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69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以及许多刚刚从江南各小学抽调到北方,支援北方学堂建设的青年教员。
  看见天子仪驾往这边来,所有人都兴奋难言,纷纷出来大礼迎接,却被先过来执勤的为首御前司军官制止。
  “陛下有旨,在列各位,或是来日朝廷栋梁,或是为人师表,为国家所赖,不必多礼,拱手便是!”
  一众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哪里见过这般架势,只觉得那评书里唱的圣君也不过如此吧?
  朱由榔并未穿衮服,只是一袭精致的素色儒衫,仿佛秀才打扮,临着学堂数十外,便下车徒步而来。
  因为他之前在南京时规定过,在大明,但凡学堂之内,不得纵马、乘轿,非年迈德望老人,不得车马叨扰,以示尊崇文教。
  当然包括皇帝
  别苑正中院子里,熙熙攘攘挤了一两百号人,当然不是学堂的学生,因为此时学堂初立,还没开学呢。
  而是从河南各地而来的士子,和南面抽调而来的青年教员。
  面对一张张二十出头,宛若后世大学生般的年轻读书人面孔
  在荒芜的院落中,映衬得格外朝气蓬勃
  再联想到这一路以来,所见的萧条之中,百废待兴景象,与眼前看到的青春面容,于初夏间草木长生,竟有些让人慨叹。
  年过而立的朱由榔,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点老了
  原本打算随便勉励几句的念头竟是强自压下,忽然开口笑道
  “《春秋》有言,‘子产不毁乡校’,今日在列,都是我大明的青年俊杰,未来栋梁,朕知道,你们心中都有千般万般的疑惑,思虑,既然朕在这里,不妨便问出来。”
  “咱们君臣间,就在此来个‘乡人议政’吧!”


第15章 百废待兴
  朱由榔这话并非凭空而出
  所谓“子产不毁乡校”,乃是《春秋》当中,一个儒家经典的典故。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孔子同时代的先贤,孔子曾向其讨教过礼,亦是春秋时期,为数不多能得到孔子赞赏和推崇的政治家。
  当时郑国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即在农闲时期,聚集于当地的学校之中,议论本地执政诸侯大夫的施政好坏。
  时任郑国大夫的然明,对此非常敏感,便向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
  但子产却拒绝了,反而认为这种传统是值得表扬和坚持的。
  并且留下了一番镌刻青史的名言
  “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这种开明的政治态度,为包括孔、孟在内的一众儒家圣贤所推崇。
  而“乡校议政”,在后世,也被认为是我国春秋时期,古典民主主义政治的体现之一。
  在列的年轻人,也都是读过书的,对这种在儒家经典里,被反复提及的崇高政治传统,还是都知道的。
  顿时更加激动起来
  毕竟,经过两千多年的皇权神圣性加持,身为天子,无论做什么,朱由榔是能不用向臣民解释什么的。
  但今天的朱由榔所展现出的开明态度,在帝王这一普遍冷漠自私的政治生物群体中,尤为罕见。
  更重要的是,朱由榔还在此之前,援引了儒家经典作为背书,也就是说,这种活动,日后很可能会成为常例。
  事实上,朱由榔也并非一时心潮澎湃便口不择言,关于这事,他之前也考虑过不少。
  虽然在明末的大动荡之后,理学的意识形态大厦已经有所松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作为两千多年的主流统治文化,其地位会被动摇。
  朱由榔想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注入新的东西,开辟新的空间,还是得重新举起“克己复礼”,像王安石一样,搞托古改制才行。
  其实他一直也在做相关的部署,如眼下报刊行业的繁荣,其中主流声音,都被新政派或是激进派的文人士子掌握。
  而在社会文化层面,诸如黄宗羲、张岱、方以智等思想较为前卫的士人,获得了半官方的特殊地位,从曾经作为文坛边缘的特立独行者,逐渐走向舞台中央。
  所谓近代化,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近代化,更是思想、文化与制度的进步。
  这一切,都不只是铁腕便能办到的,就像子产说得那样“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与其像过去那样,搞一些所谓的名家大儒,聚集宫中,弄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经筵”,还不如多学学人家上古先贤,听一听来自基层,来自年轻人的声音。
  这大概类似于后世的“青年干部座谈会”兼“新闻发布会”
  随着战争胜利,朱由榔却是愈加不轻松,尤其是他知道,等这次回到南京,想要再随随便便走出宫中,就没这么容易了。
  他担心自己会不会逐渐失去了对基层官吏,和百姓心思想法的了解。
  故而才会拒绝了朝臣直接从天津返回的提议,而是千里迢迢至陕西绕行。
  同样心情激动的,不仅仅只是院中青年士子,陪同的朱天麟等人也是一样。
  这个年头,但凡是有所理想主义的读书人,都对这种“三代之治”的开明政治充满崇敬。
  不时间,整个院中都活跃起来
  一旁的中书舍人谢颖连忙维持秩序,让众多士子举手发言
  “陛下,请问此行是否是要回銮南京?”
  一名士子眼疾手快,举手提问,直击要害,涉及眼下朝堂内外最为热议的两京问题。
  朱由榔笑着颔首
  “是的,朕和中枢接下来半年内,都会逐渐回到应天府。”
  “不过大家放心,顺天府依旧是京师,只是朝廷考虑到现在北方凋敝,负担不起京畿消耗,未来我大明还是会施行两京制,并且中枢离开后,依旧会在顺天府留下一个宰辅重臣,负责打理北面事宜。”
  此言一出,算是对之前的京师争论彻底定下了基调,虽然未来大明还是会施行两京制,顺天府的首都地位得以保存,但很显然,行政中枢还是以南京为主。
  紧接着,又有几个年轻士子或者官吏提问,由于大家都是第一次面圣,心中既惶恐,又兴奋,不少人连话都快说不清楚,更别说问出些什么有价值的议题了。
  却是个穿着官袍的,只是看服饰颜色,品级不算高,只是七品的青袍而已。
  二十出头,面色沉着,丝毫没多少初见天子的紧张惶恐,倒是让朱由榔惊奇。
  但一开口,却是石破天惊。
  “如今战乱初定,北方刚定,人口凋敝,常有人议论,未来北方官府,恐怕俱是南人主宰,不知陛下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就比较尖锐了,朱天麟甚至想上前呵斥,但是被朱由榔拦下
  稍稍思忖后,正色敛容答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对此,朕尚且没有太多想法,但可以回复这位卿家的是,无论如何,不管南北,俱是朕之腹心,南北士子,自当同等视之。内阁已经有所备案,下一届科举,北方诸省将单设一科,尽量保持平衡。”
  这话打消了许多河南本地士子心中的疑虑,纷纷口呼万岁
  但那位年轻青袍官员,却只是一拱手,丝毫没有结束的意思,继续发问
  “罪臣还有一事不明”
  “河南地处黄河之侧,自万历以来,黄河愈加泛滥,无论是开封、徐州段中游,还是两淮下游,水患频发,再加上这十几年战乱不断,堤坝残破,两岸百姓,犹如悬于虎口之上。”
  “但若要治理黄河,所耗人财,何止千万?如今国家战乱方平,财政凋敝,不知朝廷如何作想?”
  这个问题比之前还要尖锐
  虽然黄河问题日益严重,说不得今年秋汛,又要决堤,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没有提,就是因为二三十年都没有好好修缮了,如今重新动工,实在消耗太大,一两年之内,朝廷肯定不会有所动作的。
  但朱由榔却是依旧坦然,肃然回应
  “孟子有言‘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朕不敢自比上古先贤,但亦绝不会坐视治下黎庶,遭此劫难,而无动于衷!”
  “朕可以在此表态,治河乃朝廷施政头等大事之一,哪怕财政再困难,哪怕朕砸锅卖铁,也绝不会放任河患蔓延不管!”
  这番掷地有声的回应,引得院中所有人屏气凝神的关注
  而那连番提问的年轻人,闻言之后,却是肃然躬身,深深一礼
  “陛下仁德!”
  但朱由榔却起了兴趣
  “你自称罪臣,莫非是伪清反正的官员?”
  那人躬身回应道
  “罪臣朱之锡,原伪清山东巡抚,愧对陛下!”
  朱由榔身侧陪同的朱天麟也解释,其人原本反正,又提了图海、豪格二人的头颅,于是被留用专任。
  只是待遇肯定不是巡抚了,如今只是知县而已
  但朱由榔闻言,却是长叹,上千数步,扶起对方
  “朕听说过你,你在山东巡抚任上,致力于修缮河道,战后,亦是因为鞑子策划毁坏黄河大堤,才决意反正。”
  “你不过二十出头,当初甲申之时,方才十几而已,并未入仕,何来有罪?反倒是爱民、护民之志,令人感动!”
  “既然你一心要投到河务之上,朕又岂能置贤臣、循吏而不顾呢?”
  随即下旨,加朱之锡河南按察副使,兼巡视河道
  朱之锡也不推辞,只是深深再拜。
  这番乡校议政,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才结束,一众年轻士子官员,能够亲自问对天子,无不心潮澎湃,可谓君臣俱欢。
  临了之际,朱由榔还发表讲话,算是总结
  其中言道
  “现在的北方,的确是被打烂了不假,但一张白纸,却也好作画,正式诸位青年才俊大展宏图之时。”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第16章 封爵
  光烈八年,五月末
  先后从北直道关外,又巡视了山西、陕西、河南、两淮的朱由榔,终于回到南京。
  同时,在此之前,中枢文武,也已经经由大运河返回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9/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