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469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正德二年,明蒙一战之后,鞑靼的军事实力大为受损,在无法保障安全的情况,原先会驻牧河套地区的蒙古人只能翻越阴山,向北迁徙。
  正德三年的大朝会,经略河套是朝廷最重要的议题。
  河套其实就是指西套、后套和前套。
  西套平原是黄河‘几’字形的左边,就是今天的银川平原。
  后套和前套也相对好认,就是黄河往上走,在‘几’字形的两个角上分别形成的平原地带。
  黄河原来向北,忽然改道向东,就是撞到了阴山过不去了,在阴山脚下,河水冲击就孕育出了这么一片肥沃地带。
  前套就是‘几’字形右边的那个角上,大约是今天包头市的位置。
  广义上的河套包含了这三片区域,这里可不是印象中西北的荒凉,它青草茂盛、沃野千里,有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的耕地,稠密的水网以及温和凉爽的气候,自汉代彻底打败匈奴以后,就在这里设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
  可以说从秦汉、到隋唐,只要中原王朝足够强盛就会把这里作为重要的开垦区域。根据现代的数据,河套平原有可耕地一千一百万亩,但在明代绝对没那么高,因为垦荒的程度达不到,而且这里也不是只种粮食,还要养马。
  不过即便如此,这里仍然是一片塞上江南。
  至于历朝历代所用的手段,不外乎十二个字:移民实边、屯田垦荒、兴修水利。
  其中的区别就是各个朝代对于移民实边具体是怎么执行,对于垦荒是给一人恳三十亩还是五十亩,也就是激励的程度不同。
  到了明廷的手中,
  朱厚照并没有单独划出一个省来,而是以军管区的新形式对河套平原进行统一管理。
  这个地方,王守仁是总负责人,朝廷给他加的兵部侍郎衔,节制河套地区军马,兼管民政。
  所谓民政,就是要在这里筑城。农耕文明,就是要城池。而且一造就是三座城池,原先当然也有些小城,但现在的朱厚照手笔很大,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好,他要在这里钉下钉子,所以不管之前是什么,城都要重新筑。
  西套筑银川镇,后套筑朔方镇,前套筑云中镇。
  河套军管区的治所放在朔方镇。
  随后,王守仁向朝廷上疏,要在朔方镇设精骑两卫、步卒两卫,在银川镇和云中镇各设一卫精骑和步卒。
  这些自然准奏。
  同意么就要出钱。
  银两、耕牛、农具都在源源不断的往这里运输。
  当然,也包括人口。
  王守仁依稀记得自己年少时,曾引马出塞外,他自己都仔细的考虑过明朝的边防,现在真的统管这么一片塞上江南,或许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他的眼前,就是去年刚刚建起的官牧马场,朝廷命名为北安苑,这里的草原是真正的马的天堂,数千匹健壮、透亮的战马并在一起奔跑的时候,那感觉分外壮美。
  除了北安苑,王守仁还力推在此兴建了长乐苑、定乐苑、永安苑三处马场,这都是一万多亩的马场,所培育的马匹又健康、又壮硕。
  之所以会大力兴建官牧马场,一方面是因为买小马驹相对比驱赶人过来容易些,而且可以配合民牧的退出,现在的民牧退出已经推行至全国范围内。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马匹的某种‘市场化’。现在官牧马场的马匹到边军手中,边军是要付钱的,三年前就已经是这个规矩了。而且因为民牧退出的比较激烈,民间也比较缺马,一匹马的价格一直在二十两之上。
  所以凭着这片天赐之地养马,河套军管区的很快就要迎来第一年的马匹收入。
  当然,草地是国家的、人员是国家的,甚至‘启动资金’也是国家的,所以这些钱也不属于私人。只不过河套军管区属于起步阶段,朝廷同意这些银子不用上缴,可以用来筑城、养兵、垦荒以及兴建更多的牧马场。
  有钱,才是保持战力、维持存在的基本前提。
  在朝廷的授意下,河套军管区和甘肃镇达成了契约,正德三年不算,那时刚刚开始,一年后,也就是现在的正德四年,所属区域的官牧马场,要向甘肃镇提供战马两万匹,每匹就二十两价格,比较好算,公对公嘛,就不提价了。
  这可不是好干的,一年来王守仁倾注了不少心血,他来北安苑也正是来查看这些战马的蓄养情况,马匹的质量不好是他的责任,拿了马打不赢,那才是人家甘肃镇的责任。
  这样一来,河套军管区因为卖这么一笔,就能得银四十万两!
  还没有税。
  所以说他才对筑城、驻军、养马如此有信心。
  “牵几匹来,咱们骑骑。”
  他一发话,身边的属下全部照做。
  王守仁在部下的帮助下跨上马背,暖风吹拂着他,蓝天白云、一片青草,真是叫人心旷神怡。
  南北朝时有句诗对这样的景色写的最好: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阳明公,卖了这两万匹,咱们还剩下六千余匹,这要怎么用?”
  王守仁给自己起了个号,号阳明。
  “本官计划给朝廷上道奏疏,最好是留咱们自己用。朔方前卫人员齐整了,但还差几匹马呢。”
  有了足够的战马、骑兵,以及这里种出的粮食,他才有‘兵力’,正德四年还不会有什么,但再过几年,鞑靼人一旦恢复一些,指不定还要再起乱子,所以最好是能在那之前,他就已经形成可观的力量。
  “不是说人口不够吗?”
  “人口也很重要,我已向朝廷奏明了。”王阳明大声的回应,之后便是马匹载人奔跑的身影。
  按照他的计划,最开始先筑城、养马,并开垦一定的耕地,耕种粮食尽量自给,不能自给就买或是申请,等到马场有了银子收入,城池修筑得好了,有了房子就充实人口,然后更大规模垦荒。
  所谓经略,就是有人、有地、有马、有兵。
  不久之后,这里将会成为一个屯兵之地!


第五百一十一章 王氏父子
  正德四年四月初,
  朔方镇的镇城里来了一队人马,大约要有三千人。
  领头之人,是正德二年良乡一战成名而被皇帝封为武节将军的韩十二郎。
  武节将军是一个散官的名称,就是有官名而无官职,但可以解决‘品级’问题,这是个五品武官。
  他的官职则是上直亲卫虎贲卫的千户,而他的年纪也就和皇帝差不多大。
  战争中活下来的人总是有这样的好处。
  在京中差不多两年,上面又有新的调令下来,今天他就是向王守仁交差来了。
  “奉上意,末将领丁口一千两百余、工匠八十七人归入朔方镇,另有牛犊、农具、麦种一并入库,请都使清点核查。”
  王守仁刚刚巡视北安苑回到朔方镇,见到有这么个好消息,心情顿时欢畅。
  “起身!”
  “谢都使。”
  “刘阍,你带人去,安顿百姓。”
  “末将领命!”刘阍已经驾轻就熟,毕竟这不是第一次了。
  王守仁则把韩十二郎带来的皇帝的信件仔细阅读了一番。
  与以往一样,皇帝还是非常的支持他,他上奏河套地区需要人口,于是人口便一趟一趟的来了,这已经是第十趟了。
  而开垦土地所需要的耕牛、农具、种子朝廷一样不吝啬。
  皇帝在信件之中的用语更为亲切,王守仁不知道其他人和皇帝交流是怎么样。
  反正每次和他的信件之中,总是要关心一下其他的……
  比如会问他,
  爱卿你近来身体可还好吗?
  爱卿你为国屯兵边疆,分外辛苦,一定不要过于劳累。
  爱卿你要是思念故乡,可上奏禀明。
  爱卿你在边疆之地,务必要勤操兵马,免得鞑靼人死灰复燃,万一被他们偷营成功,你的性命可就危险了。
  ……
  诸如此类,反正王守仁也不是第一回 看了。
  就像此次,皇帝说:爱卿,听闻这个韩十二郎原先就是生长于西北,对鞑靼人十分熟悉,在战事中表现的也十分优异,我特意把他派过来,增强你手上的力量。至于他是否真的成才,你看着办吧。
  王守仁眼皮子抬了抬,瞄了一下下面的人有没有在偷看他,那种心里仿佛是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怕被人瞧见一样。
  实在是……皇帝的一些表达有些肉麻……
  于他而言,则是一种压力了。
  继续看下去,皇帝又说:你的父亲在南京当兵部尚书很多年了,他的身体还好。眼下又是用人之时,朕意调其入京。只是北直隶不比南直隶,到时候必定日夜操劳,所以问问你的意见,你觉得如何?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已经六十四了,这年纪再当个官也不是不可以,好些人七十多、八十还在干呢。
  只不过这么问王守仁实在是有些宠溺了。
  老规矩,王守仁决定写信‘驳斥’一下皇帝,对臣子这么好也是不合规矩的!容易助长臣子的气焰,我是不会这么干的,但是万一其他人忘却君臣之礼,这可怎么办?
  “随我来。”
  “是。”
  韩十二郎跟着王守仁的脚步进到偏房,那里摆着书桌。
  他一边执笔,一边说,“陛下信件之中对你赞赏有加,本官虽与你是初次共事,但料想你也必是极有才华之人,朔方镇初建,眼下有三件大事需同时推进,其一为垦田、其二为牧马、其三为练兵。你想做什么?”
  “末将但凭都使吩咐!”
  “那就……”王守仁想了想,“垦田吧,今年要垦田千顷,任务是极重的。”
  “是。”
  韩十二郎退下以后,先被人领着去了住所,第二日去到了北安卫。
  朔方镇有朔方左右卫以及北安卫、永安卫共四卫。
  正常来说,沿着长城所设立的军事重镇都远远不止这个兵力规模,如果按照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的一般防御体系,少说都要数万人才能基本成型。
  不过河套地区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这里可没有长城。
  河套就是越过长城打下来的地方,于是乎那种倚仗地形关隘、长城关口所进行的防御作战已经不太现实。
  除非在这一段再修筑数百公里的长城,但短时间内显然不太可能。
  所以朔方镇选择了第二种思路,就是打造军事堡垒。
  所谓的军管区,就是让这里的军事色彩很浓,开垦荒地是为了获得粮食、围苑养马是为了获得战马,随后修筑城池,除了主城,还要在合适的距离修筑卫星城。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4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9/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