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364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中国人是有智慧,有能力解决一切难题的!
  后世人如此,大明的大国工匠们,不应该也是如此吗?
  没有机器挖矿,那咱就用人挖,没有高炉冶炼,那就用矮炉,没有电焊,那就用锤子敲,铁壶都能包出来不漏水,船你们包不出来?
  在朱允炆看来,铁船制造最大的难题,还不是这些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动力问题。
  一般铁船还好,没有风的时候划桨也还能跑跑,但如果是大铁船,没有风怎么跑?
  宝船有长橹,拼了力气吆喝吆喝也能坚持一段时间,可大铁船自重更重,吃水更深,把长橹挥断了,也未必能提供多少动力啊……
  说到底,铁船还是需要配蒸汽机才合适。
  看来需要在国子监专门开设一个蒸汽动力学专业,总靠人力也不是个办法……
  “皇上,我们输了。”
  梁尚才、王二等人低头,一脸愧疚。
  朱允炆哈哈大笑起来,摆手道:“输赢并不是结果,明白问题,找准方向才是结果。古人有曹冲称象之典故,想来你们也是熟悉,朕就不再多说。大象在船上,如此沉重尤能支撑,这铁船在水上,为何就不能跑?”
  “说到底,是我们没有想过制造铁船罢了,毕竟木材到处有,取材方便,打造起来也方便,而铁料本就少,拿来造船属实有些浪费,加之造船不易,纵有人动过这心思,怕也无法实现。”
  梁尚才疑惑地问道:“那皇上让我们制造铁船,是为了?”
  朱允炆收敛笑意,严肃地说道:“前人没有做到,我们后人做到了,不是更显得伟大吗?”
  “伟大?!”
  梁尚才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内涵,但似乎自己的余生,不再是那么迷茫了,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有了一个更有奔头的目标,那就是:
  铁船!
  朱允炆粗略地解释道:“其实先人在这方面已经有过研究,墨家还专门论述过。朕简单的说下,这物体在水上是漂浮,还是沉下去,与物体是铁,是石头,是木头本身没有关系,而是与水有关系。”
  “这……”
  梁尚才等匠人惊讶不已。
  浮不浮在水面上,不是看上面的物,难道只是看水?
  若这是正确,那锤子、榔头、石头……都能漂在水面上?
  看水?
  水有什么?
  朱允炆解释道:“水中有一种力,名为浮力,也就是向上托举,不让物体下沉的力。而浮力的大小,不是由木头决定的,也不是由这铁锅决定的,而是由木头放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水的密度所决定的……”
  “等等,皇上,何为体积,何为密度?”
  王二一脑袋浆糊,浑然听不明白。
  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就连工部侍郎黄福也都是一脸木然,这都什么跟什么,虽然听清楚了皇上说的每一个字,但怎么组合在一起就听不懂了。
  “体积,就是所占空间的大小……密度……这其中还有体积公式,也就是质量除以密度……呃,质量,可以简单理解为重量……”
  “怎么来的?朕怎么知道谁弄出来的公式……”
  “朕的意思是说,你们记住公式就好了,哪里那么多为什么,想要知道去国子监学习去……”
  朱允炆很是无奈,自己就是一个文科生,知道阿基米德浮力公式已经证明自己上课的时候没睡觉了,还让自己给出论证办法,一脚踹到池子里去!
  要是能推导公式,有那个数学能力,自己还用得着学历史与古汉语,不学这些,也用不着去南京,也就不会摔一脚来大明……
  粗略地讲述了一番,朱允炆便不再开口,不是不想继续说了,而是对于工程学、浮力力学实在是知晓有限,就算是在树下砸十个苹果下来,朱允炆也会啃掉,而不是想想地心引力……
  “大致就是如此,你们自己琢磨吧。”
  朱允炆很不负责地结束了话题,然后与众匠人告别,于一间大殿中着召集了龙江船厂负责人,一一见过之后,朱允炆询问道:“龙江船厂目前有多少匠人?”
  黄福本想说话,但想了下,自己露脸的机会不少,应该给其他人更多机会,便主动说道:“此事都水司郎中更为熟悉,还是由他说吧。”
  朱允炆微微点头。
  万海平十分激动,禀告道:“回皇上,当下龙江船厂匠人已有二千七百余。”
  朱允炆揉了揉眉头,问道:“若是抽出四百匠人,有多少影响?”
  “啊?”
  万海平万万没想到,这龙江船厂肩负宝船制造重任,朝廷重视已久,眼看着前面宝船完工,就要进行第二期宝船制造,此时竟然要抽调匠人?
  这不是自断手臂?
  “回话!”
  黄福在一旁提醒着。
  万海平面露难处,忐忑地回道:“皇上,龙江船厂还想扩大规模,这若再抽调出去一批人手,恐怕会影响后期宝船制造,而且都水司已经拟好文书,各地物料采购也已发出……”
  朱允炆摆了摆手,问道:“朕不是问你这些,只问一句,抽出四百匠人对龙江船厂影响多大,对宝船制造影响多少?”
  万海平擦了擦额头冷汗,道:“若抽调四百匠人,恐怕要削减一艘宝船,还会导致另外一艘宝船延期……”
  朱允炆沉思了下,点了点头,道:“那就抽调五百匠人,削减两艘宝船,同期一批打造七艘宝船,足够了。”
  “啊?”
  吃惊的不止是万海平,还有黄福、郑和等人。
  宝船如此威猛,如此强横,只要亲眼见识过,就应该大肆制造才是,越多越好,怎么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突然还减产了?
  郑和更是着急,这宝船下大海,绝对是劈风斩浪,无往不利,若削减了,他日宝船数量那么少,怎么维持大明海上的霸权地位?
  朱允炆看着吃惊的众人,道:“朕何尝不想宝船上百,纵横四海!然就当下与长远来看,京杭大运河将会贯通南北,舟船往来,南北联动方是大局。这河道之上,总不能用海船去运输货物吧?朕打算于淮安府山阳、清河一带,开设清江造船厂,专司粮船制造,即漕运浅船、海运遮洋船。”
  “原是如此。”
  郑和与黄福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朱允炆的良苦用心,他不止是需要重视战舰,还需要考虑更多人吃饭的问题。
  尤其是北平、辽东等地,都驻扎着大量军士,只靠人工运输粮食耗费太大,现在开始修河道,河道修好了,总不能没船只运粮食吧。
  总需要提前筹备。
  黄福突然想到了什么,劝道:“皇上,臣以为新船厂选择在淮安未必是最佳选择,淮安周围良木怕是不多,而造船需要大量木材。”
  朱允炆赞赏地看了一眼黄福,他说的没错。
  造船需要大量木材,古代造船厂应该是资源主导型公司,就地取材才能做到最低成本,比如龙江船厂,这周围就有不少木材,哪怕是木材不够,也可以去湖广砍了,顺长江而下,不太费事。
  按理说,在芜湖、仪真这些长江边上的城中选择新船厂厂址更为合适,毕竟这里可以说是“群商四会,百木交集”之地。
  但从朝廷的角度来说,成本不是第一考虑要素,安全才是。
  这里的安全,并非是造船安不安全,而是粮食的安全问题。
  从大明舆图上来看,淮安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其处在大运河与淮水的交汇处,向南可以通往长江,向东又靠近大海,可以说是“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咽喉”。
  而且,朝廷打造的八大粮仓中,其中有一座就是淮安仓,许多收纳来的粮食,都汇聚到淮安仓。
  而这里又距离北平还有些距离,一旦北地出现严重问题,比如瓦剌打过城关,逼近北平,朝廷大军可以疾驰北上,路过淮安就地取粮,就地征调船只北上增援。
  从战略角度来考虑,淮安太过重要,需要有粮食,有船,有军事力量存在。
  经济服务政治,木材就辛苦点吧。
  朱允炆阐明之后,郑和与黄福也看清楚了局势,同意在淮安设置清江造船厂。
  “龙江船厂会分出一小部分匠人研究铁船制造,工部方面需要做好铁矿、铁料供应,有问题吗?”
  朱允炆看向黄福。
  黄福有些为难,道:“皇上,这铁船若只是小船只,试试也无妨,工部调铁料自是没有问题。可若是制造大船,耗费铁料恐怕极多,朝廷铁矿开采供应,怕有些吃力。”
  朱允炆搓了搓手指,沉思稍许,道:“朕给你出个主意,可增加开矿进度,若开矿快了,工部总没有其他问题了吧?”


第四百三十六章 烧爆法:冰火两重天
  在后世,说谁家有矿,那一定引无数人羡慕,啧啧两声,感叹自己怎么就没个矿的命。
  但在古代,有矿未必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
  首先,挖矿的是矿工,矿工地位还不如农民,夸你家里是挖矿的,很可能是暗指你出身低,不要乐呵呵地赔笑。
  其次,矿挖出来你需要卖,且不说商人也没地位吧,就说你卖矿产,那是需要上税的。
  上面说三十税一,十五税一,那是上面的,但下面地方官,谁不想捞点油水,你挖矿,毁坏了树木,需要交点税吧,从这一条路过,也得意思下吧,逢年过节,要不要打点打点?
  不打点也不没关系,你们这都是未经朝廷许可,私自盗挖矿产,那什么,主犯抓起来打个一百棍子,怎么,不想挨打,没关系,拿钱来,十两银子免五十棍,你们总共有五个人,合计合计吧……
  最后,挖矿是会死人的……
  没办法,一些老矿经过长时期不断开挖,表层的矿基本上挖个差不多,
  比如春秋时期出现的著名宝剑“干将”,“莫邪”,也就是干将和他老婆莫邪打造的宝剑。
  一些典籍记载的是“采五山之铁精”、“三年乃成。”,似乎很牛,但仔细想想,很可能并不是这样……
  最接近现实的一种情况就是,这五座山浅层的铁矿挖个差不多了,这一座山挖了挖,没好的铁矿,那就换一个山头去挖,接连挖了五座山头,才勉强凑够材料,美其名曰“铁精”。
  春秋时期浅层矿已经不好找了,后来的王朝,也只能向地下要矿了,到了宋代时期,有些矿已经深入地下十二三丈了,这种情况下继续向下挖,很可能直接就埋在里面了。
  埋了人,对于这些土财主来说没什么,大不了赔几头驴而已。
  但问题是,人死多了,矿挖不出来,就没办法赚钱,人命可以用驴抵,但驴不能当人用,它不能挖矿啊……
  也幸亏中国地大物博,山头多,矿产也不算少,加上地方官员春秋笔法用得熟,一年到头来,也未必可以见到一次矿难报告,但这种事,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可怜的是,这类问题更多出现在官营矿里面……
  地主家找百姓挖矿,好歹会有个余地,忙的时候让人家种种地什么的,可官家的矿里面,那就没什么余地可讲了,这个月要挖多少,挖不够,鞭子来凑,还凑不出来,扣你工钱。
  可是对于古代而言,挖矿真的是累死人的一件事。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天不亮的时候铜锣响,收拾好就开始下矿,别好锤子,带好凿子,扛着铁镐,沿着曲折或平直的矿道前进,然后几个人一组,这个拿凿子放在矿石壁上,那个抡锤子直接砸在凿子帽上,叮叮当当,捶它个几次十几次,总能弄出点碎矿出来。
  有专人拿着竹筐,用铁镐将这些碎矿石铲到竹筐里,之后拖到轱辘下面的矿井里,挂好绳索,上面的人摇轱辘,跟打水差不多,晃悠悠就将矿石运出了矿洞。
  零敲碎打,这就是开矿的基本操作,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
  不过在大明,已经出现了另一种方法,而这一种方法的工序就有点意思了,大致是这样:
  天不亮的时候铜锣响,收拾好就开始下矿,别好锤子,带好凿子,扛着铁镐……那什么,先别忙着下矿,这里还有一堆劈柴,背下去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3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4/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