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225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驿馆的堂前,李善将周氏、小蛮赶去睡觉,又让赵大等人守在门外,才正襟危坐,延手相请,与马周相对而坐。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李善轻声道:“宾王兄有何顾虑,还请道来。”


第三百四十二章 中秋(下)
  虽然堂前狭窄,但仍有小小天井,月光倾泻而下,正照在马周的侧身,微妙的反差,将李善整个人隐入一团黑暗中。
  马周一边细说,一边留心打量,黑暗中的李善显得有点心不在焉,甚至几次目无焦点的盯着某处。
  “爵封县公,身为百里侯,肩负重责,却与突厥通商,一旦事泄,万劫不复。”马周有些焦急,劝道:“代县之今日,非君之过,何至于暗通突厥?”
  不干事就不会出错,如果只负责伤兵营,即使不能分润军功,也至少能全身而退……这是马周的想法。
  最关键的是,李渊自晋阳起兵就臣服突厥,赠送金银丝绢,其实就是贿赂,后李唐建国还曾经在灵州、代州与突厥互市,但很快战事连绵而起,刘武周、吕崇茂、苑君璋连接而起,而且还是得到突厥支持的,这导致互市只维系了很短时间。
  再之后处罗可汗病逝,颉利可汗上位,年年南侵,李渊在武德五年正式下诏,绝突厥互市……换句话说,和突厥通商,那是犯法的。
  “阿堵物虽好,但君年未弱冠,大好前程,何必……”
  “呵呵,呵呵……”低沉的笑声在对面黑暗中想起。
  李善上身微微前倾,面孔在月光中若隐若现,饶有兴致的盯着马周,“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宾王兄却只提前者,不言后者。”
  “世人皆言,李怀仁以仁义为先,宾王兄却道某好阿堵物?”
  看马周默然无语,李善轻叹一声,心想真不愧是青史留名的白衣卿相,居然能看得穿这一点。
  的确,来到这个时代,李善总觉得,兜里不满就有朝不保夕之感。
  但这一次,真的不是!
  李善长身而起,面容严峻,挥袖道:“此番赴任,绝不能无功而返!”
  “即使前路坎坷难行,即使艰难困苦,但也必要奋勇向前,踏破此关!”
  “若碌碌无为,圣人何以视之?”
  “秦王何以视之?”
  “裴世矩如何视之?!”
  马周仰头看去,月光映在李善的脸庞上,眼神中是不容置疑的坚毅。
  “建功立业,男儿之志!”李善声音放轻,但节奏加快,“代县百废待兴,却如同白纸,任吾挥毫!”
  “天下还有第二张这样的白纸吗?”
  如果说去年在山东是被逼的,但这一次,李善已经做好了准备……至少心理做好了准备。
  在这样一张白纸上挥毫泼墨,以此为进身之基,以此得满朝盛赞,以此得李渊、李世民的重视,也要以此给裴世矩一记让整个河东裴氏都牢牢记住的耳光!
  这时候,马周幽幽道:“若马邑战败,突厥破雁门,如之奈何?”
  李善霍然转身,狠狠瞪着马周……这种气氛,说这种屁话,有意思吗?!
  如果突厥大军破关而入,李善就算会撒豆为兵,呼风唤雨都没鸟用……只能灰溜溜的南窜。
  如果那样,李渊、李世民未必会在意,朝臣也知道这不是李善的罪过,但裴世矩就有了施展手段的空间。
  李善相信,裴世矩将自己丢到代县,绝不会没有后手。
  马周干笑了两声,“既然如此,那请怀仁细述。”
  “其一,并非仅与突厥通商。”李善没好气的坐下,竖起了食指,“商队出雁门,入朔州,西行入草原大漠,北上往云州,如何能说是与突厥通商?”
  马周眉头微蹙,“如今虽高满政举朔州来投,但局势未稳,朔州往西往北都是突厥……”
  说到这,马周顿了下,才低声道:“怀仁之意是铁勒诸部、契丹、靺鞨、奚族?”
  “前日曾言,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李善失笑道:“难道要将整个代州为其牧场?”
  李善加重语气,“宾王兄忘了吗?”
  “高满政当年身为刘武周帐下重将,最终投唐,其麾下将士尽是汉人。”
  马周恍然醒悟,“苑君璋?!”
  “不仅仅是苑君璋……还有云州,还有榆林,郭子和当年起兵,虽侍突厥,但麾下尽为汉儿!”
  马周神情激奋,举手抬足,“怀仁此策当成,商队行进,以财揽人,许以田产,汉儿当归故土……只要雁门不失,必能恢复代县旧观,还能更甚之!”
  想不通的问题突然豁然开朗,马周一直将目标放在突厥身上,却忘了云州、朔州、榆林甚至梁师都的地盘,这些地方都依附突厥,可以算是突厥的地盘,但那些民众饱受战乱之苦,如若能以其添补代州人口,此消彼长……
  甚至马周都想到了第一个目标,苑君璋。
  苑君璋是刘武周的妹夫,是前隋代州长史苑侃之子,麾下将士绝大部分都是代州人。
  对面的李善依旧保持着平静,等马周略略平复,才轻声继续道:“各族皆能通商,突厥亦不会例外,吾欲窥突厥内情。”
  “大军未行,情报先明,突厥往来如风,看似势大,实则各族汇聚而成,非铁板一块。”
  “所以需要分门别类,如颉利可汗……”李善嘴里在说颉利可汗,心里却在想着这厮的侄儿,历史上一度能与其平起平坐,最终助唐军覆灭DTZ的那位突利可汗。
  也不知道这位突利可汗究竟何等人物……李善隐约记得,历史上这位和李世民关系不错,后者还曾在阵前挑拨其与颉利可汗的关系。
  “其二,驻守雁门的江夏郡公李高迁。”李善叹道:“民以食为天,故以田为重,但欲富,非商不可。”
  “虽未详查,但必有商队出关。”马周赞同的点头,“只是数量很少而已。”
  李善知道,这是肯定的,突厥和中土都需要资源互换,只是如今战时,双方明面上不能以正常商业的方式进行,这边只能选择走私,而突厥……直接挥军来抢。
  “此策若行,必然……若李高迁不许,此策难行。”马周想了会儿,“昨日杜晓去雁门了,明日回来,可以问问……”
  李善点点头,这种成规模的公开化走私,必须打通关节,希望李高迁是个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货。
  “其三,这件事,必须密告圣人、秦王。”李善压低了声音,“否则他人以此举告……”
  马周皱起眉头,“此等事……圣人、秦王会许之?”
  “犯禁货物不出关。”李善笑道:“应该无碍。”
  这点把握李善还是有的,而且他还有其他的计划来安李渊的心……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也算看清楚了。
  李渊这个皇帝,说不上英明神武,也说不上什么昏庸,但有一点,他对臣子的态度,是论行更论心……只要臣子坦然,李渊还算优容。
  但马周不这么想,身为百里侯,与突厥通商,他忍不住吐槽,“怀仁,你当日还自谦不擅媚上?!”
  李善脸一黑,你特么什么意思?!
  马周忍笑咳嗽两声,“对了,此事不妨告知东宫。”
  “东宫……李高迁?”李善眼睛一亮,李高迁是太子嫡系,如果能从中斡旋,那商队出雁门就顺理成章了,大不了给李高迁分润一二。
  两人相视而笑,突然外间赵大禀报,“郎君,杜晓求见。”
  李善和马周都有点紧张,这么晚还要赶回来,难道雁门出事了?
  片刻后,杜晓大步入内,躬身道:“郎君,小人刚从雁门赶回,江夏郡公携两千民夫出雁门。”
  “什么?!”李善一跃而起。
  李高迁那厮出战,带上两千民夫作甚?
  问题是,两千民夫出关,那即将到来的秋收怎么办?


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买人心
  人的思维总有一些定式。
  当遇到什么事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与其往日经历有着很深的联系。
  而这些联系中,往往是童年的经历最为刻苦铭心……虽然成年后,他们未必能清晰的记得每一次的细节,但那种感受会深深的铭刻在他们内心最深处。
  所以,在察觉到代县人口不足,青壮被抽调服徭役导致可能秋收艰难的时候,李善就上了心。
  当确定将近三千民夫无法回返秋收的时候,李善气急败坏。
  亲卫、护卫以为李善怀仁,县中不多的几个吏员以为李善是怕吏部考核背责。
  马周想的更深一层,这次秋收肯定会出问题,李善这是要未雨绸缪,提前甩锅……毕竟这事儿的主要责任在于李高迁,而李善只是刚刚到任。
  但等李善很快下了决定,让亲卫、护卫全都去乡间帮忙的时候……马周都傻眼了,就算是收买人心也不至于这样吧?
  怎么说你也是百里侯,而且还是封爵县公的百里侯呢!
  一方面遣派小吏去雁门,看能不能有办法放回一部分民夫,李善一方面让吏员将民夫的主要聚集地标在地图上。
  一旁的马周嘴巴动了动,最终看着一脸坚定的李善,还是没去劝说。
  “这一片都是……”李善看着地图,点头道:“约莫四五十村落,还好都在一块。”
  “噢噢,这就是亲卫落脚庄子的隔壁……就从这儿开始!”
  李善嘴里絮叨,脑海中浮现出前世那一幕,记得应该是自己五六岁的时候,正值秋收,连续三日的暴雨,让全村人心坠冰窟。
  记不清太多的细节了,但还记得爷爷背着自己跋涉数十里去外婆家讨饭,两个舅舅横眉竖目,也还记得剩饭入嘴时候的那种感觉,甚至还记得童年玩伴少了几个……
  就是从那一年之后,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田地渐渐荒芜,爷爷也丢下那几亩地,只专心经营那家小小的豆腐坊。
  站在河边,看着丰收的田地,李善咂咂嘴,回头遥望对岸,一河之隔,是另一个村落的田地,两个村子都是约莫两三百户,但都出府兵上阵,又出青壮赴雁门服徭役,村中青壮只留下十之三四。
  “郎君,来了。”
  李善转头看见一个老者和一个中年人快步走来,恭敬的拜服在地,“小人叩见明府。”
  一个是东河村的族老,一个是西河村的村长。
  “起身。”李善懒得细问,指着身边的田地,“某两百亲卫,对岸西河村尚有百名青壮,加上东河村人手,共计四百余人,足够了。”
  一个老者喜出望外,但随即看了眼身边人,迟疑道:“明府,西河村……”
  “先东河村,后西河村。”
  中年人苦着脸,“明府,但……”
  “东河村田地少。”李善解释了一句,随即道:“若是不肯,某即刻回城。”
  中年人不敢再说,只瞥了眼身边一脸喜色的老者。
  “拿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22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5/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