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67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还有一个月就是冬至了,光烈元年已经快要过去,一些对于明年的军政规划安排也该开一个大朝会商议一下了。
  在朱由榔之前,其实明朝后期的朝会和电视剧上并不相同,根本没有这么多议题,甚至在嘉靖、万历这种时期,连朝会都不多见,唯一一个愿意在朝会上讨论问题的,还是崇祯。可惜崇祯勤奋归勤奋,但实在听不进别人的话,作为一个“临时上岗”的宗室王爷,政治素养上实在不合格。
  可到了朱由榔这里,出于后世人的一般认识,朝会还是很勤的,一般都是三日一朝,如果遇到临时问题也会召开紧急朝会。
  更重要的是,作为后世大学生,他不像那些真正的宗室王爷一样从小养尊处优,要么声色犬马、胸无大志,要么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话。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对明代政治体系、行政系统一无所知,穿越前也不是什么办公室主任、公司老板精通人情世故。
  故而尤其能够听意见,甚至下面的臣工们都经常私下议论,皇上对于内阁、六部等中枢大臣“太过宠信,有逾体制”,当然,这大多都是下面中层官僚们的酸话。
  所有想法都会拿出来和大臣讨论,只要是内阁和六部提出反对的,朱由榔都会斟酌再三,直接下马。凡是大臣的提议,无论大小,都要征询内阁意见后才会实行,朱由榔废掉了司礼监,也就是说在他本人不明确反对的情况下,内阁的意见就是朝廷的法令。
  不少臣工经常议论“今光烈朝阁辅,无异于唐宋宰相。”
  这倒不是说朱由榔不知道权力制衡,但现在可不是制衡权力的时候,战争年代,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权朝廷,哪怕这会限制他本人的权力也在所不惜。毕竟自家人知自家事,自己什么水平?还是不要过多干预具体事务的好……
  今天的朝会格外重要,一方面是由于这是今年最后一次真正的大朝会(到了冬至以后朝廷会有很多礼仪工作要做,朝会大多也只是礼仪性而已),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和未来一年的具体安排。
  毫无疑问,明年,也就是光烈二年,肯定是要对满清用兵的。而且这次,将一改过去数年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是真正准备兴起大军,收复失地!
  战略目标也早就定了下来,虽然也有少部分文武官员提议先攻取四川,割据西南,但却很快被皇帝和内阁辅臣们否定了。现在正是江南地区形势大好之际,不趁机迅速收回江浙核心地带,而是去打什么四川,那是胸无大志的偏安之计!
  当然提出这个意见的臣工也并非没有打算,他们的想法是效仿历史上刘邦的路线,或者说诸葛亮“隆中对”中的,以荆州(湖广)、益州(四川),从而北上陕西争夺中原的战略。
  但朱由榔虽然智商不高,但作为后世人,他清楚的明白,十七世纪的世界是海洋的时代,沿海地区才是关键,所以自己的战略绝对不能脱离沿海,否则以这个时代“小冰河期”下残破的陇西、陕西等地不仅供养不了大军,而且也无法通过海洋贸易得到优势。
  故而,战略目标便只能是东征江南、光复南京。
  但关键还是在于怎么打?要动员多少人?多少银饷、多少粮食?多少舟船、多少牛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事情必须要提前大半年就要定好基调,否则临时安排就来不及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朱由榔坐在龙椅上也不说话,经过一年的“实习”,他已经积累了不少做皇帝的经验,也和手下文武建立了默契。
  瞿式耜作为首辅首先出列,恭声禀报
  “陛下,自隆武二年抵定社稷以来,潮惠诛李、佟;攻取闽南;收抚三军、整备军制;破敌桂北、光复湖广;拒虏川东,重镇云南;改革税制、舒缓民生。”
  “而今朝中仓储米粮、银钱无数,朝外十五万雄师聆听圣明,披甲以待,陛下殚精竭虑、亲冒矢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中兴基业已成。”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众臣也随着瞿式耜向朱由榔一齐恭贺。
  朱由榔也只是摆了摆手,勉励两句,直接进入正题
  “之前朝廷处境艰难,时刻有倾覆之危,如今桂北一战后,又兼云南、川东光复,已然后顾无忧,明岁,朕下定决心,决定东征江南,收复南京,重祭孝陵,以报祖宗之德、士民之望,诸卿有何赐教?”
  东征的事情,大家早就知道了,以这位天子那“鲁莽”的性子,解决了后顾之忧,不继续打怎么可能?再说了,大家何尝不想打回南京,做个真正的“中兴功臣”,这毫无疑问是君臣一心的决定。
  吕大器作为主管兵务的内阁辅臣,第一个表态
  “陛下,臣已经征询了军中李定国、高一功、朱成功三位都督的意见,诸军将士都士气充沛,再加上数月操练,等到明年秋后,便可全军出动!”
  为啥没有李过?因为中军都督李过作为戍卫广东的军队主帅,此时正在殿上。
  吕大器的话中之意便是明年秋收之后才能动兵,这也算是老成谋国之言。
  不过现在已经身居左副都御史(正三品)的王夫之却发言反对
  “陛下,孙子曰‘兵贵胜、不贵久’,臣以为当今之势,若以全局论,依旧是敌强我弱,但若只以江南论,却是敌弱我强。若是秋收之后再动兵,清虏恐怕已经重新自北方抽调大军加强江南,反而会让我军陷入被动,不如夏收之后,秋收以前,便先行动手!”
  王夫之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又被调回了都察院系统,不过已经升到了六部侍郎级别的副都御史了,朱由榔打算将来拿下江西、浙江之后,将他外放一任督抚,在地方锻炼。
  户部尚书周邦补充道
  “眼下虽然五、六月份补种了不少玉米、番薯,但太过仓促,粮食储备也只是稍有结余,明岁夏粮收割后便要动兵,恐怕支应不足啊!”
  朱由榔点头,钱都是小事,粮食才是大问题。
  众臣也议论纷纷,大部分官员都支持秋后用兵,毕竟万无一失总好过冒险,朱由榔也渐渐偏向于秋后开战了。
  正当此时,一旁还没说话的洋务院判院张同敞却大声反对
  “陛下,臣以为可以秋收前动兵!”


第25章 筹备与阳谋
  张同敞手持笏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下,正色朗声道
  “陛下,臣以为秋前出兵粮草并非没有保障,臣有两策可以应对!”
  “哦?别山快快讲来!”
  别山是张同敞的字,朝中大臣都知道,朱由榔称呼自己的亲信年轻官员时,喜欢直呼其字,表示亲近。
  “夏粮却是难以支应全面作战,可诸公忘记了,这岭南两广秋收是要比江南早的!”
  张同敞的意思不难明白,朱由榔也回过神来,的确,由于纬度关系,更靠近热带的岭南两广地区,收获确实要比湖广、江南等地早,同样,江南收获也比北方早。
  但还没等朱由榔说话,一旁的阁臣陈子壮却是皱眉道
  “两广收获早的确不假,可眼下朝廷的主要产粮地乃是在湖广,湖广秋收,却是和江南一同,如此一来,届时只靠两广这点粮食够十几万大军消耗吗?”
  朱由榔也颔首赞同,虽说两广收获要早,但并非主要产粮地啊!
  张同敞面对满朝君臣的疑惑,却是自信一笑,经过一年的实践磨砺,这位张居正曾孙,对于财政经济已经有着自己的一套经验和见解,甚至在得到朱由榔的“真传”之后,还培养出了超前开拓的眼光。
  “陛下,且听臣的两策。”
  “其一,仅靠两广征收的粮赋,确实不够,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广民间夏收后就没有余粮了,据臣所知,许多大户夏收后往往都会存有不少余粮。”
  周邦立即反驳
  “朝廷已经下旨减税减赋,如今才过半年,岂可食言?”
  “周尚书误会了,在下的意思并非加税,而是借粮!”
  “借粮?”
  朱由榔疑惑,这是什么操作?
  张同敞接着道
  “陛下可记得,之前开设自贸区时,您和臣提到的国债?”
  国债!朱由榔恍然大悟,自己怎么把这个给忘了!
  张同敞解释道
  “朝廷完全可以就此战向士民发行一个‘东征国债’!年利率可以定在一分左右,向两广屯粮地主发行,经过一年新政改革,眼下朝廷威望正高,再加上减税所带来的信用。”
  “不怕他们不愿意借,朝廷可以将海贸公司股份作为抵押!如今市舶司建立后海贸繁荣,他们知道这股份有多值钱,不会拒绝。”
  朱由榔赞许
  “此计甚妙!如此一来秋收以后,朝廷便可以将湖广秋粮用于偿还国债,两广余粮便可提前用于战事。”
  周邦却依旧继续发问
  “即便如此,恐怕也还有部分缺额啊!”
  张同敞回应道
  “这便是第二策了,国债不仅只发行给两广地主,也发行给自贸区和市舶司的海商!安南等国秋收比两广还要早!可向海商发行部分国债,作为资本,让市舶司海商在安南等国秋收一结束时,便马上购粮,如此一来朝廷便能在江南清虏治下尚未秋收时便已经筹集好粮食,发动战事!”
  周邦稍稍思虑片刻,也赞同道
  “臣以为张判院此二策可行!”
  朱由榔也觉得豁然开朗,不得不说,虽然国债也好,海贸也好,都是他教给张同敞的,可人家名臣之后的脑袋瓜子就是比自己灵光,立刻就活学活用,将这些超前的金融手段运用起来。
  如今东南亚那几个小国都已经被收拾过一顿,门户洞开,而且东南亚又是“一年三熟”的地方,秋收很早,江南、湖广这边还在收夏粮的时候,人家就开始收秋粮了,届时自己便可以依靠两广和东南亚的粮食,趁满清那边还没秋收呢,就打它个措手不及!
  讨论完粮食问题,确定在夏收后、秋收前动兵,接下来的战略问题就没这么多疑问了,基本上都是按照内阁和军中几位都督的意见综合来办。
  最后决定,主要分为“三攻三守”六个方面用兵。
  三个主攻方面,由朱由榔亲自御驾亲征,实际由李过指挥的光复中军,自湖广东征江西、直指南直隶;李定国率领光复左军大部四个师,自闽南出发,与福建巡抚张家玉配合(为了应对福建方面战事,将张家玉闽南巡抚改为福建巡抚),打通福建,北取浙江。
  还有便是郑成功的海军,从福建到浙江,沿海骚扰、破袭,配合明军攻势,并且率主力舰队自长江口而入,与吴王势力一同准备策应明军攻打南京的战役。
  至于三守,则是由堵胤锡统筹,高一功的光复前军大部为主力防守湖广,应对满清河南而来的清军压力;文安之统筹,川东土司和中军袁宗第所部(川东秦翼明等部改编为中军第六师),防守川东,应对四川方向;左军同知刘文秀留在云南,并且就地新组建左军第六师、第七师,加上原本的一个师,防御云南、贵州。
  虽说眼下还有半年时间,但提前安排总是没错的,各种征兵、粮饷、军械事宜都可以提前安排。
  想到这里,朱由榔又转头对工部尚书胡璇道
  “胡卿,武备局那边情势如何,军械生产怎样了,可否够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胡璇正色禀报道
  “新式火铳产量已然得到突破,随着湖广大冶等地分厂建设起来,再加上水力车床广泛使用,火铳月产量已然将近四千支!目前已经生产了万余只,预计到明年六月份,总数能达到四万支以上。”
  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吓人了,一年时间,生产四万支火铳,在还没有蒸汽机的时代,这种生产速度称雄世界。
  “火炮和其它武器呢?”
  “新式野战炮生产也已然走上正轨,铁模法应用后,生产速度大幅加快,每月能新铸炮四十门以上,到明年六月,可新得野炮三百五十门以上。至于甲胄、兵械也在加快制造,各个分厂都在扩充人手,臣敢保证,工部必能在明年秋前让全军面貌焕然一新!”
  “好!”
  朱由榔大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大胜仗,其一是钱粮,其二便是装备了,在战前能将自己麾下三支陆军都全面武装起来,唯有充足、强大的火器才是自己面对满清八旗的底气所在。
  “朕不是听说那铁模法铸出野炮过重,且质量不佳吗?怎么这下研究取得突破了?”
  胡璇解释道
  “经过武备局宋士意和一众工匠连翻试验,他们研究出将大炮分为内外两个身管,内里用铁铸,外管用铜铸,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而且如此一来,重量还比全铁炮轻,寿命又比全铜炮长,可谓两得,不过铸造成本却比原来全铁炮增加了四分之一。”
  “成本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过关!”
  朱由榔心情大快,一众君臣又商议了其它一些细节,最后散朝前,朱由榔向众臣工打趣道
  “眼下,恐怕清虏那边,多尔衮等人没有这般愉快吧?”
  众臣皆哈哈大笑,大伙都知道天子所言何事,因为按照时间,明廷这边谈判交换的消息应该已经传达到北京清廷那边了……
  所谓谈判,内容很简单,就是交换两个人。
  其一,便是用尚可喜交换郑芝龙一家,这是早就就考虑好的。
  其二嘛,就有意思了。
  之前李定国不是在云南俘虏了满清英亲王阿济格的长子傅勒赫吗?朱由榔决定拿这位宗室贵胄作为交换,交换什么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