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70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这小子出生的也是时候,还有几天就是元旦了(古代管今天的正月初一春节叫做元旦,清末袁世凯为了引进西方历法,才将元旦这个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改为西历的一月一号,反过来把正月初一唤作春节),在宫廷内务用度上一向非常抠门节俭的朱由榔,这回一改往日作风,硬是拿出了几千两银子,让内侍采买定做大量烟火,在肇庆城中鸣放十日,与民同乐。
  正值新年,自崇祯以来,在战争的拉锯和阴云之下担惊受怕了多年的百姓第一次迎来了一个值得欢庆的新年,他们不再需要担忧鞑虏和乱兵的劫掠,不再用面对沉重的赋税和摊派,满心喜悦的迎来新的一年。
  不仅是肇庆,内阁和朝廷可能是考虑到某种安抚激励民心的作用,明廷辖内各地主要城市都展开了欢庆活动,无数老百姓扶老携幼,跑到就近的城池里观看烟火,大大小小的商贩活跃起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幅太平安乐的景象。
  不少经历离乱之苦,从江南逃到此地的百姓见状竟是涕泗横流,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太平时节。
  人民总是淳朴的,他们的感情往往显得如此朴素,听闻皇子诞生的消息后,居然有上万百姓跑到肇庆城南的佛寺、道观为皇长子祈福。
  甚至十几名因海贸受益的广州商人,自发集资,在城郊建了一座生祠,用于给天子和皇子祈福,附近州县百姓闻讯,成群结队的前往上香,络绎不绝,人气一时超过了广东本地的各大庙宇……
  在喜气洋洋的笑容和诚挚的祝福背后,是千万士民的人心向背和天子那已然牢不可摧的统治基石!


第30章 密谋
  新年伊始,不同于两广、湖广等地的喜庆,清廷统治的地域中,由于满清朝廷越加沉重的摊派和大肆扩军,本就被战争摧残过的百姓生活愈加艰难。
  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城郊,一处僻静的院落内
  曾经弘光政权的内阁辅臣、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姜曰广,惊喜地打量着眼前来人。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名普通士子打扮的年轻人,今日一早,就以“原南京故旧学子”的名义造访自己,他当时还疑惑,自己当年在南京卷入党争,被马士英等人踢出了朝堂。紧接着江南沦陷,便干脆在南昌隐居,已经很少有故人前来探望了。
  等他将信将疑的让门子把人带来,就更疑惑了,因为自己都没见过这人啊,正待要逐客之时,这年轻士子却是让自己屏退左右,姜曰广当即照办,因为他清晰的看见,那士子在桌案上用手指画了个“明”字。
  “你是肇庆派来的?”
  “回禀姜阁老,在下为锦衣卫探马司中任职。”(探马曹好像有点难听,还是司比较顺眼)
  “你此番来所为何事?莫不是天子要派大军收复江西了?”
  姜曰广闻言欣喜,当初自己被排挤出朝堂后,就一直想着回去,结果形势一天比一天糟糕,眼看着大明就要玩完,更加绝望了,只想着就此结舍隐居山林,做个“前朝遗民”。
  但年前,桂北大捷和湖广光复的消息传来,整个江南都陷入了空前震动当中,曾经萎靡的抗清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浙闽山区和安徽南部许多早已不满清廷统治的士绅纷纷勾连起来,反抗清廷的税收摊派和剃发令,影响颇大。
  姜曰广同样也动了南下肇庆出仕的想法,但作为当年的东林党大佬,肯定不能就这么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怎么也得让内阁和天子请一请吧?结果,也许是干脆就忘了,也许是朱由榔对待东林党人的态度让有心官员明白了风向,满朝上下似乎都忘记了这位尚在江西隐居的原弘光朝阁老。
  直到锦衣卫的赵纪、雷潜等人接到朱由榔指示,开始部署渗透江西、山西、江南等地任务后,才想到了这位前阁老。
  姜曰广本来就是江西南昌人,在本地很有威望,姜氏也是本地的名门望族,人际关系网相当广阔,即使是和满清,清廷出于统治的需要,也往往会和地方的豪族们有不少往来。
  这是一个极佳的突破口。
  “朝廷的确打算在今年出兵,不过不是现在,至少还有几个月,在下此来,是希望得到阁老的帮助。”
  “哦?有何需要但说无妨!姜某曾为天子辅臣、世受国恩,理当为国效力。”
  姜曰广目光闪烁,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自己重返朝堂的绝佳机会,之前虽然自己的资历也不浅,可说一千道一万,当初天子危在旦夕,清军兵临两广,光烈朝廷初创之时自己没在啊,少了这份从龙之功,就算去了肇庆,恐怕也得不到重用,反而还会受人讥笑,徒白损了自己这个前阁老的颜面。
  如今却是不同,如果自己果真能够在江西做出些什么来,届时有了这份滔天功劳,再回朝任事,加上自己的资历,就绝非能够轻易打发的了。
  那年轻人细细解释道
  “阁老知道,江西表里河山,是江南门户,南昌、九江、赣州都是雄城,易守难攻,若是日后我大军东征,恐怕要吃苦头。”
  “我们这边听说江西境内的清军绿营当中,有不少将领因为受到排挤打击,再加上清虏四处横征暴敛、剃发易服,民怨无数,地方上也有群情激奋,故而想联系一二,以作将来战场之上,突然倒戈,收获奇效啊!”
  姜曰广闻言思忖一番后,觉得可行,点头道
  “你们打算联络谁?又要我帮些什么?”
  年轻人正色低声道
  “在下听闻提督金声桓和总兵王得仁被巡抚章于天、巡按董学成排挤,可有此事?”
  姜氏地方豪族,不少子弟都是府县上的吏员,对这些上层政治生态洞若观火。
  “确有此事,怎么?你们想策反金、王二人?那金声桓乃反复小人,王得仁也不过一介匹夫,想要靠他们二人成事,恐怕难如登天。”
  作为东林大佬,姜曰广言语当中还是不免有些傲慢的,不过他倒也没说错,金声桓的确就是个反复小人,他本是地方流寇出身,后来投了明军的左良玉,左良玉死后,跟随其子左梦庚降清,还参与过杀害隆武朝兵部尚书杨廷麟,以及赣州屠杀,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历史上之所以反正,也就是因为清廷排挤,欲求不满而已。
  朱由榔倒是从来没想过要靠金声桓就拿下整个江西,只是希望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倒戈一击,从而降低攻取江西难度,给清廷一个大“惊喜”。
  至于日后怎么对待金声桓,大不了给个名不副实的虚衔半软禁起来就是,反正届时怕是整个江南都已经拿下了,还怕他能作出什么妖?
  相比之下,朱由榔更担心的是这个位面的金声桓,恐怕未必会反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原因很简单,因为由于朱由榔这个变数的到来,此时的江西形势和历史上已然大有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历史上的满清定南大将军谭泰此时并不在江西,而是由于清军平定湖广和李成栋拿下广东后,离开了江西,这才给金声桓和王得仁的反正留出机会。
  可现在,因为桂北的大溃败和湖广失陷,清军上下都是严阵以待,谭泰不仅早早就重回江西,还大肆扩兵,清廷甚至还派出了镶白旗的固山额真何洛会带八旗精锐辅助,一幅要严防死守的样子。
  若果在没有明廷方面介入,金、王二人别说是否能够闹得像历史上那般声势浩大,恐怕敢不敢反,都在两可之间,故而,朱由榔必须提前介入准备,决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可能发生的“历史事件”。
  “阁老不必担忧,我等所图不过是希望能在两军征战之时以此给予清虏重创,以免陷入顿兵坚城的窘境,至于光复江西,主要还是靠大军征战的。”
  姜曰广颔首,接着道
  “既如此,我倒是能够联系到金声桓,其人原是左梦庚部下,我当初和侯恂往来时,与他有过人情交集,若是要求见一面,想必不会拒绝。”
  侯恂是崇祯朝的户部尚书,也是当年东林党的主要成员之一,他或许不怎么出名,但他儿子侯方域倒是在后世家喻户晓,因为这厮就是戏剧《桃花扇》的男主角。
  其人对左良玉有提拔之恩,左良玉一直视之如父,两人内外呼应,算是政治上的联盟,故而后来弘光朝党争之时,左良玉部变成了东林党人手里为数不多的“枪杆子”。
  “还望阁老能够引线搭桥,为在引荐一番,日后若起事之事,阁老乃南昌名望,不妨号召赣北诸多府县士绅,以作响应。”
  姜曰广眼前一亮,这是个好办法,若是自己能够说服金声桓、王得仁反正,再号召江西士绅起事,滔天之功且不谈,更重要的是,日后金、王二人若是能在大明军中得用,自己这位“引路人”便可将他们作为自己在军中的外援,就像当初侯恂和左良玉一般。
  之前弘光党争,东林党被马士英联合江北四镇军阀暴力驱逐赶下台后,这些个耍了几十年嘴皮子的文官才第一次认识到,在乱世,任你说的天花乱坠,到头来还是要看刀把子硬不硬。故而,不少东林党人就开始学习之前侯恂的成功经验,想自己掌握军队或者和军中将领建立利益关系,引为外援。
  之前的何腾蛟、丁魁楚等人干的破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动了这个心思。


第31章 策反
  南昌城西郊的一处别院内
  “姜学士光临寒舍,在下有失远迎,快快请进!”
  身材高大、面容粗犷的金声桓连忙将姜曰广迎入别院内,一旁的王得仁也作陪。
  对于金声桓而言,倒不是说姜曰广有多大面子,他和金声桓的交情也就一般而已,关键在于金声桓这些日子受巡抚章于天等人排挤,作为一个粗人,他还是很希望能够找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老手咨询一番。
  在他看来,曾经当过内阁辅臣的姜曰广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极善权力斗争的文官,也许能够给自己出出主意。
  姜曰广呵呵一笑,也不多言,只是与二人一同进院。
  几盏热茶奉上,无论家具还是瓷器都是一流,至少也值个几百两银子,金声桓当初在赣州等地凭借抢掠手段积累了不少财富,这也是章于天等人打击他的原因,正是觊觎其人手中财富。
  寒暄一番后,金声桓才切入正题
  “姜学士此来不只是与我这个粗人叙旧吧?”
  姜曰广微微敛去笑容,淡然道
  “听说提督近日处境不佳啊,龙困于浅海、虎落于平岗啊。”
  金声桓颇是不忿的放下茶盏,闷声道
  “章于天那鸟厮,还有董学成那损人实在可恨,明明就是瞧上了我老金的家业,贪得无厌,屡次索贿,一开始我还给,可这厮毫不知足,胃口越来越大,我便婉拒了,他竟趁机排挤与我,实在该杀!”
  一旁坐着的王得仁也附和道
  “那些个北京遣来的官员从来就没有信任过我们,处处提防,还好几次克扣该发的粮饷,明是将我们当做外人。”
  事实上,清廷入关后采取的“以汉制汉”政策非常巧妙,简单来说,清廷在投降归附自己的汉人兵将中制造出了一个“鄙视链”。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那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归附后金的辽地汉人,诸如李国翰一类,他们除了和满清宗室没法比外,其余和一般八旗氏族地位相当,算是鄙视链的顶端。
  其下便是后来投降的明朝边军,如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人,这些人往往都带着不少军队和技术来降,满清虽然也加以重用,甚至让其负责一方,但同时也有不少防备和掣肘。
  再其次便是入关后投降的北方明军,对于这些人清廷大多都将其分散到各个八旗将领麾下辖制,如果没有八旗统帅管辖,就会尽量防备,比如姜镶。再有便是南下后投降的原弘光朝、隆武朝麾下部队,比如金声桓,对于这些人便是防备和打压大于信任了。
  这两个部分是绿营的主要组成。
  而在鄙视链最下面的,便是原顺、西的农民军,对于这部分人,满清很少接受大规模投降,即使投降也会想方设法的架空乃至杀害,典型便是历史上降清的孙可望,即使主动投降,但清廷依旧完全不信任。
  究其本质,清军之所以能够快速入关并掌控局势,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们洞悉了此时关内的统治阶级,明末的士绅地主们的想法。对于这些士绅地主而言,清军虽然也横征暴敛,还要剃发易服,但农民军可是要“拷饷”、“均田免赋”、“吃大户”的,所谓“宁予鞑虏、不予流贼”,他们宁愿让满清在头上作威作福,给异族歌功颂德,也绝不愿意让李自成坐天下。
  而眼光毒辣的多尔衮也非常懂得伪装,在入关之初严肃军纪,还大肆许诺关内士绅、官吏,表示“一切如旧”,甚至打出给崇祯皇帝吊丧的旗号,整个北方几乎望风而降。
  地主士绅们欢欣鼓舞的以为又可以过回“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好日子了,哪怕对方是鞑子又如何?反正只要不动自己的蛋糕就行,但他们短浅的目光,很快就让自己吞下恶果。
  等成功稳住了关内士绅,甚至南明弘光朝廷打出“联虏平寇”的煞笔口号,坐视清军剿杀农民军,甚至还打算助清军一臂之力。李自成身死,顺军大部被灭后,关内为数不多能够和八旗军正面抗衡的力量被摧毁后,多尔衮才露出了自己的獠牙,通过严苛的剃发令和残酷屠杀让沉浸在美梦中的江南士绅们认识到了什么叫国破家亡。
  直到此时,他们想后悔也已经晚了。
  姜曰广接着道
  “章于天乃是辽东皇太极时候就降了清的士子,甚至还参加过满清的科举,在清廷当中资历极深,提督才降清多久?想和人家掰腕子,却且不说用何手段,若是官司打到上面,谭泰乃至南京的多铎、洪承畴是信你呢,还是信人家呢?”
  金声桓闻言更是郁闷,这正是他烦闷的地方,虽说此事是章于天主动挑起,可他还真不敢在政治上和章于天硬碰硬,因为就按照刚才分析的那样,章于天这种皇太极时期就投奔满清的辽地人,那是鄙视链的头部,而金声桓却处在鄙视链的尾部,所以虽然同为汉臣,地位却截然相反。
  想到这里,金声桓干脆起身,恭敬地向姜曰广拱手道
  “还请学士教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一旁的王得仁也连忙起身
  姜曰广笑道
  “提督莫急!二位且坐下听我慢慢说!”
  “我记得王总兵原是闯军旧部是吧?”
  姜曰广突然转头对王得仁道
  王得仁疑惑地点了点头
  他的确是闯军旧部,当年李自成遇难后,他上司王体中趁乱杀害顺军大将白旺降清,但谁知受降的清军统帅阿济格要求所有投降汉军必须剃发,王体中虽然愿意投降,却绝不剃发!于是金声桓就趁机联络王得仁发动兵变,杀了王体中,兼并其部下。
  姜曰广道
  “我听闻南边光烈朝中,左中前三军,竟有两军都督都为原闯军将帅,可见南边对于闯军旧部礼遇甚厚啊。”
  这话说得倒不错,原为顺军将领的李过、高一功都当了一军都督,明军当中,原顺军和西军派系虽然实力相当,但若只论高级将领的数量,却是顺军更甚一筹。
  “姜学士的意思是……”
  “既然二位将军在清军中难有伸展,不若趁此良机,立下大功!”
  金声桓先是惊骇,而后才低声问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0/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