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地域狭窄,清军一共就只放置了四百守军,由一员守备千总统领,反正的剑阁将佐不过只是个把总,名唤狄才良。
当初张献忠退入四川后,面临清军进剿,心里变得多疑,多次想要肃清军中不坚定摇摆者,部将刘进忠率川北两府投降清廷,狄才良原本是白文选部下小校,后来被借调到刘进忠部,降清后被打散进入四川绿营听用。
听闻自己以前的老上司打到了保宁,再加上清军兵败如山倒,短短月余就丢掉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心中不免就起了想法。
这就是用前军和左军为主力攻略川陕的好处了,这两个地方原本就是顺军和西军活跃的地区,还残存不少影响力。
狄才良带着二十多个亲信,设计伏杀了守备千总和数名监督的满洲军士,而后在威胁利诱之后,逼迫剩下的守关士卒听自己指挥。
整个关隘一共也就三百八十多名士卒,关上只有六门当年土司叛乱时配备的佛郎机炮,但已经足够。
他们先阻断利州方向朝这边的交通,而后通过锦衣卫和明军取得联系后,打出旗帜,正式反正。
高一功闻讯,非常高兴,许诺向朝廷请封只是把总的狄才良为参将衔,若此战得力,更是直接进一步加授副将,给个伯爵之类也是不难。
这可是全歼四川清军的大好良机啊!
同时迅速下令调动各部,白文选、秦佐明、王光兴和刚刚接替杨展部的王复臣、谭文,以及四千松潘骑兵,三个炮营,步骑大军共五万八千多人,火炮近两百门,一齐压上,是必要将吴三桂、豪格部困死在这川北群山峻岭之中!
豪格见情况不对,接到剑阁投明之后的消息,毫不迟疑,第一时间就卖掉了吴三桂,直接放弃走金牛道,在没有通知吴军的情况下,掉头往百丈关和南江方向去,打算改行米仓道入汉中。
而吴三桂却对此一无所知,其实就算告诉了他也无济于事,因为豪格部在嘉陵江东岸,而吴三桂却在西岸,想要改道,就必须先渡过嘉陵江,吴军两万多人马,时值六七月份,又是汛期,哪里能渡得过去?
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快夺回剑阁。
最先动手的还不是吴三桂,而是利州卫的满清守军,利州卫守将是吴三桂心腹,他们当然明白剑阁丢失意味着什么,连忙引军想要夺回剑门关。
剑门关地形北高南低、北陡南缓,从南往北进攻还算好一点,但如果从北往南打,则几乎不可能拿下。
狭隘的通道,并排站下三个人都麻烦,最多一次只能派七八百步卒上山攻关。
利州卫三千清军,先后组织十余次进攻,均无功而返,只留下三百多具尸体,而守关军士只有十余人被箭矢射伤,其中两人身亡而已。
于是乎,当吴三桂驻兵剑山之前,就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
别无他法,唯有强攻。
好在剑门关从南到北的路线还是要比北面强一些,至少一次可以投送上千人了。
吴军将士无法携带太碍事的长矛,只能用刀盾、弓弩、火铳,分为数十人一队,顺着陡峭的山路,向上方的剑阁一步步摸去。
关城上,三门口径并不大的佛郎机开始装填,这些守关士卒自然是没有炮营那本事,射程也短的可怜,撑死不到一里。
但就这样,却已经足够给攻关的清军步卒以巨大杀伤。
滚热的弹丸只要碰到那狭窄山道,几乎不用做选择,就能掀起数条人命滚落下去。
就算侥幸突入百步以内,凭借巨大的落差高度,关上守军可以肆无忌惮的向攻关士卒放箭、放铳,而且关前空地非常狭隘,只够展开一两百人的样子,云梯都不好摆开,最多能携带一两副。
而守关士卒轻松多了,只需注意到那一两副云梯,集火破坏后,其余完全就是一边倒屠杀,关下清军就算想用弓矢、火铳压制对方都不可能,一方面是以低打高,弓箭射力不及,另一方面也聚集不了这么多弓手火铳,只能零散射击,而对方却能集结在关墙之上,肆意放箭、放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任凭吴军将士再如何勇悍,也克服不了这巍巍天险,不到一个时辰就留下数百具尸体后,被迫撤了下来。
扯下来后,还眼睁睁看着对方打开关门,收捡吴军尸体上的器械甲胄和箭矢、火铳之类。
变成明日杀伤清军的武器。
吴三桂通过望远镜目睹了全程,心中更是死沉下来,这位昔日大明的山海关总兵,如今满清的平西王,再一次体会到了当初李自成率大军攻打山海关时,那种恐慌的心境。
可那时候,至少自己还能向满清求援,实在不行投降李自成也是条出路,而现在呢,自己怕是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了。
吴三桂别无他法,唯有继续猛攻。
明军王复臣、谭文两部已经抵达青林口,白文选自南面追击,距此地数十里外行营,秦佐明、王光兴的大军则沿嘉陵江北上,隔断吴军渡江可能后,步步朝西面逼近。
也许是陷入绝境后的疯狂,吴三桂也不再保留力量,不计较伤亡,赌上一切,以三千人为一阵,全军分作七阵,从黎明时分开始,直到傍晚,轮流不停攻山。
全军如困兽犹斗,面对剑阁疯狂反扑。
利州卫的清军也策应吴三桂,同时在剑阁后方夹击。
三千人如果摆在平原上,实在是不值一提,只是个小方阵而已,但若是铺展在剑阁前狭隘的山道上,密密麻麻几乎站满了人,根本挤不下,只能一股一股地摸上去。
不少人再途中滚落山崖摔死,面对明军城头炮火,也毫无躲避的余地,一旦碰到就只能倒霉。
清军的伤亡数字陡然上升,但这也并非没有效果,起码终于有近百清军能够摸到关城之下了。
并且由于后方还有利州清军策应,守关士卒必须要分出一部分来应对,两面同时交战,压力顿时增加。
关内不过三百多号军士,守起来十分吃力,狄才良只能咬牙不断激励士卒
“高都督已然许诺了!凡此战后,所有守关将士官升三级,赏银百两!不幸牺牲伤残的,一样照发给家属,封妻荫子!”
“正在保宁的刘都督、白总兵、王总兵都是当年的西军老人,如今也都身居高位,封侯拜将,光烈天子言出必行是出了名的,必然不会骗俺们!”
“诸位弟兄,只要在坚守几日,建功立业,唾手可得啊!”
狄才良所言也由不得众人不信,清军丢了重庆、成都,现在连阆中也丢了,只能灰溜溜的跑路剑门关,这是大家亲眼看见的事情,如今既然已经反正,哪里还有再动摇之理?
好在依凭地势,明军常常能以一比几十的伤亡比来对清军进行打击,而总是吴三桂和利州清军如何歇斯底里,也不可能在关前一次展开太多人马,剑门关那狭窄的城楼如同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的礁石,任凭拍打。
吴军的士气也日渐低迷,长此以往,也不免有心思活泛的人想寻求其他退路……
第47章 思变
大剑山脚下,吴军两万人马连营数里,旌旗飘飘,营寨间的寥寥炊烟如群星洒落,但等候饭食的清军士卒,却没有什么兴奋,平常营中嘈杂的嬉笑怒骂都消散无际。
所有人心中都有一块巨石压着,随着夏日炎热的气氛,变得有些焦躁,营中时常有口角斗殴,今日上午,营中两个哨的兵丁为了争夺补给,居然抄起家伙事械斗,死伤数十,被吴三桂强令镇压。
上下将士都知道,这种气氛上的紧张,不过是所有人心中令人窒息恐慌的表现罢了,不是能靠弹压平息的,时日一久,必生变故。
吴三桂也别无他法,只能暂时靠武力压制,许诺封赏,尽量稳住群情汹涌的军营,他已经派出偏师,想要尝试能不能绕道关后。
但剑门山脉崎岖巍峨,也就后世的红军有那般翻山越岭的本事,这个时代的封建军队还没这个行动力。
但他不知道的是,看似平静的湖面之下,吴军内部已经产生了激流涌荡。
清军大营北侧大帐中,两员高级将佐正在私下商议。
分别是吴三桂麾下总兵和副将,分别唤作高得捷、谭洪,二人原本都出身明军九边将佐,后来吴三桂入关后,除了原本山海关旧人外,还大量收编了原蓟镇、山东,左良玉和高杰旧部。
吴三桂对所部的统治,同样类似于满清也是环形结构,最核心的便是祖、吴两家家将家丁,外围则是蓟镇、辽东等九边出身的军将,再外围才是山东、直隶以及高杰、左良玉等关内明军旧将。
至于农民军,大多数都是赶尽杀绝,只有中低层才会部分收编,即使如此,还是发生了让吴三桂后悔的事情,比如眼前剑门关上的狄才良。
高得捷和和谭洪都不是吴、祖嫡系,而属于后面投靠吴三桂的九边将领,在军中并不属于核心层,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面对如此绝境,他们便也难免起些心思。
“高大哥,悄悄问一句,你说……这王爷会不会降啊?”
二人在帐内支起一堆小炉火,温酒和烤刚打来的野兔,谭洪趁机向高得捷细声问道。
二人由于出身类似,所以平时也走得近,虽说已经到了总兵、副将,但事实上,清军绿营由于当初招降时乱封官许愿,导致指挥体系相当混乱,吴三桂也同样如此,两三万人的军中,光总兵就有六七个,其实每人手下也就是两三千人而已,还比不上明军一个参将。
高得捷抓起陶碗,饮了一口热酒,呲然咧嘴笑道
“投降?他当然想投降了,问题是人家明廷许吗?”
谭洪有些疑惑
“为何不许?王爷虽说降了清,但当初也是闯贼先陷了北京,王爷降清也是披麻戴孝,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照理说若是重新投明,总比那金声桓、王得胜之流要强吧。”
谭洪这样想其实没啥问题,之前东征之时,金声桓反正,虽然身死,但后来朱由榔也给他追封了一个侯爵,还让其子袭爵一代不减等,算是相当优渥了。
在谭洪和许多人看来,金声桓这种江北四镇时期投清的都可以谅解,没道理吴三桂这种当初“为君父报仇”的不能啊。
更何况,朱由榔甚至能重用李过、高一功这种当年参与围攻北京,李定国,刘文秀这些跟随张献忠纵火烧过凤阳的流贼,这一点一直被视作当今明廷天子“心胸博大,唯才是举”的象征,每当锦衣卫想劝降策反清军将领时,都喜欢拿这个举例子。
对于这个年头的将领官员而言,也的确有说服力,在谭洪他们眼里,李过、高一功当年做的事情,比吴三桂严重多了,天子都照样可以重用,相较而言,吴三桂降清的事,反而没什么。
之前四川战役发起之前,内阁就非常正式的建议过,是否有招降吴三桂的可能,在文官们眼里,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降清嘛,咱接收的,降清反正文武还少吗?
朱由榔不置一词,只是将枢密院将领招来,当着内阁的面,询问他们
“若是招降吴三桂,如何?”
李过等人沉默无言
内阁诸臣这才醒悟。
对于明廷而言,吴三桂的确没什么深仇大恨,可对于明军中来自于原农民军的将领士卒来说,吴三桂那是血海深仇,岂可放过?
这其实就是视野问题了,历史上,其实吴三桂降清这件事,在古人眼里算不了什么污点,只是清末以后,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大家才觉得这是卖国行为,当年北京和南京的大明君臣,一开始可是把满清当做“勤王之师”的。
吴三桂真正最大的污点,是在历史上,攻陷云南后,杀害了永历,也就是朱由榔父子,而后又假惺惺的为永历哭丧,起兵反清。
身为旧臣,弑杀旧君,这在封建社会是为人不齿的行为,更何况弑君之后,还大言不惭的“为主报仇”。
高得捷看出了谭洪疑惑,微微摇头
“你还是没看懂啊,我且问你,你可知如今明军派来围困我等的,都是哪些部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谭洪愣了愣,而后细细思索道
“高一功,刘文秀,白文选,王复臣,王光兴……”
高得捷直接打断道
“这些名字你不耳熟吗?”
谭洪忽然顿悟
“这些……都是原顺军、西军的将领啊!”
高得捷这才颔首
“就是咯,王爷自入关后,最大的仇家不是明廷,而是顺、西,如果明廷真想招抚王爷,就不会派高一功、刘文秀为帅,就不会以原顺、西余部为主的前军、左军为主力。”
谭洪闻言怅然
“那我等岂不是,毫无生还之理?如今剑阁也拿不下,反倒军中士气低迷,几无斗志,四处明军重重逼近,围攻只是时间问题……”
高得捷见状,却是近身过来,悄悄道
“其实,咱们也不必与吴三桂陪葬啊。”
谭洪眼眸一凝,迟疑道
“高大哥的意思是……”
高得捷肃然道
“你我本来就不是他吴三桂的嫡系,亦无所谓叛与不叛,当初只是京师沦落,九边顿成无主之势,才让吴三桂捡漏收编,如今大明中兴有望,又何须与吴三桂陪葬?”
“不若借此机会,成就一番富贵,届时就算这次能逃脱升天,来日呢?我观这满清入中原不过数载,就被打回了江北,大明气数未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