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661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朱厚照当然明白,“说到底,他们的意思是需要一个听话的胡人卫。关西六卫藐视朝廷已久,如今新疆初立,朝廷对他们的控制比一般土司还不如,这本身确实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但王璟所言不错,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从胡人卫变成胡人卫,那便没有意义了。”
  西域的事情原难解决,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原的力量难以有效投射到那里,现在这个困难被稍稍缓解,因而才看到希望,否则是讨论都没有必要讨论的。
  杨廷和一句话了结了,“无非是打与不打的问题。若要解决,则打,若要弃之不顾,则不打。”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大明朝到了今天这个气势,还能不打?
  “命杨一清见机行事,相机接敌,争取早日除了这些隐患!”皇帝猛然转身宣布,“祖宗设关西七卫的最初设想是设屏于边界,拒敌于境外,但沧海桑田,百余年下来,这些人早已改志,过去的恩恩怨怨朕不想再提了,收拾掉吧。胡人卫的提议,朕是同意的,但指挥使必须是朕的将军,他们也不能再有自决权了,既是大明兵卫,必受朝廷号令,否则朕这个皇帝都是假的了!”
  皇帝在旨意中并未言明什么时候、什么方式解决,只说见机行事,算是给了杨一清很大的自由权。说白了,过程不问,给我结果。
  众臣纷纷感叹,如今的大明兵锋之锐尽显,四方胡虏大概是都要收拾掉了。
  “臣等,遵旨!”
  “各位不急离开。这几天朕让司礼监给你们送了些书,都看过了吧?”朱厚照弯起嘴角,“今日得空,咱们君臣好好论论这世界的形势?”


第七百五十六章 派使出西洋
  为了营造相对轻松的氛围,少些条条框框,朱厚照把见大臣的地点从奉天殿改为了湖边的凉亭。
  他坐主位,在京的内阁和各部主官分列左右。
  每人手边还有一张棕色的方桌,上面摆了茶水,偶有微凉之风徐徐吹过,打在脸上非常的舒服。
  古人似乎也喜好这样的环境和方式,其中蕴藏的文人雅士般的格调有时会连朱厚照也会觉得舒适。
  “朕登基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以来,幸得诸位爱卿勉励辅佐,才有今日大明的这般景象。朕有时会犯脾气、起倔劲,也是各位不多计较,就像民间百姓之家,吵吵闹闹日子还得往下过是不是?”
  天子一番温暖叙话,王鏊、杨廷和等心中如流过汩汩暖流。
  “皇上睿智卓绝、勤政爱民,一切都是皇上之功,臣等岂敢擅居?”王鏊这等人已经年老体衰,不过坐在主位上的皇帝倒是腰背挺拔,嘴巴上只有淡淡的一层胡须,而脸上仍不见丝毫皱纹,体力、精力都不是他们这等人可以比的,据说在宫内行走,常常是健步如飞,反过来嫌太监宫女动作太慢。只有年纪这一点,让他时常伤感无奈啊。
  “好了。”朱厚照摆摆手,“今天若是将诸位叫来再歌功颂德一番那便是耽搁时间,没有意义的举动。朕这几日偶得一本《西洋地理志》,闲时翻阅颇受震撼,以往倒也听平海伯等人提过南洋、西洋诸事,不过都是些信息碎片,从未联系起来看。因为觉得是好书,所以让内侍分送各处,你们都看了吧?”
  “看了。”众人纷纷点头,“虽时间紧迫,不过皇上有命,哪怕是挑灯,也都读了。”
  “读了就好,读了就好。朕今日就是要和各位论论这书中的内容,古人品酒论英雄,咱们君臣今天品茗论世界,不失为一桩乐事。朕先起个头吧。”
  “臣等躬聆圣训!”
  朱厚照抿了一口茶,随后放下,“先说个旧事,朕遍阅史书,古时先贤也有记载中原之外的一些情况。你们都是饱学之士,自然是知道的,譬如《穆天子传》当中的‘天子西征,骛行至于阳纡’,《史记·大宛列传》也有‘张骞从大夏归,言在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这些都说明,在大明之外,仍有广大的区域。当年冠军侯千里驱匈奴,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勒石燕然,这已经是很西很西的地方了,可更西的地方呢?那里又有什么?”
  杨廷和感慨,“纵然勇如冠军侯,那么远的地方,想必也是没有去过的。”
  “但是这本《西洋地理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卷,朕问过了,书的作者没有去过极西之地,也没有出过海,所有的信息要么是读来的,要么是问来的,其中难免有错漏之处,可这些错漏之处恰好反应了我大明对各个区域的认识是不够的。朕知道,有人会讲,海外蛮夷不比我中华之地地大物博,又何必去管他?”
  他的视线扫过众人的脸庞,“应当有人会这么想吧?朕今日只与各位论事,不罪人,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
  果然,何鉴、王华纷纷拱手,“陛下所言,正是臣心中所虑。自古以来,天下大治,务得君主与民更始、使民以时,若是大兴挞伐之心,耗民力于域外之地,则天下必处处凋敝,百姓亦大受其害。”
  “朕就知道是这样。朕也会奇怪,你说关起门来自己当皇帝,和井底之蛙是不是一样?”
  王鏊老手一抖,“陛下,这可不能一概而论,我中原为天下正统,即便是坐井观天,这也是囊括了天下精华之井。”
  朱厚照眼含笑意,“阁老怎么知道我大明就是中央呢?”
  “天圆地方,从来如此。”
  “即便真是如此,这么一方天地之上,我大明的疆土是最大吗?应该不见得,南洋商人来禀,有些国家要乘船半年才能抵达,这中间是多大的地方?如果别的国家比咱们还大,那你说的这四方格子当中,我们大明又怎么是中央呢?”
  “陛下,我汉人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胡虏蛮夷未受教化,行事如同牲畜,且光是地方大也是无用,还得有皇上这般圣主,皇上是天子,上天之子!”
  是啊,君权神授,既然是上天之子,那么赐给你的自然就是最中央的好地方。
  如果不是,君权神授是不是也要破除?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的祖宗不思考,或是愚笨,现代人总是过分苛责,实际上是他们在一个框框内根本没办法思考,就像此刻,突破到这一点有些话就不敢往下说了。
  如果皇帝不是上天之子,那么皇权的合法性从何而来?
  为什么是你们朱家做了皇帝?
  可惜朱厚照是一定要走这条路的,一定要把汉民族的视野放大到全世界,他本来又不姓朱。
  难道到了21世纪还要人人都跪下给皇帝磕头?
  他只管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创造一个辉煌灿烂、强大无比的国家,等他死了以后,后世子孙自己想办法吧,总不能几百一千年全指着他化成的那一堆土吧?自己也要干点事情出来才行。
  “咱们今日不谈神明,也不谈圣君明主。咱们就事论事,朕想说的很简单,你们包括朕在内,其实都不甚了解西洋诸国。就像朕不了解你杨廷和,非说你杨廷和是个蛮夷,这不是很傲慢、很无知的事吗?你们难道知道佛郎机国?既然不了解,凭什么妄下定论?
  话又说回来,不知道不要紧,想办法去知道就好了。这不是朕生得好奇之心,而是局势如此,不得不为,大明已开海禁,既然开了海禁就要与各国交往,朕这个当皇帝的都不怕,难道还有人害怕见见外国人?”
  杨廷和不无担心的说:“皇上金光护体,自然无碍,不过边疆愚民,若是信了外国邪说,不守我传统礼教,致使民心动乱,这便是极大的祸害了。”
  “那怎么办,把国门一关,不管外面如何变化,咱们还是自己歌舞升平,明明一无所知,但一提到就说旁人是蛮夷之国?这可不是固执,这是可笑了。”
  “额……”王华听不下去了,“陛下,可杨阁老所言也有道理,万一惹出了民乱,今日之举便显得十分鲁莽了。”
  “要不……这样吧?”
  天子又开始奇思妙想,各位大臣也纷纷担心起来。
  “大明一直只派商船,还没有代表朝廷的官方队伍出使过,当年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朕如今效仿先人,也派遣一支队伍出使西洋,所谓眼见为实,咱们派人出去看看到底外面是个什么模样。”
  王华又道:“陛下不可。当年博望侯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西域诸国攻灭匈奴。如今我大明四方平定,遣使出西洋,不知所为何事?”
  “为了开拓商路,传递和平之声。”朱厚照心中早就有腹稿了,“海贸兴盛于我大明大有裨益,这诸位都是知道的吧?这样说起来,大明还比大汉要高明呢,朕可不是为了穷兵黩武,大兴战事啊。”
  “当年,太宗、宣宗皇帝前后七派郑和下西洋,但因损耗国力,终于作罢,陛下今日重提旧事,期有收获,难道是会比太宗、宣宗更为高明吗?”
  朱厚照仍然坚持,“太宗宣宗遣使下西洋,宣威于海外,增加了大明和各地的联络,是有大功于社稷的。朕今日遣使出西洋,虽表面相同,但实际却有本质的区别,朕是要同各国建立商业联系,扩大海贸的规模,这是增强国力的。
  不仅如此,佛郎机人经过不断开拓,已经到了大明的周边,换句话说,就是咱们君臣躲在这不出去,可人家已经找上门来了!还能继续躲下去吗?”
  大臣们继续,“佛郎机国小国寡民,大明不与他交往,它又能如何?”
  “那是以前,现在需要同人开展贸易,还不与他交往吗?”
  这些老头子很难说服,到这里,他们才停了下来,说到底海贸需要交往,这是事实,若没有这个利益在这里摆着,估计要他们闭嘴是怎样都不可能的。
  朱厚照笃定道:“朕已经让了一步了,便是先派使节前往,待了解清楚以后再做打算。朕欲睁眼看天下,不愿缩在家里当个自满的皇帝,这份心意已决,也奉劝诸位爱卿,不要固步自封,固执的守着那份傲慢是有害于民的。”
  今天朱厚照与臣子的这番话,是要释放朝廷政策的转向,恰逢他下令景旸去举办那个大会,其实两者是相得益彰。
  还是那句最朴素的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皇帝开始一心了解海外,那么一定会冒出很多人来。
  但总体来说,派遣使节这个事在眼下应当是影响不大的,本身大明与海外已经有了很多接触,现在以经商为名,正式派遣官方使节,绝无失当之处。
  只是派谁,这个就有讲究了。


第七百五十七章 为科学发展指路
  “派使出海,游览各国,这是朕思虑良久,也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这几年下来,杭州、苏州等地百业兴旺,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一现多年未见之繁荣,足见各种商品的出海对于民生的重要性。
  朕固然知道朝中大臣有言朕行事不正,以偏、奇之道一味求快,但朕是大明的当家人,朕若不决断,还指望得了谁?
  倒是这出访之人至关重要,令朕一时难以决断,思来想去,还得是身边之人最能明白朕意。”
  乾清宫里,景旸听着皇帝的话渐渐明白了言外之意。
  他虽然有些意外,不过事到临头,也没有办法。
  朱厚照说的也是心里的实话,这个人必得是皇帝身旁近人,就像永乐皇帝当年也是选了三宝太监。
  不过眼下这个光景,他并没有合适的宦官可用,张永固然忠心,可毕竟心思不够细腻,万一遇到什么情况,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的他,真让人担心。
  这样便只能是从侍从当中挑选了。
  可谢丕在靳贵走后一力担着诸多事务,本身已非常繁忙,杨慎身兼重任走不开,新年刚得旨进入侍从室的范玉昌年纪还小,经验也不足。
  所以比来比去,就剩个景旸了。
  这个和他那个女儿也有些关系,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年代作为父亲能允许自己的闺女这样做,其实就已经很开明了。
  正常的就会像淑妃那样,又打又骂,根本是碰都不让碰,又怎么会有条件大量查阅资料,完了自己还撰写一本书出来?
  所以综合多个因素考量,景旸就是合适。
  当然了……
  朱厚照也明白的,“此去万里,不仅要辞别父母妻儿,还要担心海上的重重风浪,所要面对的艰难险阻必然极多。朕知道,你心中或许也不愿。”
  皇帝可以这样讲,
  景旸也可以这样想,
  但是他千万不能这样说。
  如果皇帝派任务,臣子不愿意就可以不干,那很多事都办不下去了。
  景旸自然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叩头谢恩,“陛下有命,臣安敢不从?莫说横跨大洋,便是刀山火海,臣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不管是不是真心的,
  他这样讲,朱厚照当然是要夸赞起来,“好!有爱卿这话,朕始知我大明亦有博望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功,因而受汉武帝之封,列为博望侯。
  如今天子以此作为类比,一下子就在景旸心中种了一颗欲望的种子:汉代出使能封侯,明代出使难道不能封侯?
  欲望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一旦种下,几乎不会消失,尤其景旸本身也是争强好胜的人。
  “景旸,你说说,你出使都需要些什么,只要大明有,朕都给你找来。”
  “臣别无所求,只愿陛下赐十日休沐,以便与家人一诉离别之情。”
  朱厚照微微一怔,他其实有些于心不忍,不过身为天子,这种时候就不要让妇人之仁来困扰心志了,他马上调整过来,“这事好办,你这便回家。记得,好好解释。还有,朕不是说过秀玉公主很喜欢你那女儿嘛?回头朕让人为你的女儿专门做个令牌,允许她可以出入皇宫,时常与秀玉相伴!”
  这是格外的恩赐,景旸终于放下心来,“臣谢过陛下!!”
  时常与公主在一起,这是很了不得的资源,至少他走以后,家人不会在京里受罪,毕竟有秀玉公主作为后盾,谁还敢造次?
  朱厚照看着他的背影,想到了当年张骞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扣下的事情。
  这一路出使,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到印度,印度还有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这帮白皮猪根本就没什么道德概念,和海盗基本一样,换句话说这一路都是海盗。
  为免景旸出事,也为免人被扣留,使他们在这里空等浪费时间。
  朱厚照还是觉得要有一路舰队跟随左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6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1/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