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62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而现在,明廷却是展现出意外的开放态度。
  朱由榔觉得居住没问题,但前提得有“绿卡”,在大明官府登记备案,并且明确目的和行动范围,遵守大明的所有法律,并且照章纳税,你跑到南京来住都行,最好再多消费消费,带动经济,当然了,以这时候洋人的生活水准,朱由榔很怀疑他们的消费能力。
  船舶重工公司里面,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原郑氏工匠,以及海军里面的原郑氏集团各色士卒等,倒是不需要绿卡了,他们直接登记为正式的大明子民。
  于是乎,这些澳门的葡萄牙人,恐怕将成为第一批拥有“大明绿卡”的外国人。
  原本瓦希基是做好长期拉锯,甚至撒泼打诨的准备的,没想到第一个谈判内容,就让他心动了。
  额,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
  葡萄牙人最早进驻澳门,不也就是为了一个贸易中转地吗?既然能合法的进行,还能受明廷官方保护,何必在这澳门的小渔村里窝着呢?
  到时候完全可以建立一家商务公司,进驻到广州、泉州,甚至南京去做生意嘛。
  唯一不足的,就是以前不用交税,现在却是要和大明的民营行社一样,给明廷交税,贡献财政了。
  于是乎,第二条谈判内容,就是关于葡萄牙人对华贸易的。
  陈贞慧表示,明廷允许葡萄牙商人在华投资,但必须先在理藩院备案后,于督商署注册企业,并规定,外资公司必须要有三成以上的股份,向大明本土融资。
  也就是说,大明允许葡萄牙直接在内陆投资建立商业公司、厂房,但条件是,公司三成以上的股份,必须由大明本土的商人或者国有公司融资入股。
  这一点,瓦希基倒是没觉得不可接受,融资不是白占股份,而是要实打实出钱的,大明商人和国企要占股份,也是要真金白银拿出钱来投资的。这对在东亚地区影响力逐渐减小的葡萄牙而言,倒是一件好事,毕竟大明企业有了股份,也不会坐视公司被荷兰、西班牙等国挤破产。
  但陈贞慧却提到了一个特殊案例。
  澳门的卜加劳铸炮厂除外。
  葡萄牙人在澳门留居后,为了安全防卫,陆续在澳门各险要点建筑炮台,扩大对火炮一类武器的需求。
  最早的一批火炮,是从其他殖民地抽调过来,太过麻烦,于是葡萄牙人就想到了在澳门本土建设铸炮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引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在澳门的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尾选择地点开设铸炮厂,由卜加劳亲任经理。
  这就是在明末显着一时的卜加劳铸炮厂。
  崇祯年间,在徐光启、李之藻等一批眼光开阔的明末知识分子倡导下,朝廷向澳门的葡萄牙订购火炮。
  这也就是最早一批“神威大将军”,红夷大炮来源。
  后来,在李之藻等人积极沟通下,澳门方面派出炮师,协助明廷铸炮,明朝也学会了铸造纺锤形西式火炮的方法。
  红夷大炮的铸造技术便传入中国,后来又通过孔有德等人的叛逃,传入满清。
  经过近百年发展,卜加劳铸炮厂已经相当健全和完备,技术也十分成熟。
  当初徐光启先后向炮厂订购了八十多门新式火炮,可见其产量并不低。
  而且还能向东南亚、郑氏以及往来的西洋商船出售。
  在武备局工厂大规模建立之前,这里是就是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铸炮厂了。
  陈贞慧提出,卜加劳厂必须由大明兵工公司全资收购!
  这一点,不容转圜。
  当然,也不亏待葡萄牙人,之前的工匠都可以留用,包括经理人,也可以先聘请留任一两年,而且兵工公司出资三万两,对于大明而言,这实在是小钱,但对于铸炮厂的股东们来说,已经不少了。
  除此之外,葡萄牙在澳门地区修建的炮台等设施,也归大明朝廷所有。
  最后,关于两国外交问题,澳门,准确的来说已经是壕镜了,收归大明以后,葡萄牙方面可以在大明的自贸区设立公使馆,派驻公使来交通两国关系和贸易。
  但前提是,公使人员必须有“绿卡”,一样要遵守大明律法,且公使馆的用地需要自己去市舶司拍卖租赁。
  两人又唇枪舌剑的谈判了三天后,瓦希基觉得,嗯……好像也还不错。
  虽说看起来,葡萄牙人受到的限制比以前更多了,必须要遵循大明的法律,还要纳税,并且公司股份也要让出三成。
  但他们却获得了在大明内地自由行动的能力,可以像大明商人那样投资。
  瓦希基突然想到,诶,如果葡萄牙先把这个条约签下来,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抢先荷兰、西班牙、英国一步,提前增进和大明的贸易关系。
  这是商机啊!
  尤其是荷兰,先后四次企图抢夺澳门,差点得手。
  到时候葡萄牙人都已经在大明内地开公司了,荷兰人只能在市舶司的自贸区眼巴巴望着。
  爽!
  于是瓦希基光速回到澳门,马上召开议事会,说服所有议员后,又立马折返香山。
  光烈三年,十一月初八
  明葡双方于香山县衙,正式签订协议。
  此后,这份《香山协议》成为大明对待外来居留人员的处置范本。


第61章 对于大舰队的渴望
  香山协议签订以后,壕镜的葡萄牙人,必须在两个月内解除武装,并在理藩院登记备案。
  瓦希基说服议事会后,原本的澳门葡萄牙产业,改组为两家公司,分别是“泰西远洋贸易公司”,和“佛郎机进出口贸易公司”。
  两家公司分别在督商署挂牌,并向大明本土商人招标,融资三成股份。
  最后,前者被大明海务公司,以十七万两资金入股三成,后者的三成股份被几家闽商企业瓜分。
  这两家大明境内最早的外资企业,于广州挂牌经营。
  也许是为了向其他西方国家炫耀,身兼两家公司总制的瓦希基力排众议,花了几万两白银,在南京城外设立公司分部。
  这下子彻底引爆了其他殖民势力,尤其是荷兰。
  从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就积极寻求中国大陆的殖民地港口,侵占台湾后,依旧不足,前后四次企图攻占澳门。
  荷兰、西班牙、英国联合向明廷发函,表示希望明廷平等对待,每一个愿意和大明贸易的外国商业组织,葡萄牙在远东的规模远不及自己,凭啥就这般优待它?
  面对各方诘问,陈贞慧表现得很无奈
  “这……诸位先生有所不知啊,其实一开始,陛下是坚决拒绝西洋人进入内地的,打算直接武力收回壕镜。”
  “最后还是考虑到当初葡萄牙毕竟帮过朝廷嘛,我们大明自古以来,就讲一个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这才不得不行了个特例,开了口子。”
  “至于其他国家……那可就没办法了。”
  这番言语当然是在唬人,什么狗屁“知恩图报”,根本就是打算借机敲竹杠。
  荷兰使者皱眉道
  “外交官阁下,请你搞清楚,葡萄牙不过只是东西贸易间,占比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荷兰,才是大头。接纳葡萄牙,却把我们拒之门外,这是不理智的行为。”
  陈贞慧只是呵呵笑了笑
  “使者先生,我们大明的情治机构很厉害的,贵国,如果我们的情报没问题,现在在和北边的满清接触吧?”
  荷兰使者面色涨红,不知怎么反驳。
  倒是一旁的西班牙使者冷冷说道
  “大明的手段,我们的确佩服,但在下也希望贵国能够明白,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线路,不仅对于我们很重要,对于大明,同样重要。”
  “它的中断,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事情。”
  陈贞慧面色有些僵硬
  他能听出来,对方在威胁。
  西班牙和荷兰或许没有能力,直接登陆大明,进行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人家没办法。
  现在的海洋贸易,对于西方各国而言,当然重要,但对于大明而言,就不重要了么?
  这可是明廷现在最大的财政支柱,如果断绝,北伐也好,改革也好,还有什么办小学、建海军,钱从哪来?
  对于西班牙和荷兰而言,只需要从印度、爪哇、菲律宾等地调集足够多的舰队,哪怕此时亚洲地区的军舰,大多数都只有三级、四级而已,但封锁马六甲,对于明廷商船进行破袭,已经绰绰有余。
  甚至于,如果明廷依旧保持排斥的封闭态度,这对于已经完全步入了资本主义和殖民时代的荷兰人而言,他们不介意,远道万里,调集舰队,进行一场空前的战争。
  资本是温和的,只要你打开大门,它愿意想尽一切办法增大贸易、追求利润。
  但它更是残酷的,谁阻碍他们的利润追求,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道路。
  而对于这样一场战争,明廷比对方更吃亏,因为此时的大明还没有完成统一。
  如果冒着财政危机的风险,和荷兰、西班牙开战,不仅会大幅削弱自己的实力,还会给北面的满清可趁之机。
  而对于荷兰、西班牙而言,完全可以先从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掠夺吸血,支撑几年,坐等大明财政枯竭,还要应对北面的满清,最后自己玩完。
  他们也许没本事直接统治殖民中国,但扶持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权还是可以的。
  这招如果对付以前的明朝,还真没啥用,因为人家根本不在乎,也没有啥开拓海外的雄心壮志,财政上,也只守着农业税那一亩三分地就够了。
  可恰恰是因为现在的大明不一样了,商业、海贸成为了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国家开始走向近代化,成为全球化贸易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种威胁反而有了实际意义。
  虽说这样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战略这玩意,就像核武器一样,人家有,你没有,你就是得顾忌。
  说到底,是力不如人。
  如果明廷的海军可以控制马六甲,乃至于深入印度沿海,非洲东海岸。
  可以自己保护漫长的贸易线路
  荷兰与西班牙的威胁就完全没有意义。
  甚至对于荷兰、西班牙人而言,中国的贸易差额也并非没有替代品。
  在十七世纪的远东贸易中,日本的地位并不比中国低多少,一直到朱由榔大肆开海后,才有大量西洋商船转道进入中国沿海贸易,在此之前,由于和明朝的贸易只能通过走私,规模不算大,所以西方商船更喜欢前往日本贸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早期的明朝走私海商们,大多也是从日本起家。
  因为他们所需的商品,中国能产的,其实日本也大多能产,最多就是质量上不如,但欧洲买家们恐怕也搞不懂陶瓷、茶叶、丝绸之间高低贵贱的区别。
  尤其是殖民台湾以后,荷兰人形成了日本——台湾——东南亚的贸易联系,此时的日本,实行一口通商(长崎),当初由于国内天主教农民起义的事情,断绝了和葡萄牙的关系,但和信仰新教的荷兰人,还是走得比较近的。
  这也是为什么荷兰人要想方设法进驻台湾的原因。
  谈判陷入困顿,而得到消息的朱由榔,也第一次有了无力感。
  殖民帝国,不是你动动嘴,撒泼打诨,就能对付过去的,他原本是想趁机以扩大通商为条件,要求荷兰人归还台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2/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