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晚上悄悄地来,该不会想走后门进来吧?
作为商人,贿赂官员就等同于把官员往火坑里推啊,洪武年在贪污的鬼头刀下挂了无数的人头……
茹瑺不认为常百业是送钱的,他还没这个胆量,毕竟自己是朝廷中央的人,不是地方官员,而且以常百业的脑袋瓜,也应该能想到安全局在布政使衙门有人。
“送奉谒的人走了吗?”
茹瑺问道。
杨溥摇了摇头,送了奉谒,需要等主人家回过话才可能走,否则你怎么知道人家方不方便接待。
茹瑺思考了下,严肃地说道:“或许商人有我们想不到的法子,现在移民已进入困境,不若就听听他们的意见吧。对外传话,三日后,于府衙招待各地富商,希望富商可以为移民献言献策。”
杨溥略一沉思,了解了其中深意,连忙答应去安排。
如果常百业黑咕隆咚地拜访,即便是有功,也很可能会成为过,原因很简单,他不够光明正大,不够磊落。
一旦消息传出去,还可能会连累布政使府衙与巡抚的声誉,让人浮想联翩:
看看,他们晚上偷偷见了面,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吧?
这种后果,常百业不曾想,他只在乎自己的目的能不能达成。
如同一些人坚持的观点,正义是行为本身、行为过程、行为结果的正义。如果其中的行为过程“不正义”,那即便是行为结果多正义,这个正义也是不成立的。
显然,常百业忽视了程序正义,过于侧重结果正义。
不过这一次没有关系,他足够幸运,遇到的是茹瑺,而茹瑺是一个聪明人,帮了他一把。
东北,大宁。
辽王朱权推开窗户,看着开始吐翠的树木,才知北方的“春天”终于到了。
虽然已是五月初,但对于东北而言,天气还算不上暖和,尤其是到了晚上,时不时还会让人感觉到寒冷。
草原还没有完全复苏,只有零星的醒得早的草儿冒了头,想要等草长鹰忙,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
“盛庸在做什么?”
朱权隔着窗户,对走过来的长史刘坚问道。
刘坚行过礼,回道:“王爷,听到消息,盛都司于两日前离开了大宁城,去了新城卫。”
“新城卫?他去那里作甚?”
朱权有些不解。
刘坚解释道:“具体原因还尚未查明,不过有消息说是新城卫遭了冰排与水害。”
“哦,原是如此。”
朱权释然。
大宁城与新城都建在老哈木伦河下游。
老哈木伦河上游河谷狭窄,两岸山地耸峙,河水奔流于谷底,水流湍急。中游处在朵颜卫、福余卫控制区域,那里因过度放牧,乱砍树木,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少一点土并不要命,要命的是在这一段中还有很多支流汇聚到老哈木伦河中,导致其水量增加,而这就让下游的大宁、新城遭了灾。
幸是大宁城池坚固,地势较高,通常没什么大事。但新城毕竟是个小城,不比大宁,而且就在河边,一道冰汛,很容易引起河流泛滥,大量冰块也会撞击城池。
往年也出现过这类问题,盛庸亲自去探查,想来这次怕有些棘手吧。
“那只鹰还在大宁吗?”
朱权再次询问。
刘坚清楚朱权问的是安全局前指挥室刘长阁,只是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了。
刘长阁如同一个幽灵,现在宁王府被监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掌握刘长阁的动向。
朱权见刘坚一脸苦相,只摆了摆手,道:“看来本王还真的被禁足了,不过,谁又能禁足的了本王?快到脱鲁忽察儿的生辰了吧,去准备些礼物,本王也该出去活动活动了。”
刘坚答应下来,便去备礼。
护卫克山走入房间,对朱权密报:“盛庸虽几次接触朵颜卫与福余卫,但并没有得到两卫信任。在盛庸指挥下,大宁都司与朵颜、福余开了互市,然只是以羊毛、马匹等作为交易之本。因冬日漫长,春日气温升的很慢,致使交易几次陷入困境,惹得脱鲁忽察儿不太高兴。”
朱权放声大笑,对于这个羊毛互市很是鄙视,道:“脱鲁忽察儿等人很难用战马来交易,他们也在担心大明坐大。至于羊毛,就那点织造衣物,能值几何?能有几多作用?不过是小儿把戏。没有我朱权,盛庸想要稳坐大宁还远得很。能征服野狼的,不是猎人,是头狼!”
战场挥戈多年,英勇无畏的朱权在这里留下了赫赫威名,有他在,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都不敢乱来,而泰宁卫的消失,很大一个程度上与朱权的“默许”有关。
而这个默许,是一笔交易。
交易在去年开始,在今年付款。
翌日一早,脱鲁忽察儿派遣了自己的副手哈儿歹亲至大宁城,以脱鲁忽察儿生辰将至的理由求见宁王。
此时留守大宁的是毛整与和允中。
两人看着一脸笑意的哈儿歹都有些局促,并不敢阻拦,放他进入了大宁城。
没办法,城外一万骑兵列阵,不让他入府也得有个借口不是。
朝廷可没下达禁足宁王朱权的旨意,也没说不允许朱权出城,更没说过不允许朱权会见客人。
只不过盛庸在时,消息灵通,行事风格果断,无论宁王去哪里,都会出于安全考虑,“贴身”陪护,如果是不够档次的人求见,盛庸直接就不放其入城。
但毛整、和允中他们不是盛庸,一没权限,二没胆量。
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两人还知道出了事第一时间打招呼,这边宁王朱权刚和哈儿歹骑马出了大宁城,毛整已经派人快马加鞭去给盛庸传信去了。
一座山丘之上,刘长阁枕靠着双臂看着蔚蓝的天空,听着大地的轰鸣声远去无动于衷。
千户杨成有些着急,推了推刘长阁,道:“大人,宁王出城了!”
刘长阁闭上眼,轻声道:“出城就出城,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件事不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杨成有些担忧,道:“现在的朵颜卫已越发放肆,时不时以万骑进入大宁地界,屡次警告而不改。现在宁王若与脱鲁忽察儿等人密谋,很可能会威胁大宁城。”
刘长阁睁开眼,坐了起来,从怀里拿出了一份文书,递给了杨成,道:“放心吧,大宁不会有失。”
杨成接过文书看过之后,连忙说道:“这……盛都司去新城卫不是为了冰排,而是……”
刘长阁冷笑一声,不屑道:“什么冰排值得盛都司亲自出马,皇上一直都在惦记着大宁这边,他给了我们定心丸,我们就应该把事情办好。”
杨成打了个哆嗦,暗暗吃惊,皇上远在南京,竟还在大宁这边布置了个圈套……
第三百九十九章 比狗仔还能刨
圈套布置好了,只等猎物跳进来,然后收拢绳索,将猎物彻底扼杀。
只不过猎物还在蹦跶,这绳子一时半会还收不起来。
所以,刘长阁选择趁着阳光正暖再睡一会,看看能不能继续上一个季节的梦。
相对刘长阁的惬意,在京师的顾三审就惨多了,他已经好几天没睡好觉了,双眼布满血丝,脾气也暴躁许多,还以雄武成衣服上有块泥巴为由痛殴了一顿。
老大不好过,那底下人也不好过。
安全局的各位仁兄也只好加班加点调查,该盯梢的瞪大眼睛,该调查宫廷人员身世背景的,赶紧去挖他们祖宗十八代,该审讯的往死里审,打死人也管不了,谁让你们不知情来着……
冤枉吗?
冤枉。
朱允炆也清楚这一点,可没办法,事情不调查清楚,会死更多的人,很可能还会把自己交代出去。
为了自己,你们不入地狱,谁入。
在安全这件事上,仁慈解决不了问题。
事实证明,严刑之下,往往是有收获的。
神宫监的一位管理(官职名)受不了日夜折磨,交代出了掌印太监丘贺曾与尚服局中的女官有过勾连。
拿到情报的顾三审震惊不已,连忙安排人再审,后亲自审讯,三次审讯之后,才确定该情报极可能是真实的,顾三审连夜入宫求见。
早已入梦的朱允炆被内侍吵醒,自有些不满,可听闻顾三审紧急求见时,便陡然清醒过来。
马恩慧惺忪地坐了起来,微蹙眉头,担忧道:“皇上,发生什么事了?”
朱允炆将马恩慧扶着躺下,宽慰道:“皇后且休息着,朕去看看。”
侍女帮着朱允炆穿好衣服,朱允炆回头看了一眼马恩慧,便转身离去。
马恩慧坐了起来,唤来侍女隐秀,问道:“什么事惊动了皇上?”
隐秀微微摇头,恭谨地回道:“内侍只说是安全局指挥史求见,并没有言说具体事宜。”
“安全局?”
马恩慧有些不安。
虽然朱允炆没有具体说神宫监出了什么事,但作为后宫之主,她还是清楚神宫监已经空了,所有人都被带到了安全局。
而在这之后,后宫的守卫增强了许多。
现在安全局的人深夜求见,想来不会是寻常小事。
“让尚膳监备些羹汤。”
马恩慧嘱托之后,便准备穿衣净面,这个夜晚怕已无法安眠。
武英殿。
顾三审、薛夏将审讯结果告诉朱允炆,顾三审更是急切地说道:“臣请皇上当机立断,下旨捉拿尚服局女官。”
“尚服局?”
朱允炆有些意外。
洪武五年,朱元璋仿照唐宋旧制在内廷设置了六尚局,确定了大明女官制度。虽然在之后,女官品秩不断变化,但大致职能并没有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女官并不是“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按照《明史·女官》记载,女官任职五六年之后,可“归其父母,听宜婚嫁”,上了年纪的,也会放出宫去。
也就是说,这是一份合同工,干几年可以回家,婚嫁那是家里的事。
尚服局属于后宫六局之一,其管辖权说到底并不是归朱允炆所有,而是皇后马恩慧下面的机构。
这是个分工问题。
这些人相对二十四监的宦官,她们更有机会接触太后、朱允炆、皇后与妃嫔。
“尚服局女官这个范围可有些大,可以查出是哪位女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