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打算用一次史无前例的援助砸晕胡里改部,同时告诉其他女真部落,大明愿意给他们真正的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当然,前提是军队进驻。
胡里改部驻军八百,你们想要取得如此多的财物,大明驻军个两千人没问题吧?谁让你们排在后面呢……
阿哈出笑得合不拢嘴,见礼单念完,连忙出来表忠心:“臣返回建州之后,定会配合朝廷,招抚各地女真部落。”
朱允炆欣慰地表示:“若如此,胡里改部当大兴。”
阿哈出哈哈大笑,举杯敬酒,然后说:“不瞒皇上,胡里改部与斡朵里部关系匪浅,猛哥帖木儿更是一英勇善战之才,可大用。”
朱允炆哀叹一声:“你又不知,朕曾派遣使臣招抚猛哥帖木儿,可其事朝-鲜已久,怕是很难归附大明。”
阿哈出拍着胸脯,主动请缨:“臣愿作说客,让其归附。”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阿哈出,威严地说:“猛哥帖木儿归附,自是好事。若其不归附,还请阿哈出首领与其保持距离……”
阿哈出陡然一惊,朱允炆的意思很明显,若是猛哥帖木儿不臣服大明,那就会收拾猛哥帖木儿,到时候希望胡里改部不要参与其中。
看得出来,大明果有控制辽东之决心。
自己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辽东这一片土地上,没有其他势力能成为女真部落的靠山了。希望事情不会发展到那一个地步。
“臣定尽全力,说服其进京朝贡。”
阿哈出认真地说。
朱允炆很是满意阿哈出的态度,无论猛哥帖木儿怎么选择,这个人及其子孙都会死,只不过是死在谁手里、死在哪里的问题。
大宴之后,阿哈出、释加奴返回会同馆,而阿晓穆则被直接送入后宫之中。马恩慧听闻内侍奏报之后,将阿晓穆安置在了延禧宫中。
朱允炆并没有返回后宫,也没有去找阿晓穆,而是在武英殿中,与朱棣、徐辉祖、铁铉、杨荣等人商议辽东之事。
阿哈出的臣服与入京朝贡,只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其他女真部落也将纷纷来朝,大明军队开进辽东将不再是设想中的事。
安置军队进驻辽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如何通过布置有限的军队,形成一个铜墙铁壁,让看似分散的卫所能通过快捷的线路集结,形成洪流力量,是大明必须考虑的军事问题。
忙碌至三更天,朱允炆才拖着疲惫返回坤宁宫中,躺在马恩慧身旁,对悠悠醒来的马恩慧说:“朕没有办法拒绝阿哈出。”
马恩慧伸手,轻轻抚摸着朱允炆的胸膛:“国事为重,臣妾可不是妒妇,容不得一野丫头。”
谁入后宫,马恩慧都不介意。
眼下朱文奎已是太子,而且还曾监国,朱允炆对朱文奎很是器重与爱护,这就够了。没有人能动摇朱文奎的位置,自然也就没有人能动摇皇后的位置。
朱允炆伸手,点了点马恩慧的眉头,叹道:“眼下迁都事一起,诸多事压了过来,总也没时间好好陪陪你们,亏欠良多。”
马恩慧泯笑:“皇上可不亏欠谁,是这江山与天下亏欠了皇上。”
“何解?”
“欠了皇上春花秋月,夏风冬雪……”
“嗯,皇后还欠朕一场春梦……”
“啊,夜已深了……”
烛光晃动,浅声入魂。
翌日。
朱允炆尚在用早膳,安全局就送来一份加急文书,文书是宋晟于嘉峪关所写,内容简单扼要:
鬼力赤、阿鲁台现身哈密以北五百里,哈密王安克帖木儿求援,宋晟派宋瑄带骑兵三千进驻瓜州。
看了一眼文书时间,六月七日,而此时已经是七月八日,一个多月的时间。
“留给备战的时间不多了啊。”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食欲有些不振。
马恩慧忧虑地看着朱允炆,问:“又要打仗了吗?”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但没有细说,喝了两口粥之后,便拿起文书,说:“午间膳食就让阿晓穆送到武英殿吧。”
马恩慧答应着,送朱允炆离开。
坐在武英殿,朱允炆看着西北的舆图,深深感觉到一股无力感,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五千多里路,传个话,快马加鞭都需要一个月,若进入哈密,再进入吐蕃,亦力把里,消息传到南京,怕是要两个月。
西北需要有人坐镇啊,宋晟是一个极好的人选,但他已经老了,还能坚持多久?或许等打下西域,他也该走了吧。
他走之后,谁来管理西域?
这些长远的事必须在此时考虑了,西域需要新的将领,需要经过战斗赢得威名的后起之秀。
袁岳是一个不错的接班人,但他能不能成长起来,取得超越宋晟的战功,威慑与控制西域,这是一个需要检验的问题。
只依靠袁岳一个人也是不够的,朱允炆再三思量,决定让京军中的千户刘启夏、李德提前带部分军队前往甘肃。
刘启夏是新军之策施行之后,京军中培养出来的骑兵将领,朱棣与徐辉祖高度评价,李德善多步兵作战,现在驼城器具也设计完成了,工部正愁没人护送,正好送物资、调兵一起办了。
徐辉祖收到调令后,与铁铉入殿一起入殿求见。
朱允炆没有保留,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盘算,铁铉惊讶于朱允炆的长远,西北战争还没开始,他已经将西北当做了磨刀石,送上了一批利刃。
徐辉祖举贤不避亲,道:“皇上,臣请旨派家弟徐膺绪前往西北历练。”
第七百七十一章 你不要我了……(一更)
面对徐辉祖的请求,朱允炆有些犹豫,
徐膺绪,中军都督府佥事,有武功,善骑射,参与西北军事是没问题的。但有问题的是徐膺绪的性情,他有能力,却缺乏足够睿智的主见,性格上也不够坚韧,一旦遭遇绝境,他未必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你要想清楚了,西北与西域之敌,绝非安南、倭寇之流。”
朱允炆提醒徐辉祖。
西域的敌人有很多,鞑靼主力到了那里,瓦剌的主力也在那附近,亦力把里未必是盟友,帖木儿铁定了是敌人,吐鲁番、哈密这些地方也未必轻易臣服大明。
此一去,极有可能会有去无回。
徐辉祖跪了下来:“眼下西北风云激变,家弟身为大明武勋,隆受皇恩,理当参与其中!臣意坚决,还请皇上恩准!”
朱允炆深深看着徐辉祖,知道此人作出如此决断的逻辑:洪武朝的功勋武将没几个了,武勋都是白板,谁也笑话不了谁。可经过平倭、征安南、战乔巴山等,张玉、朱能、张辅、袁岳、薛禄等一批新人崛起,韩观、沐晟等也赢得名声、威望。
但把持着中军都督府与左军都督府的徐辉祖,却没有真正的军功加身,包括整个中山王府,都没有军功!
这对于武勋之首的徐辉祖而言是一种耻辱与折磨。
纵览当下大明,瓦剌暂时臣服,进入了蛰伏期,鞑靼虽是活跃,却也避开了大明主力,进到了甘肃与哈密一线。
朝廷也不会匆促对鞑靼与瓦剌发动战争,唯一能取得战功的,只有西北,只有西域!
中山王府需要战功,让徐膺绪去,赢了,是战功,死了,也是战功!
武勋世家能不能站住脚,需要血的付出。徐达战功赫赫,用尽生命留下了中山王府,徐辉祖作为徐达长子,作为魏国公,有责任去维持一份荣耀!
“朕准了。”
朱允炆最终答应了徐辉祖。
铁铉也想让自己的长子铁福安去西北,被朱允炆驳回:“福安在国子钻研兵法战术,尚未有成,怎可半途而废。”
武将去是应该的,毕竟前线是要打仗的。文官还是少安插一点人的好。
徐辉祖再举荐:“瞿能之后瞿陶、瞿郁,也是善战之辈,可调入西北,充为悍将。”
朱允炆笑道:“此二人确实是勇猛之辈,武举出身,既如此,那就暂调至京军为千户,与将士磨练配合吧。”
“臣领旨。”
徐辉祖与铁铉答应,随后退去。
朱允炆看着一堆文书很是头疼,其中多数是营造新都的奏折,即使是朱允炆确定了十年迁都,地方上依旧有不少官员反对,加上多地征调民力砍伐巨木,又恰逢酷暑,时有骤雨,不少百姓怨声载道,当地官府为避免民变,不得不缩短作业时间,而这又拖延了木料准备时间,工部很不满意……
考虑到民生,朱允炆下旨将绩效之法推至各地,让百姓自己决定施工时间、施工进度,并准其自由离去,同时下旨各地都司与卫所随时准备填充劳力空缺,若依旧有所不足,奏报朝廷,再从其他地方征补民力。
朱允炆批阅了十几份建都文书,揉了揉眉心,然后将剩余同类文书收拢,对内侍说:“将这些文书传内阁大臣,日后有关营造北-京城的文书,一律与户部、工部商议后给出批文,之后再送朕阅览。”
内侍抱着一堆奏折离开。
朱允炆正批阅着奏折,双喜走了过来,低声道:“皇上,李才人到了。”
“谁?”
朱允炆恍惚,自己不记得后宫里多了个李才人。
哦,不用问也知道这是皇后的杰作。
阿晓穆端着托盘,满脸不高兴地走了过来,也不看内侍引导,直接端到了朱允炆满是奏折的桌案上,直盯盯地看着朱允炆,鼓着一股气说:“用膳!”
双喜见状,生怕汤菜溅到奏折上,想伸手端走,却被朱允炆拦下,挥了挥手:“你们且退下吧。”
待内侍离开,朱允炆才看着不快的阿晓穆说:“你的腰刀,朕可以归还给你。”
阿晓穆哼了一声:“那本就是我的。”
朱允炆指了指大殿外,认真地说:“你若不想留在后宫,朕可以送你回建州。”
“你,你不要我了?”
阿晓穆惊讶地看着朱允炆,自己都认命了,他竟然说不要自己了?
朱允炆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看着容貌清绝,又透着俏皮、野性的阿晓穆,道:“阿哈出将你送入宫里,是想换取朕对胡里改部的信任与支持。现在该给胡里改部的,朕都给了,你若想离开,朕有的是办法让你消失在大明,还你自由身。”
阿晓穆不敢相信,朱允炆竟愿意放自己走。可话是如此说,自己当真走得了吗?一旦回去,阿哈出也会将自己送回来,胡里改部没有人会接纳自己。
自由身?
那已经是一个可念而不可及的存在。
“你不要我了……”
阿晓穆感觉很委屈。
朱允炆背着双手,支撑在桌案上,平和地说:“不是朕不要你,而是朕见你在大殿之上哭红眼拒绝,虽然朕听不懂女真话,却也可以看懂你的不情愿。”
“我,你,你是个坏人,我当然……”
阿晓穆眼眶红了起来。
朱允炆哈哈大笑,转身回到桌案后,将文书整理到一旁,指了指不远处的椅子:“没错,朕是个坏人,拿走了你的腰刀,还坑走了燕王府一千两银子,那,现在请你吃饭,一笔勾销,如何?”
阿晓穆看了看椅子,走了过去搬来,坐在了桌案前面,对朱允炆说:“别想一顿饭就一笔勾销,至少要三顿饭。”
朱允炆伸出手掌,笑道:“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