,离京四千余人,朱允炆没有食言,亲至城外送行灾民。
  朝廷动用水师船队,将这些人转运至北岸,自有车马接应。
  这一日朝堂,户部夏元吉询问:“皇上,灾民不离京师,那其在县府之内的耕地如何处置?是收回朝廷另行分配,还是任由荒废?”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道:“告诉在京所有灾民,是他们的田依旧是他们的。但田地不可荒芜,可借鉴对中法,安排商人前往耕作,所收粮食可折为盐引,依旧免税三年。”
  夏元吉听闻如此安排,便不再说什么。
  朱允炆皱眉道:“朕听闻山西依旧有大量人口,人多地贫,有近一半人吃饭都成问题。不若自山西再向外迁移五十万人口,填北平三十万、开封十万,其他分散于荒芜之地吧。”
  黄子澄有些担忧,出班道:“皇上,今年移民恐有些困难,户部一应支出已是划分,所剩钱粮不足以支持如此规模的人口迁移。”
  朱允炆看着黄子澄,自信地说道:“很快户部就有钱粮了。”
  开枝散叶,才能加快族群繁衍。
  四百多万人口集聚在山西总不是个办法,现在的北平只有三十万人,不加点人进去,想发展什么都难。
  北平屯点商卖之后,很多商户都为找不到人手发愁,甚至跑到几百里外去招人。现在给他们送过去一点人,种种地,开开荒,也好为日后迁都积累人气。
  户部没钱?
  不急。
  自有人送钱、送粮来。
  正月二十三日。
  东水关,热闹更甚往日。
  下南洋的商队终于抵达京师,朱植、沈一元、黄发财、王忠富等走出船舱,站在船头享受着这一刻众人的瞩目。
  围在码头的除了民众之外,便是无数商家。
  南洋有宝物,这些商户都是清楚的,但很多人对于南洋的富庶与宝物,只存在于“耳闻”,从未“一见”。
  现在,有机会见识,谁愿意错过?
  燕王朱棣、珉王朱耿、代王朱桂等人一袭便装,站在码头最前面,看着挥手的朱植一脸笑意。
  晋商常千里、侯西域、常百业等人就站在藩王不远处,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艘艘货船,鳞次栉比,竟无法看到尾巴。
  “看来这些人在南洋所获颇丰。”
  侯西域感慨道。
  常千里深吸了一口气,道:“善于造势的可不止是我们啊,辽王身旁的那位男子,就是徽商沈一元吧?”


第三百二十九章 三季稻引发的血案
  沈一元之名,在商人之中颇有名气。
  在常千里看来,徽商碌碌,唯有沈一元可敌常家。
  此人聪敏、善于把握时机,胆识过人,更兼自洁自律,懂得钻营一道。
  他能站在辽王一侧,可见其地位不浅。
  常百业有些不服气地说道:“不过是早我十余载,才让他得名罢了。用不了五年,世人论商时,第一个想到的只会是晋商!”
  常千里面色冷厉地看着常百业,严肃地说道:“为商之人如何能自大无边?若你心性看不得他人繁华光荣,那你就回山西,再去当伙计十年!”
  常百业见常千里真的发怒,只好低下头认错,不敢多言。
  侯西域爽朗一笑,拉着常千里的胳膊,道:“这才是年轻人的样子,当初的你可还不如百业。百业啊,你可以轻视任何人,但不可高估自己。”
  “谢谢侯叔,百业记下了。”
  常百业感激地回道。
  常千里挣开侯西域的手,道:“看沈一元等人神情,也知所得之大令人心动。但他们只是单纯的商人,再多所得,也于朝廷无补,相对于我们晋商为朝廷献上五百战马,这些人已落入下乘。”
  侯西域微微点了点头,有些隐忧地说道:“除非,他们之中也有清醒之人。”
  沈一元回头看了看,河道之上,百余艘船只缓缓跟进。
  去时是大福船,于长江水师所属之地扬帆,归来只能停留在太仓州,换用河船,转运货物,而河船载货少,两首大福船的货物,可换作四五艘小河船,这才有了秦淮河百余艘船队盛景。
  “靠岸了。”
  号子声喊出,船只随即靠至码头,早有人接应,待船只停稳,便有人铺上桥木,朱植率先走出,对朱棣、朱桂、朱耿等人行礼叙旧一番。
  “拜见诸位王爷!”
  沈一元等人上岸行礼。
  朱棣让众人起身,道:“长途奔波,总算是回来了。你们很不错,皇上传了口谕,命你们入京师之日入皇宫,对于南洋之事,皇上想要亲自过问。”
  “哈哈,既如此,那就于今日进献宝物吧?”
  朱植笑着回头,看向一干商人。
  沈一元等人齐声道:“自当如此。”
  一些商人只安排了活计去南洋,如赵大宇等人,如今也获得了入宫机会,自是脸上有光。
  进献之物多达三百余样,仅朱植一人,便占据了一百余,由一干活计托、抬等方式,浩浩荡荡前往皇宫,一路之上,百姓驻足。
  “好香,那是什么香料吗?竟是如此之多!”
  “这只是进献的香料,恐怕大部分都在船上呢。”
  “四尺高的珊瑚树!”
  有识货的商家看到,顿时惊呼起来。
  如此高的珊瑚树,可是举世罕见,寻常时候,出来一株两尺高的珊瑚树都可以说是宝贝,这里竟有四尺高!
  “看,那是什么,凤凰?”
  “天啊,他们竟然找到了神鸟,这是祥瑞之物啊,莫不是盛世真的要来了?”
  “……”
  相对于民间的点评,奉天殿外的进献显得高端多了。
  有专人宣读:“辽王进献千年珊瑚树一株、番香之物二百斤、碧蓝猫儿睛一枚、阴阳琥珀一个……”
  朱允炆坐在殿外,左右分列文武官员。
  为彰显南洋富庶,减少开海禁的阻力,朱允炆以“商人进献”的方式,告诉了所有官员,在大海的深处与远方,有着无数的财富。
  现在这些宝物入了皇宫,你们眼馋心痒,没关系,只要你们不在开海禁一事上蹦跶,那日后这些宝物,也是可以摆放在你们家里的。
  再如何用语言去描述富庶,终显苍白。
  只有拿出实物来,让所有人亲眼看到,他们才会相信这是真实的。
  一件件奇珍异宝从面前走过,郁新叹了一口气,只要看看那些官员贪婪的目光,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臣等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辽王朱植携一干商人大礼参拜。
  朱允炆嘴角含笑,看着一改富态、变得壮硕的朱植,道:“以亲王之身远至南洋,你辛苦了,来啊,赐座。”
  早有内侍安排座位。
  朱植坐了下来。
  朱允炆看着下面跪着的沈一元等人,道:“进献之物朕很满意,可见你们还是用心的,都起来回话吧。”
  沈一元等人谢恩之后,不敢抬头。
  朱允炆询问道:“听闻你们还给朝廷备了一份礼物,颇为神秘,不知今日可否揭晓?”
  “给朝廷?”
  解缙皱眉,看向郁新、张紞,两人暗暗摇头,表示不知。
  沈一元上前一步,高声道:“皇上,我等虽为商人,却非昧心逐利之徒,愿尽绵薄之力,为朝廷分忧。于南洋之地,有一种水稻可一年三熟,稻堆如山,我等商人合议之后,决定腾出一半船舱,用于搭载谷物。合计载运十万石稻谷献给朝廷,以赈灾济民,护佑苍生。”
  “什么,一年三熟?”
  黄子澄跳了出来,难以置信。
  十万石稻谷,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2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4/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