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38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第73章 势如破竹
  光复骑军来源混杂,既有关宁军余部,也有大同军旧部,以及部分松潘骑兵,虽然有效的避免了一家独大,导致这些作风不太好的旧军出身士卒闹出幺蛾子,但互相磨合亦是一件难事。
  细化到三个骑兵师上,王辅臣这一部主要以大同军旧部为主,总兵是姜让,也就是姜镶的亲兄弟,算是能稳压王辅臣一头,让其不敢有意见。
  其余两师则分别由关宁军出身的高得捷,以及光复中军空降的郭恪担任总兵。
  姜镶之弟,姜瑄领骑军都督。
  从中可以看出,在三方当中,以大同军旧部势力最强,这也是对当初山西大同军反正的犒赏,但经过数年光景,虽然在上层将领,大同军一系看似还占有许多关键位置,但在中下层军佐中,早已被拆分得支离破碎。
  首先是大量来自南京兵学苑的基层军官,而且原本的大同军也被整体拆分成了两个部分,只是骑兵保留在骑军,步卒已经编入右军,而右军都督万练,虽然也是当初山西起义的领袖之一,但却并非大同系出身。
  至此,文安之已经完全掌控了这两支军队。
  尤其是作为派系领袖的姜镶,已经被调任光复大都督府佥事,被隔离在了几千里外的南京。
  故而,才能毫无顾忌的敲打如王辅臣这种跋扈军官。
  王辅臣也毫无办法,只能寄期望于在战事之中,立下一二功勋,能作为自己进身之阶,若是能混到一个爵位,自然最好。
  而他所瞧准的,便是昔日自己曾经屯驻的故地,大同镇。
  阿济格、满达海受命西征平叛,收复大同以后,就把自己的大营设于此处。
  但随着战事一开,正白旗主力动员出战,紧接着文安之又派骑兵从长城沿线袭扰,迫使对方分兵应对。
  事实上,此时的大同城周围,十分空虚。
  只有护军营和部分绿营兵马而已,王辅臣的打算很简单,攻下大同当然不可能,但若是能抵近大同城外,诱歼一部清军,以威慑阿济格、满达海等将,亦算是大功。
  此时的王辅臣已经不是总兵了,不过副将而已,此番也只带了一个营,一千五百骑出来。
  虽说是目标小,易于穿插,但凭此兵力,恐怕也吃不下多少。
  被文安之留下深刻教训的王辅臣,可不敢擅专,而是将想法向总兵姜让透露,姜让与都督姜瑄是兄弟,商议之后,同意了王辅臣的计划。
  但却不只是让他跑到大同城外耀武扬威。
  当初王愬的例子,让明军将帅们发现了一个清军的弱势。
  就是清军兵力不少,但能用于机动的精锐,相反却很少。
  不同于明军,光复诸军虽然战斗力各有参差,但基本没有差距过大,而清军方面,八旗和绿营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也就是说,只要能突入到没有八旗驻防的腹地,明军基本上都是有战力上的绝对优势。
  用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我对付不了鬼子,还对付不了伪军吗?
  例如王愬,之所以能在北直、天津腹地搅风搅雨,便是因为所到之处,大部分都只是绿营散勇罢了,哪里是这些如狼似虎的明骑对手?
  这是作为关外部落入主中原,最大的问题之一。
  所以,姜瑄认为,可以让王辅臣直接突入到大同、太原府腹地,让清军疲于奔命,同时策应当地的民间抗清武装,分散清军兵力,以达到破局情势。
  之前按照文安之的规划,西路战场,能维持战线,牵制正白旗,就算是合格;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渡河开拓部分阵地,以求未来攻略山西的过程中,能有前进基地,拖到中、东两路军主力北上席卷中原,便是出色了。
  而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在两路主力北上渡河之前,就独立光复山西。
  这个挑战实在不小,但西路军上下还是想试一试,这次王辅臣的突袭,就是一次机会。
  -------------------------------------
  大同镇以北,大约百里左右的长城段,就设有九个堡垒,正白旗兵力实在有限,只能在每个堡垒留下五百绿营兵驻守,并设五个佐领,负责监督,并以骑兵巡回,用以对付从外围突入的明骑。
  想要不惊动驻守在大同镇的正白旗护军营,的确有些麻烦。
  王辅臣选择从阳和卫方面绕行,只不过要从那边进去,就必须从察哈尔地界过去,颇为惊险。
  之前王愬几百轻骑横跨察哈尔数百里草原,遁入北直,察哈尔诸部就被清廷申斥了。
  如今察哈尔八旗虽然一大半兵力都被调入北直,加强稳定北直局势,但察哈尔两黄旗几附属的许多余丁,都被动员了起来。
  王辅臣这一千五百骑说多不多,但说少,在草原上也不难被发现。
  不过文安之还是有办法的,派人通知了土默特诸部,希望对方能派遣人马,向察哈尔部施加压力。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土默特又不是明军编制,也是要有条件的,文安之将察哈尔中旗的大片牧场都提前许诺给了对方,当然,这些只是空头支票,更实际的是五百口铁锅,茶六百石,另蜀锦五十匹、丝绸百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得到许诺的土默特三部,共出约三千骑,从归化城东进,扑向察哈尔诸部的核心,位于察哈尔中旗的官山。
  这里是察哈尔诸部每岁议事之地,又名议事台。
  收到消息后,察哈尔各部立马神经紧张,动员可用兵力,与对方周旋。
  而王辅臣则带着一众明骑,一人双马,迅速贴着长城外围,越过草原,抵达阳和卫关口——阳和口外。
  战斗的顺利程度超过了王辅臣原先的预想。
  阳和卫内,根本就没有多少清军守兵,一千五百骑兵几乎是以势如破竹之态,就破了阳和口,一路南下。
  途中遇到的清兵,基本上都是衣甲不全的绿营散勇。
  让明军没想到的是,随着战事延伸,清廷财政的崩溃,绿营兵的溃逃和败坏,超乎了原先的想象。
  中路、东路前线那些绿营兵,已经是清廷绿营力量中,最为精锐的一批了。
  而这些留在山西、北直腹地的绿营,早已缺员严重,十不存六,剩下的也大多粮饷单薄,勉力维持而已。
  故而一千五百明骑,竟是都没有遇到抵抗,就在山西腹地奔驰上百里,直抵大同镇东侧的白登山。
  当大同镇内的阿济格听闻明军突袭的消息时,已经是两日后了。
  急忙令正白旗护军营分出一个参领,追击来犯明骑。
  王辅臣十分大胆的,在距离大同城外不到五十里的地方,给追击的正白旗骑兵,来了一次回马枪。
  一千五百本来加速南下的骑兵忽然折返,在白登山南侧,与清骑对决。
  王辅臣这厮人品虽然糟糕,但打仗却实在彪悍,早在当初大同军时,就能把八旗兵打得风声鹤唳,更别说此时的明骑比当时还要精锐。
  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王辅臣便斩对方一个佐领人头而还,所部挫退清骑近二里,追逐斩获数百,逼退敌骑,方才继续南下。
  与此同时,经过数月鏖战,在河曲地区站稳脚跟的光复右军,进逼山西镇,西路战场,战局开始转入激烈。
  而南面,刚刚取得了决定性战果的中路、东路军,已经齐齐北上数百里,李定国兵锋席卷鲁南,在榆园军的策应下,几乎没花多大功夫,就占领了整个兖州府。
  图海自丰县,带着朱之锡手中那几千残兵,哪里敢和李定国正面碰撞?早在瓦克达还没死的时候,就已经往河南方向跑路。
  这并非是怕死,而是他知道,死在这个时候,毫无意义。


第74章 喀喇沁(上)
  朱由榔站在徐州城墙之上,心中慨然万千。
  淮河,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明军渡过徐州,也就意味着,北伐即将进入尾声。
  可以说,仗打到这个地步,该啃的硬骨头都已经啃完了,接下来摆在明军面前的,便是一马平川的坦途了。
  山东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可用之兵,别说明军,连榆园军都能破县袭府,光复左军、后军主力抵达后,前线几乎以每天二三十里的速度,往前推进。
  更重要的是,由于黄河夺淮入海,这时候的山东境内,可没有什么天险可以依仗,最多十日之内,明军先锋,就能兵临济南府。
  “朕真是有些恍惚啊……”
  朱由榔看着远处涛涛南下的黄河,对身侧的王夫之感叹道。
  已经三十出头,为人父母了的他,留着数寸短须,看起来倒是比起当年少了几分英武,而多了几分成熟端重。
  自隆武二年,于仓皇西逃之际,折返肇庆,立志抗清以来。
  已近八年
  一开始,朱由榔是真的没有想过,自己真的会有成功的一天,那时候的南明小朝廷,兵不过数万,残卒败将之军,面对汹汹南下,席卷天下的清军铁蹄,最大的可能就是做南宋君臣第二。
  八年砥砺,付出不知多少牺牲,卧薪尝胆,相忍为国,终于到了收获成果的时候。
  后军都督张名振在拿下徐州后,就连忙带主力继续北上,只留下了都督长史张煌言在徐州,打理后勤。
  圣驾北移,自然没有比徐州这个淮北重镇更适合落脚的地方了。
  陪同的张煌言亦是感叹
  “犹记得隆武二年,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
  “那时候,臣只觉得犹如天塌了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直到陛下在桂北大捷消息传来,几乎不可自持,泣涕出声。”
  “自古开创基业者众,而能中兴社稷者寥寥。”
  “前有晋室风景不殊之悲,后有南宋还我河山之叹,千古以来,陛下可彪炳于春秋矣!”
  身后诸多随行官员,自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拍皇帝马屁的良机,纷纷跟着恭贺。
  而朱由榔却是站在城墙之上,望着滚滚黄河,听闻耳边依稀的涛声,口中楠楠问道
  “玄着啊,你是博学多才的,不知这光武中兴之后,汉室延绵了多少年社稷?”
  张煌言一时哑然,才迟疑回答
  “后汉享祚百九十五年,传八世、十四帝。”
  “近两百年啊……也算很不错了。”
  朱由榔收回远眺的目光和散发的思绪,看着身后张煌言、王夫之均是一脸不知如何的惶然,便笑道
  “二位都是大才子,此情此景,竟然没有诗作吗?还有各位卿家,前方捷报频传,既是恭贺,可不能如此三言两语就糊弄过去了吧?”
  文官们最喜欢的,莫过于在天子面前卖弄自己肚子里的笔墨,听闻此言,众人这才纷纷活跃了起来。
  最终,张煌言所作的一首被众人点评为最佳
  “大河如练绕南垂,古树平沙天堑奇。
  六代山川愁锁钥,十年父老见旌旗。
  阵寒虎落黄云净,帆映虹梁赤日移。
  夹岸壶浆相笑语,将毋徯后怨王师!”
  其余众人也纷纷和诗相佐,最后众人又看向朱由榔,却见天子亲自提笔,在纸上留下一首七律,却是刚好和张煌言的诗文风相称,可内容却毫无庆贺之色,反倒是有一股悲戚决死的情感。
  “揶揄一息尚图存,吞炭吞毡可共论?
  复望臣靡兴夏祀,祗凭帝眷答商孙。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8/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