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514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诸位宰辅只默默听着,听着李建成讲诉……讲诉李善将有大功的苏定方、张仲坚定为二等。
  李渊揉了揉眉心,脑筋转了好一会儿才找了个训斥的理由,“你居于长安,难道比亲历战事的主将还清楚众将功劳?”
  李建成被堵的心塞,只觉得莫名其妙,自己是在给李善说好话,怎么父亲却要训斥?
  后面的裴世钜觉得这倒是个好现象,至少对自己来说是个好现象,太子有点蠢啊!
  虽然肯定没有沟通过,但这是李善与李渊,甚至是与朝中的一种默契,苏定方、张仲坚都是李善亲卫出身,如今一个是十六卫大将军,一个是十六卫将军,都已经身居高位了。
  而李善本人也很清楚此次大捷会使封赏成为一个难题,按照之前三破突厥、天台山救驾的惯例,李渊是将功劳散于其身边嫡系,比如王君昊、曲四郎、侯洪涛等人都因此而封爵。
  李善刻意将这两人列为第二等,是在向李渊以及朝中宰辅袒露心意,毫无疑问,李渊是知道的,诸位宰辅也心知肚明,而太子却没能看穿。
  裴世钜瞄了眼李世民,秦王应该也知道这件事,却没有说出口,显然也看穿了。
  君臣如何相处,从来都技术难度很高……裴世钜不由得暗暗揣摩,那厮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些小心思,用的倒是恰到好处。
  众人退出两仪殿,李渊端坐在上首,看着太子李建成的背影,眉头不由得皱起,自天台山一战后,以前看太子多顺眼,现在就有多碍眼。
  李怀仁给士卒肉食,都知道请拨内库施恩,而大郎却要主动请缨。
  李怀仁都知道自行压制苏定方、张仲坚,而大郎却要为其请功。
  虽然早就知道一个事实,大郎远不如二郎,但李渊在最近几个月突然发现,相差的绝不仅仅只是武功而已。
  但毕竟是嫡长子啊,倒不是李渊对李建成有多深厚的感情,而是自古以来嫡长子有着天然的名分,李建成如今的地位、势力都是李渊给予的,这也造成一个尴尬的事实,李渊一旦有意易储,自身的根基都有可能动摇。
  李渊缓缓的在两仪殿内来回踱步,心想如果自己要易储,裴寂、裴世钜、郑善果这些名臣是会站在朕这一边,还是站在东宫那边呢?
  一个不好,就是一场大乱,一个不好,天下说不定都会分崩离析,李渊突然笑了笑,还好如今有怀仁在,无需二郎亲自领兵,不然东宫只怕忍不了了。
  的确如此,历史上李建成之所以一再逼迫,主要就是突厥每年犯边,而李渊不得不用李世民领兵,这使得太子坐立不安,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


第八百九十四章 再难上阵
  承乾殿内。
  李世民笑着说:“所学驳杂至此?”
  今日在场的除了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之外,还有不久前才调入京中的于志宁、韩良、李世绩,凌敬侧头看了眼,才平静的说:“后汉马援故计。”
  房玄龄点头道:“伐陇西,马援聚米为山,指画形势,使光武帝虏在吾目中矣。”
  众人正在看着地上的沙盘,用石头、泥土、草芥堆积成峻岭、密林、平原,于志宁、韩良啧啧称奇,而李世绩沉默不语,他隐隐猜到了秦王说的那位所学驳杂的人是谁。
  山东战事中,李善使张文瓘急奔长安,李世民与心腹幕僚就是在李世绩的别院中见到张文瓘的。
  李世绩与李靖是不同的,他早年是瓦岗大将,后与郭孝恪一起投唐,在李世民麾下参与了洛阳虎牢两战,而且在洛水大捷时候受李世民重恩,从此被视为秦王嫡系。
  “懋功视之如何?”李世民笑吟吟问。
  “邯郸王历战均前有谋略,后有武勇,突厥难挡锋芒。”李世绩随大流的赞了句,心里有些许苦涩,自己百战余生,从瓦岗寨到独领一方,再到投唐败于河北,虎牢关雪耻后不料再次于河北大败,而那位青年郡王却每战必胜,胜即大捷。
  李世民笑了笑,“懋功陋言至此?”
  李世绩也笑了,自己的心态颇有微妙之处,想了想正色道:“此战首在择机得当,次在邯郸王携中军大旗冲阵,使突厥大溃。”
  详细的军报已经送来了,众人都看过了,自从洛水大捷之后再也没有回到战场,李世民常常在承乾殿、天策府做类似今日的战场推演。
  “观望战报,苏定方、张仲坚实有大功,若非张仲坚扰乱大阵,拖延突厥退兵,邯郸王未必赶得上。”李世绩继续道:“苏定方破阵后急行向北,不使都布可汗从容聚集兵力,不过若非邯郸王携陌刀队,未必能击溃突厥断后兵力。”
  长孙无忌狐疑问道:“陌刀竟有如此威力?”
  “的确强悍。”李世绩想起前年平定江淮一战中遇到的呢几块硬骨头,“辅公祏发兵万余南下猷州,刺史左难当率军出击,山路逢五百陌刀手,立时大溃。”
  房玄龄突然道:“猷州与原州颇有相仿之处,陌刀当有大用。”
  原州多山,算是西北地界地势最为复杂的区域,而所谓的猷州大抵是后世的黄山市附近,地势更为复杂,的确有相仿之处。
  聊了片刻之后,长孙无忌用一种无所谓的口吻道:“邯郸倒是运气……”
  “当日怀仁请战,言必败突厥,收复三州,擒梁家兄弟问罪于御前。”李世民微微摇头,“大军初抵即刻猛攻不休,不设营寨……”
  李世绩怔了怔,迟疑道:“殿下的意思……邯郸王设计?”
  “都布可汗欲坚守数日后撤兵,诱敌深入,断其后路,一举围歼。”杜如晦扬声道:“自以为得计,实则已入邯郸彀中。”
  于志宁的脑子转了转才反应过来,是李善诱使突厥诱敌深入,说起来有点拗口,施行起来对人心把控、战场局势都有很高的要求。
  琢磨了下,于志宁笑着看向凌敬,“若论知邯郸,当首数凌公。”
  早年于志宁、韩良在洛阳附近曾经见过李善一面,不过没什么来往,两人都是得秦王重托掌控陕东道大行台的关键人物。
  凌敬呃了半响,勉强道:“用怀仁的话说,后人脑补。”
  “脑补?”
  “其实并非设计,而是巧合,但在后人看来刻意为之。”凌敬也不知道实情,只能模棱两可的这么说。
  李世民、房玄龄都微笑以对,而杜如晦却嗤笑了声,怎么可能是巧合,那日深夜密谈,口口声声都是要先坚守防线,再试图驱逐突厥……结果大军抵达之后,猛攻也就罢了,居然不设营寨,无非就是给突厥欲速胜的暗示。
  但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李善的谋划并没有问题,即使突厥败而不溃,唐军斩获不多,但也能顺利的驱逐突厥,收复要道……只是这样的伤亡会稍微重一点。
  “不意有邯郸。”李世民叹了声,“孤此生只怕难再跃马持槊。”
  于志宁、韩良、李世绩都心有戚戚,如今河东道有代国公李药师,关内道有邯郸王李怀仁,当年气吞天下如虎的秦王的确很难很难再领兵上阵了。
  而杜如晦却正色道:“殿下虽有将才,但却非将。”
  众人纷纷点头,李世民也笑着应声,如今夺嫡局势依旧晦暗不明,但总的来说,秦王一脉并不处于下风,而东宫隐有不稳之像。
  以目前的局势,太子不倒,秦王是不可能领兵的,如果李世民入主东宫,也不可能亲自领兵,等李世民登基后,那更不可能了……总而言之,李世民这辈子基本上不可能再上战场了。
  对于曾经跃马扬鞭立下赫赫军功的秦王来说,心里总是有些许遗憾。
  李世民看了眼凌敬,“他日怀仁当能大用。”
  房玄龄、杜如晦都点头赞同,如果说早年在山东还是以谋士的身份出谋划策,代州几场战事要么规模不大,要么不是实际的主控人,但泾州一战,李善是以堂堂正正的姿态指挥数万大军击败突厥的。
  凌敬没有说话,心里却有着担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怀仁几战而名扬天下,从长远角度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不说其他的,他日秦王登基,麾下那么多大将,谁不想领军立功?
  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李世民笑着摆手道:“他日再言,他日再言。”
  那小子滑溜的很,等自己入主东宫或者登基之后,八成会主动身退……李世民在心里想,不急,不急,比自己还要年轻呢。
  东西突厥、铁勒九部、吐蕃、高句丽、新罗以及北方那么多的胡人部落,有的是机会,那一夜李善所说所赞,让这位尚未满三十岁的亲王胸中豪情万丈。


第八百九十五章 封赏
  皇城,中书省。
  看着发傻的崔信,杨恭仁忍住强烈想笑的冲动,类似的事……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先例。
  亲手撰写给自己进爵的诏书……的确没有,秦汉时期不论,隋唐撰写诏书都是中书舍人,这位职位权责不轻,但地位不高,一般来说难以封爵,至少在位中书舍人时期。
  中书舍人地位飙升,甚至成为宰辅必历,那还是唐朝中晚期。
  中书令杨恭仁、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好笑的看着面容都发僵的崔信,后者还催促道:“快些落笔,稍后恭仁兄还要用印上呈。”
  等崔信写完,杨恭仁慢悠悠的说:“还有一份,册封邯郸王之母朱氏为郑国夫人。”
  崔信终于忍不住抬头问:“大捷?”
  “大破突厥,斩首三万。”宇文士及笑吟吟道:“陛下亲口言待得收复三州,进爵嗣王。”
  “嗣王?”
  崔信对斩首三万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听到“嗣王”两个字后有些发怔,视线与宇文士及撞了撞,后者正在拼命忍笑。
  册封嗣王,那等于是说要追赠李善的父亲为亲王了。
  杨恭仁取走两份诏书拿去用印,还要送入宫中,宇文士及与崔信坐在角落处闲聊,两人在前隋没有私交,倒是最近一年多因为李善才有些来往。
  “应该不会耽搁明年婚事。”宇文士及低声道:“不过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崔公私下当训责一二。”
  “甚么?”
  “陛下欲以江国公劳军,遣近臣同往。”宇文士及解释道:“怀仁携中军大旗,亲身冲阵,可一可二不可三啊,不是谁都有秦王那般运道。”
  “他怎么敢!”崔信轻轻拍了下桌案,脸露怒容,“他有秦王殿下那般武艺吗?!”
  出征之前信誓旦旦的保证,这一战大捷的可能性不大,但败的可能性更小,稳扎稳打,无需弄险……结果还是要玩这一招,是真不怕我女儿成望门寡啊!
  等崔信携带诏书离开皇城的时候,泾州大捷的战报已经遍传长安,这是大唐立国以来突厥主力最接近长安的战事,同时也是大唐立国以来对突厥最辉煌的一次大捷。
  斩首数万,这样的战绩放在名将辈出的前隋也是响当当的,与李善交好的几个年轻子弟如李昭德、杨思谊、温振、温邦都齐聚崔府,齐声向朱氏恭贺。
  “郎君回府了。”张氏笑着迎上来,有侍女上前准备替崔信宽衣。
  崔信摆了摆手,今天回府是有公事的,不能立即换衣,先从袖筒中取出一封诏书递过去。
  张氏疑惑的展开看了眼,脸上喜色大盛,“郎君进爵清河县公!”
  五姓七家传承千年,其实大部分子弟对爵位高低并不是非常重视,但以郡望封爵,却是保证门楣不坠的证明,次一等的世家门阀无不如此。
  比如裴世钜前隋爵封闻喜县公,比如之前刘世让爵封弘农郡公而被杨恭仁、杨师道敌视。
  同时这也是证明自身在家族地位的关键,能以郡望封爵,必是族中首脑,比如荥阳郑氏的荥阳郡公郑善果,比如范阳卢氏的范阳郡公卢赤松。
  崔信因招抚苑君璋得以封爵清河县候,如今又进爵清河县公……其实这个时代的世家门阀是没有所谓族长这个名义,但如果有,崔信毫无疑问就是清河崔氏的族长了。
  莫名其妙的进爵施恩,但大部分人都心里有数,百分百是因为泾州大捷,但李渊这样的施恩,无论是清河崔氏还是崔信本人难以拒绝的。
  清河郡世家门阀多了,除了崔氏之外,还有张氏、孙氏、房氏,都是流传千百年的大族,崔信这个清河县公的分量无需多言。
  杨思谊看崔信的脸色不是太好看,心里有些好笑,上前施礼笑道:“恭喜崔世叔……”
  李昭德虽然心思不浅,但毕竟年假小了点,而且嘴巴有点大,羡慕嫉妒的说:“怀仁兄……”
  “咳咳!”温彦博的长子温振咳嗽两声打断,给人家留点脸面吧。
  崔信更是脸黑,上次封爵县候,自己不管怎么说还在营门口宣读诏书,而这次……陛下这是明晃晃的给那厮撑腰啊。
  但这样的封赏,自己还真不能不接下来……要知道上一任清河郡望是给了太原温氏,就是温邦的父亲温大有,自己不接下来,说不定清河郡望就要丢了。
  但自己寸功未立,因未来女婿而进爵,这说出去也太难听了点。
  不过张氏却是无所谓,在她看来反正是一家人,女婿大捷,夫君进爵,在族内的地位肯定会稳如泰山,还顺带着抽了那几个不知好歹的崔氏族人。
  崔信面无表情的从袖中取出第二份诏书,正色道:“邯郸郡夫人朱氏听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5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4/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