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641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在杨文干谋逆案中,裴寂这位大唐开国以来对李渊最有影响力的首相虽然没有涉入其中,但其政治立场摆在这儿,第一时间就被李渊下令扣住,这已经说明了很多东西。
  李善没吭声,心想裴世矩这种人……到了黄河也心不死,不到最后时刻不会放弃,以唯一宰辅身份坐镇长安,这对自己来说,未必是什么好是。
  一旁的萧瑀还在感慨呢,裴寂失势,东宫不久易主,裴世矩也已经年迈了,闻喜裴氏……至少西眷房大势已去。
  这次杨文干谋逆案中,天策府也不是每个属官都得以幸存的,天策府录事裴怀节不幸战死……这位也是出身闻喜裴氏西眷房,是当年李德武攀上东宫大腿后,裴世矩塞入天策府的。
  李善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记得成婚之初,妻子曾经提过一件事,裴世矩曾经有意将族侄女许配给崔信的次子崔仑为续弦,此女的父亲裴宣俨也是出身西眷房,曾是齐王府的典签,在洛阳大战之后奉命转入还在筹建的天策府,结果数日后被毒杀。
  李善在心里啧啧两声,估摸着这件事与封伦、刀妙琏之事有关,搞不好这位裴宣俨是知晓内情的,说不定下手的就是封伦。
  各种各样的猜测在李善脑海中盘旋,他很是无所谓的站在那儿等着,今天吃瓜是吃的饱饱的,各种八卦听得足足的,恨不得写一本密史留于后世。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选将
  七月二十三日,封伦并多位东宫属官抵达仁智宫,旋即被分别单独关押。
  萧瑀顺利的请得李渊许可,以秦王一脉的数位官员问询东宫属官,同时以李善、萧瑀并陈叔达、孙伏伽问询封伦。
  不过李善没怎么上心,现在事情都大白了,封伦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楚……人家齐王都招认了。
  李善关心的尔朱焕,不过他也没有找上门去,而是脱身时而在翠微殿后殿陪着李渊,时而去谷外溜达,与秦琼、尉迟恭、程咬金、李世绩这些初唐最有名气的大将聊几句。
  说起来李善也是个穿越者,明明很早就选定了李世民,但直到现在才能与这些名字耳熟能详的人聊天说笑。
  毕竟先有天台山,后有凤凰谷,而且如段志玄、张士贵这样的秦王心腹将领与李善交好,如李客师、史大奈、张公瑾、薛万钧这样将领是李善的旧部,所以傲慢如尉迟恭,谨慎如李世绩也与李善交情日深。
  “怀仁,你倒是会躲清闲!”
  饶是李渊满腹心事,看见李善正带着李元嘉与柴哲威在那儿玩,也忍不住笑骂了几句,用宇文昭仪、柴绍的话来说,此次避暑仁智宫,两个孩子都被带坏了,很有点猫厌狗嫌的模样。
  “伯父。”李善丢下手里的弹弓,笑着说:“侄儿也忙了好些天了,难得松快松快。”
  “孙伏伽又两次弹劾了。”李渊点了点李善,“你只露了一面,其他时候都不管不问!”
  “陛下命臣掌总。”李善委屈道:“毕竟萧相、陈相在呢,臣也不好逾越……反正已经查清了。”
  听了这话,李渊长长叹息了声,他很确定李元吉没有撒谎,就算要撒谎也不会拿这种事做借口,他现在犹豫的要不要将事情的真相告知次子。
  而且李渊暗中探查,那个女人在武德五年初流产……
  想想李渊也是糟心,说起来自己都要叫一句嫂嫂……二郎到底是怎么想的,兼容并收也不能这样吧!
  但如果不将事情真相告知二郎,自己以什么理由来处置封伦呢?
  毕竟封伦身为宰辅,是秦王一脉除了二郎之外官阶最高者,随意处置,只怕引得朝中众臣胡乱猜测。
  暂时将这些烦心事丢开,李渊换了个话题,“近日你与天策府多位大将来往,以你观之,二郎麾下,何人能当大任?”
  李善有些意外,“陛下,可是臣逾越本分了?”
  “二郎纵横天下,军功一时无二,但以后……不宜再率军出征。”
  李渊的话说的比较委婉,但其中的意味很明显,李世民应该很快就会入主东宫……既然是太子,就不能再随意率军上阵了。
  李建成之所以在长安眼睁睁的看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功勋,能力的差距是一方面,但太子的身份也是一个约束。
  李善琢磨了下才开口道:“天策府内多有英杰,但正如陛下所言,以往战事,无不是以秦王殿下为统帅,其实能独当一面者并不多。”
  “原州刺史南阳郡公张士贵算一个,雍州别驾曹国公李世绩算一个,此二人均有军略之才,堪称名将。”
  “当然了,代国公李药师、任城王李道宗、赵国公苏定方亦有名将之姿。”
  李渊有些意外,“秦琼、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等人呢?”
  “均有才略,各有所长。”李善摊手道:“但臣所述数人,均曾独挡一面,有方面之才,余者尚需时机一展身手。”
  李渊随即又追问道:“李世绩在山东大败……”
  “此人攻不足,守有余。”
  对于李善的评价,李渊微微点头,在心里盘算了会儿,低声道:“朕有意调代国公李药师继任延州道行军总管,怀仁觉得如何?”
  “此乃军国大事,陛下当与宰辅、太子、秦王共议之。”
  面对李善这种挑不出理由的答复,李渊也是无语了,毕竟没有废太子,李善都谨慎的将李建成带上了。
  李渊哼了声,“怀仁最为熟悉代地,何人能继任代州总管?”
  李善有些犹豫,隐隐猜到了些什么,李靖那货在代州待了几年,一直没捞到什么功勋,但以后攻打突厥,代州军肯定是绝对的主力,这时候将李靖调回来接替窦轨……李靖心里肯定不爽的很,倒是窦轨无所谓,这位已经确认是第一批凌烟阁功臣了。
  但连续两年行宫被攻打,两次都险些丧命,李渊有着极度的不安全感……谁知道东宫除了坊州,有没有在其他地方养私兵?
  甚至于,东宫都能在坊州养兵,那天策府呢?
  虽然如今的李渊信任李世民,也基本上确认李世民会入主东宫,但身为皇帝的自觉,让李渊希望增加自己的安全系数。
  本来李善是最好的选择,但毕竟两度救驾,又军功太盛,都不知道怎么封赏了……在这种情况下,一直被李渊视为嫡系的李靖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延州道行军总管辖延州、银州、绥州、朔方、鄜州,是关内道距离长安最近的常备军,鄜州之南就是坊州了。
  李善觉得自己的猜测十之八九,但怎么也合适捅破,只能顺着李渊的话往下说:“任城王李道宗或能担之,若是代州属官,别驾张公瑾或能任之。”
  “刘世让呢?”
  “宜阳郡公性烈如火,老而弥坚,虽有军略之才,但难容人之短,上下难以齐心。”李善摇摇头,“再或陛下从十六卫中抽调,当以谨慎自持者为先。”
  李渊心里隐隐猜测,之前李渊询问天策府大将何人能担当重任,可能就是为了接替李靖的。
  李渊沉默片刻后,挥手道:“怀仁……你去传召二郎来见。”
  “是。”
  李渊补充道:“怀仁,日后与二郎多多亲近。”
  李善有些意外,但也没说什么,拍了拍李元嘉的后脑勺,将两个孩子送回后殿,这才疾步而去。
  对于如何封赏李善,李渊与李世民私下已经商议了不止一次,父子俩都有些头痛,所幸这位魏嗣王不是个醉心权柄的人物,甚至为了避嫌不肯沾染兵权。
  李渊、李世民都有着共同的观点,若没有意外,李怀仁再难以领兵上阵,但其麾下苏定方、张仲坚却是有数的名将,日后必然是要大用的。
  所以,李渊才有这样的示意,既然确认了二郎入主东宫,就意味着夺嫡将很快就会落幕,让李善亲近秦王,以确保后者一声的荣华富贵。


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撇清(上)
  大清早,山谷内外还有着丝丝雾气,李善按照自己的习惯找了一条小路慢跑健身,前后各有两个亲卫……这是凌敬、苏定方严令的,要知道这儿可不是在庄子里,谁知道会不会出什么意外。
  放缓速度,在树荫下站定,接过亲卫递来的竹筒喝了几口水,李善在心里盘算着,仁智宫这边的事情即将落幕了,自己也该回家了,虽然已经送了好几封信回去,但毕竟十一娘有身子。
  不过,还有一件事始终缠绕在李善的心头,让他担心不已,那就是舅舅尔朱焕。
  尔朱焕能不能撇清自己,这是李善在击溃叛军之后最为关注的一件事,之前牵扯出齐王、封伦无非也就是为了尔朱焕。
  如果不能,李善准备找个机会将尔朱焕远远送走,如果能,将来的事情也很难说……在自己与尔朱焕的关系大白天下之后,李世民、房玄龄、长孙无忌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尔朱焕突然向太子举告桥公山,很可能出自我李怀仁的指使。
  各种思绪在心头缠绕,李善不由得脸上浮现出愁容,耳边传来亲卫的提醒,“阿郎,凌公来了。”
  李善转头看见凌敬踱步过来,勉强露出一个笑容,“凌伯不在内,走这么远作甚?”
  “自然是来找你。”凌敬挥手让两个亲卫退开,瞄了眼李善的神色,“今日房玄龄、杜克明、长孙辅机等人陆续盘问东宫属官,某闲来无事……对了,盘问太子心腹尔朱焕的是长孙辅机。”
  李善脸色微变,“凌伯提这作甚?”
  凌敬若无其事的解释道:“尔朱焕、桥公山均早年秦王安置在东宫的眼线,此二人先后为封德彝、长孙辅机所用。”
  看李善依旧无动于衷,凌敬加重语气道:“怀仁不想解释什么吗?”
  “解释什么?”李善嘿了声,“凌伯不都猜到了吗?”
  “嗯,揣测一二。”凌敬捋须道:“其一,长孙辅机在凤凰谷内,是封德彝命尔朱焕、桥公山运送军械往坊州,转道仁智宫举告太子谋反,所以你才知道是七月十五。”
  “是。”
  这个李善也没办法否认,将日期透露给凌敬,就是怕出什么纰漏……但也想得到,凌敬会猜得到什么。
  “其二,朱娘子应该是尔朱娘子,朱玮应该也是尔朱族人,算起来,尔朱焕、尔朱义琛应该都是你的舅舅。”
  “是。”
  这个也没办法否认,若不是有关系,尔朱焕是秦王的眼线,是太子的心腹,吃撑了会将这种绝密事告知李善?
  凌敬没想到李善承认的这么干脆,好奇问:“太原王之后,尔朱氏似乎只有尔朱敞一支?”
  “其实也不都是被高氏斩杀殆尽,大都改姓为朱了。”李善无奈的解释道:“母亲这一支改姓更早,是彭城王之后。”
  凌敬想了想才恍然大悟,“韩陵之战,尔朱大败,倒是听闻尔朱仲远南遁依附萧梁。”
  “嗯,定居江南之后,第二代就有改姓为朱的了,到第三代已经无尔朱。”李善叹了口气,“后尔朱端先后在江南任职,对母亲多有抚慰,其子尔朱焕与母亲更是交好。”
  这番话算是八分真两分假,除了母亲的真实身份之外,李善说的都是事实,反正尔朱仲远那一支,尔朱焕都已经安排好了,不会被查出什么错漏。
  凌敬有些感慨,说起来面前这位魏嗣王数年前横空出世,文武两道均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谁都知道绝非小门小户出身,即使是秦王、平阳公主也只是知道其父辈先祖乃前隋申国公一脉,但谁想得到其母族亦非凡俗,居然是太原王之后。
  早在数年前,凌敬随李善定居日月潭,就敏锐的察觉到异常,明明也是定居此地不久的李善对朱氏族人有着极强的指挥力,而朱氏族人也有着极强的顺从性,这从朱玮等族老的多次举动都能看得出来。
  凌敬也曾经听见朱玮称呼朱娘子为“大娘子”,称呼“娘子”很正常,但不带姓氏而是称长幼,这说明朱玮与朱氏是旧识,而且有上下尊卑之分。
  凌敬突然想起有一次在朱雀门碰到平阳公主,后者用古怪的口吻提及一件事……你凌敬投入天策府,那何人投入东宫?
  现在凌敬算是想明白了,八成李善就是拿这个堵平阳公主的猜测呢,换句话书,李善是告诉平阳公主……我在东宫那边也有人,只不过平阳公主不知道是谁。
  “现在想明白了?”
  “嗯。”凌敬闷闷应了声,“但毕竟尔朱焕向太子举告,长孙无忌为人阴诡,只怕不会轻轻放过。”
  “已有所预备。”李善突然行了一礼,“还请凌伯襄助一二。”
  “你不是准备妥当了吗?”
  “不过搪塞而已。”李善正色道:“舅父实则为秦王暗子,也是前些时日才知晓的,那日舅父暗入日月潭,劝某携带母亲、妻子往岐州暂避。”
  “何能弃之不顾?”
  凌敬叹了口气,“知晓了。”
  其实凌敬和李善两个人都心里有数,他们不仅仅是关系亲密,不仅仅拥有同样的政治立场,而更应该被视为一党。
  虽然李善很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掌权,但其身份、地位、在军中的威望和人脉都足以成为一面政治旗帜。
  在这面旗帜下,不管李善自己愿不愿意,凌敬、苏定方、张仲坚、王君昊可能还有马周、刘黑儿、李楷都会汇集而来,甚至就连薛万彻、张士贵、钱九陇、胡演这样有其他背景的名将也难免有些香火情。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6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1/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