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809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河西大儒郭三省为招抚地方立下大功,更在后续地方治理上出谋划策,推动了坎儿井等工程建设,立有大功,朱允炆直接提拔其为国子监司业,从四品,并领西域文教。
  傅安出使西域,被困长达九年,不卑不亢,从未屈服,捍卫了大明国威与尊严,因其气节可嘉,升鸿胪寺少卿,从四品,并进入詹事府,任职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
  鸿胪寺少卿没有几个人红眼,但成为詹事府的官员,那就让人羡慕了,毕竟是太子的人,未来可期。
  傅安、王全臻也被提入鸿胪寺任职。
  宣青书因谋略有功,进入兵部职方司任主事。
  令人意外的是,立下大功的霍邻并没有在封赏之列。
  霍邻前往亦力把里城,交锋帖木儿,带回使臣,最后决战前夕,更是冒险确定帖木儿军帐位置,为神机炮炮击提供精准情报,军功不小,却无任何封赏,令人多少有些意外。
  但兵部不提,五军都督府不提,内阁也不提,就连霍邻自己,也没有提一句。事情颇为诡异,而霍邻也逐渐淡出了朝廷官员的视野,逐渐被淡忘。
  但朱允炆并非是刻薄之人,并没有忘记霍邻的功劳,在其进入安全局,勘破文书泄密一案后,直升千户,并在朝廷官员封赏之后,提拔霍邻为安全局镇抚使,从四品。
  一干封赏,都有着落,也好安排。
  但唯独有两个人,是难以封赏的,那就是魏国公徐辉祖,燕王朱棣。
  国公,是封爵中最高一级,天花板,没有超出国公的爵位了,真要向上,那就只能是封王了。可朱允炆连自己亲叔叔这些藩王都给收拾了,又怎么会给徐辉祖一个王当当。
  燕王是藩王,这也是到顶了,再向上,那就不是封赏,是掉脑袋了。
  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为封赏这两人,商议十余次都没有敲定,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封赏办法,直至朱允炆拿出另一种封赏方案。
  六月一日,大朝会。
  在京文武,征西文臣武将,近千余官员朝会于奉天殿外。
  朱允炆看向内侍双喜,双喜走上前,拿出圣旨,扯着嗓子喊:“征西大将军、燕王朱棣,上前听封。”
  朱棣上前,行礼听旨。
  双喜肃然读道:“朱棣,太祖四子,朕之皇叔,率兵西征,开疆西域,立旷世功业,封上柱国大元帅,是为天下武将之楷模,军士之榜样!”
  “上柱国大元帅?”
  朱棣愣了,朝廷官制里没这个玩意啊。
  不过,上柱国,这确实是存在的,大元帅也是存在的,这两者结合,是头一次啊。
  大明开国之初,是短暂存在过上柱国,受封的是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不过在常遇春病故之后,李善长、徐达就不再是上柱国,而是改为“左柱国”,朱棣受封上柱国,显然是最高封赏,为一时旷典之册封,而兼大元帅,更强调了朱棣统军元帅的尊崇。
  双喜继续念道:“上柱国大元帅,为朕为卿所设,是大明最高武勋!念卿之功,特赐上柱国大元帅府,并命工部,于三十万大城中塑上柱国大元帅雕像,为世人瞻仰。另,赐西域百分之一商税,与国同休,以永护上柱国大元帅一脉,彰国之恩典!”


第九百九十六章 火器骑兵化
  西域百分之一的商税?
  众官员一听,不由地想笑,看向朱允炆那严肃的表情,又不敢笑出声来。
  不过,皇上大人,你就算是再小气,再糊弄人,也不应该如此忽悠朱棣啊,他毕竟是你的亲叔叔,哪里有这么坑自己人的道理?
  就连一些武将也感觉这个待遇太薄了,一个虚头巴脑的上柱国大元帅,荣誉头衔而已,没啥实质性内容,至于府邸,朱棣也不缺宅在啊。
  话说得天花乱坠,也应该给朱棣点实惠不是,人家毕竟功劳最重……
  吏部侍郎毛泰亨凑到尚书蹇义身旁,嘀咕道:“蹇尚书,这是怎么回事,拿西域百分之一的商税给燕王,皇上不担心薄凉了人心吗?”
  毛泰亨并没有参与到最终的决议,并不清楚其中的关系。
  蹇义看了一眼毛泰亨,嘴角微微抖动:“薄凉?呵,依我看,这个待遇实在是太厚了!你知不知道,这一点意味着什么?”
  毛泰亨摇头。
  蹇义咬了咬后槽牙,说:“意味着只要朝廷还控制着西域一天,燕王这一脉就永远可以从朝廷这里拿走一份西域的收益!”
  毛泰亨不以为然:“西域收益,能有几多?拿走就拿走,算不得什么。”
  蹇义瞪了一眼毛泰亨:“你应该知晓,朝廷要在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听闻晋商、徽商、杭商等,已经在前往西域的路上。”
  毛泰亨知晓这个消息,但并不认为丝绸之路能顺利开启,更不认为丝绸之路能带来多少商税。西域是控制了,但西域以西,有没有商人来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即便来了商人,大明又能赚几个钱,收几个税。
  再说了,哪怕是收个十万两的税,抽出百分之一,也就一千两,你指望一千两可以养活朱棣和他的子子孙孙,开什么玩笑……
  看着有些短浅的毛泰亨,蹇义暗暗叹息,你也不看看夏元吉的脸色,他是开心的还是郁闷的。对于丝绸之路,没有几个人认为很重要,但朱允炆认为重要,他一定会将那里打造为一条金子之路!
  没错,现在的西域人口很少,商业很是萧条,但你要知道,西域不会一直萧条下去,因为朱允炆不答应!
  你虽是侍郎,但进入武英殿的机会很少,没有看到朱允炆已经将“丝绸之路”摆放在了战略高度,未来几年,朝廷将会大力发展西域,丝路也将成为不容忽视的一条战略之路。
  夏元吉确实有些心疼,西域商税现在是不起眼,但未来可说不准啊,现在的朝廷不是汉代的朝廷,汉代丝绸之路更多是国与国联系,是一条战略通道,商业上的价值虽然凸显了出来,却没有被朝廷高度重视,以致于丝路并没有给朝廷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反而种种昏招之下,成为了巨大的负担。
  但现在不一样了,朱允炆经营丝绸之路的重要考量之一就是商业,是商税,国子监商学院的周忱等人已经准备就绪,就是为了开拓西域丝绸之路的。
  朱棣在返程途中,为了方便朝廷经营西域,奉命安排地方官员营造驿站,等西域的官员出发的时候,他们沿途应该可以进入驿站休整了。
  未来的西域,前途无量,其商税怕不是小数目。要知此时,丝绸、陶瓷,这些东西在西方市场上是硬通货,拿出去就能换来真金白银,而在这个基础上收取商税,可想而知……
  朱棣对于朱允炆的封赏是欣然接受,不管好不好,态度先亮出来:“臣谢陛下隆恩!”
  朱允炆解决了朱棣的封赏,依葫芦画瓢,给了徐辉祖一个柱国大元帅的荣誉称号,与朱棣、宋晟一样的待遇,各大城雕塑像以传其名,传其事迹。
  但朱允炆并没有给徐辉祖西域商税分成,而是满足了徐辉祖的愿望,加封徐膺绪为昌吉侯,一门一公爵、一侯爵,也算是名望瞩目了。
  徐辉祖对这个结果很是满意,通过这一战,赢得了战功,确定了自己中军都督府府事的地位,不再是蒙父亲徐达的恩泽而坐在这个位置上,同时还为徐膺绪赢了一个侯爵,而这可是世袭的,至少能保徐氏家族几代之内没有多大危机。
  朱允炆完成了封赏,但西域的事却远远没有结束。
  六月三日,武英殿。
  朱棣、徐辉祖、刘儁与升任兵部侍郎的杨荣,连同兵部尚书铁铉,内阁解缙等四人,宣青书、徐凯、郭三省、段云等人也被传召,齐会西域之事。
  朱允炆直指与会核心:“征西作战,战绩可嘉,战果可喜,这些朕就不多说,今日之议,只有一点,那就是反思。只作战不反思问题,不解决与规避问题,就会犯同样的错误,为同样的问题牵制。此番作战暴露出的问题想来不少,朕希望你们能放开了说,此事事关军制、军阵与作战革新,务求畅言。”
  解缙、茹瑺、郁新与杨士奇则坐在一旁,各自提笔,准备接续记录,内阁大臣在这个会议上,只是速记员的身份。
  朱棣、徐辉祖等人凝重地点了点头,此番作战确实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是不解决,他日作战必然还是会吃亏。
  徐辉祖示意朱棣先说,朱棣也没有推辞,看向朱允炆:“征西作战中的问题,主要还在于太过被动。无论是面对哈里,还是面对帖木儿,我们的大军只能是被动等待他们进攻,或依托地利,或利用驼城,总而言之,是防守中寻机反攻。”
  “臣以为,火器虽强,但机动性太差,过于被动。若帖木儿放弃为哈里报仇的想法,放弃昌都剌决战的意图,转而突向北面,越过北塔山,直接进入伊吾等地,杀向大军腹地,大军只能被迫调动起来,到时候,在茫茫草原之上想要打败帖木儿,恐怕会折损极为严重,甚至可能会全军覆没!”
  朱允炆知道这一点纰漏,如果帖木儿放弃了高傲,放弃了捡起哈里丢下的脸面,真如朱棣所说,不管不顾,舍弃朱棣的大军,直扑伊吾、哈密等地,朱棣的大军只能从防守状态调整为进攻状态,驼城也就失去了作用。
  以步兵对抗骑兵,尤其是重骑兵,很难取胜,落一个全军覆没也不是没有可能。
  太过被动,缺乏机动,这是朱棣作为统帅最憋屈的地方,也是最痛苦的地方,步兵为主的军队,很难实现大战略迂回,突击,包抄。
  如帖木儿逃遁时,大部分主力无法追击,只能依靠骑兵去追击,而有限的骑兵,面对分散路径的帖木儿,很难追击,也幸亏是追上了,万一没追上,昌都剌之战将会黯淡许多。
  朱允炆对朱棣说:“机动不足,确实容易陷入被动。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在于战马,朕以为,未来军制革新,应朝着火器骑兵化方向改进,你们意下如何?”
  “火器骑兵化?”
  朱棣、徐辉祖等人微微一愣。
  火器的威力被证明是巨大的,对骑兵的毁伤也是可观的,只不过目前火器的主力是火铳、虎蹲炮、神机炮,这三者都是步兵为主。
  若让火器骑兵化,让军士背着火铳骑着马,带着虎蹲炮骑着马,拖着神机炮骑着马,那大明军队的机动性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无论是追击,还是进军,都游刃有余!
  而桎梏大明火器骑兵化的因素——战马已经初步得到缓解,三年之后,天山南北与祁连山南北的战马数量将足以武装十万京军,若给大明十年,京军全部骑兵化并非是妄想之事!
  朱允炆看清了这一点,拥有巨大草场与十几万战马的西北、西域,足以为大明育养出精锐的骑兵!
  朱允炆起身,严肃地说:“朕希望未来十年,京军主力、边关重地,可以实现卫所全火器化,主力实现火器骑兵化,所有步兵都应该掌握基本的骑兵技能,哪怕不精于骑术,也应该可以骑马长途奔袭,以强化军队战力。”
  铁铉听闻,不由地暗暗惊讶。
  朱允炆已经在盘算着将全军实现全火器化了,看来,大明军士将逐渐离开冷兵器作战模式,转而全面采取火器作战模式,而经过安南、西域两次大战,火器作战模式也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理由能阻挡火器的发展了!
  朱棣重重点头,附和朱允炆:“若能卫所全火器化,火器骑兵化,臣可以带军队杀穿西域以西,听闻那里有不少的国家,臣愿带一些国王前来给皇上跳舞!”
  朱允炆没有笑,西域以西不可怕,此时的欧洲也不可怕,那里现在碎得如同玻璃渣子,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打来打去,威胁不到大明,征讨他们暂时没有必要。
  但欧洲的资本萌芽,科技发展,是值得关注的,他们的冒险精神,开疆拓土的意志,确实值得学习。
  大明未必要称霸全球,未必要殖民,但必须要确保战略要冲上,有大明力量的存在,必须确保在发展的先机上,西方只能望大明项背!


第九百九十七章 西方也有火器
  火器骑兵化,主张将步兵转化为骑兵,让骑兵成为火器兵种。但火器骑兵化,并不能完全取代步兵火器化,大明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精锐火器步兵,以适应茂密森林、崎岖山地、河流密布等一切不适宜骑兵作战的需要。
  朱允炆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对众人说:“机动不足,骑兵来补,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除了机动不足,还有哪些问题,诸位莫要藏着掖着,保留意见,可是对所有军士不负责。”
  徐辉祖、杨荣等人凝重地点了点头。
  事关大明军制、军队未来,该说的都应该说出来。
  徐辉祖走出,反思道:“皇上,在与帖木儿作战过程中,我们的军队过于倚重火器。一旦火器失效,供应不足,整个主力都将丧失战力。臣恳请,军队火器化的同时,不可放松军士的血勇之气,绝境反击意志的锻炼,军队不能没有了火器,战力锐减五成乃至八成!”
  杨荣、朱棣、铁铉等人连连点头,徐辉祖的这个意见是极为中肯的,京军火器普及的速度快,许多军士是从步兵转入神机营操持火器的,丢了火器,他们还可以使用大刀、长矛作战,但如果朝廷过于依赖火器,再过三十年,还有军士会使用刀法、枪法,还有军士能拉起弓箭,抬手即是百步穿杨吗?
  有火器,一流战力。
  没火器,三流战力。
  这种情况是不应该也不能出现的,火器可以发展,但不能作为唯一手段。
  徐辉祖的想法,是冷兵器时代的挣扎与呐喊,火器的强势,直接冲击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
  面对火铳,手中的马刀显得脆弱。
  面对神机炮,手中的弓箭根本无用。
  冷兵器是不是要退出历史,刀枪剑戟是不是要被拉到冶炼厂给熔了,这都是无数人等待答案的问题。
  朱允炆走向一旁,摘下一柄剑。
  出鞘,寒光闪!
  “冷兵器是不是还有用,武将是不是还有用,兵法是不是还有用,朕可以告诉你们,冷兵器将会让位于火器,但绝不会退出历史,更不会消亡!侦察兵,被你们认为是京军最强大的兵种之一,可他们的装备里,只有一枚手榴弹是火器,其他主战武器都是冷兵器!”
  朱允炆抬起头,看向众将,脸色肃然:“未来,火器为君、冷兵器为佐,君、佐不可缺一。正如眼下的火铳,没有了火药,它还有刺刀,就是一件冷兵器!谁说冷兵器的时代会终结,在没有更先进,威力更强大的火器出现之前,冷兵器将会长期存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80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0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