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784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对于朱文奎,朱允炆是很欣慰的,他的第一次出行取得了不错的体验,吃了苦头,见识了底层的艰辛,走过不少路,锻炼了体魄,吃过没有规划、预想的亏,思维开始变得周密……
  为了锻炼朱文奎,也为了让朱文奎见识更多事物,朱允炆开始谋划朱文奎的二次出行,这一次的目的地将不再是凤阳,而是北平。
  北平是一个需要有人去看看的地方,朱文奎跑过去看看,即可以感知匠人的伟大,民力的可贵,也可以看到不法的勾当,明白如何去做,才能让更多人满意。
  只不过马恩慧却不希望朱文奎继续跑出去,韩夏雨估计也是不想再走路了,但这些,都拦不住朱允炆的安排……
  二月初,朱文奎、韩夏雨、杨溥等人再一次离开京师,乘着春风与船只,一路向北……
  西域,委鲁母。
  朱棣脸色有些惊惶不定,徐辉祖脸上满是悲愁,刘儁来回踱步,杨荣紧握着双手,沉默不语。
  陈常诊过之后,将宋晟的手放回被子里,起身对迎上来的朱棣、徐辉祖、宋瑄等人说:“宋将军在早去年冬日就已染了风寒,之后又是接续作战,带兵辗转数千里,鞍马疲累的厉害,如今病倒,着实难治。”
  宋瑄连忙说:“陈-军医,你一定要救好父亲!”
  朱棣严肃地说:“不惜代价,务必医好宋将军!”
  陈常苦涩不已,回头看了看病床上昏睡的宋晟,痛苦地说:“他年事已高,本身就抱恙在身,多重病叠加,又碰上恶寒入体……”
  徐辉祖咬牙切齿:“我们不想听到这么多,只要宋将军康复起来!陈-军医,你也是太医院出身的,一定有办法,对不对?”
  陈常收起药箱,悲戚地说:“我会尽我所能,只不过,速报朝廷吧……”
  朱棣、徐辉祖、陈瑄等人面色惨白。
  陈常不看好宋晟好起来了,换言之,宋晟的日子很可能不多了。
  杨荣走出门外,眼睛红润地看着远空,很想问问老天爷,为何要如此对待一个战场上胜利的将军,他还没有等来属于他的荣耀,还没有等来他的封赏,没有等来他的辉煌,难道就让他离开人世间?
  不,不会!
  宋晟是一个武将,他身体好的很,好的很……
  刘儁拍了拍杨荣的肩膀,直接坐在了地上,叹息道:“这不是什么想不到的事,他早就有预料了吧,眼下西域重新回到了中原,他应该无憾了。”
  杨荣知道宋晟的梦想就是干一件彪炳史册的大事件,收回西域,足够让他永留史册。只不过,他病倒的真不是时候……
  在朱允炆的卫所构建计划中,第一任西域都司的人选就是宋晟,由袁岳、刘启夏担任都指挥同知。可宋晟突然病倒,甚至到了昏迷不醒的地步,这将扰乱朱允炆对西域的布置,至少需要重新考虑新的都指挥史人选。
  宋晟终于还是没有熬过去,在二月七日,病逝于委鲁母。
  临终前,宋晟留下遗言:“葬身天山下,不负帝王恩。西域长久治,我魂自安息。”
  一时之间,全军素缟,哭声一片。
  宋瑄哭成了泪人,伏在床榻前如何都起身不来。
  朱棣、徐辉祖悲伤不已。
  朱棣看着死去的宋晟,记忆重回洪武朝,风风雨雨三十余年,宋晟算是难得幸存下来的一名虎将,他威震西域,名声在外,就连瓦剌也不敢轻易扣边。
  朱允炆依旧重用宋晟,甚至将事关国运的养马场计划交给了宋晟,他也不负朱允炆重托,凭借着各种手段,从哈密、亦力把里、瓦剌各处,得到无数战马,让山丹马场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牧马地,为大明远远不断带来新鲜的战马。
  与帖木儿一战,是宋晟的军事巅峰,他不仅率部成功阻拦了卡拉奇的一万五千骑兵,还将其俘虏,为打败哈里先锋作出了卓越贡献,还一度承担封锁哈里的任务,不畏牺牲,狂战哈里近卫……
  直面帖木儿时,宋晟又迎战了米兰沙,整个指挥作战可圈可点,配合得当,更是亲自冲锋在前,作战勇猛……
  戡平西域地方,他又一次披挂在前,辗转数千里,顶风冒雪,跨过山河沙漠,他如同一尊不倒的山,傲然屹立于这茫茫的天地之间。
  可是,他走了。
  洪武时的老朋友,又少了一个。
  朱棣哀叹不已。
  徐辉祖悲从心起,宋晟无疑是朝廷控制西北、西域的最佳人选,可他突然病重去世,别说控制西域,就连属于他的封赏都没有等到!
  古来征战几人回!
  将军也有老去的时候,也有死去的时候。
  宋晟应该是骄傲的,看他那双削瘦却威严的脸,看他那雪白的胡须,他用最后的生命去开创了大明的新-疆土,他听到了朝廷收回西域的声音,也收到了朱允炆任命他为西域都指挥史的敕令,他只是来不及回京,领取自己的封赏……
  可,他真的需要封赏吗?
  不,他需要的是自己的功劳为世人认可,需要的是所有人记住他的名字。
  宋晟,朝廷的封赏虽然没有到,但你将永远活在所有人的心中。
  看吧,为你送行的人,是十几万大军!
  看吧,大家都记着你,都在看着你,你是西域的英雄,是大明的将军!
  杨荣止不住地流出眼泪,宋晟的离开,抽空了自己所有力量,他将生命交付给了西域,他在这里燃烧了所有的生机,他一心为了朝廷,为了西域的长治久安,为了这里沉睡的军士。
  他选择留在这里,留在天山脚下。宋晟,宋将军,一路走好……
  无数人哭。
  无数白衣。
  二月,委鲁母,有雪。
  雪很大,覆了天山,改了荒原……


第九百六十一章 大军班师
  宋晟走了,享年六十三。
  作为大明的高级将领,镇守西北的擎天柱,他在西域设省的前夕走了。
  袁岳手握长枪,与刘启夏对战,一招一式,凌厉而疯狂,直将刘启夏的双手虎口都震出血来。看着跌坐在地上的刘启夏,袁岳将长枪插在地上,仰头看天。
  风雪漫漫,人心凄呛。
  “宋将军没有遗憾,他看到了朝廷收回西域的决心,也看到了朝廷设置三司的文书,他清楚,西域将会成为大明的一个行省,永远留在大明的版图之上。”
  刘启夏揉了揉手腕,走动袁岳身旁。
  袁岳坚毅的脸上满是哀伤,任凭雪花落在身上。自山野之中崛起,自己遇到两个贵人,一个是张辅,另一个就是宋晟。
  张辅发现了自己,提拔了自己,是伯乐。
  宋晟培养了自己,训练了自己,是师长。
  从一个步将,转型为一个马上将军,宋晟给予了自己太多的帮助,是他亲手将山丹军马场交给自己,是他遴选了一批优秀的骑兵将士,日夜培养自己,还是他亲自带着自己,深入瓦剌之地打草谷……
  上马,马战。
  骑射,骑略。
  每一次进步,背后都有宋晟的影子。
  他是一个要强的将领,多年伤病,从未言弃;他是一个威严的将领,不苟言笑,军纪严整;他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的将领,倾力培养将才,付出心血无数。
  袁岳清楚,自己能成为对抗哈里的先锋,能屡次承担作战重任,背后都有宋晟的极力支持与举荐,否则凭着自己毫无根基与背影的身份,凭什么能与徐膺绪、朱高煦等人争?
  宋晟,这个爱护自己,保护自己,支持自己的老人,走了。
  袁岳深深叹息,眨落眼泪,沉声说:“宋将军临终夙愿是西域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帮他照看好西域,让这里再无战乱,再无刀兵之声。”
  刘启夏凝重地点头:“朝廷已经决定在西域设置都指挥史司与卫所了,这个意志不动摇,西域就会永固。”
  袁岳想起朱允炆那双深邃的目光,坚定地说:“最高意志是不会动摇的,他一定不会再允许失去西域。”
  刘启夏认可袁岳的分析,朱允炆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他绝不可能允许收回的领土再割裂出去。
  郭三省走了过来,看着雪地里沉默的两人,开口道:“宋将军七日后,准备班师事宜,后勤的粮草不足以支撑到三月中旬,我们需要在三月初班师,剩下粮草、辎重与牛羊,都需要留给驻守卫所军士。”
  袁岳、刘启夏回过神,答应着。
  十几万大军不可能一直驻留西域,后勤压力太大。
  虽说朝廷同意了朱棣西域十卫二十六所的卫所方略,但想要一口气满员配置,是不太现实的。最初的过渡方案,只能是驻留六万军士,在半年至一年内,选择其他卫所军士进入西域轮戍。
  谁驻留,谁班师,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总需要安排妥当。虽说京军大部分都是需要返回的,但考虑到西域治理与关内调兵问题,京军也不可能全员返回京师,必须留下两万左右的军士。
  但目前西域已归于平静,有能力造反的基本上都被消灭了,像是吐鲁番、哈密的势力虽然还在,但他们亲眼见识过大明军士的强大,见识过火器的威力,给他们胆子,想来也不会造反的。
  在确保西域平稳的大局中,郭三省、伊玛目等人出了大力气,伊玛目凭借着自己的伊-斯兰教声望,带着教徒一遍遍地游说当地百姓,介绍大明政策,保证大明不会干涉他们的信仰,并极力宣传是大明赶走了万恶的帖木儿,保护了无数信徒与百姓。
  无数回回人听闻之后,纷纷走出来接触大明,见大明军纪威严,从不抢百姓,就连买卖货物,也都会拿出宝钞、铜钱,或直接以物易物,公平交易,并没有欺凌之事发生,人心渐渐稳定下来。
  郭三省、王景彰、陈洽、陈浚等更是带人深入到百姓之家,帮助雪灾之下的人家重建家园,打造房屋,军医也开始转入地方,收治当地百姓,数万军士深入各地,与当地百姓一起,划定农耕地区,并确定了一条条坎儿井的路线,只等大地暖开之后,便会有不少军士开挖坎儿井,帮助西域农耕发展起来。
  大明在西域的军策、民策就四个字:以和为贵。
  遇到纠纷,发生误解与冲突,可以找人协商,说明情况,该是谁的错,就判谁的错,是大明军士的锅,严惩不贷,是当地百姓的锅,能宽则宽,不能宽则由教会声明情况,告知百姓,之后再作惩罚。
  恢复平静与安稳的西域,逐渐在春来时恢复了生机,加之朝廷确定了“重开丝绸之路,减税大西北”的战略,西域成为了商税低洼之地,只要携带着一定的粮食进入西域,商人就可以享受减免一定税的优惠。
  这对于无数商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
  朝廷对西域的粮食等后勤供应,逐渐从民力为主,转移为骆驼为主、商队为主、民力为辅的阶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大明准备班师的时候,亦力把里城突然传回消息,哈里依照约定,送来了二十万两黄金,三百万两白银,还有一堆牛羊马货物。
  丰盛的收获,成为了大军班师最好的礼物。
  朱棣召集徐辉祖、杨荣、刘儁、徐凯、瞿能、袁岳、周大志等人,商议西域局势。
  刘儁一针见血,指出:“哈里提前一个月送来赔偿,至少可以说明两点。其一,经过四个月的时间,哈里已经初步控制了帖木儿帝国的局势,坐稳了苏丹之位。其二,哈里畏惧大明,希望遵守约定,放弃大明对撒马尔罕的威胁。”
  杨荣等人连连点头,刘儁的分析是对的,哈里的所作所为,说明了他即掌握了权势,又胆战心惊。
  朱棣认可刘儁的话,转而问:“如此说来,帖木儿帝国对西域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是吗?”
  刘儁认真地说:“不敢说不存在,但至少在哈里时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即便是帖木儿帝国分崩离析,陷入内战,他们也必无暇东顾。据此来推断,帖木儿帝国对西域的威胁已经很低,至少五年内无忧。”
  朱棣看向杨荣。
  杨荣走出来,附和刘儁:“刘侍郎所言极是,眼下西域的外部威胁三个,帖木儿帝国可以不作考量,而瓦剌又与朝廷签署了和平盟约,在马哈木等人掌控瓦剌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太可能直接威胁西域。唯一的威胁是金帐汗国,只不过其内部陷入混乱,颇有分裂迹象,加之其势力范围并不会伸过阿拉山口,对西域的威胁依旧有限。”
  朱棣看向一旁挂着的舆图,眼下西域的局势已是明朗,虽说北面、西北与西南都有敌人,但足够威胁西域安宁的,并没有一个。
  西域外无强敌,内无忧患,迎来和平已成定局。
  朱棣再一次强调:“西域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赢得这里的人心。朝廷官吏尚未派驻,卫所治理需要承压一段时日。然卫所治理,绝不可欺民。在大军班师之后,由刘儁、瞿能、袁岳、刘启夏、周大志等人,统筹卫所与地方治理,一切应以维稳为主。”
  刘儁、瞿能等人领命。
  班师回朝,总不能所有人一口气都回去,必须有人留守地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78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84/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