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部分人会有的想法!
到那个程度,天下士子寒心,谁还会想着忠君报国?!还会有人喊出那句‘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嘛!
杨一清并不怀疑皇帝能够做到。
十年治国至今日,天子大权在握,还有什么是办不成的?说句难听的话,这个心思又不知在天子心中琢磨了多少年,今天提出来就和以往一样,肯定是各种准备都做好,甚至是下旨杀人,以血铺路,这些他看得到,以往也都有过。
但他真的不觉得朝廷以这种方式来将士绅屠戮一遍是什么好事。
将来有日,会有人记得的。
天子明明是一个圣德仁君,何苦要将自己弄成一个暴戾之主?!
杨一清的确是不太理解。
……
……
奏疏现在在朱厚照的手里攥着。
内阁票拟当然是全部驳回,甚至还要将张璁革职法办。
这一切就看他这个皇帝同意不同意。
“王先生在内阁吧?去将他召来。”
“是。”
朱厚照给了他们一点儿时间讨论,待王鏊来了以后,他直接问道:“内阁可有一个准话了?”
王鏊望着台阶之上的皇帝,略微有些失神。
“王先生?”
“老臣失礼,请陛下责罚。”王鏊立马惊醒过来。
“怎么了?”
“老臣是有些恍然,陛下圣威天赐,光照耀人,非老臣所能仰望。”
“你觉得不好?”
“老臣是觉得很突然。”
“杨应宁是不是发了牢骚?”
到这里王鏊要跪下了,他说道:“回皇上话,杨阁老也是心忧皇上,心忧社稷。”
“心忧社稷……社稷得厚养这些人呐,朕得罪不起他们。但朕……心意已决,先生,天下不能有不纳税的人,哪怕是藩王也得纳,否则不管是谁,这部分不纳税的群体就会占有越来越多的田地。所以说朕仅针对读书士绅是不对的,朕是要所有的田全部纳税,税制必然是越简单,才效率越高。况且,朝廷的税率并不会很高。”
“陛下这样做,自然有陛下的理由。但如今朝廷岁入仅粮食就已超四千万石,这是远超当年洪武之时的,这还不含每年海贸近千万两的本色岁入,大明如今之国力,可以于西北开边疆,于大漠驱蒙古,于海上征日本。老臣唯恐,天下人不理解陛下为何还要多加税赋,老臣、老臣也不明白,陛下说过,朝廷不能当成守财奴,君臣施政的目的,便是为了天下百姓富足!”
朱厚照骤然而起,他厉声道:“可天下百姓并不富足!富足的是那些欺压百姓、为祸乡里连赋税都不必缴纳的豪绅劣士!”
王鏊心惊,这句话就是显现出屁股坐在哪里了。
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这是自古的道理。
“若是如此,陛下可以轻徭薄赋,甚至免除部分税赋,与民休息,如此则天下更加兴盛,这难道不比杀得人头滚滚更好?”
“先生说的对,如果要当个老好人皇帝确实可以这样。这里面的问题,与税钱有关,也与税钱无关。朕以后也仍然不会当守财奴,甚至可以继续降税,这都可以,可朕要改的是这个规矩。”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皇帝不能一边说着这种话,一边又在制度上帮助豪绅欺压百姓。
或者改掉包税制也行,就实际点儿,能收多少收多少,不要强制要求一定要收足某个数。可那样就是摆烂式治国了。
其实谁都知道国家岁入很重要,也都知道隐田越来越多,就是默契的不提起那个问题,说到底就是那句话:苦一苦百姓。
朱厚照不是佛祖脾气,这样相争下来,他也难掩情绪,而且心中的决心越来越强。
凭什么那帮人不纳税,一定要纳,能给满清交税就不能给大明交税?!他当这个皇帝不是为了身边几个臣子嘴边几句好听话的!
其实一条鞭法,就是所有税赋全部折算为白银缴纳的方式还更好一些,毕竟统一起来易于收税,总比一车一车的粮食、布帛好。
可惜大明海禁开驰仅十年,并没有达到白银普遍被使用的程度,所以才要等等。可等白银货币化还要很久,一体纳粮不能再拖了。
第七百零八章 朕会怕他们?
正德十年十月,内阁首愧杨一清入宫再谏皇帝,请罢张璁,并驳斥其疏。
皇帝不许。
于是事情开始发酵。
事情传开之后,顿时满朝哗然,众臣纷纷递奏疏入宫,要么请见皇上,要么请开早朝,共议此事。
甚至有臣子直接在奏疏中明言:陛下临御之初,讲学修德,敬天勤民,无所不知,天下之人皆以为尧舜之治可指日而俟矣。然近年以来,视朝渐迟,或日高数丈,殊非美事。
这就是直接拿朱厚照不上朝来生事。
其实明清以后,早朝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就是勤政的象征,正儿八经的事哪轮得到那么多人七嘴八舌的说一通。
而且乾清宫那么大点的地方,站不了几个人。
大会办小事,小会办大事,本来就是这样。这次就是急了,无非就是想要一起朝见皇帝。
不仅如此,张璁因为人缘不好,也开始为人所攻讦。
朱厚照翻开一疏,就是说他‘骄纵肆意,纵容亲属夺民田庐’。这种事情谁也不知道,反正风闻奏事。出来一个人说自己是张璁的亲戚,然后胡作非为也不是不可能。
放下一本,再打开一本,满篇又是骂张璁‘诱君以利、心怀不轨,’
还说‘陛下深居九重,言路之臣皆畏罪默隐’,希望皇帝能够‘复奏事之朝,远邪佞之人’。
啪!
边上尤址吓得一抖。
只听皇帝愤怒的把奏疏全部推倒,道:“不看了!全拿走!”
“快点儿的,”尤址脑袋微微偏向后边儿,手上做着动作要求几个內侍把这里收拾好,他自己上前陪笑,“陛下息怒,国事虽重,也不可不注重龙体。再说都批了两个时辰了,便放一放,出不了什么大事。”
朱厚照揉了揉眉心,“尤址,你说朕有的时候是不是待他们太过优厚了,以至于他们敢随意开口,便是不过脑子的话也敢送呈御前!”
“陛下……自然是宽厚仁德,奴婢是陛下或许是宽了言路,大部分时候都不在言辞上苛责臣子,以至于他们越发的胆大妄为。”
是有这个可能,因为朱厚照毕竟不是真正的皇帝。
他给人顶撞两句,或是说两句难听话,不会马上就翻脸。这个是上辈子带来的,他总觉得说说嘛,又能怎样?
实际上,宫廷生活之中,对皇帝说错一个字都可能掉脑袋。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了,习惯使然,这种时刻再细究这个也无意义。
“你将这些奏疏全都收起来,送到侍从室,让他们去鉴别,把与张骢无关的挑出来,其他的朕一概不看!”
“是,奴婢遵旨。”
“还有,明发旨意,明日召张骢入宫奏对,其他人,朕一个不见!”
气人谁不会,他妈的气死你们。
“今天就到这里吧。”朱厚照指了指这一大摊,“你命人收拾好。朕去一趟坤宁宫。”
不看了,到后宫放松去了。
没有天子的旨意,这些奏疏上骂得再凶,难道还能有谁自作主张把张骢给抓了?
他不是什么幼年弱主,几十上百个官员闹出一点儿声势就想吓住他?
这怎么可能。
就是这些人全部辞官罢任,朱厚照也同样不惧。
朱元璋都把官员杀到不够用了,一样没事。
前世的经历告诉他,官僚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定是事务官,就是具体办事的人,头头有用,但缺一段时间的头头是可以的,唯独不能缺下面办事的人。
这些人都是不怎么冒头的小人物,轻易不会放弃自己的官职。
只有那些清流,干不出什么具体的事,还觉得离了他就不行了。
反正这个准备他是做好了。
而且有这个可能。
历史上,刘瑾祸乱朝纲的时候,很多大臣就引愤而去,现在人人都觉得张骢就是个忽悠皇帝的奸佞,如果天子始终不听劝,那么估计也会有大臣递上辞呈,以示决心。
没关系,他现在就要召见张骢,还要看在他就不答应的情况下,这帮人能做出什么来!
侍从室里,靳贵着急,谢丕、景旸则有些不安,他们两个都还年轻,没有见过这种如洪水一般的奏疏。
结果惹来皇帝的两句教训。
“朝堂动荡,自有朕在前面给你们顶着,你们慌什么?”朱厚照不客气的说,“如果你们要加入这帮人来劝诫朕,趁早收了这条心,要么就当弃官而去的第一人,否则就安安稳稳做事。朕这个皇帝还怕这些?!”
“臣等不敢!”
“起来,干活儿去。”
“遵旨。”
朱厚照掐着腰,快速的来回踱步,想了想去觉得还是等明天见到张骢再说。
张骢自己当然知道那份奏疏上去的影响,但他同时也知道,正德皇帝不是一般的软弱之主,几封弹劾的奏疏要不了他的命。
但并不是说接下来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才刚刚开始。
皇帝提出了免除优免,这是一个目标,不是一个措施。
这个目标为什么来找他?
为什么不找旁人?
因为仅仅是天子支持,‘不管不顾’似的下个命令,是做不成这件事的。
这个目标之下,你得有具体的措施,至少要有个粗的方向。
这部分内容就需要他来提供了。
这就是为什么找他而不找旁人,因为皇帝相信他能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