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226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
  “浙闽总督,应宁公以为会是何人?”
  “浙闽总督?”杨一清忽然警觉,“李阁老、谢阁老。我是边臣,浙闽总督也是边臣,有些话不是我该说的。”
  “但你是阁老。阁老就应该说。”
  浙闽总督是个关键的位子。
  不仅是推动开海的事,更为关键的是,他手中掌握着市舶司,更是执行皇帝所说的那个准入制的人。这里头是多少银子?
  这个数现在谁都说不准。
  只是想想,其权力应该说不亚于杨一清三边总制官了。
  一个是手里有兵,一个是手里有钱。一南一北,一旦成形就是支撑着京师的两条臂膀。
  所以无论怎么看,这都重要无比。
  而对于内阁的李东阳和谢迁来说,杨一清和他们应该还算良好的互动,毕竟杨阁老现在是重压在身,多少还是要求着京里。
  但还未确定的浙闽总督就是个未知数了。
  再加上刘健走了以后,李东阳、谢迁的位置变得不稳。于是人的本能会驱使他们改出这种非稳态,如何改出?
  自然是要把这种重要位置占下来。
  反过来说,王鏊、韩文等人是皇帝带到‘新朝’的人,他们应当会有想要入阁的心思吧?
  即便他们真的没有,可李、刘二人会想着他们可以有,如果有了怎么办?
  这里是紫禁城,是朝堂。都是六十多的人了,怎样也不会犯政治幼稚病,觉得王鏊和韩文都是好人——没有什么好人不好人,大家都身不由己。真要说起来,其实当初王鏊和谢迁、李东阳关系都很好,可王鏊跟随皇帝太紧,和当时的吴宽都争执过,和他们其实也不如以前了。
  所以如果能让浙闽总督成为他们的人呢?
  那么陛下就不会动他们两位阁老。因为北京城遍地的墙头草,这些墙头草们看到李、刘二人倒了,自然会让浙闽总督也一起倒。
  皇帝新任浙闽总督,怎么又会推动墙头草们去倒他。这是前后矛盾的行为。那样朝堂的争斗也会变成一种不利于国家的趋势。
  一个优秀的帝王是绝对不会如此的。
  但对于杨一清来说,这个话就很难讲了,王鏊、韩文当然是未来,但毕竟不是现在,他也不能不顾现在。
  况且李东阳之前一番话推心置腹,把气氛烘托到了这儿,他如果不接话头,就会变成给脸不要脸。
  想到这里杨一清的心更紧了一分——这天子身边,没一个善茬儿。
  “……浙闽总督是临时加派,初任之人、到了地方就要收服两省之官,其人不仅要有声望、地位,更要清醒、果断,这是其一;其二,浙闽总督最终还是为了开海而设,如此重要的职位,陛下绝不可能安排不能体会圣意的人;还有其三……”
  其三他就有些不好讲了。
  谢迁把杨一清的话接过来说了,“其三,浙闽总督为了开海而设,而开海则是为了复套。所以浙闽总督,要与应宁公遥相辉映……再说的直白些,不可互相拆台。这,便是李阁老说你应该说的道理。你不说,陛下不会觉得你一心为公,只会觉得你要么是想不到、要么是装不知道。这两点,哪一点都不够好。”
  杨一清轻轻吐出一口气。
  跟他的心腹齐承遂、太监张永这些人对话,他是那么轻松,三言两语就是掌握一切情势。可面对朝中的两位阁老,那可真是一句都错不得。
  “我在西北多年,于朝中应当没什么仇敌吧?”
  李东阳喝了口茶,忍不住笑着说:“我倒不知晓,应宁公现如今还成了人人喜爱的人。”
  杨一清无奈,他也知道。从宁夏花马池之战开始,他便一路应着皇帝打仗、复套,如今为了复套更是扯出了开海,
  再加上,刘大夏还在监狱呢。
  杨一清不要说人人欢迎了,不是人人鞭挞都算是好命。
  所以那些个清流是不可能了,礼部尚书林瀚、工部尚书曾鉴这都与他关系不深。兵部尚书王敞?
  他摇了摇头。先前王敞在君前的那番话,还是令他有些忌讳。
  王鏊、闵珪、韩文……?他们是要入阁的人,忽然去浙闽也不对。
  “如此说来……我以为杨介夫最合适。”
  李东阳和谢迁相互看了看,杨廷和的话……杨廷和与他们倒是距离远了些,现在入了军机处就更加远了……
  但那天乾清宫里的人,其实也没剩几个选项了。要么就是大理寺卿常俊,这人也是个清流。但只怕为皇帝所不喜。
  这样的话,就只能范围再扩大些……
  “李阁老和谢阁老觉得有更适合的人选?”杨一清察言观色,也看出他们有话要讲。
  “吏部侍郎梁储,如何?”
  “梁叔厚?”杨一清紧了紧嘴唇。
  他明白李、刘二人的意思,梁储原来是太仆寺卿,在皇帝的推动下梳理了陕西的马政,这其中与当时还在陕西当巡抚的自己有大量往来。
  而他们都算一是君子,相处多了,自然感情就来了。
  所以这是李、刘二人在对着他的口味讲。
  “叔厚知轻重、懂进退,以其天下第一部 的侍郎之职任浙闽总督也还可以。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梁叔厚此人颇为正派,浙、闽两省的事,怕是应付不来。”
  “正派?”
  杨一清心想当然正派,他要是不正派,人家吏部侍郎肯定被吏部尚书拉去了,和你们还能有什么关系。
  李东阳、谢迁最初是不愿意杨廷和的,但朝廷中能任此职的左右就那么几人,如果梁储再不行……
  也难怪皇帝那日不愿意抉择,这个人确实不好找。
  ……
  ……
  宫里面朱厚照也在琢磨。
  他琢磨的是另外一件事,就是史书记载,王琼和杨廷和的关系不好!为啥记着这个,是因为杨廷和和王阳明的关系不好,而王阳明是王琼提拔的!
  这种事情作为皇帝是没办法的,王琼的所作所为,杨廷和就是看不惯,能咋的?
  他也不愿意拿开海的大事去给两人磨合。
  “朕,这是缺一个胡部堂啊!”


第二百六十二章 又一个竞争者
  王琼在浙江干得也不错。他现在是浙江巡抚,离总督也就是一步之遥。
  浙江的事,大概就是个善后。
  抄了几个家族,抓了几十个官儿,杀了几百个人,朝廷少府收了商铺、又开始卖商铺。动静看似不小,但只要社会秩序没乱,官府结构没乱,一切又能够很快运转起来。
  弘治十八年正月后,王琼正式赴任,不久,他转浙江巡抚并且兼着布政使,行政权军权加于一身。
  于是先稳春耕,并打击想在此时作乱的盗匪。
  另外一边,他吸取前任官深耕地方而弃梅可甲教训,选择与梅可甲相互修好,因为他知道与此人修好,就是与宫里修好,至于当地的人用什么法子、请什么人、骂什么话,他是浙江巡抚,巡抚衙门有兵,怕他个鸟?
  梅可甲做得是卖丝绸的路子。
  所以浙江官府鼓励百姓改稻为桑、鼓励丝坊经营。
  这样一来,社会安定、春耕顺利、商业恢复,没要多久,杭州城就恢复了生机。
  至于地下那些暗流汹涌,或是罪官、罪商的漏网之鱼想要复仇的,这本账怎样也算不到他的头上。
  王琼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朝廷在浙江要的是银子,陛下在浙江要的是百姓安定。他把这两件事做好,浙江就乱不了,他的乌纱帽也就稳得很。
  所以最近浙江上去的奏疏,都是报捷的。
  王琼这个务实加上不怎么要脸的官员的能力开始显现,随后宫里的公公他也送点儿东西,京里能够得着的大员,也拍拍马屁,
  除了那个按察使、整天掉书袋的彭泽要和他怄怄气以外,他现在日子过得好的很。
  就是今天梅可甲登门,一开口说要回京,让王琼有些惊异。
  四月底五月初,突然回京是干什么?
  梅可甲不愿解释太多,因为这涉及到当初他和还是皇太子的朱厚照的某些秘闻,只讲:圣旨亲许,回京探亲。
  王琼看不出梅可甲的深浅,春节过了,探什么亲,要探也是在节前返京探啊。
  却在此时,府里的下人过来,套着他耳朵讲话。
  结果给王琼一训斥:“声音太小了听不见!”
  下人无奈,又提振了点声音。
  “说了听不见!只有梅老板在这里,没有外人,大点声!”
  梅可甲低头微微笑了笑,皇帝派的这个王琼算是有些意思,他聪明又狡猾,略微无耻但表现的仿佛很有正义,三教九流大约都懂一点却又是个读书人,而且你说他懂做官吧、看似圆滑却也会直接的表达对一些他看不惯的人的不满。
  真不知道书生里怎么出了个这么个异物。
  “启禀老爷!谷公公来的信,说是司礼监急递,请老爷收后即阅!”
  谷大用被皇帝派来了浙江,这里老狐狸太多了,朱厚照想着得有个老实人和他说点实话,不说百分百,至少讲个大部分的实话。
  “梅老板,请见谅。待本官看完司礼监的信,如何?”
  梅可甲抬抬手,“中丞请便。”
  司礼监能来东西,就说明他王琼送的银子没有白花。
  信中的东西倒也简单,八个字:朝廷欲设浙闽总督。
  王琼看完就心头大动,他今年四十六岁,身居巡抚之职,执掌一省之地,只要有功则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也不是梦。但凡蹉跎,一个盹就能打到五十开外去,那会儿可就知了天命了!
  毕竟杨一清的那种机会、军功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尤其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官声不好,要是还不努力争取,那估计这辈子都见不着几次紫禁城。
  而且现实一点说,没有这个浙闽总督,他在浙江还能一言以决,有了浙闽总督,不是给他也上了一道枷锁?
  所以做官有的时候也和读书一样——不进则退。
  至于司礼监的来信……意思也很清楚,就是人选未定。
  为什么未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2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6/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