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565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黄莺坐在朱允炆一旁,将倒置的茶碗翻了过来,对花娘道:“娘,杨先生夸我冬考不错呢。”
  “那要好好谢谢杨先生。”
  花娘感激地看了一眼杨士奇与朱允炆。
  黄家能有现在,全赖朱允炆的支持,若不是黄九二在司礼监经厂当匠人遇到朱允炆,若不是皇宫浣衣局革制,若不是朱允炆微服私访到了黄家,花娘不知道现在家中会过得如何。
  现在一切都挺好。
  大儿子黄二斤在中华书局当了管事,分管着几家分店呢。二儿子黄二月在京师初等学院,因为成绩优秀,已经进入小四堂,再有个两年,就可以考取国子监的下三堂了。
  女儿黄莺也送到了初等学院,学几个字不吃亏,反正家里的活她也帮衬不了多少。
  朱允炆对解缙、杨士奇说道:“这位花娘原是外浣衣局的管事,每个月还是有些积蓄,只不过为了照顾母亲,硬生生辞了,回家门口开了茶楼,念在她勤勉孝顺的份上,收了他们家一篮子蔬菜,给他们写了个牌匾。”
  解缙知道这回事,在黄夫人茶楼刚刚出来的时候,应天府的衙役就曾找过黄家的人,他们说是建文皇帝亲笔写的,气得直哆嗦,认为这家人撒谎,结果深挖了下,吓得直哆嗦。应天府府尹还希望内阁给朱允炆捎句话,题字记得留名啊……
  留名是不可能留的,要不然就太过吓人了。
  花娘带着黄莺忙去了,朱允炆也不需要多少招待,对解缙、杨士奇说:“今年收成还是不错,虽然有些地方遭了灾,但江西、湖广、四川、山东、河南多是丰收,北直隶的移民种植的棉花收成也不错,已经被商人、布政使司、都司所采购,相信他们能过个安稳的年。”
  解缙品茶了下茶水,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张昺与各地文书,亩产棉花在八十斤至一百五十斤不等,即便如此,有些农户也是因此彻底站稳了脚跟,家里殷实多了。”
  朱允炆看向外面的行人,道:“北地天寒,棉花可短缺不了。可棉花不是粮食,终归解决不了肚子问题。”
  解缙见朱允炆有些担忧,便说道:“北面冬麦已种了下来,听说还有瑞雪覆地,想来明年是个好年景。百姓家家户户预留了三至五亩地,准备来年耕作棉花。”
  朱允炆将茶碗放下,看向杨士奇:“到京师的有多少人了?”
  杨士奇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名册,递给朱允炆:“有些先生路远,抵达京师怕要到国庆后了,眼下抵达京师的,只有三百五十人,主要是南直隶、江浙、江西等地的教谕、训导与教书先生。”
  “北平社学的训导还没有到吗?”
  朱允炆问。
  “还没有,北平布政使衙门那边考虑到路远天寒,额外拨了钱粮,以马车送来,想来应该快了。”
  杨士奇平和地回道。
  朱允炆翻看了下名册,说:“国子监务必招待好他们,开年之后,需要听听他们的意见,眼下社学看似办得红火,可总听闻存在不少问题,若不解决,文兴之路怕是难啊。”
  解缙似乎意识到什么,不着痕迹地说:“朝廷还需要在社学上投入更多钱财啊。”
  朱允炆严肃地点了点头:“安南平定,马哈木臣服,哈什哈蛰伏,阿鲁台休养生息,明年应没有什么战事,腾出来一笔钱,应该用在教育上。”
  解缙与杨士奇凝重地点了点头,朱允炆的意思很明确,建文三年虽然是教育大兴元年,但这一年事太多,教育的事也没办好,在建文四年继续以民生与教育为主。
  “教材的事必须早点确定下来,形成统一的教材,这对于教育推动有好处,尤其是社学级的教材,不可唯启蒙读物,不可唯儒家一言。”
  朱允炆指示道。
  杨士奇认真地听着,回道:“国子监正在研究编纂社学教材,初等学院的先生也参与其中,待各地先生抵京之后,国子监会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以确定社学教材。”
  解缙给朱允炆续了茶,在一旁说:“社学教材不同国子监,还是多听听地方社学训导与先生的合适一些。”
  国子监眼下虽然设定了下三堂与上三堂,但毕竟专注的还是中等、高等教育,让他们直接写初等教材是有些为难了,思维上的认识很容易让定位太高,让社学教材成为中等教材的弱化版,不适合社学,尤其是不适合没有任何根基的学生。
  朱允炆这才下旨,传召各地社学、私塾、望族先生入京,商议教材编制、教育方向等问题,准备在正月举办一次大明的教育座谈会。
  就在朱允炆与解缙、杨士奇考虑教育问题时,刘长阁匆匆走了过来,递上一份文书,低声道:“皇上,安南密信。”
  朱允炆检查过火漆,打开一看,顿时笑了:“张辅和沐晟打起来了。”
  “打?”
  解缙与杨士奇陡然一惊,还以为两个人起了内讧,但看朱允炆如此开心,怎么都不像啊。
  “你们看看吧。”
  朱允炆有些忍俊不禁。
  解缙抢过密信看了看,然后交给杨士奇,两人也不由笑着摇头。
  沐晟想要二炮局的神机炮,张辅不同意,两个人干脆就打起来了,也不知道铁铉、杨荣、韩观等人是不是瞎了,反正是看不到,自顾自说这话,结结实实当了一回旁观者。
  两个人打架的结果就是,沐晟赢了,毕竟比张辅早爬山沟几年,体格好,力气大点。可问题是沐晟悲催地发现,这场架白打了,张辅说了不算数,要单挑应该找铁铉……
  沐晟是不敢找铁铉麻烦的,人家兵部尚书。得罪了张辅,顶多是武将之间的切磋,拍拍身上的土,都谁不会当一回事,可得罪了小肚鸡肠的文臣,随便给开个小鞋,以后日子就不用过了。
  但无论如何,沐晟一定要神机炮,“官司”闹到了京师,这是汤不平先一步送来的消息,估计不久之后会有正式文书。
  “云南那地方确实不太平,土司众多,有野心的也不少,给沐晟一些新式神机炮也是一件好事。”
  解缙帮着沐晟说话。
  杨士奇保持沉默,自己一个国子监的祭酒,在皇上没有准许之前,是不会轻易跨领域发言的。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二炮局制备新式神机炮,为的就是使用。眼下最重之地无非是北面一线,云南山多,装配神机炮转运实在是不方便。虎蹲炮适合山地战,也适合平原作战,对云南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火器,不妨让沐晟带四百虎蹲炮回去吧,有了这些火器,他也能睡安稳一些。”
  解缙仔细一想也是,神机炮最大的作用就是攻城拔寨,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机动与转运,而且体量相对较大,一个人也背不起来,云南土司再闹腾,也就是在树林里、山上,搬着神机炮去也不合适。
  朱允炆收起密信,刘长阁退了出去。
  “安南一战验证了神机炮的威力,是时候拿出来发至北方主要城关,以加强防御了。”
  朱允炆很想看看城关上放神机炮对骑兵的杀伤力,后世袁崇焕用十一门进口的红夷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自己要是给每一座城关都布置个二三十门神机炮,北元骑兵想要一座座城池啃过来的话……
  趁着现在大明有钱,需要让神机炮早点布置起来,谁再想叫门,一炮解决了完事,总跑来跑去不够麻烦的。
  “你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商议下,拟定出神机炮配置的城、关,需要配给多少门神机炮,待安南班师,返京的神机炮便送至边关。”
  朱允炆看向解缙。
  解缙连连点头,此事耽误不得,虽说北元现在消停了,可没吃的、没用的,他们早晚还会南下。
  PS:
  说明下,前文中(第668章 与第669章)郑和前往忽鲁谟斯,经仔细的读者莫兔子精的萝卜提醒,这个时间线(建文三年)上的忽鲁谟斯应该还是在帖木儿帝国的版图内,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感谢莫兔子精的萝卜的提醒,前面不好重修,渠道也无法同步,大家就当了解下地方风情吧。航海的地理与历史资料实在是不多,抱歉……


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文奎:大明太子
  建文四年,元旦。
  皇宫,午门。
  天色未亮,寒意逼人。
  文武百官纷至沓来,文官侍立于文楼之北,面西而立,武官侍立位于武楼之北,面东而立。
  外藩使臣、佛家高僧、道家真人、名宿耆老,侍立文官之南,面西侍立。
  奉天殿丹陛之西,是殿前司班,指挥司官员三人,面东而立。丹陛之东,是宣徽院三人,西面站立。
  尚宝卿、给事中、御史、起居注官员,侍立位于大殿之东,各京军指挥史侍立于大殿之西。
  丹陛南北,站着四名鸣鞭侍卫。
  礼部尚书黄观,与内使监官将册封太子诏书安奉在殿内诏案上,并在册宝亭的匣盝内取出太子册宝,安置于殿内册,宝案上。册在前,宝在后,
  旭日东升,天地澄明。
  奉天殿与殿外广场,燔炉檀香袅袅。
  咚咚咚!
  鼓声传动,金吾卫盔甲明亮,威武森严,列阵午门外东西两侧,旗仗队列于奉天门外东西两侧。还有拱卫司仪仗、仪马队分别归位。
  第二通鼓响起,百官前往谨身殿奉迎册宝。
  朱允炆身着身着冕服,端坐于谨身殿,朱文奎在礼官的引领下前往奉天殿外。
  待时辰已至,朱允炆乘坐御舆出谨身殿,至奉天殿。
  大乐起,仪仗旌旗飒飒。
  朱允炆走出御舆,入座奉天殿大宝,此时朱文奎已在官员的带领下,自奉天门的东门进入奉天殿广场,入奉天殿叩拜。
  朱允炆看着朱文奎,他年龄虽小,却已是懂得不少事,不是什么天才,却是一个很努力、上进,聪慧的孩子,即懂得举一反三,也能吃苦。
  无论如何,大明需要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必须能明白自己的思想,明白自己的治国方向,知晓历史发展本身的规律。
  而这,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他有智慧、有学问、有见识、有熏陶。
  给他三十年!
  他三十四,自己五十四。他正值壮年,自己步入晚年。
  挺好。
  册封太子的仪式很是繁杂,也很是冗长,礼乐,内赞官赞唱,行礼,然后又是礼乐,内赞官赞唱,行礼……
  之后由内阁大臣解缙授册宝,之后读册宝,礼乐,内赞官赞唱,行礼……
  文武百官迎送东宫,安置册宝。
  礼部打开册立诏书,前往午门外宣读,昭告天下。
  好了,但这里,礼仪总算是完成了八分之一。
  后面还有太子朝谢皇后,又是近一个时辰的礼仪,之后太子进入东宫,诸藩王还需要拜,还有官员进庆贺表笺,一番礼仪之后,又是礼乐,内赞官赞唱,行礼……
  除了官员,藩王外,朝廷命妇也需要入宫恭贺皇后,又是一套礼仪,礼乐,内赞官赞唱,行礼……
  在朱允炆看来,搞出来这么一套礼仪的家伙纯碎就是心理阴暗,胡乱折腾人,隆重一点,肃穆一点,一个地把事情办了不就妥了,这里跑那里跑,这里行礼那里行礼,这里几个时辰,那里几个时辰,有完没完了……
  但没办法,朱允炆虽然贵为天子,也无法撼动这古板的礼仪套路,而且人家是有根据的,你爹、你都这样过来的,到你儿子也不例外……
  敬天,敬祖,循规蹈矩,按规章办事,别急,后面还需要太子去宗庙呢。
  啥,晚上了?
  好吧,那明天继续……
  一个好好的元旦,把朱文奎折腾地快吐了,要不是之前被刘长阁锻炼了一段时间,这会应该躺下了。好在册封之后并无多少事,除了搬了个家,没多少变化。
  “朕今立东宫官,取廷臣勋德老成兼其职。老成旧人,动有典则,若新进之贤者亦选择参用。夫举贤任才,立国之本,崇德尚齿,尊贤之道。辅导得人,人各尽职。故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璧,不以付拙工……”
  朱允炆下旨,选拔东宫官员。
  考虑到内阁解缙、郁新等人没办法同时进入东宫,加上他们本就是朝廷的重要人员,无法分身,朱允炆便没有设置太子太师与少师。
  经过百官推举,内阁与六部商议,最终朱允炆修改,确定了东宫詹事府的官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5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5/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