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44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好在一般战后,武备局都会专门派官员过来,向各军将佐征集武器改进意见,倒是后可以反映一下。
  吩咐让人通知高一功后,明军两个营的步兵运动到东面城墙外,等着炮火破城,便可迅速突入。
  李国英见状,也知道城墙快守不住了,马上让城墙周边人马往后撤,而后聚集五千多人,随时准备堵缺口。
  “通通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最后一通炮击,飞速旋转的弹丸如流星般撞击在墙面上,裂痕弥补的夯土墙体终于再也支撑不住。
  “轰隆”
  在漫天数丈高的尘土中,伤痕累累的城墙就像倒塌积木,从中间逐渐往外塌陷,而后伴随着延伸炮弹,塌陷口不断朝两侧扩大。
  “通通通……”
  火炮鸣响了半个时辰后,整段约百丈左右的城墙全部坍塌成一丈左右高的废墟。
  四周犹如沙尘暴般扩散开来,让人看不清城内
  但毫无疑问,重庆城破了。
  “万胜!”
  欢呼声从炮兵阵地延伸到准备好的步兵方阵,而后不断在明军阵地和营寨中延伸,响彻数十里。
  没有什么会比这一刻的场景更加提升士气了。
  炮手们庆祝之后却没有停下的意思,接着转过炮口,继续尽可能从这个近百丈缺口中射出足够多的炮弹,压制其中可能的兵力。
  虽然在漫天尘沙中看不清里面的状况,但只要尽可能的输出火力,但十七世纪的火炮从来就是靠集火杀伤。
  两个营的步兵排为纵队,聚集在缺口两侧。
  炮火一停,就迅速朝城中突入。
  城墙一塌,对于清兵的震撼时莫名的,在这个年头,火炮还是普通士卒心目中的“神器”,对于这种摧枯拉朽的力量,他们总是报以某种神秘主义的恐惧。
  故而原本聚集过来堵缺口的五千多清兵开始议论动摇,但在将佐的勒令下,还是分作数支,朝缺口涌动过去。
  但紧接着,炮火却一刻不停,又是一波铺天盖地的过来。
  虽说由于烟尘问题,大部分炮弹都没击中,但只需要少部分犁进密集的步兵队列,就能轻易带走几条、十几条人命,留下遍地残肢、猩红。
  这对刚刚就有所动摇的清兵集群更是士气打击,而后炮火刚停,两个营,六千多明军士卒就如同冲垮了岸堤的洪水,从低矮的城墙废墟后涌现出来。
  “杀!”
  由于地域狭窄,一次只能通过一两个哨,但明军也懒得搞步枪轮射,直接一通齐射,丢完掌雷,就刺刀冲锋。
  仅仅两刻多钟时间过去,后退变成挫败,挫败变成撤离,撤离变成溃散。
  如竹林般密集,在阳光下闪烁发光的刺刀、长矛和回荡在空气中,响彻云霄的喊杀声。
  似浪潮般席卷了整个东城,明军其他各部紧接其后,先锋占领了已经逃得空无一人的城门,让更多人马快速入城。
  士气的崩溃迅速传染到全城,很多地方明军都还没打过来,这边清兵就开始投降了,或者丢下武器,逃出城外。全城混乱一片,没人再考虑什么城防了,全都自寻出路。
  仗打到这个份上,李国英已经别无他法,第一反应就是跑路,带着六百多亲信,打算从南门跑路,退往泸州。
  但为时已晚,有被俘虏的,有主动投降的,有丢下武器逃散的,那自然就有想趁机搏富贵的。
  李国英本来就是左良玉所部,部下不少亲信本来就是原明军出身,忠诚度和辽东的汉军八旗不可同日而语。
  南门守将见大势已去,又见李国英要从这边跑路,干脆让人关了城门,紧闭不开。
  刚刚才快马过来的李国英见状,靠六百人也不可能直接夺门。
  接着身后明军喊杀声越来越响,赤红色旗帜已经能够远远望见。
  自知无路可走,只得长叹一声,翻身下马,让部下丢弃兵刃,缚手投降。


第35章 殿试
  “号外号外!川东开战,王师收复重庆!”
  “号外号外!山西义军突围,清虏兵锋受挫!”
  南京繁荣坊市的街头巷尾,一些十来岁的孩童捧着报纸,在街头叫喊贩卖。
  雇佣报童这事,最早是启民书社开始干的,这年头老百姓生活艰难,即使是南京城内,也有不少流民、乞丐,以现在的社会条件,还不可能建设社会福利体系,所以,能给这些孩子提供一份并不繁重,同时能够补贴家用的工作总是件好事。
  随后很多其他民办出版社也纷纷效仿,过去卖报这种工作,如果交给成年人,又显得报酬太低,毕竟一份报纸也没多少利润,交给这些半大孩子正合适。
  裕民坊的街道旁,许多酒楼食肆林立,嘈杂声中,一家酒楼里,两个正在用餐的商人朝着外面的报童大声招呼,买了两份。
  原本一般这种酒肆里,店家都会专门准备许多当下流行的报刊,比如《启民报》、《宁报》、《江东报》之类。
  不过这家酒楼也许是疏忽,还没进最新一期,客人便从报童手上买来。
  月前,应天府衙通过报纸和告示通知,要求所有城中商户,向上元、江宁两县县衙登记信息。
  南京商业繁华,城中各种经营行当的商户不下千数,一开始众多掌柜、老板还担心这是朝廷又要开征新税摊牌,拿他们开涮。
  别看明代官方规定的商税很低,不过三十分之一,那只是明面上的正税而已,除此之外,地方府县、各级衙门还有想方设法弄出的各种“摊派”。
  在南京这一亩三分地上,盘剥最厉害的倒不是文官,而是太监,围绕着摊派的斗争,尤其在明末,可谓愈演愈烈。
  朱由榔光复南京后,说实话,来自肇庆的一班人马还是第一次治理如此庞大的城市。
  被调任为应天府尹,也就是首都市长的,是之前在湖广战场立下殊勋,原武昌知府连城璧。
  他一开始先是让一切照旧,所有条例、制度先恢复到崇祯年间的水准,清廷新开的摊派废止。
  等市井经济基本恢复到崇祯初年的水准后,才开始大刀阔斧的改变。
  首先就是来自上面的支持,内阁和宫里双重命令,在京众多衙门,无论你级别多高,都不得干预应天府的行政权力。这是针对以前许多打着南京六部等等各个部门招牌,逃税漏税,或是自行设卡搞摊派的乱象。
  一经查处,无论你是哪个部门的,洗干净脖子等着去菜市口就是。
  而后就贴出告示,并登报,让南京所有商户在本县县衙登记信息。
  信息主要包括几条,首先是产权所有人、负责人,雇佣了多少工人,而后是店铺厂房数量、位置,是租的还是买的?如果是租的,房产所有人是谁?经营的品类有哪些?
  登记完成后,由县衙发放一块用木板雕刻,并盖有应天府衙印章的牌照。
  根据商家的产业规模,区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级,每月按照级别分层纳税。
  除此之外,不得征收任何形式的摊派,如有隐情,可向应天府外击鼓报官。
  其中,戊一级,也就是没有固定店铺,或是租赁店面很小的小商贩,是不用纳税的,这大大刺激了南京城里“个体经济”的发展。
  两名商人在酒桌上对着应天府的新政策议论起来
  “这条例其实也不错,要是在长沙、广州也有就好了,以往摊派也没个数目,如今虽说也不少,但起码有个规范。”
  “不瞒老兄啊,我也想在城里置办铺子了,最近不是说出口关税要提了吗?你也知道,我就是做铁器买卖的,这关税提额,首当其冲就是铁器出口。”
  为了执行朱由榔关于开拓国内市场的路线,洋务院重新调整了各市舶司关税定额,部分出口商品,比如铁器、粮食、棉布等,出口关税普遍提高一半以上。
  随着度田和授田工作的进行,整个江南至少多出上千万的自耕农,这些刚刚从地主手下解放,获得自己土地的农民,对于铁制农具需求巨大,国内的冶铁、制铁行业,完全可以凭此市场,扩大规模。
  正在二人聊得起劲时,旁桌却是坐着几个年轻士子,正在激烈讨论着报纸上的四川战役消息,关于川东的行动,之前一直没有披露,如今攻下重庆后才登报。
  这消息今天一早就轰动全南京,不少旅居江南的四川籍士人涕泗横流,对于这些年轻士子而言,指点江山也是一件快事。
  “依我看,陛下这是欲效诸葛遗策,以川陕为凭,东出中原,荆州、江东,并行北伐。”
  “只不过这回啊,算是那蜀汉、东吴,并作一体了。”
  正在这边聊得热火朝天时,隔壁那桌商人对关税的议论也传了过来。
  一名为首的士子顿时皱眉,不屑道
  “士农天下之本,工商世事之末,果然不假,王师复土川陕,北伐基业砥定,却是不如某些人那二两银子吸引人。”
  同坐几人虽然觉得这话当面说出来有点无礼,但却也没觉得不妥,这期报纸一出,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两则振奋人心消息上,这些商人却是不在乎,反倒对报纸空角关于税务调整议论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刚刚正在和同伴议论的那个铁器商人闻言确实有些不爽了,你一个穷书生有什么了不起的?
  冷哼道
  “咱可不比某些穷措大,这攻略四川的事情,在那杭州、广州,早两月就全民皆知了,还用得着你个文酸来指指点点?”
  那士子闻言愤然
  “胡说!这消息明明是今天才上报的,此等军国大事,尔等如何能知?”
  两名商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哈哈,说你是穷措大你还不信,两个月前,洋务院就在几个市舶司,发卖了一百万两的战争国债,结果供不应求,一百两一券的东西,硬是炒到了一百一十两,多看看报纸吧!”
  把几个士子羞得面色通红,不知如何言语。
  不仅仅是国债供不应求,对于朝廷的战争和政策动向,这些商人其实比什么读书人关心多了,甚至真论及对于政策的理解,他们也远超那些读书人。
  很多商会早就猜测出朝廷下一步用兵方向了,战争国债发行后,许多商人都聚集在贵州、湖广,就等着大军打下四川后,迅速进入投资。
  四川可是宝地,尤其是自贡的井盐,还有各地丰富的铜、铁矿资源,纺织业也有优良条件,这些可都是大买卖。
  -------------------------------------
  当然,过了两天,这些士子就不在乎什么四川了,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来了,虽说跟绝大部分人没啥关系,但毕竟是读书人每三年一次的盛宴,举国瞩目。
  殿试
  朱由榔亲自着大红色团龙衮服,头戴黑色翼善冠,在谨身殿外设置考场,带着几个监察御史监考。
  朝阳之下,五百七十多个新进贡士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越过巍峨的宫墙,端门、午门、承天门。
  最后在奉天门内的巨大广场上停下。
  两侧数百甲士手持锋锐,依次严肃排列,内侍、近臣仪仗分明。
  在引导下,所有人排成四队,不敢发一言,无不心潮澎湃。
  殿试不同于会试,因为只定名次,而不再淘汰,所以只考一科,就是策论。
  而且考完之后,由内阁宰执带人批阅,交予天子御览,敲定名次。
  最后一步,也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三天之后,宰相(首辅)会亲自站在皇帝的御案之前,面对所有考生,依次宣读进士名次,玉阶之下,众多卫士也跟随呼喊,声震殿堂,彰显隆重。
  谓曰“唱名”,也叫传胪,传胪过后,便是带花走马,招摇过市,而后参加皇帝亲赐的宴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4/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