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221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说白了,这是个阳谋。就算杨一清也看出来这一点,他除了点头,还能有什么别的选项吗?
  朱厚照则眯了眯眼睛,露出微微的笑意。他不愿撤掉军机处,其实也是想要专门的一个机构来负责复套,今天倒是个不错的契机。
  “杨阁老以为如何?”
  杨一清无奈,拱了拱手,“臣以为大司马之言甚妥。”
  “你什么时候走?”
  “臣想八日后出发。”
  朱厚照咂摸着嘴巴,“走之前再入宫一次。复套是个目标,提了出来,具体怎么做咱们君臣还是要有个办法出来。”
  “是。”
  ……
  ……
  巷弄口,横平竖直,四下无人,只有墙角的缝里生出一颗绿色野草随风摇晃。脚步掠过时留下的泥土撞了小草,也在墙根下留下蛛丝马迹。
  脚步离开后,又有一人蹲下,望着墙根的痕迹,随后继续跟了上去。
  “浙江那边的人早就已经言明。梅可甲就是这个梅府的主人,他在浙江敛财北送。这里自然就保住他的家人。”
  “他们想倒梅可甲?可他的家人都在京师。怎么倒?”
  “梅可甲倒不了。梅怀古呢?他诱使皇帝入府寻欢,只要这个罪名给他按上。朝中诸公还能饶得了他?梅怀古若是出事,则陛下与梅可甲之间也就会互不信任了。”
  “入府寻欢?”
  “什么时候的事?刚刚发生的?难道圣上真的喜欢?”
  “不要去猜这种事,会掉脑袋的。达到目的就行了,不能节外生枝。”
  ……
  毛语文在锦衣卫的院子里晒着阳光,手里把玩着磨得锃亮的短刀,“……那个梅可甲我见过,不爱说话,全是心眼,看来他在东南也得罪了不少人。”
  “头儿,接下来怎么办?”
  “白天不动,夜里动。偷偷的先抓起一个。”
  “然后呢?”
  “然后?”毛语文细长的眼睛眯起来,“然后让他写信约人。这帮人搞的很隐秘,实际上连基本的接头暗号都没有。以前是没查他们,现在这一查一个准。”
  只是朝廷里还藏有这种污垢,确实是他没想到的。又或许是真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吧。


第二百五十五章 开海!
  四日后,杨一清奉旨入宫。
  今天午后,皇帝推掉了所有的事项,而且特命军机处,内阁,以及剩余各部尚书,大理寺、都察院主官全部到场,除非躺着不能动,否则不能缺席!
  除此外,还有杨一清、杨尚义及周尚文等武将
  皇帝龙椅面南,东西两列十几名大臣依次排列。
  左边以杨一清为首,所站列的皆是武将。右边以李东阳为首,所站列的皆是文臣。
  中间则是在工部找来的地图,摆在地面上,所展现的正是黄河‘几’字形左上角的那部分——河套平原。
  几千年的历史过来,其实可以这样说一句。是否占据河套平原,是一个中原王朝强盛的标志。因为河套守不住,河西走廊就守不住,向南关中也受威胁,这么一柄尖刀抵在脖子上,你谈什么强盛?
  皇帝给了刘瑾一个眼色,随后就有十数名宫女端着茶壶依次进来,热气腾腾的清茶在他们面前摆好。
  之后这帮人出去,乾清宫的大门也就关上了,殿里面,除了皇帝与重臣,就只剩侍从室的几名记录人员和伺候的司礼监等人。
  便是之后续茶,也是按时间来。
  除此外,还有特殊之处。便是今儿这开场白还是由刘瑾来。
  “各位阁老、尚书。收复河套既已列为国策,朝廷上下诸公没有不以国策为重的道理,今日朝议正是为此而设。各位皆可畅所欲言,务要讲清、讲透,务要求真、求实。便是因为朝廷一旦定计,则必有无数财力、人力投入其中,这,可来不得半点马虎。”
  “朕再说一句刚刚刘瑾漏掉的。今日之议,是议朝廷从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三年如何收复河套的策略,不是在议该不该收复河套,各位爱卿可不要离题万里。否则朕说定个国策这样的话,岂不是成了笑话?”
  “陛下。”杨一清首先开始,因为复套的奏疏就是由他上的,“臣可先说个总纲,以便陛下和众位同僚一观。所谓复套者,乃是要收复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狼山和阴山以南、长城以北这片广大区域。现如今在这里驻牧的是鞑靼蒙郭勒津部,此次花马池一战,蒙郭勒津损失惨重。但……”
  “……臣于陕西为官二十余年,总制西北三镇也一年有余。微臣以为,有没有这次大胜,我大明国力都远甚于鞑靼,只是鞑靼军民一体,擅长骑射,来去如风,无可捉摸。大明劳师远征,他们早早遁去,等到我军退兵,他们又卷土重来,这才是边患严峻之处。”
  朱厚照是能明白这种军队有多麻烦的,而且大明不止有北边要顾,还有东南、西南等等。而鞑靼人就盯着长城以南这片沃土。
  “……所以复套其实是两层含义,一者,打得下;二者,守得住。陛下,”杨一清转身面向皇帝,“微臣并非夸下海口,若只是打下河套,驱逐鞑靼人北遁,臣一年便可实现。但驱逐并非歼灭,打下也不是守住,河套缺乏长城保护,贺兰山与狼山、阴山之间并不相连,也就是说鞑靼骑兵可来去自如,不断骚扰边境。这是最为艰难之处。”
  “如此说来,河套乃四战之地,即便拿了下来,也年年有战事?”这话是杨廷和所问。
  他并非反对复套,而是问出致命、关键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确可以说四战之地,历史上来看,阴山和贺兰山这片区域战争就非常的多。因为这里是农耕和游牧的交界之处,军事上又特别重要,不围绕着它打,围绕着什么打?
  “这世上……没有固若金汤的边防,也没有完美无缺的防线。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占了河套,有了良田、马场,朝廷便可养兵十万。十万兵,胜得过万里长城!”
  乾清宫的大殿里忽然有中气十足的声音,力量上明显超过文臣。
  朱厚照抬头一看,竟是周尚文出声!
  这番话可回答杨廷和的疑问,也正合皇帝心意。
  朱厚照忍不住笑起来,“男儿之志可冲天,彦章这话不错。朕以为,大明要改变一种思路,以往咱们总想着打下一个地方,然后守着它。这样做,人家当然来打你,因为你不会还手,不会打出去。有了河套之后,要改变这种局面,凭什么只能是他们的骑兵来,我大明的骑兵不能去么?寇可往,吾不可往?!”
  李东阳说道:“守不守得住,那是打下来之后的事。就眼下而言,杨阁老,若是要收复河套,朝廷要花多少银子,出多少兵马?”
  这个就是愁人的部分了。
  “若论银两,微臣估计不下百万之数,若是论兵马,微臣恐再需一支大明骑兵!”
  再需一支骑兵?
  韩文的脸都要垮了,“杨阁老,你也知道,朝廷养这两万余人,是积攒了好几年的结果,仅是军马就已经让多处苑马场不堪重负。你是署理过马政的,应当知晓!”
  “若是先调一万呢?”兵部尚书王敞提议。
  杨尚义和周尚文都不说话,这已经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了。
  “皇上,老臣不建议分兵。大同、宣府边患一样严重,达延汗屡次寇边,若是将大明骑兵各分一半,想的是处处守住,但恐怕是处处守不住!”
  韩文心说你个杨阁老,怕是要逼死我,“杨阁老,你刚刚也说了鞑靼蒙郭勒津部损失惨重,一万精骑给你,难道还不足够?!”
  “宁夏足够了。大同、宣府呢?达延汗又没有损失惨重。”
  眼看要吵起来,
  朱厚照开口,“说起来也还是钱的问题。若是有银两,则精兵可练。但马的问题呢?”
  杨一清执礼,“臣署理陕西马政多年,严厉打击民间走私茶叶,若有足够茶引,臣可于西域换取军马!”
  “那说到底,也还是钱的问题。”
  谢迁进言,“户部本有一笔款项,不过已拨于京师营造,眼下朝廷确实难有大笔银两拨给杨阁老。”
  杨一清有些话不好说,他心心念念就是朝廷给钱,现在他人是有的,能打仗的将军还是找得到,就是钱的问题。哪怕先给他拨个五十万两,他也能先去把活儿干起来。所以心里头其实可盼着皇帝把小金库给他漏一漏。
  朱厚照摩挲着手指,他仔细想了想,复套是他一力主张的国策,到这个时候他不能再小气太甚、跟个守财奴似的。
  钱,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资源。
  如果有该用的地方,那就要毫不犹豫的用。
  “朕听下来,大约是明白了。杨阁老,朕不会叫你的巧妇去为无米之炊,不论怎样,朕拨你三十万两银子,大司徒。”
  “臣在。”
  “你给朕想十万两银子的办法。查查户部往年的开支,捡其中不重要的砍一砍。剩下的二十万两朕出。”
  韩文双膝跪地,“臣遵旨!陛下请放心,若是添庙宇宫殿,户部没有一两银子。但若是为军国大政,微臣就是掘地三尺也要给陛下把银子挖出来!”
  “好好好。”皇帝一连说三个好字。
  其实时间久了,这帮聪明人已经知道怎么去逢迎上意了,皇帝就是要强国。你表现出这番样子就行了,一定有圣宠。
  杨一清虎目一酸,大明王朝有这样的帝王,他们这些苦心孤诣、一心为国的大臣才有用武之地啊!
  “微臣,谢陛下隆恩!”
  “谢恩不忙,银子到手再谢不迟。”
  哈哈哈!
  皇帝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乾清宫的氛围也略显轻松起来。
  朱厚照站了起来,说道:“朕有应宁一般的统帅,有守文、彦章一般的将军,有军机处众位能干的忠臣,还有白花花的银子开道,那些北蛮子有什么?无非就是一把弯刀。可咱们汉人耍弯刀耍不过他们吗?朕的将军们不服气,朕更不服气!”
  “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完了万岁,还要说银子。三十万距百万相差甚远,户部没有银子,少府的银子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朕知道,你们都惦记着朕的腰包,觉得那里有银子,可你们知道这银子是怎么来的么?李阁老、谢阁老,你们知道么?”
  李东阳略停顿了一下,有些事装不知道其实也不对,梅可甲都是明面上的人了,“臣只知道,陛下在使人经商。”
  “不错,经得还是海外的商。”朱厚照也不再卖关子了,“便直说了吧。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在海外极受欢迎,从浙江沿海运出去,只要到一个地方,便能卖出十倍的价格。所以朕的意思是,若想有复套之银,则可从海上取。也就是,开海!”
  这话出口,乾清宫里瞬间静谧,细针也落地可闻。
  乾清宫里的众位大臣皆不敢接话。先不说皇帝亲自下场,联合一个商人去行走私这件事到底怎么论。
  单单就开海两个字都很敏感。因为朱元璋当年下令,片板不得下海,海禁可是祖制!
  而且这么大的事,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肯定是早就想好了,如此说来是一环扣一环一直到今天、到此时此刻才说出来,借着复套没有银子这个契机……如此谋划,当真惊人。


第二百五十六章 朕有一个志向
  海禁这个事儿,是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其实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禁海,《明史》就记载:洪武二年九月,定朝贡附至番货。预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给价偿之。仍免其税。
  也就是说,最开始海上的生意还是可以做的。
  但是后来因为张士诚这些残余势力陆上守不住就聚集在海岛上,而且慢慢形成了海上武装力量,以及一些倭患的因素,导致朱元璋在洪武四年下令禁海。以免海上的人和百姓勾结,毕竟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茫茫大海上哪儿找敌人去?
  所以不能就说这个政策很坏,海禁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东南沿海,而且东南沿海本就是财税重地,乱不得。
  另外一方面,大明主要的战事都在北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2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1/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