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544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都指挥使司!”严毕云说得很坚定,“臣是受邀前往,参加宴席,过程之中内急出门,结果迷了路,无意之中听到这密室之谋!”
  “你提到了潞州卫,是沈王吗?”
  第一代沈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洪武二十四年受封沈王,就藩沈阳,永乐六年,朱棣将其迁藩至山西潞州。
  这个潞州在山西的东南部,大概就是今天长治市的位置,离最北边大同的代王那还远着呢。
  “依照臣听到的,他们并非以沈王为首,但是要以沈王之名为名。”
  说到这里朱厚照忽然明白过来了。
  为什么锦衣卫打听的消息没有打听到点子上,听到有风声,却不知风从何处来。
  原来是搞错了重点。
  还是原先宁夏安化王造反之事,使得锦衣卫的注意力被各个藩王给吸引过去了,另外就是本来明朝防藩王就是老传统了。
  朱厚照略作思考之后又问:“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封山西的奏疏跟朕禀报此事,哪怕风闻奏事的都没有,这些人竟能将山西控制的滴水不漏嘛?你还听到了什么,都一一说来。”
  “是!”严毕云深吸了口气,“按照臣当时听到的,他们是想利用两个乱,一个是清理军屯的边镇之乱,一个是反叛之案而引起的朝堂之乱,双乱之中,他们趁乱起事,再联合其余各处乱军。至于陛下说山西一点动静也没有,臣与伯安也探讨过,或许是朝廷平蓟州之乱的雷霆之势令他们有些忌惮,所以他们暂时沉寂,准备先等朝堂之乱。”
  “朝堂,并没有要乱的迹象,更没有反叛之案。再说谁要反叛?”
  严毕云眼睛射出一道精光,“陛下,请恕臣直言冒犯之罪。”
  “你说。”
  “陛下清理军屯,边镇都有动乱之象。这个时候,陛下可能会怀疑任何一个人有反叛之可能。”
  这是要利用天子的疑心了,有点水平。
  朱厚照目色开始不一样了,这帮人似乎比安化王要能耐一些。
  王守仁也说道:“此时是军屯清理最为关键的时候,万一京师掀起大案,牵连甚广,致使人心惶惶,必会使边镇不稳,到时候朝廷就会进退维谷。这份用心,确实歹毒。”


第五百九十六章 应对之策
  哒,哒,哒。
  皇帝的脚步声一直回响于乾清宫。
  王守仁和严毕云都保持沉默,他们不敢打断皇帝的思考。
  多年以来,朱厚照一直都很注意地方官员的任用,巡抚山西的官员自然就在其中,这个职位在宣德五年始设,还有一任名臣——于谦。
  正德三年,朱厚照仔细斟酌以后,他选择了右副都御史王璟巡抚山西。
  王璟,字廷采,山东人士,成化八年进士,到现在也是三朝老臣了,过了年就是六十四。
  历史上,这个人活了八十七岁,一直到嘉靖年间才病故,且明史对其评价很高,其一生多次担任负责盐务、田赋、科考以及吏部官员考核这些肥缺,但最后还是能得为官清廉四字,便是因其从来都是两袖清风,务实强干。
  弘治十四年,当时的弘治皇帝命他巡视两浙盐务,恰逢浙东水灾,又命他兼赈灾事宜,王璟措施得力,有条有理,展现了不俗的管理能力。
  弘治十七年,当时已经是朱厚照监国了,他考虑王璟从未有过在京任职经历,主要是不够‘心腹’,所以调其任右副都御史,这样放在身边,多有召见。
  直至正德三年,外放巡抚这样的高官。
  巡抚在明朝秩从二品,朱元璋对于一品官是很吝啬的,所以没有血脉之力、普通人能当到从二品,那真的要到触摸到天花板了。
  而且品级只是一方面,另外还要看权力。
  身为一省巡抚,必定受皇帝信任,平时奏疏往来也不少。都和皇上交流了,这岂是一般人。换到后世,好些人连镇党高官都见不到。
  其实这个人朱厚照还是了解的,他有正气,轻易不屈。山西哪怕出这样的事,也绝对不会和他有什么关系。
  此外,王守仁和严毕云说的蓟州强力弹压按住了反贼几分冲动,也有些道理。
  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山西明面上还是稳着的,王璟仍然是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的上级。
  这等事,虽然严毕云没有证据,不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样办吧……”
  皇帝开口,
  王、严二人都严肃以对。
  “朝廷下一道旨意去山西,宣山西都指挥使田则进京。”
  这是个阳谋。
  接到这旨意,来与不来他都很难受。
  除非,
  王守仁想到了,“若是其称病拖延呢?”
  严毕云:“还有,微臣此时并没有证据,朝廷一旦打草惊蛇,这些反贼仍有可能继续藏匿!反而不好处置!”
  朱厚照却不担心,“他们想利用朕的疑心,朕也要利用他的疑心。称病?就是抬也要将其抬来,且仅仅宣召一个都指挥使当然还不够,朕会谕令山西巡抚王璟,一旦田则奉旨入京,立马将潞州卫、汾州卫、平阳卫的指挥使、千户、百户全部调动开。如此莫名其妙的突然调动,他们会做何想?”
  “事已败露。”王守仁脱口而出,“但田则已在路途中,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如果是真的密谋起事,他一定不敢来的。”朱厚照笃定道。
  严毕云知道自己那日听到了什么,他很确信,“陛下,朝廷也应早做准备。”
  “朕的准备已经做完了,就是将你身边的人召还。”
  朱厚照快速说道:“伯安,你趁这段时间在京里抓紧休整,五日后,朕再给你两卫兵马,并紫荆关已经派驻的两卫。一共四卫两万人,全部归你节制。
  你去以后,挂西征将军印,不止山西,北直隶西北部凡有乱象,都要及时平定,至于紫荆、倒马等险要关隘如何防守,你可自己仔细斟酌后决定。”
  王守仁哪有二话,坚定说道:“微臣,领旨!”
  严毕云仔细想了一下,皇帝的处置算是很妥当了。
  因为他没有证据,从朱厚照的角度来说,不能立马就下旨抓人,打草惊蛇是一方面,万一最后整件事都是乌龙呢?
  现在一方面召其入京,一方面排兵布阵。
  前者是逼迫他、打乱他们的计划,后者是以防万一。
  而且假如最后这一切都是假的,那也没有任何问题。
  天子下旨召一个都指挥使入京,这有什么问题?
  调动几个卫所的将校也不能证明什么。
  至于王守仁,调他入京的旨意年前就下去了。
  所以这样处置可以应对任何一种情况,基本上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只是还有一点……
  “陛下。”
  “嗯?”朱厚照已经回到龙椅上坐下,“怎么了?”
  “大同镇之兵,是不是也要防范?”
  王守仁解释,“陛下已经防范了,大同至京师,紫荆关是必经之路。”
  因为走宣府那一条路,那还没到京师先要被宣府之兵拦一下。
  严毕云是一个提学,不懂这些也是寻常,朱厚照没有纠结太多,他是奇怪,“边镇因屯田之事而哗变朕尚能理解,山西都司的各个卫所并不在清屯之列,他们为何起事?”
  王守仁宽慰道:“陛下何需为几个反贼苦恼。便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亦有贤与不肖之别,因而有时出几个野心之辈想趁乱行事也是难免。陛下德行仁厚,官民皆知,仅靠这几个狂徒,掀不起什么风浪。”
  “行吧。”
  王守仁看皇帝没有说下去的意思,他略微考虑之后还是决定自己说,“陛下,还有一事。”
  “什么事?”
  “沈王。”
  “啊,沈王……”朱厚照长叹出声,一直摸着下巴。
  “臣以为,既然已事先得知,应当派人加强沈王府守卫,以免天家血胤,落于敌手。”
  唔。
  朱厚照哪里会想不到,
  他是装糊涂,想着干脆狗咬狗,还能给他解决点麻烦……
  但是王守仁那是历史留名的人,肯定不会遗漏。
  “啊,要是朝廷忽然加强了守卫,惊动了反贼又怎么办?”
  王守仁也装糊涂,他只劝说,“若是事后天下之人知道陛下护卫了沈王,必定会称赞陛下为君之仁。”
  他还有后半句没敢讲:免得背上对藩王严苛,而不顾亲亲之道的恶名。
  所以说有时候历史也挺有意思,一个人做出一件事,真的是因为他本来想做吗?
  朱厚照不好多做反驳,反驳多了好像给人一种恨不得朱家王爷快点死的感觉。
  “朕可从来没有说,不护卫沈王。”
  “微臣妄言,请陛下恕罪!”
  朱厚照被人说中心思,而后还强行厚脸皮否认,即便是他这样不要脸的人也有些尴尬,主要是他觉得以王守仁的聪明,肯定心里和明镜似的。
  于是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好了,起来吧。许久未见,不要一开口就说什么治罪不治罪。咳咳……”
  说话间连眼神都有些躲闪。
  看得一旁的严毕云目瞪口呆。
  王守仁总督河套,必然是皇帝心腹之臣,这一点严毕云也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想到皇帝和王守仁之间的关系竟然给他一种亦君臣亦好友的感觉。
  而且整个应对山西事件之中,给了他极大的兵权。
  这份圣宠,当真是令人艳羡。
  “严爱卿。”
  “啊,臣在。”
  这家伙开了小差,冷不丁的有些反应不及。
  “你还有事否?”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5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44/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