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度韶华_分节阅读_第376节
小说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57 MB   上传时间:2025-03-05 19:56:10
  崔渡没有追根问底,柔声低语道:“死者不能复生。我们为他守孝,也算尽了孝道。”


第652章 赴死(一)
  隔日小朝会,众臣纷纷进言,劝慰面有悲戚的郡主。
  姜韶华近来并未展露铁血手段,也未大肆提拔自己人,对朝臣们堪称和风细雨。朝会上的气氛肉眼可见地一日日宽松下来。
  虽然知道这是郡主笼络人心之举,众臣心中也踏实不少。至少,郡主还肯用他们。在新君面前,他们自也要好生表现。这一个月来政务运转十分通畅,效率极高。
  郡主的赘婿父亲忽然急病离世,对朝臣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卢玹从未来过京城。一个在官场上毫无分量的陌生人病逝,众臣何来的伤心难过?
  如果不是因为郡主,这等小事都不值得在朝会上提一嘴。
  姜韶华在众臣的劝慰下,勉强振作精神,对众臣表示谢意。至于朝会议事,自然要如常进行。
  国事要紧,天又没塌,该做什么做什么。
  朝会后,众臣各自要回去坐衙。唯有杨侍郎留在了宫里。
  东平王父子淮阳王父子,还有武安郡王父子,都被关在宫中天牢里。杨侍郎这一个月里,一直在审问此案搜寻证据。
  此案已经办得差不多了。一直拖着没正式结案,是要等郡主登基后,以新帝的身份下旨处置一众藩王。
  杨政身为郡主麾下属官,也参与了谋逆大案的审问和查证。今日随着杨侍郎再次去了天牢。
  “大伯,”杨政低声道:“东平王父子谋逆证据确凿,肯定要抄家灭族了。这武安郡王和淮阳王又该如何处置?”
  逆贼吴为和司五的口供是这样的。他们是武安郡王安插在淮阳王身边的死士,受武安郡王指使刺杀平王,栽赃到淮阳王的身上。
  按着这个口供,淮阳王是清白无辜的,武安郡王应该被论处。
  不过,除了这两人的口供之外,并无其他实证。所以,这一案到底要怎么办,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杨侍郎淡淡瞥一眼过来:“我将案子审清楚,再将案宗呈给郡主便可。至于要如何处置一众藩王,那就是郡主登基后的事了。”
  杨政心领神会,略一点头。
  通通杀了,斩草除根一劳永逸。这是最狠辣也最稳妥的做法,却也容易为人诟病。东平王父子必死无疑没什么可说的,武安郡王和淮阳王要如何处置,就得仔细斟酌权衡利弊了。
  事关三个藩王府数百人的性命,区区一个刑部侍郎做不了主。必然也只能由姜韶华来做决定。
  郡主心思深沉莫测,杨侍郎和杨政也拿不准郡主到底会怎么选。
  杨侍郎照例先提审东平王父子。
  东平王世子在日复一日的等死中,已经彻底摆烂,不管问什么,都不吭声。
  相较之下,东平王就镇定多了,有问有答,十分配合。还反复确认:“后日就要举行正式的登基典礼了?”
  杨侍郎略一点头:“正是。”
  东平王竟畅快地笑了起来:“好!好!姜颂死了,姜颐也死了,平王那个傻子不堪大用,我等都身陷牢狱。合该是姜韶华坐龙椅!”
  “可惜,本王过几日就要赴死,不能亲眼看着姜韶华大展拳脚治理江山了。”
  言语中,竟流露出真切的遗憾。
  杨侍郎不由得抽了抽嘴角。
  杨政一个没忍住,张口道:“东平王,你谋害天子,罪大恶极。怎么笑得出来!”
  东平王被捆缚住手脚,坐在椅子上姿势别扭且狼狈,却依然有藩王的睥睨雄姿:“姜颂性情软弱,轻信他人,手段平庸,被轻易地谋害了性命,是他无能。皇位有能者居之,本王不过是欠了些运道。”
  “什么罪大恶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罢了!如果当日不是姜韶华及时杀进宫,姜颐早已将碍眼碍事的杀了个精光。皇位就在我和他之间了。”
  杨政冷笑一声:“世上没有如果。我们郡主就是及时赶到了,诛杀逆贼拨乱反正,得了众臣拥护。太皇太后和太后娘娘都支持我们郡主登基。”
  东平王哈哈长笑:“本王也一样心服口服。便是立刻合了眼,也无遗憾了。”
  身陷绝境,还能有这样的心态,东平王确实是真正的枭雄。
  杨侍郎心里也隐隐生出了几分佩服,挥挥手,令人将东平王父子送回牢狱。
  提审淮阳王和武安郡王,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淮阳王瘦了一大圈,眼窝深陷,不停地哀求杨侍郎:“我是清白的,从未做过任何谋逆举动。请杨侍郎为我在新天子面前美言几句。”
  武安郡王被关了一个月,也瘦了许多,性情却愈发暴躁,张口便是一连串脏污不堪的粗话。先骂郑太皇太后,再骂李太后,紧接着骂东平王和死去的高凉王世子野心太大,然后骂淮阳王。
  骂了一大圈,愣是没敢骂姜韶华半个字。
  其实,一开始也是骂过的。杨政听了心中恼怒,在提审的时候做了些“手脚”,明面上没有任何伤口,武安郡王吃足了苦头,也就老实多了。
  忙碌了一下午,杨侍郎将三摞卷宗呈了上来。
  姜韶华没急着看卷宗,温声道:“这些日子,辛苦杨侍郎了。”
  杨侍郎恭声应道:“臣身为刑部侍郎,理当为郡主分忧。”
  姜韶华夸赞杨侍郎精明能干,杨侍郎自谦一番后张口告退。
  待杨侍郎走后,姜韶华叫了杨政过来:“今日问审,三位藩王都说了什么?”
  杨政记性好得很,几乎一字不漏地学了一遍。最后还义愤填膺地加了几句:“东平王父子没什么可说的,必然要处死。以臣看,也不能放过淮阳王和武安郡王。”
  “武安郡王心胸狭窄,十分记仇。若是放他回藩地,九成要造反。”
  “淮阳王就更不能放了。他在牢中待了这么久,从未说过太皇太后半个字不好,也从未流露过对郡主的嫉恨怨言。越是这样,越要提防。”
  这样的话,官场老狐狸杨侍郎是绝不会说的。
  杨政身为南阳王府属官,自诩是郡主心腹,慷慨激昂地表了态。
  姜韶华不置可否:“你先退下吧!本郡主要仔细看一看卷宗。”


第653章 赴死(二)
  天黑之后,天牢外的御林侍卫换了一班。
  刘恒茂今夜当值,穿着银亮的软甲,在天牢内外巡视。
  此次宫变,对皇室几乎是灭顶之灾,死在宫变中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倒霉鬼。南阳郡主是最大的赢家。
  至于刘家,提前就下了注,刘恒昌数年前就去了南阳王府做亲卫。这几年刘恒昌一直在练兵,在亲卫营里崭露头角,深得郡主重用。在平州一战中击溃柔然大军,更是一举名震天下。
  刘恒茂和刘恒昌是堂兄弟,平日里书信来往不断。在郡主领兵进宫诛杀逆贼之后,刘恒茂毫不犹豫地投靠郡主,也有了从龙之功。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恒茂日后必受重用。不管是去哪里领兵,总比整日看守天牢强得多。
  刘恒茂口中不说,心里也在琢磨着这个问题。
  以后谋个什么差事合适?继续留在御林军,还是调任去别的军队?或者是去边军?如果能让他领兵上阵杀敌,就再好不过了。男儿建功立业,就该征战沙场。整日憋在皇宫里,实在无趣。
  一个御林侍卫匆匆过来,低语几句。
  刘恒茂瞬间回神,迅速上前。
  一群高壮的亲卫,簇拥着南阳郡主大步而来。
  当日宫变中,姜韶华的亲卫死伤颇重,两百亲卫只活下来三十多个,还有几个受了重伤,都安置在王府里养伤。
  之后郡主一直低调,和太皇太后修复关系,显然这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卢玹丧信一同来的,还有一千南阳亲卫。这些亲兵,个个都是亲卫营里的精兵,对郡主忠心不二。他们身手出众,人人识字,能读兵书。这在时下的大梁朝,几乎都是低等武将的标准了。
  这一千亲卫,直接充做御前侍卫。有了这一千精兵护卫,姜韶华便没了后顾之忧。此时随她前来的,有两百人。阵势浩荡,气势磅礴。
  “末将见过郡主。”登基大典还没举行,刘恒茂为人谨慎,依旧以郡主相称。
  姜韶华略一点头:“本郡主要见一见东平王。”
  郑太皇太后之前有口谕,任何人不得探视东平王。这份口谕,对别人有效,在郡主这儿自然就没什么用了。
  这天下都将是郡主的,郡主何处不能去何人不能见?
  刘恒茂沉声领命,在前领路。
  两百亲卫都留在天牢外,随姜韶华进天牢的,只有宋渊和秦虎。
  大牢里每隔一段路有一盏烛台,不过,还是暗沉沉的,透着些令人不适的阴冷。
  当然,这比刑部大牢的环境又要好多了。几位藩王没有受刑,每日也能勉强吃饱。
  “淮阳王和武安郡王在何处?”姜韶华随口问道。
  刘恒茂低声答道:“回郡主,淮阳王和武安郡王分开关押,每次提审也是分开的,和东平王并无碰面机会。”
  说话间,东平王父子的牢房已在眼前。
  刘恒茂上前开了铁锁,打开铁门:“郡主驾临,还不立刻来参见郡主!”
  东平王世子挣扎着爬下床榻,在跪拜和怒骂之间踌躇了片刻,到底还是没有动弹。
  东平王更是坦荡,就这么大剌剌地坐在床榻边,冲姜韶华一笑:“你肯亲自来送我们父子上路,倒是言而有信。”
  上路?
  刘恒茂心里一惊,强忍住看向郡主的冲动,默默后退两步,和宋渊并肩而立。
  只听姜韶华淡淡道:“论血缘,我应该叫你一声叔祖。送你一程,也是应有之义。”
  东平王哈哈一笑:“毒酒还是白绫,给我们父子来个痛快。”
  这两种死法,能没有伤痕,能留全尸,算是最体面的死法了。
  东平王世子惨白着一张脸,双腿不停颤抖。生命就这么走到尽头了吗?
  他真的不想死。
  他的双腿一软,终于跪了下来,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话。连他自己都不知自己在说什么。
  姜韶华没有看东平王世子,东平王也懒得看丑态毕露的儿子,张口对姜韶华道:“太皇太后迫于情势,暂时退让。以后定有反噬之日。你还是要多加小心提防。”
  姜韶华和东平王对视:“叔祖安心,这些我心里有数。”
  东平王点点头,又道:“坐上龙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得彻底掌控朝政。君臣之间总有博弈,你不能一味施恩怀柔,该有雷霆手段的时候,万万不可心软。如此,才能令群臣心中生畏,敬服于你。”
  姜韶华应道:“叔祖的话,我都记下了。”
  东平王像是开了话闸,滔滔不绝:“太康帝身体孱弱,时常生病,治国理政不得不倚重王丞相,宫中诸事都由太皇太后做主。结果朝中就有了丞相党和太皇太后党。到了太和帝继位,两党竞争激烈,争权夺利结党营私,以致朝堂混乱。”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7页  当前第3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6/47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度韶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