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还有家人吗?”
秋云脸色一黯,“我有一个弟弟,大概还活着。但也很久没见过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个女孩儿和自己一样,
紫禁城都是离家很远的地方。
朱厚照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他毕竟还是很小,许多话说出来让人觉得太奇怪,而且他还是太子。
所以除了聊这些家长里短,似乎也不能说什么。
但是身边坐个人,总是比一个人在空旷的古建筑里要感觉好些。
朱厚照来到窗口,抬头仰望那一片明亮的月色,他以前觉得这样很矫情,现在发现只是那些事情没临到自己的头上。
秋云望着太子的背影也陷入了迷惑,她不是很明白。
照理来说,太子地位尊崇,父母就在身旁,想见就能见到,相比于她那是好的太多了。
但与此同时她又能明显的体会到太子的愁绪。
“殿下,可是有什么心事?”
朱厚照保持仰望的姿势,偶尔一次也行,他会允许放松神游和多愁善感。
“秋云……你若只是宫中无人问津的奉茶宫女,生活也许会平静许多。但你到东宫来,在我的身边,这里是权力漩涡,以后不能那么软弱。”
“殿下您这是……”
“我知道你害怕刘瑾,同时处事低调。但是上次,刘瑾不还是找上门问了你问题吗?这就是在我这里和只当奉茶宫女的区别。”
“殿下!”秋云吓了一跳,忽然跪了下来。
朱厚照无奈,笑着说:“快起来,我不是要对你怎样。我也不是监视你们,只不过来我面前说三道四的人多得超乎你的想象。我今日这些话,是为了你好。”
“殿下,可否再说的明白些?”
“我喜欢你的性子,仔细、恬静,不慌不忙的把事儿做好,所以我才说这番话。但因为你性子太软,能忍则忍,能躲则躲,不愿意做得罪人的事儿,可是只有无足轻重的人,才能不遭人恨。”
而她与太子相近,往后烦心事只会多,不会少。
这样解释,秋云大概是明白了,以往她都没想过这一层,但是太子想到了。
难怪现在人人都说太子聪慧,以后必是一代圣君。
第二十三章 一心为民
朱厚照早起之后闲窗早读,时光安静,他也安静。这里的娱乐项目太少,但时间久了其实也慢慢开始习惯起来。
只是深秋有一个不好,就是没有鸟叫,荒凉寂静,殿前种得杨树也全是枯枝,枯叶落了一地,忙坏了三四个打扫的小宦官。
他用手托着腮,因为无聊而发起了一会儿呆。
“殿下。”
秋云端着茶款款而来,
后面还跟着张永。
“怎么了?”
张永和秋云对看了一眼,然后说:“奴婢们看殿下似乎有些心事。”
这两个人也算是有心了。
说起来也不算心事,最多是有些无聊,虽然有李广的事横在眼前,但现在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他是不会冒头的。
皇帝那么信任李广,这时候自己冒头,不是伤了父皇的心么?
“没什么。对了,杨廷和来了么?去把他叫过来。”
旨意过后不久应该会下来,应该去和他谈个话。
“是。”张永领旨而去,
“秋云,你也下去吧。”
小姑娘带着一丝愁容离开了撷芳殿,
回去之后也一样闷闷不乐。
殿下不管怎样看,都是有些兴致不高,可惜她从小没有学过娱人之术,
“秋云姐姐,今日怎么不开心?”正在捡茶叶的冬雨上前关心问道。
秋云与她是什么都愿意说的,“我看殿下似乎兴致不高,可殿下不说,我体会不到殿下的心思,也没有好的办法。真没用……”
“殿下,是不是读书读得烦了?”冬雨性格跳脱些,想得也都是旁人说得不敢说的。
“胡说八道,他们都说殿下有一份书生静气,以后说不定也会成为大学问家。”
“啊……那殿下好厉害。”
……
……
“臣,杨廷和叩见殿下。”
朱厚照还是坐在窗前,侧风吹着他的脸,有些微冷,但很享受。他一身华服,整理得没有任何褶皱,腰间是玉带,脚上是绣着精美图案的靴。
世间的贵人,大抵如此。
杨廷和,
说起来马上也四十岁的年龄了。
“因为先前的事,叫你受了点委屈……”皇太子说的虽然轻缓,但听在杨廷和的耳朵里也觉得很有力量。
尤其是感受近来遭遇,鼻间竟有丝丝微酸。
“殿下,言重了。为人臣,替主分忧乃分内之事。殿下也不必格外施恩,臣恐无福消受。”
“我不是要施恩……”
杨廷和:“……”
“昨日,我已向父皇奏请,将你调离东宫,转任地方。想来,不日便会有旨意。”
他想了很多种开口的方式,
还是觉得直来直去的好些。
绕太多弯子反而显得不够诚意。
杨廷和也思维混乱了,刚刚他还有些感动呢。
而且上次殿下在李旻面前力保自己,本以为会是好的结果……万没想到会是这样。
但君为臣纲,上面是什么旨意,他就要怎么做。
“臣愿为殿下驱策。”他的头埋得更深了,大概是觉得自己的人生低谷到了,那就要接受。
遭遇再差,也要活着啊。
朱厚照就是知道他会这样才特意将他召来做一番嘱咐。
“圣人之书,你读得很好。不过自你高中进士,应该还未治理过一县吧?”
“殿下所言甚是。”
“大明这么大,两京十三布政司下不知有多少府、县。你若自认不凡,可愿到地方实践实践?”
杨廷和渐渐听出了殿下的话,似乎是有些深意?
“请殿下示下。”
“我会的。这几日你们教了我一个词,叫一心为民。”朱厚照扭过头去看向窗外悠悠的说:“我刚刚说让你转任地方,你心中定然有一种情绪,是欢喜或是悲伤都有可能。不管是怎样,你杨廷和首先想到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是离开东宫,远离了太子,以后会致你仕途不顺?这答案在你心中,我不多问。”
杨廷和心中震颤,
殿下竟有这样发人省醒的话语。
“殿下之言,振聋发聩!”
“此外,常在京中,地方如何,底层百姓如何,全凭他人一张嘴,自己都没亲眼看过,而在翰林院也好,东宫也罢,苦熬了多年所得来的是什么?不过一本政治履历,但于治理一县一府的经验却没有分半增长,哪怕口若悬河,也不过是书上看来的前人之谈,最终沦为我大明朝的赵括。这一进一退,看得出人的真品格。但放眼望去,你杨廷和自己说,身旁是愿意去地方的同僚多,还是削着脑袋想挤进詹事府的同僚多?!”
这背后分明是两种价值观。
当然,所有人嘴上说的都是为国为民。
杨廷和拳头握紧,至此刻,他已经知晓,当朝太子那是百年难得一出的英主!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若是得遇明主,那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就这么一瞬间,杨廷和心中定了决心。
“殿下!臣愿外放为官,为朝廷治理一城百姓!”
朱厚照心中也有几分宽慰,
不管是强压,还是道理说通,总之他就要杨廷和这句话。
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不然太子的话,皇帝的旨意那不就是个屁?
“今日这话,出得我口,入得你耳,出去不要多说。旁人闲言碎语随他去,你只需谨记我同你说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也是你们说的,所以我让你去看看你们常常挂在嘴上的百姓,做点真的有利于百姓的实事。至于在这里……你把我的言行记录得再准确,百姓的米缸也多不出一粒米。”
“殿下此番语重心长,微臣铭感五内。不论是何职位,臣定不叫殿下失望。”
“嗯,那你还有什么要求?”
“没有了,殿下若有什么要求,尽可吩咐微臣。”
朱厚照停顿了一会儿,好好想了想。
因为他忽然意识到,这年头是没有电话的,一旦放出去那就是很久联系不到,有些话还是说趁着人在的时候说。
只不过想来想去,也只想到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