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大声哭喊,没有人嚎啕大哭,冰冷的神情与残酷的心,令汤不平都有些震惊。
“你就是头目?”
一位清秀的女子走了出来,腰佩长剑,秀发高盘。
汤不平点了点头,道:“安全局镇抚司汤不平,你是?”
女子轻声道:“我名楚芸,是这里的大姐。”
汤不平看了看周围的女子,道:“公子在何处?”
楚芸眯着眼,看着汤不平道:“你们竟然知道公子,原以为朝廷之中皆是庸碌之辈,不成想竟调查到了这一地步,不过公子并不在这里。”
“在哪里?”
汤不平没有反驳,而是直问根本。
楚芸板着脸说道:“不清楚,也许在其他地宫。不过你们若是要杀他,就让我动手吧。”
汤不平还没问什么,楚芸便咬牙道:“他杀了我妹妹!”
郭纲来报:“有二百一十六个女子,多数在八岁至十八岁之间,另外还发现了二十几具尸体,刚刚吊着的女子,也有两人因伤势过重而亡。”
汤不平有些心惊,看向楚芸,道:“带所有人出去吧,记得把你们的兵器留下。”
楚芸看着汤不平,面无表情地问道:“出去之后呢,送我们进入囚牢,还是让我们侍奉某位权贵?”
汤不平冷笑道:“你在我面前高傲什么?收起你这种语气,愿意留在这里没人管你,不久之后,这里就彻底坍塌。”
楚芸惊讶地看着汤不平,待其走后,便召集姐妹,道:“我们自由了,可以离开这个魔窟了。上去吧,这一次,谁想在外面待多久都没问题。”
“姐姐,朝廷的人不也是魔头吗?”
只有十六岁的林玥低声问道。
楚芸点了点头,道:“魔头总好过魔王,走吧。”
林玥见状,只好点头收拾仅有的几件衣物,与众人沿古井上了地面,呼吸着上面的空气,终于有了活着的气息。
相对于汤不平这边的顺利,雄武成却在李善长的府邸后院遭遇了反击,一度有数十军士受伤,一怒之下的雄武成亲自上阵,斩杀了七八名看护,这才打开胜利之门。
一个时辰后,奏报传入皇宫。
朱允炆并没有回后宫,就在内阁与解缙、郁新与陈迪闲聊,顾三审的奏报很简单:杀敌七十六首,解救女子合计三百二十九人,搜寻到三本至关重要的名册,盔甲武器、金银细软正在统计。
夜色阑珊,宫门外却灯火通明。
朱允炆亲自走到午门外,看着眼前的一群女子,有些还只是孩子,脸上稚嫩未退,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出头,正是风华年代。
可惜她们即没有享受什么天伦之乐,也没有冰糖葫芦与木马,手中握着的,是杀人的凶器。
一群可怜人,一群置人于死地的棋子。
朱允炆走向前,顾三审想要拦住,却又缩回了手,只好紧紧跟随在一侧。
“你几岁了?”
朱允炆到了一个孩子面前,俯身问道。
“十一岁。”
孩子眼神中有些怯懦,却忍着畏惧没有后退。
朱允炆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直起腰来,高声道:“无论你们来自哪里,无论你们父母在与不在,你们都自由了,没有人再强迫你们练习杀人技,没有人再用鞭子、刀子来教你们规矩,也没有人随意拿走你们的性命!”
“知道家在哪里的,想要回家的,告诉你身边的军士,他们会亲自将你们送回家乡。无家可归的,就留在京师吧,你们的去处,自有人安排。”
一个孩子无法相信,问道:“我们真的可以回家吗?”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对所有人喊道:“朕是大明皇帝,亲准你们回去,谁若阻拦,就是抗旨。”
“大魔头!”
一个女子跳了出来,挥舞着拳头就冲着朱允炆打去。
顾三审眼神一寒,手腕微沉,一柄短剑便落入手中,刚想上前,就听到“砰”地一声,人群分开,一位女子沉重地摔在地上。
楚芸收起手掌,对身边的人厉声道:“忘掉你们学到的一切,重新做人,否则,就不要怪我心狠手辣。”
众女子瞬间禁声,看向楚芸的目光充满了畏惧。
朱允炆推开护在身前的盾牌,看了看楚芸,又看了看倒在地上的女子,只轻轻说了句:“地上有点凉,不适合睡觉,朝廷已临时征用了几座宅院,你们可以去哪里休息去。”
“皇上!”
顾三审有些着急。
这已经是以下犯上,谋逆之罪了,如何能轻饶,难道不应该杀头以儆效尤?
朱允炆看着楚芸等人,道:“不要再折腾一群可怜人了,朕希望你们无论去还是留,都能做一个好人。”
好人?
楚芸看着朱允炆,目光中有些挣扎。
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所有人接触的思想与教育,那就是:朝廷昏庸无道,杀戮无数,当替天行道,澄清今日,回归净古。
可现在,大明皇帝似乎并不是那么残酷好杀,是非不分,甚至,他还有点人性……
第五百二十三章 按图索骥(三更)
坤宁宫。
马恩慧有些担忧地看着朱允炆,道:“臣妾听闻有女子行刺,皇上日后可不能如此鲁莽。”
朱允炆狠狠瞪了一眼多嘴的双喜,双喜连忙摇头,表示这件事不是自己说的。
不用说,那一定是多嘴的丛佩儿。
安全局为了保障朱允炆的安全,将丛佩儿混杂在了女子之中,当时的情况还没危险到她出手,何况身边还有顾三审、汤不平等护卫。
“朕知道了。”
朱允炆没有在意,翻看着名册,越看越是心惊。
马恩慧知道劝不了朱允炆,只好将准备好的羹汤端了过来,放在桌案上,道:“喝点压压惊吧,这些名册,都是被拐来的孩子吗?如此厚,可不像只有三百多人。”
朱允炆目光中透着忧虑,道:“看这上面的记录,这股暗中的力量,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洪武二十三年。”
马恩慧心头一惊,道:“洪武二十三年?”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
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是不少,但最引人注目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李善长全家被杀,为十年的胡惟庸案画上了句号。
李善长死了,在他之前已经有三万多人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杀。
“这件事绝非是巧合,杭州翠江楼的账册,是从洪武二十四年开始的。而这里的账册更早一年,或者说,早了几个月。”
朱允炆可以想象,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一定有些人畏惧到了极点,也恨透了朱元璋,但他们没有权利与力量对抗朱元璋,只能选择转入地下,积蓄力量。
当他们看到白莲教的力量之后,便转而与其合谋,狼狈为奸,相互利用。一方面所求的是政治报复,毁灭大明根基,一方面所求的是弥勒降世,信众无数。
朱允炆有些挠头,历史上也没见这些人闹腾,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一个个冒出来了?
说到底,这件事还是巧了。
巧了的是,历史上的靖难之战打了三年多,主战场正好就是北直隶,山东与河南,而朱允炆需要壮丁,朱棣也需要壮丁,虽然不说这些人有多少战力吧,但毕竟需要有人运粮、修城、种地不是……
可是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日子里,这些人也不安全,时不时就被人干掉了,来回折腾了几年,白莲教徒就是想要躲藏,也无处躲藏,被迫卷入靖难之战。
无论是朱棣的北军,还是朱允炆的南军,都在山东等地留下了无数尸体,动辄几万的损失,可不只是纯当兵的,还有伙夫,后勤啊。
白莲教也是人,死了也活不过来,一来二去,也就没了多少动静。
没有白莲教的支持,洪武遗臣的子弟或至亲只能单干,耗费心机安插人手进入皇宫,还没等到接近朱允炆的机会,结果朱棣一到南京,来了个一扫清。
哎,前功尽弃……
加上朱棣重启锦衣卫,手段残忍,无孔不入,别说洪武遗孤想闹腾,就是加上建文遗孤,想闹腾也闹腾不起来。
这才导致历史上对这段历史,几无记载。
可朱允炆这两年没和朱棣打靖难之战,导致山东、河南等地的白莲教异常活跃,最终引发了青州之乱。而洪武遗孤这些年也没闲着,决个堤,怂恿个藩王造反,做点人口买卖,再用白莲教起个义……
战乱年代有战乱年代的无奈,和平年代也有和平年代的悲伤。
通过一本人口账册,一本资金账册,一本武备账册,朱允炆算是看清楚了,这不是一个人在与自己为敌,而是一股洪武冤魂与自己为敌!
“老朱有错你们下去找老朱去,找我是不是找错人了?”
朱允炆嘀咕了一句。
马恩慧听到之后,连忙让侍女离远一点,这种话可不能入了别人的耳朵。
“从这里应该可以找到线索吧?”
马恩慧可以说掌握着后宫的账务,清楚账本的价值,一些数据看似寻常,却可以挖出很多信息。
朱允炆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有一些卫所指挥与千户参与其中,虽然账册中没有记录详细卫所,但看卫所提供兵器的数量,间隔时间,联系到都督府中收到的报失文书,可以肯定就在江浙一带,极有可能是沿海卫所,有人借倭寇之名,掩盖军械丢失的事实。”
马恩慧眉宇中有些忧郁。
朱允炆又指了指账册,道:“这些人隐藏在地下,吃喝用度都需要从外面来运,又不能惊动太多人,只能少量多批次运输,这种人在秦淮河上虽然不少,但以粮为主的船家定是不多,想来安全局已经在抓人了。”
马恩慧也清楚,几百人的吃饭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再说了,这些女子还必须练习剑术,光吃大米是没力气练武的,还必须有蔬菜、偶尔还得有肉吃,这些都是线索。
“这些事交给安全局去办吧,他们一定不会让皇上失望。”
马恩慧合上账册。
朱允炆打了个哈欠,道:“朕现在担心的是这些孩子会如沫儿一样,父母至亲都已经……”
马恩慧轻叹一声,道:“这沫儿也是可怜人,说起这件事,臣妾还需奏禀一事。”
“朱有爋的事就不用说了。”
朱允炆先一步堵住。
马恩慧摇了摇头,道:“是冯氏,今日入宫求见,说朱有爋有过,应牵连周王全府之人,她们愿意重新回到宗人府,等待朝廷发落。”
朱允炆有些狐疑,道:“朱有爋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冯氏还愿意替他担责?”
马恩慧目光中有些敬佩,轻启朱唇:“冯氏不愧是宋国公之女,坦荡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