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急,头一胎,得好几个小时呢,别紧张,慢慢来。”
大伯娘自己急得头上全是汗,还得安慰儿媳妇。
大哥很快回来,“老孙太太前半夜就让人接走了,回不来。咱村赵婶子不是也能接生吗?要不找她去吧?”
老太太一口否了,“不用。孙婆子来不了,让微给接生,她是大夫,更保险。”
大伯娘也说话,“对,不用赵家的,再给我大孙子冲了。”
赵婶子是寡妇,村里叫半命人,一般人家不爱用她接生,就是怕半命人给冲了孩子的气运。
这情况不是藏拙的时候,洛清微直接大包大揽,“大哥,你让沈默去卫生院,把我那套工具取回来备用。再把我屋里的那套针拿过来,点上蜡烛,消毒。没事儿,大嫂的胎我一直跟着脉,都是好的。”
研究了几十年医术,一个孕期很顺利的孕妇生孩子都处置不了,她都对不起孟家传承。
大嫂拉着洛清微的手,“我信四弟妹,就让微给我接生,不用别人。”
行,那就她上。
太阳升起,天大亮的时候,一声孩子啼哭,沈家添了下一代。
“要不叫沈朝阳吧?早上的太阳。”
三哥看着大侄女,张嘴就给起名字。被三嫂拉住,上手就掐在腰上,咋就显着他了?
“朝阳是男孩儿的名吧?”
老太太把话接过去了,这话她说最合适,把沈海起的名字揭过去,让沈江自己起,“你们当爹妈的自己想。”
大嫂累得,眼睛快睁不开,脸上全是笑,“要不叫晨曦?跟朝阳意思差不多。行吗?”
沈江有女万事足,“行。好听。等咱老二再生个儿子叫朝阳。”
老大才落地,这又想老二了。
第30章 过日子成了过孩子
“等我生的时候,谁也不找,就让四弟妹接生。我看大嫂生得也快,也没怎么疼。”
二嫂逗着刚出生的小晨曦,怎么都看不够似的。
“嗯,生的是挺快,从发动到生,不到七个小时,算快了。”
大嫂和孩子就在老太太屋里坐月子,这屋里炉子烧得最暖,老太太看孩子又最有经验,晚上大伯娘也在这屋里睡,跟老太太一块看着产妇和孩子。
“咋不疼啊,以前都说生孩子疼死了,咱也不知道到底有多疼,只看着生完都没咋着。这回我是真知道了。”
大嫂骨头架子都还觉得是散着的,身上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她正靠着火墙坐着吃饭,有气无力的,不错眼的看着她闺女,觉得她闺女是世上最好看的新生儿,吐出来的泡泡都是最好看的。
“大嫂你别吓我,你是生完了,我和微还没生呢。”
妯娌们坐着闲聊。
邻里陆续知道大嫂生了,家里婆婆媳妇儿的,都过来看孩子。
怕带进来屋里凉气,大伯娘在堂屋接人,把炉子烧得旺旺的,唠上半小时,身上暖过来了,再让进东屋。
等看着人家的孩子换下的尿戒子,洗完了还得拿个专用的锅煮一煮再给孩子用,也不用村里别家喂奶媳妇的奶给孩子开口,给喂的奶粉,那奶瓶都得顿顿煮了消毒。
就知道,人家讲究。
不是特别亲近的,就不进屋里去看孩子了,怕人家嫌弃。只说等孩子长一长,硬实些再看。
背后难免会有叨咕的,说沈家养孩子精细,当公主养呢。
沈家才不在乎别人说啥,特别是老太太,向来是坚持,女儿要富养的。
“我家的姑娘,就是公主,怎么了。他们想养的精细,还养不起。我们晨曦一辈子精细,太奶奶养,让他们羡慕去。”
老太太盘着腿,把孩子往腿上一放,晃着腿,悠着孩子睡觉。
“奶,老这么悠着,多累呀。放炕上让她自己睡呗?”
大嫂都看不下去了,替老太太累。
“累啥,不累。你躺着你的,我心里有数儿。放炕上孩子睡得不安稳,热炕容易积热,好得肺炎。”
是,炕烧热了,对孩子其实不好。
沈默跟二哥商量着,做了三个摇篮,有架子支着,离炕有一点距离,孩子放在里面,不直接接触火炕,有温度,又不烫。再盖个小被子,刚好,热不着冷不着的。
洛清微还找了好棉布作了连体的婴儿服,大嫂觉得好,可是大伯娘和老太太都不让穿,觉得还是包戒子,用绳绑着好,孩子不乱动,能盖住被,还能把头型睡好。
老规矩就是这么传下来的,各个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嫂不敢不信,没敢给孩子穿。说等百天以后再说。
人家是亲妈,亲奶奶,洛清微也不多说,该准备的给准备了,尽了心就行了。
家里添了孩子,她提前找人帮着打了个银锁,是沈默和罗厚朴打听出来的消息,找一个老太太买了一对银镯子,回来打的。
他们给打了一个银锁,罗厚朴和沈莲给打了一对小银手镯。
三哥从省城的金店买了三个小金铃铛,把年前的奖金全花完了,给三个侄子侄女一人准备一个。
沈云给买了一个特别细的金环,刚好能挂那小金铃铛,价值都差不多。
门家给了二十块钱,人没到,让沈云捎带的,大伯娘没收,把钱扔了,惹得沈云哭了一鼻子,还是大哥沈江偷着把钱捡起来收下的,好歹没让沈云的脸面掉地上。
除了大伯娘,大家都觉得,人家门家的条件不错,沈云和门建国俩人自己乐意,嫁过去也不是跟着吃糠咽菜,没啥不好。
大伯娘却觉得,门建国腿脚不好,工作不体面,门家也不如之前她嫂子娘家的条件,工作跟那个大学老师更不能比。
她一直憋着想找个比那个条件更好的。
要不上这个强,她说啥都想不通。
“这就没招儿,总不能忤逆亲妈。其实就是只要俩人死心塌地,就慢慢磨呗,等过上三五年的,年纪大了,不同意也就同意了。”
妯娌们在一起说小话儿,都是想着沈云怎么才如了愿。
三嫂念了这句,就那么巧,沈云一脚迈屋里,给听见了。
“我就是那么想的,等到成了老姑娘,谁家都不要了,看看让不让嫁。”
大嫂白了她一眼,“那你就不怕门建国也不要你啊?”
二嫂和洛清微在吃炒玉米粒,特别硬,但是越嚼越香,吃的嘎嘣嘎嘣的。
沈云哼了一声,把两瓶梨罐头和两盒午餐肉罐头放炕上,“他敢找别人,我把他那条好腿也给他打断了。”然后把东西往前推了推,“不是念叨梨罐头吗?找着了。午餐肉是门建国他爸找老战友弄回来的。”
福利社的罐头就两样,山楂的和黄桃的,梨罐头不好买。
这么看着,门家是真的满意沈云。
大嫂不好意思吃独食,要一起吃。
谁能跟她抢那个,“我们坐月子的时候,自然有我们吃的,快别客气了。你吃好了,晨曦才吃得好。我大娘又去卖肥肉要回来炼油渣了,还说炸麻花,说是用麻籽油炸的麻花下奶,淘换麻籽油呢。”
二嫂直接动手,把东西都给收到炕琴柜子里。
“孩子奶吃不完,再下奶,得养只狗了,孩子一半狗一半。”
大嫂天天胀奶胀得难受。
“奶和奶还不一样,你吃的好,奶就有营养,孩子吃奶就顶饱。你看后街老李家的媳妇儿,月子里竟喝小米粥,奶水也跟清水似的,孩子喝完奶撒泡尿就饿了。他家元宝比咱晨曦还大十天,长得哪有咱家晨曦壮实。”
洛清微给科普。
其实这也算是常识。那不是条件受限,吃不起嘛。老李家哥七个,能娶上媳妇都谢天谢地,衣服都要穿不上了,还指着吃啥好的。
村子里,就是这些事,家长里短的。
家里有了孩子,过日子就成了过孩子,都围着小婴儿转。
等三月二十六,二嫂生了个小子,起名叫沈煦,家里又多个宝宝,更热闹了。
到了阳历八月,洛清微的孕期最后最后一个月,随时有可能生产。天又是最热的时候,每天热得不行,班已经没法上了。屋子里一时都待不住。沈默在院子里给搭了个架子床,弄个蚊帐挂上,整天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待着,还是热得老想吃冰棍。
又不敢多吃,就那么忍着。井水里泡着的黄瓜,香瓜,西瓜,算是救了命。
两个舅舅家的俩表哥孟先泽,孟承泽就是这时候来的。
到了农场,直接找到派出所,沈默领着回的家,要不然,十几年不见,表兄妹都认不出来。
第31章 绝密消息
“还是北方好,凉快,京城这时候热死了。四合院时聚气藏风,闷得上不来气儿。”
孟承泽坐在树荫下,几口一个柿子,再来一根黄瓜,吃得美了。
哥俩背的大包小包的,主要是补品、药材,再就是小衣服,小被子和布料。
“在我妈心里,东北就没棉花没布,得空了就在家做被,大大小小薄的厚的做了十多个,这不是,都让我背来了。还想法子弄了一些纱布,说给孩子做尿戒子,轻软,孩子不遭罪……”
“二舅妈和二舅复婚了?”当初是为了保护孩子离的婚,并不是感情破裂了。中间俩人也都没再找,复婚是很合理的。
“复啥婚,犟着呢。该一块儿吃饭还是一块吃饭,也给我爸洗衣服做饭,就是不能坐一起好好说话,一说话就呛呛,打嘴仗。”
好吧,不说这个了,洛清微问大表哥,“大舅身体好着吧?表姐呢?身体恢复了吗?工作定了没?”
大表姐孟长玉在海岛上做知青,落下了风湿,手指和腿都落了病,二舅一直给调理着。
“好多了,日常不让碰凉水,看着是好透了。工作没定呢,知青的身份去不掉,工作肯定是没法子。别说她,我现在都是请病假的状态,最多再拖两个月,得回部队去了。”
“我就自由多了,放电影整天在外面跑,请假也方便,少放几场电影的事儿。明玉公婆指不上,没人给看孩子,她走不开,上班还得把孩子送大舅那让长玉姐给带着。”
都挺忙的。
“所以,你俩就多余折腾这一趟,东西邮过来也行,我脸皮厚,给啥都要,又不会邮回去。非得跑这一趟干啥,坐那么长时间火车,老遭罪了。
我的医术,二舅也是知道的,还能把自己个儿照顾不好?”
这不只是时间的问题,主要是折腾。来探亲,跟知青下乡时不一样,知青是专列,中间停车,是接知青上车或下车,不倒车。探亲不是啊,倒车都得倒三回,中间得在车站等车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拿那么多东西,上车下车的折腾,老麻烦了。
赵朝阳家两个老太太折腾来一趟,躺了一周才歇过来。
孟先泽没舍得吃香瓜,起身到菜园子里摘了两根黄瓜,用手擦擦就吃,边吃边说,“不来不行啊,有些话,电话里不能说,写信不安全。必须得当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