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李定国,边想在这黄河之畔,上演一出却月阵“加强版”。
第二日,明军依旧毫无动作,李定国甚至还调出两个营六千多人马,往北运动,与李来亨汇合,以加强应对清军骑兵以及镇口闸方向,徐州清军可能的渡河。
如此一来,他自己手里的兵力,就更少了。
-------------------------------------
“吕梁山前的明军南撤了?”
图海皱眉听着身侧部将的汇报
刘文秀所率四个师的攻山部队,在自己这边主力部队抵达以后,就开始南撤。
当然,并没有撤出太远,大约四十里左右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对方的炮营也开始撤退,其中比较重的七斤及以上野炮,随刘文秀本部运动。
而较轻的四斤、五斤火炮,则直接被挽马拉上,向李定国那边撤去。
如此一来,图海发现,原本热闹的战场,却是先后冷却下来,只剩下李定国本部四个师孤零零的在黄河畔宿营。
思虑良久,图海一手击案道
“李定国想让我与他决战!”
身侧部将,赵良栋迟疑道
“会不会有诈啊?”
图海摇头叹道
“哪有这么多诈啊?这淮北千里平原,就算有伏兵,一眼望去清清楚楚。”
“那这李定国到底是在做什么打算?”
图海面色沉静,缓缓坐下,思忖良久
“莫不是……这厮想学韩信?”
赵良栋也知道这啥意思,背水一战嘛,当年秦末韩信征讨赵国,与赵帅陈余会战于井陉,命大军背水列阵,算是兵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想到此处,赵良栋建议道
“要不,咱们先避一避,不与其决战,如何?”
图海看了对方一眼,叹道
“你知道李定国为什么要堵在黄河畔,就停驻不动了吗?”
赵良栋虚心请教
“末将愚钝”
图海凝神解释道
“因为他知道,只要停驻于此,咱们就必须要去找他麻烦!”
随后摊开地图,向赵良栋指点,对方这才恍然。
首先,李定国之所以之前一直没有动作,只待山东方面出了乱子后,就立马全军发动,就是因为他知道,只要山东后方一乱,清军粮草不济,就必须要加紧速战。
而之前说过,清军虽然占有兵力优势,却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十八万大军,被一条黄河分割成了两部分。
之前明军本来就是要两路进攻,如此配置倒也恰当,但如今后军被拖住,无法如约而至,那南路瓦克达那边,空置如此多的兵力就显得浪费了。
且这些天交战,清军发现明军战力远胜自己,更需要更多的兵力参战。
于是乎,此时清军想要取胜的最佳决策就是
瓦克达部渡河增援,清军抢在粮草耗尽,和光复后军解决岳乐之前,集中十八万大军,击败李定国!
可黄河之所以古称“大河”,就是因为它不是哪里都能渡过去的啊
那么徐州南北百里内,唯一适合大军渡河的地方在哪呢?
诶,就在李定国现在驻军的对面!
也就是说,如果图海不击退或者击败李定国在黄河畔的兵力,对方就能卡主这个渡口,瓦克达援军就过不来。
那样李定国大可以拖下去,大不了坐等山东义军越闹越大,清军粮草断绝,或者是光复后军拿下磐石山,杀回来算账。
时间在自己这边,有什么好怕的?
所以他就是赌定,你图海不想输,就得来黄河畔找他的麻烦!
所以这几天李定国带着麾下四个师的将士,驻营黄河岸边,颇为惬意,还带着人跑到河边捕鱼,给营中增添伙食。
后勤粮草也不用担心,反正就在岸边,还是方圆百里,比较适合停泊的口岸,来自淮安大后方的辎重粮草,直接沿着大运河北上,驶入黄河后,在此装卸就是,唯一麻烦的就是从南到北,逆水行舟,速度缓慢而已。
果不其然,两日后,图海拔军南下,在与吕梁山方面清军会师之后,直扑大河之畔的明军所在。
此时,在吕梁山守军加入以后,清军总数已经达九万之众。
但李定国依旧没有着急的样子。
他只是吩咐了几件事
首先,分出一个营三千人,全部持火铳,并配属火炮五十门,上了原本运输辎重而来的数十艘内河运船,并往对岸而去。
而后,则是军中早已准备好的六百辆骡驴马车,这些大车也是之前明军为何行军迟缓的主要原因。
六百辆车分为三个部分,沿着黄河岸边,围成三个半月状。
此时李定国手里虽说是四个师,但却远没有四万人。
盖因全军的马营都被调给了李来亨,炮营一半又还在刘文秀那里,又调了两个步营给李来亨,一个营上船。
此时在黄河畔的,不过是两万多明军步卒而已。
第58章 却月(下)
就这两万多步卒,还分成了三个部分,每阵七千众,列为紧密阵型,就在由六百辆大车围成的三个半月状队列之后。
不过兵不在多而在精,这两万余众,俱是光复左军的菁华所在
披甲率达六成之多,且都是百战老卒,尤其是那六千柄钢矛,尤为骇人,却是并未摆在一线,而是藏于阵后。
阵前,那六百大车停下之后,每辆大车上配属二十名士卒,反正也不需要移动,只要车体能承受得住,往上放多少人无所谓。
二十人,十人持刀矛,十人持火铳
车上,钉有数面大盾,围得密实,远远望去,犹如城寨。
却月阵
而在大车间隙之后,还另藏有四斤或是五斤的轻型野炮八十余门。
这倒是得益于明廷的马政做得不错,虽然受地域限制,明军在骑兵方面是短处,但在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驮挽役用马,却相当完备。
在中国各地的主要马种中,西南马,或者说滇马、川马,吃苦耐劳,又不挑食,最适合作为驮挽马。
由于西南各省自光烈二年,就完全处在明廷控制下,故而明廷在西南马的培养上,走得很早。云贵总督王化澄,施行马政三策,以与土司平价交易、建立官营马场、鼓励商购骡马,在近六年间,先后向军队输送驮挽马达六万之巨。
于是乎,李定国才能在行军途中带着众多火炮,和六百多辆大车。
三个半圆形背水而列的步兵大阵正中,各有三座临时搭建的简易木塔,树有三面赤红色大旗,作为全军中枢指挥。
李定国就站立在中间阵型的大旗之下,用望远镜观望局势。
两万久战精悍锐士,列好阵型后,竟是整肃无声,但凡大旗一挥,军令传达,便是数千甲士一同举止,恍若一人。
戚继光在兵书中说“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从枪戳来,从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这是当初有人也许是小说看多了,就问戚继光,那些江湖豪杰十分厉害的刀枪武艺,在战场上能不能大杀四方?
戚继光便如此作答,大概意思就是:屁用没有
什么叫精兵?不是说你武艺精湛,而是纪律严明,举止如一!
阳光下,三个半圆型军阵刀矛闪烁,甲胄森立,寂然无声
李定国见此军容,不禁颔首,经过七年打熬,这支军队已经堪为戚继光书中所言的强军之列了。
-------------------------------------
“吁!”
一阵阵嘈杂的人马厮喊之声,延绵十数里,九万大军,铺天盖地,黑压压的一大片,犹如乌云一般,席卷河淮平原,缓缓朝着滚滚波涛之侧的黄河岸边推来。
当初由于入关实在仓促,且入关后,清军主力绿营,基本上都是投降的明军就地改编,故而清军绿营的军服,一直都没有好好统一过。
大部分都只是沿用了以前的明军衣甲,有的为图区分,就在额头上裹有绿布或者黑布,用以区分。
(清朝五德属水,尚黑,绿营就是因为旗帜为绿色,故名“绿旗军”,后称绿营。)
图海带着麾下几位重要将领,正红旗参领哈什屯、鄂克济哈,新军总兵赵良栋、孙思克、陈锡等,跑到队伍最前面,隔着数里,用手中望远镜打量远处的明军军阵。
“这是什么乌龟阵?”
参领哈什屯抱怨道
他是将门出身,其祖父就是努尔哈赤麾下战将了,见识到也颇广,虽然没读过史书,更不知道刘裕北伐故事,但却也并非没见过类似的事物。
当年戚继光移军蓟镇以后,就使用以佛郎机、战车、精锐步卒相互配合的车阵,对付鞑靼骑兵,颇为见效。
此后明军边镇,尤其是蓟镇、辽东兵马,多喜欢用这招。
但效果其实并不怎么样,再厉害的方略,也得有人来执行,戚继光之所以厉害,那是因为戚家军精锐无当,反之,随着军事败坏,火器偷工减料,万历以后的明军所谓车阵,已经发挥不了多大威力了。
不过,谁都知道,这李定国部本就是明军精锐,搭配上如此阵势,却是让人有些棘手了……
图海看了良久,暂时没什么思绪,转头向诸将问道
“各位可有什么良策?”
参领鄂克济哈是个粗人,直接疾声道
“这有什么,先押两万绿营兵上去,试探一下,疲敝明军,然后咱们满蒙精锐,在择机突进即是!”
一旁的赵良栋闻言有些皱眉
虽然他知道,对方所说的绿营,并不包括自己所部的新军,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舒服,如此打法,固然能见效,却明显是拿绿营汉卒的命在填,以眼前明军军阵严密程度,就算真的能创造机会,死伤恐怕也不下万数。
于是出身请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