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79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第四百零九章 钱庄
  崇祯十五年,正月末。
  刘衍率领新军各营进驻青州府城,大军将士,特别是陈勋率领的前营将士,受到幕府上下,以及全城百姓的热烈欢迎。
  刘衍下令各营放假三天,让军中将士在城中花钱、享乐,过一个好年。
  但是荀景云还是提醒各营参将,放假期间,各营将士都要严守军纪,如果有谁欺压百姓,或者是犯了军规,自己作为镇抚官、兵部副部长,一定严惩不贷!
  总兵府内,刘衍与王芸禾、尚善、若水,以及儿子刘盛一同过年,大半年出征在外的辛苦和艰辛,此时都随着声声爆竹烟消云散。
  看着刘盛在雪地里欢快的玩耍,尚善、若水二人在一旁追逐打闹,刘衍开心之余,忽然想起河南的惨状,想起那些被流贼驱赶着,绝望冲向新军战阵的死兵。
  “开春之后,李自成应该也养好了伤,该卷土重来了吧?”
  想到这里,刘衍的好心情也随之终结,对于高名衡与陈永福,刘衍根本不抱希望,他们二人能力还是有的,只是对上李自成,就有些不够看了,河南的残局不是他们二人能摆平的。
  “夫君?”
  王芸禾披着大红色的头蓬,站在雪地里非常的显然,此时注意到刘衍眉头紧锁,便说道:“夫君又在想那些军国大事了?”
  “没事,随便想想罢了。”
  “大过年的,烦心事就不要想了,一会儿咱们去听戏好吗?”
  刘衍笑了笑,正要答应,却见荀景云板着脸走来,先是对王芸禾行礼,然后说道:“总镇,属下有事情禀报。”
  王芸禾笑着说道:“我们收拾一下去听戏了,夫君先忙。”
  “好。”
  看着王芸禾四人有说有笑的离开,刘衍有些失落的瞪了荀景云一眼,说道:“说吧,什么事?”
  “在这里说?”
  “那就进屋说,我再给你上壶热茶!”
  正堂内,荀景云喝了一口热茶,然后舒坦的呼了一口气,说道:“总镇,属下这两日在各营巡视军纪,发现此番朝廷发下的赏功银子,以及抚恤银子很有问题。”
  刘衍顿时一惊,问道:“说详细些。”
  “是。”
  “朝廷发下的银子因为是临时筹措的,所以只有一小部分是官银,也就是雪花银,绝大部分都是各种形状的私银,甚至是碎银子。”
  “银锭、山形银、银珠、银饼都有,而且银子的成色、重量也不尽相同,这就非常麻烦。各营将士拿到手里的银子,名义上是一样的,可实际上,因为银子大小、成色参差不齐,所以造成许多将士吃了亏,不少将士拿到的银子都不足数。”
  “特别是那些杂质很多的私银,明明是十两银子,可实际上熔炼一番之后,只剩下八、九两银子而已。”
  “各营将士放假之后,去街上花钱买东西,也遇到不少纠纷,都是因为朝廷发下的银子成色问题。”
  刘衍听完沉默了许久,随后说道:“其实本镇早就看出使用银子流通的弊端,只是之前实力不足,本镇心中的想法始终无法实现。现在看来,契机到了。”
  荀景云有些听不明白,说道:“总镇,那眼下怎么办?”
  “此事本镇知道了,你作为镇抚官,先稳住各营将士的军心,朝廷此番为了筹集银子,也的确是仓促了些。尽量不要让各营将士因为银子的事情,发生什么冲突来。”
  “至于其他的,本镇还要再仔细想一想。”
  “是。”
  当日,刘衍一个人待在书房内思考对策。
  早在刘衍还在夏河寨前千户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开办钱庄的想法。钱庄就是这个时代的银行,可以借贷,可以扶持商贾,可以调动民间的财力,好处多多。
  可是刘衍始终没有动手,就是因为自己手中的银子不够多,盘子也不够大。
  现在时机成熟了,又有眼下的契机,刘衍决定出手,在青州府城内开办钱庄。
  关于钱庄如何开办,此前刘衍就已经有了全盘的谋划,此时经过一整夜的梳理,刘衍拟定了一套可行方略来。
  第二天一大早,刘衍便将财部部长岳明、商部部长宋功明、商会会长王靖、政务部部长王炆镇,以及参谋李继文、胡宗明找来。
  眼下几人都是幕府的高级官吏,全都日常办公和居住都在青州府城内,很快就到齐了。
  刘衍笑着说道:“眼下还没出正月,还算是在过年,不过诸位可要忙起来了,本镇先说声抱歉。”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王炆镇更是说道:“无妨,我们看到总镇将老泰山都请来了,心里平衡多了,干活也有力气。”
  “哈哈。”
  刘衍也跟着笑了起来,随后便开始说正事:“事情是这样的:眼下青莱镇各处流通的银子参差不齐,各种成色、各种款型、各种大小比比皆是,军中发放军饷、抚恤、幕府官吏的俸禄等等,非常的不便。所以本镇决定开办山东钱庄,并通过山东钱庄发行银币。”
  “这种银币重量为一两,面值也是一两……”
  刘衍随即拿出自己画的图样,递给众人传阅:“银币为圆形,中间无孔,比当十大钱要大。银币的正面刻有面值、山东钱庄发行字样、发行时间年号等,银币的北面是做工复杂的花纹,以及防伪的暗语,每年的暗语都不同,本镇会制定一份暗语本,每年更换,以便防伪。”
  所为暗语,其实就是使用汉字作为载体的密码,暗语本可以是任何一本书。
  暗语分为三段数字,第一段是页数,第二段是列数,第三段是具体第几个字。
  如此一来,每一个银币的暗语都不同,如有人想要伪造,暗语密码肯定是伪造不出来的。
  众人听完刘衍的想法顿时议论起来,王炆镇问道:“总镇此举的确便利,将来发放军饷和俸禄,说是几两,直接给几个银币就好,不用再为成色、大小、重量误差等担心。只是这样做,幕府要承担太大的成本啊。”
  刘衍说道:“山东钱庄的作用,不但是发行银币,还会对外借贷,吸收存款等等。百姓有了余钱可以存在钱庄内,钱庄会按月支付给百姓一定的利息,让百姓获利。商贾周转困难,可以向钱庄借钱,向钱庄支付高于存银的利息,但是绝对比民间借贷的高息合算……,另外钱庄还可以进行汇兑,碎银子或者银锭、银币、铜钱三者可以互相兑换,方便百姓和商贾,钱庄从中收取一定的兑水,也就是费用……”
  刘衍耐心的为众人解释钱庄的作用,以及各种相关的业务,众人听得如痴如醉,如此新颖的赚钱手段,总镇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
  其实在明末时期,山西的晋商已经开办钱庄了,只不过此时还是起步阶段,各种规矩与业务,肯定不如刘衍准备开办的山东钱庄完善。
  至于后世影视中的银票、汇票等等,眼下明末乱世中还是没有的,要等到满清中晚期才真正的流通起来。
  而且刘衍也暂时不会推行银票、汇票等,虽然很便利,但是大明宝钞的教训太深刻了,以至于从皇帝到百姓,都对宝钞一类的纸质金融手段心存畏惧,刘衍也懒得在这个时候触霉头,先推广银币才是当务之急。
  “山东钱庄在幕府中隶属于财部,具体筹建事宜,由岳部长负责,一个月之内要完成。”
  “钱庄的筹建不光是找个铺面这么简单,伙计与掌柜的培训,各种制度的建立,银库的选址和防卫,银币的批量铸造等等,都要做得周全。”
  岳明抱拳说道:“请总镇放心,属下一定办好差事。”
  “嗯。”
  刘衍笑着说道:“岳部长做事,本镇还是非常放心的。”
  随后刘衍提出要求,命财部将此番朝廷单独拨付的五十万两银子,全部铸成银币备用,众人都是大吃一惊,总镇真是大手笔。
  刘衍看着众人吃惊的样子,说道:“这只是开始,一个月之后山东钱庄开业,幕府上下、新军各营,所有的开支都要采用银币结算。”
  “今日叫商部与商会的两位前来,就是要通知二位,本镇会给出一年的过渡期,一年之后,商部的各处产业的收入,全部只收取银币,拒收各种形制的碎银子。而商会这边,本镇希望凡是加入商会的商贾,都要鼎力支持银币的推广,支持山东钱庄的各种业务。”
  宋功明与王靖纷纷领命。
  “王部长,政务部这边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银币推广之后,肯定会有不少百姓与幕府官吏想不通,到时候你的压力也会很大。”
  王炆镇笑着说道:“大人放心,其实银币就是换了一种形制的银子,推广并不难,难的是逐步禁止其余形制的银子流通。”
  刘衍赞许的点了点头,王炆镇一语中的。
  “总镇,只不过大明各地流通的都是杂乱无章的碎银子,光咱们青莱镇四个府使用银币,终归是无法彻底禁止啊。”
  “这个不用担心,以后朝廷拨下的银子,都要先入库财部,待到山东钱庄重新铸成银币后,才会发下。”
  “至于民间流入的银币,也不用担心。等到银币大规模流通之后,本镇会下达命令,在民间彻底禁止碎银子流通,百姓想要使用,就必须到山东钱庄进行兑换。”
  刘衍笑着说道:“其实民间百姓使用最多的还是铜钱,银子接触的非常少,影响并不是很大,真正受到影响到是商贾、官吏、新军将士等,所以诸位的担子很重啊。”
  众人纷纷领命。
  随后刘衍命参谋李继文、胡宗明参与山东钱庄的筹建,为岳明查缺补漏,及时与自己沟通。
  “诸位一定要快,本镇之所以只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是因为兖州府、登州府刚刚并入进来,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本镇要赶在在两府之地推行新政之前,将山东钱庄办起来,免去银钱杂乱给百姓造成的损失,诸位必须抓紧时间!”
  众人轰然领命。


第四百一十章 银币
  正月底,青州府城西北角。
  岳明和宋功明来到一处宅院外面,财部与商部的吏员正在进出往来,将一箱箱碎银子和银锭搬进去。
  “岳部长,这里就是钱庄的铸造厂?”
  “是啊,这里比较偏僻,周围百姓不多,商贾也不多,方便守卫。”
  二人边说边往里走,只见院子里已经堆满了各种物资,有装银子的箱子,也有熔炉需要的煤炭。
  “这里一天能铸造多少银币?”
  岳明想了想,说道:“因为时间太紧,铸造厂筹建的比较仓促,现在只有三座熔炉,一天的话,大约可以铸造十三万多两银币。”
  “十三万多两啊?”
  宋功明想了想,说道:“下个月的军饷就要发放了,总镇的意思是,军饷和幕府官吏的俸禄都要使用银币发放,时间上来得及吗?”
  “应该差不多,这几天已经铸造了三十多万两,也就是三十多万枚银币,朝廷单独拨付给咱们青莱镇的五十万两银子,这两天就能全部铸造成银币。”
  岳明说道:“新军各营一个月的军饷为三十四万多两,加上幕府各部官吏的俸禄,五十万两银子差不多够用了。”
  “那就好。”
  宋功明说道:“下个月商部与商会的收益,在月初的时候就能运过来,到时候铸造厂又要忙碌一阵子了。”
  “这是在所难免的,钱庄、银币新政推行之初,需要大量的银币投入民间,忙碌是肯定的。我还计划着在下个月月底之前,将铸造厂的熔炉再增加五座,以增加产量。”
  说话间,二人来到了后院,一名铸造厂的管事带着两名伙计走了过来,那两个伙计抬着一个木箱子,三人走到岳明、宋功明面前。
  “见过岳部长、宋部长。”
  岳明笑着问道:“这是第一批铸造出来的银币吧?”
  “正是,请部长查看,如无问题,属下便带人送到总兵府,请总镇大人验收。”
  两名伙计打开箱子,只见箱子里面白花花的满是银币,岳明与宋功明各自拿起一枚查看,银币不同于常见的铜钱,中间无孔,比当十铜钱还要大一圈,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足有一两重,给人一种非常足实的感觉。
  岳明手中的银币正面刻着“壹两”的字样,上面是半圆形的“山东钱庄制造”几个楷书,下面是同样半圆形排列的数字“崇祯十五年正月五三七二六一”,这便是暗语了,每一批的银币是一个暗语编号,没有钱庄的暗语本,外人根本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就算是伪造,数字与钱庄底帐上的暗语对不上,便是造假。
  当然,也会有贼人故意仿造,将真正银币上的暗语照搬过来。刘衍也有对策,那就是每一枚银币的暗语上,钱庄会每三个月更新一次暗语,外人根本无从知晓。
  另外钱庄发行银币的纯度也是非常高的,基本上是九成以上的纯银,加上铅和锡。贼人想要伪造的话,光是成本就支撑不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2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9/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