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634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新疆。”
  “如何?”
  周尚文打下的疆土,原来都没几个汉人,自然也就不存在士绅,还的确不必动刀杀人。
  但杨一清不确定,“尤公公当真可以决定督抚大员之任?”
  他这句话是要试探,他觉得尤址虽然嘴巴上说不是皇帝的旨意让他来的,但那应当是假话。
  尤址则不动声色,“司礼监总是能说上话的。只要阁老同意。”
  “新疆已经有靖虏侯了。”
  “靖虏侯善于战阵,在筑城、整备方面当然不如当年的三边总督。西域疆土历来被视为汉家王朝兴盛的标志,苍茫大漠也是历代文人武将魂牵梦绕之地,阁老在那里若是能留下业绩,一样是青史留名,一样是万世称颂。”
  “那毛纪呢?”
  “毛尚书?等他挨了板子,看看是不是能有些改变,到时再说。”尤址说到这里又加一句,“阁老,各人自有各人福啊。”
  那意思,你别特么管太多了。
  王鏊听下来其实也觉得是皇帝的意思,否则尤址凭什么和当朝大员商议这么重大的事情?
  说完了得算话才行,要是不算话,将来被捅出去让皇帝知晓,这事情可不小。
  再说了,他今天处处考虑皇上、考虑朝堂、还考虑杨一清,那么他的利益在何处呢?不合常理。
  继而可以确认,就是皇帝派他来的。
  他不愿讲,或许是有特别的理由,或许就是皇帝交代的,但总之是错不了。
  杨一清那边,他一时无言,看起来纠结于这个结果。
  “杨阁老?”
  “喔。”杨一清回过神来,他说:“身为臣子,自然是听旨而行。皇上当初就可以一道圣旨,将杨一清调至新疆,又何必如此麻烦。”
  “杨阁老若是能和皇上同向而行,那就更不必这样麻烦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讲当初是没什么意思的。
  他就不好讲,你闲得没事非要给自己惹一个霸臣之名,这下舒服了?
  “杨阁老,今夜咱家就是这些话,要是杨阁老觉得咱家说的还行,那您点个头,咱家就奔着这个道儿走,总归不能这么继续折腾下去。皇上与您,总得一个先低头。而皇上……那是皇上,争起来,阁老难道还想皇上先低头?”
  “那自然是不敢。”
  王鏊也觉得这样算是最好的解决了,虽然说在转任他为新疆总督之前,圣旨上肯定写下一大段他如何如何霸道的话,但就像尤址所说。
  你不低头,难道要皇帝向你低头?
  “杨阁老,下官倒是觉得不错。刘希贤在山东是美名传于天下,将来有日,新疆也定然处处留有杨阁老的美谈。再说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笔下的那种塞外风光别有一番意境,如何能不好?”
  杨一清本是想求死,没想到皇帝竟然不让他死,再说有前例在前,他跟着去走似乎也没什么,最终他抬了抬手,“那就一切有劳尤公公。”
  “好。”尤址大喜,总算是办好一桩差使,“那咱家这就回宫,杨阁老可以收拾收拾。还有一节,阁老要注意。”
  “公公请说。”
  “咱家自然相信阁老与毛纪没有相互配合,但陛下最忌官官相护,毛尚书的事阁老不要再讲了。如果真的是为了毛尚书好的话。”
  两人将这个太监送走,相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里在想些什么:就是皇上派来的。
  在这件事情上,皇帝始终光荣正确,最后拿掉了他的首揆,反而还尽显仁义,杨一清明白,这就是王鏊说的,得按皇帝满意的方式来。
  而且最后的提醒也是,他不为毛纪求情自然就是无情无义。
  反正这清名,他就是要不得。
  “阁老在想什么?”王鏊问。
  杨一清眼神幽幽的说:“今日老夫离去,并非终局。张秉用是心胸狭窄、难以容人之人,这次这么多人为了老夫开罪于他,将来他一朝得势,必然会不择手段,借机报复。济之,你得小心。”
  “阁老不是说了夫唯不争的话?”
  “但有些人,你在他前面便算是与他相争。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像老夫这样待你的。”
  王鏊笑了笑,“阁老确有容人之量,可称国之柱石。所以陛下是为了做事,却不是为了针对阁老。老夫心想,陛下并不会特别气愤于你反对士绅除优,毕竟陛下自己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更是早在江南便已开始铺垫,但陛下一定很气愤于阁老与毛纪那番奏对。皇上是争了清名,但皇上从来没有对不起阁老。阁老保重,下官先行告退。”
  他这番话说得倒是潇洒,但是说得杨一清懵掉了。
  皇上从来没有对不起阁老……其实还有下半句,阁老真的没有一点对不起皇上吗?
  杨一清忽然开始心痛起来,到最后的最后,皇帝没有选择杀他,也没有选择将他关起来。
  这一夜,
  尤址还去了大牢里看毛纪。
  问了几句,仍然出言不逊。
  尤址也不免生气,临走前说了句杀人诛心的话,“杨一清至少是柱国之臣,几十年来为社稷、为百姓呕心沥血,你又做了几桩事?”
  这家伙屡屡犯上,自以为是刚正,但过了头就没意思了。
  这和刘健、李东阳那会儿不同,出了这么大事,都走脱那也不成。毕竟,两个都饶就是软。


第七百一十六章 皇帝不一样了
  “天下督抚大员,一半皆反,是因为杨一清往日罪人过多吗?非也,是因为杨一清才能不足吗?非也。官场无朋友,朝事无是非。天下之事,对会是错,错也会是对,一切不过利害二字尔。你以往圣贤书读的多,历经此事应该能明白了点儿吧?”
  杨廷和这番话是对着儿子杨慎所说。
  他对其寄予厚望,只不过杨慎从小便接触皇帝、接触圣贤,少了些人情练达,倒是这次杨一清的事情能让他看看清楚。
  但杨慎内心震撼,一时难以接受,“皇上,真的会因为此事而舍弃自己十年的首揆吗?”
  “你以为朝局为何会像今日这般?”杨廷和背过身去,“这一切不过都是皇上推动。杨一清反对皇上士绅除优之策,那么他必定得走。他不走,他的旧部便不会倒戈,便会摇着他的大旗与张骢作对。再精妙的施策,能力再强的官员,若是有当朝首揆暗中掣肘,什么事能办得好?”
  杨廷和跟随皇帝几十年,他有时候难以断定皇帝究竟是宽厚仁德还是刻薄寡恩,总之对你好的时候,那是一切都好,一旦翻脸,那往日恩情从此就一笔勾销。
  这种心性,实际上也让他们这些人不得不留一手。
  因为看得清楚,所以他一开始就和杨一清划清界限,现在看来,还算不错。
  人都是会变的。
  原来杨一清作为击退过鞑靼,在重大出兵决策中支持过皇帝的宠臣,近十年的时间把着首揆一职,他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因为杨一清真的很厉害,当初整顿马政就可看出,他不仅有圣宠,而且本身能力颇强,手段、城府都堪称一时之绝。
  但是这次朝局突变,杨一清自己没转过弯来,弄得君臣决裂,那便是神仙难救了。
  这样的话,有些心思和想法就在他的心中生了出来。
  内阁四人之中连去两位,他这个老幺,一下子似乎要当次辅了。
  不仅如此,他在心中更敬畏杨一清,对王鏊却不是那么仰视,王鏊当然是品行高洁,文章盖世,可内阁不是做文章的地方。
  他原先是次辅,可能不引人主意,身边没有党羽甚至还为其赢得清名,但一旦成为首揆就不一样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惦记他的人应当会有许多。
  而且他这种作风当不了内阁首揆。
  短则三五月,长则一年左右,王鏊必会退出内阁。
  这样一来……
  杨廷和捋起胡须,眼神眯着。
  他是太子府旧人,功劳卓著,凭什么就不可以?
  “爹,你在想什么?”
  杨廷和回道:“爹在想毛纪毛维之。杨一清劳苦功高,皇上再怎么样不会不念这一节,但毛维之几次三番顶撞陛下,平日里这都是小节,天子本就胸怀大度,不愿与他一般见识,但如此固执之人在大事当前之时执意而不肯回头,留之何用?!”
  杨慎听而大惊,“爹!维之公居官廉静简重、克己奉公,乃为一时君子。”
  “你错了,能用之人方才有用,不能用之人,再怎么克己奉公,但于朝局无益,那有何意义?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道理你也要明白。”
  ……
  ……
  朱厚照在皇宫之中也听到一些声音。
  “朕关了毛纪,这的确是多年不曾出过的事了,朝中要员若不是得朕首肯,也上不了这样的高位,既然上来,必然也有其道理。”
  尤址乖乖答道:“皇上一向仁义,此次是毛维之做得过了头。”
  “不,”朱厚照摆手,“不必说这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他若是个愚不可及之人,朕岂会在短短几年之内升他做工部尚书?毛维之为官清廉,官气、家风都是一时之选,这一点朕是不会看错的。”
  “那陛下……”
  “不明白?你应当明白的。”朱厚照握拳轻轻捶了捶脑门,“大明朝可以少得了毛维之,但是少不了士绅除优的国策,若是一定要朕做取舍,这个决定就是难下也得下。天子承天命而驭万方,事已至此,那便只能进,不能退!”
  士绅除优是天大的事,是救万民于水火,也是救大明于水火的关键一招。为了这一条,不要说牺牲一个毛纪了,就是贬黜了王守仁,他也在所不惜。
  而且,本身他就已经赶走一个杨一清了。
  朱厚照不知道杨一清是什么人吗?
  当然知道。
  不然他用其为首揆这么多年?
  与之相比,舍弃一个毛纪更显得不是什么大事了。
  “陛下,切莫感怀过甚,伤了心,便不好了。”
  “伤心?”
  朱厚照忍不住笑起来,这皇宫之中越是孤寂,他便走得越是坚定。
  当初继位的时候,他也想过,跟王鏊、杨一清这样历史上名声很好的人和谐共处,同建一段君臣佳话,但朝局迫人,到最后相互之间算计不断,最终还是像现在这样。
  天下聪明人多的事,自己玩的这些手段骗骗一般人还可以,那些最终走到他面前的人都是精得和妖怪一样。
  他以这样的方式送走一个侍奉了十年的老臣,即便再怎么玩心机,怎么用手段保留自己的宽仁之名,真正聪明的人在面对他的时候也会留一手。
  因为以往的刘健、李东阳可以说成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杨一清其实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这一步踏出,他似乎朝着历史上的那种孤家寡人似得帝王又进了一步。
  但是圣旨要拟,这个不同意士绅除优的人得敢,那个在牢里的人甚至还要夺其官身。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6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34/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