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249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彭泽能够明白,“这是狮子搏兔的道理,不过若是真的有变动呢?”
  这事儿丰熙来解释,他是近臣,知道的多些,“江西、南直隶已经在储粮了。”
  屋子里瞬间安静。
  大家都是聪明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皇帝的决心已经到了固执的程度,你要乱,那就乱,我打得你乱了,然后运粮进来赈济灾民。
  无非就是明年春耕晚了一点,今年的早稻、晚稻保证好就行。
  这是一整套的连续措施,只不过,多少会有些冒险。
  王鏊这个时候不可能一直花心思去解释,此时再辩论更加没有意义,于是他站了起来,“各位,左右就是这两三个月的时间,你们回府之后,各领任务。布政使安民种地,督缴税粮;按察使改轻为重,若遇有盗贼生发,相机调度,严行剿杀,无使滋蔓;都指挥使亦为至重,回去以后,考察将领,稽阅军实,操练兵马,稽察奸宄。一旦战守机宜,悉听便宜区处!”
  “是!”
  众人大喝出声。
  “还有什么问题么?”
  丰熙坐在轮椅上,使劲的往前推了推,“部堂,微臣不知道浙江如何,福建有宗族和官员相互媾和,所以有汀州府等五六府,皆有拖欠税粮的情形。”
  所谓拖欠税粮,不是说人家顶着你的官威,说我们就是不缴,你说啥也没用。
  而是以各种理由,一会儿说这边百姓不缴纳,收不上来。一会儿又说山路多交通不便之类的。反正就是这样推诿。
  当地的人毕竟熟悉当地,
  外来的人不清楚,人家说出一个本地的什么情况,你能咋办?
  可这是大事。
  也是皇帝的底线。
  皇帝定好了,不耽误夏粮、秋粮。
  但具体怎么不耽误,就是要具体执行的官员去做了,总不能什么都指望皇帝吧?
  所以王鏊也立即引起了重视,“王中丞,浙江有这样的情形么?”
  王琼回复,“浙江相对好些,有一两处也有拖欠,不过大概不是因为这件事。毕竟浙江听闻浙闽总督之设也才不久。”
  “那么晚稻,你就要注意了。”
  “下官明白。”
  这样的话,也就是福建一省的事,至于后面晚稻什么情形,那就后面再说了。
  但话说回来,福建解决的如何,浙江人是要看的。
  于是乎王鏊、王守仁并福建三司使单独开始筹划解决。
  问题的产生,大约也就是从丰熙来开始,京官、地方官互不信任,京官之前大获全胜,甚至发出警告,地方官明面上不敢再有什么动作。
  但暗地里还是开始使绊子。
  “限期缴纳,还是有几府无动于衷?”
  丰熙将一份文书上呈,“也不能说无动于衷。现如今汀州府、泉州府的知府已经换了,建宁府和延平府还没有,不过即便换了知府,但知府毕竟也是一人。他们催征即便用心,收效似也甚微。”
  “症结在何处?”这是王守仁在问,“若是路有盗匪,那便派兵保护,若是有人带头不缴,那便一律处置。百姓是看风向的,领头的都倒了,还有谁会不缴?”
  丰熙抿了抿嘴唇,“下官怀疑确实有大户从中作梗,不过陛下并未要在福建掀大案……”
  这倒是。
  但王守仁摆了摆手,“现在不是开海的事。现在是缴纳税粮的事。开不开海,该缴纳的都要缴纳。”
  “可问题是,从知府、知县,甚至到胥吏,他们如果都暗中抵制,不卖力,这税粮又如何收得起来?”王鏊像是故意在考他。
  这是个问题,干活还是那帮人干。
  王守仁仔细思索一番,“部堂,倒不如先让下官去做他一任知府如何?”
  王鏊和丰熙相互看了看,有人主动请缨,那么自然好,看看他如何施为,只要突破一个口子,那么局势就好反转了。
  “好!”


第二百八十七章 利用害怕
  王守仁没有去别处,他选择在福州府上任知府,原先的那个知府名为傅纪华。
  此人原先是支持丰熙的,所以总督府衙门还是留任了他。
  王守仁选这个地方主要是因为福建省其他地区在农业社会是没什么价值的,因为这里多是丘陵,道路崎岖,农业也不发达,打下来代价很大,又没什么收获。
  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不争之地。历朝历代,没有几个因为争夺福建而大动干戈的。如果一定要争夺福建,基本就是把福州、泉州等重要的城镇拿下就算了事。
  其他地方,老实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蛮荒之地,你不要说皇帝、朝廷,就是很多老百姓自己都不愿意去。
  所以所谓的拖欠钱粮,其实本来也没什么钱粮,能拖欠个啥。
  但福州府这种省府则不一样。解决了这里,基本上问题也就不大了。
  王守仁在总督衙门两名副千户的带领下走马上任。
  要解决税粮征缴不利的问题,首先就要了解明朝的税粮是如何征缴的。
  洪武四年,当时太祖朱元璋发明了一项制度叫‘粮长制’。
  朱元璋经历了元末那段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黑暗岁月,所以他一直认为贪官是贫苦农民最大的祸害。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想到了这个粮长制:大体上,就是在每县选取数量不等的正副粮长,以田土最多的大户为粮长,命他们督收税粮,解送官府。
  《明实录》记载: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矣。
  当然我们后来知道所谓的良民,其实大多数也全都是王八蛋。
  但一开始这个办法很管用,一来大户知道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是个猛人,所以他说的话管用,而且粮长有一种‘别把村长不当官的味道’在里面,总归他是有些小权利的。
  此外,《明实录》也记载,朱元璋对于粮长犯罪的态度是会减免一等的,叫“粮长有犯,许纳钞赎罪”,说白了就是花钱消灾,这一点对大户自然有吸引力。
  所以当时的大户趋之若鹜。
  但是到成化年间以后,粮长制就开始出现混乱,原先是大户当粮长,后来是大户不愿意当,把这个职位硬推给了中下贫民去当。
  原因很简单,
  土地兼并以后,老百姓越发贫穷,大户发现,自己忽然收不上粮食了!
  这就和催缴方式无关了,就像你借钱给一个好但是穷的人,你问他要钱,他态度极好,可就是没钱,你有啥办法?
  但官府的官员都有催征税粮的政治压力,有的时候很多官员也是‘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天’的态度,反正到时间他就去找粮长。不管你什么办法,你把自己辖区内的税粮给老子交出来。
  所以说,粮长这个职位就成了一个赔钱货。
  某种程度上,明朝中后期岁入不断下降,也是和粮长制的瓦解有一定的关系。
  基本上就是穷人收穷人,能收出什么东西来?
  穷人也没有那个力量去大户那里收到粮食,人家几个家丁,把你拖过来打一顿都行。
  这样又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拖欠税粮。
  所谓皇权不下乡,其中一个体现就是朝廷该收的税都收不上来。
  王守仁到了福州,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他可以去逼闽县、侯官县、古田县等县的知县,这些知县也可以去逼粮长,但回头一看,其实粮长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吃饭都成问题,谁给你去催征欠粮?
  “以往呢?以往也该都是这些粮长吧?去年、前年的税粮是如何征缴的?”
  王守仁问的是他的前任知府傅纪华。
  傅纪华留得是山羊胡,他捋了一捋说道:“以往……其实福州府的税粮也已经不够了。各县在百姓当中所能征收到的也就十三万石左右,不同的年份会有不同的缺口,到那时官府再与大户协商,写下借条,借上一些,就这样凑凑。”
  洪武六年时,朱元璋将府分为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的为上府,20万石以下的为中府,10万石以下的为下府。
  福建府,是个中府。每年纳粮约16万石左右。
  顺嘴说一句,苏州府一年税粮可以达到250万石,松江府可以达到95万石。湖州、杭州分别能有40多万和20多万。
  所以为什么老说朱元璋对这里征税重……确实很重。苏杭周边几个府加起来确实是明朝岁入的一半左右。
  弘治后期的岁入持续转好,现如今一年也就2800万石左右。毕竟弘治六年、九年,苏松河道都被刘大夏给治理过。
  言归正传。
  傅纪华说道:“福州府一共10县,各县税粮基本是一万余石,如今收齐的不多。”
  “原因呢?”
  这个话怎么讲……
  “现在看起来是老百姓在抗拒……但是……”傅纪华眼看总督、布政使再到天子钦点的王守仁等都到福建了,心里头也想着靠近些,便将实话说了出去,“但是我想,应当是有官府和大户在合谋,一是说出今年要还上过去欠的税粮,二是也不再新借了。如此今年各县要收的税粮数量大增,几乎是一年要征两年的量。”
  “如此大的数额说出去,百姓自然是不愿意。报到下官这里来的,就说刁民太多,税粮收不上。后来下官也去了解过,各县是在故意激得老百姓反抗,反正他们就说今年要多收,但实际上催缴并不出力,雷声大雨点儿小,上面问起来,就说百姓不愿意,大概也是在等着看,我们要怎么把粮收上来。”
  王守仁略微沉吟,“原来是这样。如此一来,咱们要是强征,则必会引发民怨,民怨大了,朝廷怪罪下来谁也吃不了兜着走。要是不强征,以如今的民意是收不上来的,尤其是他们出工不出力。”
  “不错。”
  “人性趋利避害,粮长指望不上,官府指望不上,大户也指望不上。看来咱们要活活被憋死在这个地方了。”
  “上差,可有什么好办法?”
  王守仁摸了摸鼻子,“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法子。”
  “请上差赐教!”傅纪华激动的说。
  “先别急。你说现在这局面,是官府最先不愿意催粮,还是大户最先不愿意纳粮?”
  傅纪华不解,“这有何区别?”
  “有,区别大了。”王守仁微微一笑,“部堂来了福建,没有抓人、也没有杀人,撤得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清楚楚。你傅府尊,不是也从知府衙门去到了总督府衙门当参政?部堂是吏部尚书、帝师,这样的人来了,官员却不顾一切的暗中阳奉阴违,这说不过去吧?”
  “王府尊的意思,是大户最先不愿纳粮。可也不至于各地知县都跟随他们吧?”
  “宗族大户是害怕浙江的事重演,各地官员则是被他们绑架,一人倒霉人人倒霉。说到底都是害怕。害怕的人,你说什么他都不信,你做什么他都害怕。”
  “所以?”
  “咱们就做一件让他更加害怕的事,这样就显得之前害怕的事,没那么害怕了。”王守仁一摸下巴,“从明天开始,知府衙门就表现的很着急,越急越好,最好咱们急得到处乱窜,急于征粮、急于征不到粮!
  也让他们都会知道我很着急,让他们看我笑话。等他们全都信了我急了,就会发现兔子逼急了也会跳墙。所以咱们就派些人,每天到各家大户的门前去看,做出一副正在查案的假象。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我王守仁成了急得跳墙的兔子,准备抓大户凑粮款。”
  “这样……能有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2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9/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