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思索了下,道:“快马传讯山西,二月中开始筹备,五月中可先行初期移民,八月之后,大规模移民,争取在十月中旬安顿下来,以免天寒伤人。命令北平、开封等接受移民之地,大规模营造居所,调配粮食、衣物、农具,务必在移民抵达之前,准备妥当。”
解缙看向郁新、黄子澄等人,他们也都清楚,再反驳也改不了朱允炆的决断,索性便承受了下来。
朱允炆见郁新面色凝重,带着悲愁,不由笑道:“在爱卿看来移民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可能会为百姓唾骂。不过那是以前的移民之策,朕以为,移民之策可以改上一改。”
“改,如何改?”
郁新忧愁不解。
开封府原武、阳武等地便是移民而来的人,他们移民多年,依旧衣不蔽体,这样的移民有什么作用可言?
除了耗费朝廷粮食,没有带来任何收益。
现在齐泰、景清在开封府到处跑,就差拿着自己的脑袋担保一条鞭法是真的,并分了一大批农具与耕牛,这才让人活了过来,有了春耕。
现在又是大规模移民,若再现开封府的问题,岂不是徒劳无功,殃民无数?
朱允炆从桌案上拿起一份文书,严肃地说道:“百姓不愿意移民,说到底是没有动力,没有目标,没有对未来的憧憬。那朝廷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动力,给他们目标,给他们憧憬?”
“一味强制移民,将百姓拴在绳子上,如囚犯驱赶,如此待遇,是移民还是囚民?说到底,移民可行,但在方法上却出了问题。”
“朕打算换一个思路,告之山西百姓,凡移民出山西,至北平、开封等地落户者,除提供耕作农具、耕牛外,其田产三年免税,家人不服徭役,其子孙可免费进入当地府县修习课业,日后若参与科举,酌情优选,若有移民中举,优先选派官员。”
郁新、解缙、黄子澄等惊讶至极地看着朱允炆。
免税不服徭役这些都不算什么,但子孙免费入学的吸引力就太大了。要知道很多寒门子弟,是读不起书的。
别以为穷人抱个书本就是读书人了……
读书需要的钱可不少,书费钱是少,还可手抄,可你练字总需要纸张吧,写文章也需要笔墨吧,再说了,请个先生不管饭吃,还不给钱吗?
就算是你学业有成,先生无私,可你去京赶考也需要路费吧,所谓的盘缠……
这笔钱往往是几十两计的,寻常家里,哪里有人出得起?
君不见红楼梦中落魄秀才贾雨村,就是因为囊中羞涩,无法读书,更无法进京赶考吗?
贾雨村有甄士隐,可对于大明朝的寻常百姓,他们没有什么真的士隐、假的士隐。
免费入府县学堂,便意味着向这些人的子孙开了通天之门。
何况朝廷还酌情优选这部分人员为官,如此强的政策,稍有觉悟的百姓便会努力争取,不,就是那些士绅之家,也必然会争取这些名额,以求“开枝散叶”,壮大“家族”。
“若这些政策还不足以打消百姓顾虑,那就再加一条,五年之内,朝廷不在五十万移民中征调军士。”
朱允炆掷地有声地说道。
解缙走出,赞道:“皇上,若行如此移民之策,可改被动移民为主动移民,此策大善,臣以为可行。”
“臣附议。”
郁新、黄子澄等表示赞同。
以前移民没什么好处可言,现在移民有好处了,难度自然降低许多,甚至会有人主动选择移出山西。
朱允炆见说服了内阁与户部,便将目光看向双喜,道:“让他们入殿吧,山西移民少不了他们出力。”
第三百三十三章 商人在移民中的作用
当晋商常千里、侯西域、曹有山等进入武英殿时,黄子澄、解缙等人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移民毕竟是朝廷之策,找五军都督府作后盾可以理解,找商人来做什么?
商人擅长的,只是买卖。
买卖?
解缙灵光一闪,看向朱允炆,不由折服,若真的引商人进来,可以为朝廷省去不少事。
黄子澄、郁新等人却并没有看透,只不解地沉默着。
朱允炆在晋商行过礼之后,道:“今日召晋商入宫,是有两件事与你们商议。这第一件事,便是朝廷准备今年于山西移民五十万,至北直隶、山东与河南等地,你们如何看……”
八大晋商不由地震惊起来。
对于山西移民,常千里、侯西域这些人并不陌生。
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为应对蒙元“四大王”袭扰大同、武州等地,采取坚壁清野之策,大规模迁移山西北部居民。
洪武六年九月,朱元璋又以“屡为胡虏寇掠”为由,迁移山西北部居民八千余户近四万人入中立府(即凤阳府),而这也是明代初期,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出于军士需要,移十几万山西居民至晋北、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北西北部。
然而这两次移民,是出于军事的需要,移民范围又多集中在山西省内。
洪武朝真正的大规模移民,是出于经济建设需要开展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一年,之后移民一直持续,直至洪武二十八年,自山西彰德、卫辉、广平、大名等府移民四十余万。
这四十几万人,多分散在了北直隶与河南等地。
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迁移,才迁移出不到五十万人,朱允炆竟然打算在今年一年之内,实现五十万移民?
这足以让常千里等人瑟瑟发抖。
“皇上,恕草民直言,移民五十万恐怕需要更长久时间,一年期是万万不行的。”
常千里深知移民之苦。
洪武朝移民并不太平,虽然朱元璋给了不少政策,移民之前按户发银钞,路上还有官兵护送,到地方给农具,给免税三年。
但那只是书上的记载,真正的移民,是伴随着血与泪的。
要知道移民中穷困百姓居多,他们没有马车,没有毛驴,只能靠两条腿走路,短则五百余里,长则一千多里路啊。
徒步跋涉二三十天,风霜露宿,一些人病死在路上,一些人累死在路上,一些人宁愿逃命也不想去陌生之地。
家乡月明,故土难舍,谁愿意离开故土?
可不去,不行。
逃命的人多了,完不成移民指标,于是底层便拿出了绳子,将移民绑着,以“押解”的方式赶着他们离开山西。
很多移民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并在日后留下了一个背着手走路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也一直留在了山西移民后裔的骨子里。
因为是押解,路上有人需要小便,则需向官兵打报告,喊一嗓子“官爷,请解手,我要小便”之类的话。
久而久之,便演化为了“解手”等同于“小便”。
走南闯北的晋商,对于移民之苦、移民之困有着深刻的印象,明知反驳朱允炆这个少年英主不合适,但还是硬着头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自己虽是商人,但还是有良知的。
黄子澄看向朱允炆,依旧认为一年五十万的步子有些太大,可见朱允炆没有丝毫改变的神情,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朱允炆对常千里等人说道:“朕知道一年移民五十万是困难,但你们也须知,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朕拟定的新移民之策,你们且看过之后再回话吧。”
双喜将文书转给常千里,常千里等人看过之后,顿时一改愁容,一脸轻松地奉还文书。
常千里整理了下衣襟,肃然道:“皇上,若按此策行事,山西移民大计可成,草民有些旁亲在太原府,不知移民之策可否包含太原府?”
黄子澄等人听闻之后,不由摇头苦笑。
朱允炆也放松下来。
这群人不愧是商人,看到了好处,马上就想凑上去。
不过这也证明了一点,商人都心动了,百姓中但凡有些觉悟的,也定会参与到移民之中。
至于那些没觉悟的人,没关系,搞宣传、洗个脑什么的,咱有经验。
觉悟这东西是可以说出来的……
“你们想移民,朕自是欢迎的。不过这不是朕将你们唤来的目的,移民五十万,所需物资自然是千千万万,只依靠朝廷去办,一年期很难筹备妥当。朕希望晋商能协助官府,完成移民壮举。”
朱允炆认真地说道。
黄子澄脸色一变,刚想走出来反对,却又止住了脚步。
虽说移民保障工作应交给户部、地方布政使、府县等办理,可一些县的官吏加起来也就几十号人,让他们在短短几个月内筹备几万乃是十几万人口的物资,或许可行,但定会极度扰民,甚至会有地方借朝廷需要物资之由,抢掠百姓家产。
如此思来,不妨让商人以买卖的方式,去筹备物资,而户部只要把关钱粮即可。
常千里看向侯西域等人,侯西域等人更是惊喜莫名。
若此事办成,晋商便直接与地方官员搭上了线,甚至可以改观朝廷对晋商的看法,日后晋商行事,定会方便许多。
“草民愿为移民之策鞠躬尽瘁。”
常千里、侯西域等人跪拜,齐声道。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看了一眼解缙、黄子澄等人,说道:“晋商来负责移民物资保障,户部支付相应款项,安排朝廷官员与地方布政使官员监督,如何?”
“皇上英明。”
解缙、黄子澄等选择了支持。
到此时,朱允炆总算敲定了移民之策,然后对黄子澄说道:“此番移民数量之大,堪称我朝第一,所耗费钱粮自是巨大,朕知户部困难,打算将商人自南洋之地取来的一些宝物,交付户部,由户部发卖变为钱粮,以支移民。”
第三百三十四章 关门,打胡杜
南洋宝物?
黄子澄眼珠子都发光了,那些东西随便拿出来一件,都堪称稀世珍宝,皇上竟然舍得拿出来换钱粮?
原以为皇上是想依靠商税来弥补移民花销,不成想皇上想用宝物直接赌上这个窟窿。
“谢皇上!”
黄子澄发自肺腑的感激朱允炆,这事若搁置在太祖皇帝身上,绝对就是一口命令,坐等结果。
至于过程中百姓愿不愿意移民,移民过程如何,到了地方有没有吃的喝的,太祖日理万机,是没时间关照的。
可朱允炆不一样,他自己提出了任务,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主动提出了解决办法,作为官员,只需要去执行,去完善,去反馈即可。
有如此皇上,黄子澄心悦诚服。
“皇上,有多少宝物,是否可以折算给晋商……”
侯西域请求道,满是期待。
山西晋商可不少,可家里有绝世珍宝当门面的可不多,这若是拿回山西去,将会大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